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探讨谷氨酸释放抑制剂2-氨基-6-三糖甲氧苯噻唑对大鼠弥漫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在自由落体致生脑损伤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测定脑组织含水量、谷氨酸、TXB2,6-keto-PGF1α,cAMP,cGMP等水平变化,以及应用硝酸镧标记电镜分析观察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改变,评价riluzole对弥漫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应用riluzole组大鼠在脑创伤后早期脑组织含水量和谷氨酸水平明显下降;TX  相似文献   

2.
3.
①目的 探讨肢体缺血再灌注所致脑损伤的可能机制及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对其影响。②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复制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损伤模型。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即正常对照(control)组、缺血4小时组(Ⅰ组)、缺血4小时再灌4小时组(IR组)、缺血4小时再灌4小时 MK801组(IR MK801组)。分别测定各组脑组织中MDA含量,免疫组化观察各组脑组织Bax表达的变化。③结果 MK801降低脑组织MDA含量,抑制Bax表达,同时减轻脑组织水肿及神经元受损。④结论 MK801可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所致脑损伤,其机制可能与Bax在肢体缺血再灌注所致脑损伤中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大鼠加速性弥漫性脑损伤后大脑皮层代谢性谷氨酸受体 1a(m Glu R1 a)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与其拮抗剂 a-甲基 - 4-羧基苯氨基乙酸 (MCPG)的作用 .方法 SD大鼠 16 5只随机分为 m Glu R1 a变化和 MCPG作用 2组 .每组又分为不同的亚组 .采用 Marm arou大鼠加速性弥漫性脑损伤模型 .在伤后不同时间大鼠断头取脑进行免疫组化 ,RT- PCR技术和病理学研究 .结果 伤后 1h大脑皮层 m Glu R1 a的表达开始增加 ,2 4h达高峰 (13.9± 2 .3)· HP- 1 ,P<0 .0 1.在伤后 7d,MCPG治疗可使损伤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 (4 .2 2±1.6 3)· HP- 1 ,P<0 .0 5 .结论  m Glu R1 a参与外伤后的神经元损伤 ,其拮抗剂 MCPG可能对脑损伤有治疗作用 .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弥漫性脑损伤(DBI)及其合并二次脑损伤(SBI)后大鼠脑皮层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亚型4(mGluR4)的变化及意义。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单纯SBI组、单纯DBI组及合并SBI组,在Marmarou弥漫性脑损伤模型的基础上,制成SBI模型,于伤后1,6,12,24和72h进行HE染色和代谢型谷氨酸受体4亚型(mGluR4)mRNA原位杂交。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假手术组和单纯SBI组阳性神经元数以及信号灰度均无明显改变(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单纯DBI组和合并SBI组,mGluR4mRNA表达于脑损伤后1h即有明显增加(P<0.01),单纯DBI组在6h达到高峰,合并SBI组于12h达到高峰,此刻与单纯DBI组相比,合并SBI组亦明显增加(P<0.01)。结论:mGluR4参与了DBI和SBI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为临床救治重型颅脑损伤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弥漫性脑损伤 (DBI)及其合并二次脑损伤 (SBI)脑组织谷氨酸 (Glu)及环核甘酸代谢改变及意义 .方法 在 Marm arou大鼠 DBI模型的基础上 ,制成低血压及脑缺血模型 .通过氨基酸分析仪与放免法测定伤后不同时间脑组织 Glu,c AMP,c GMP含量 .结果  DBI后 10 min Glu明显增加 [(19.0± 6 0 .9)μm ol· g- 1 ,P<0 .0 1],随后逐渐下降并于 2 4~ 72 h间达最低点 ,为 (6 .5± 1.0 )μmol· g- 1 ,72 h组出现回升趋势仍维持低水平 ;DBI后 2 4h c AMP下降至(5 .7± 1.9) nmol· g- 1 (P <0 .0 5 ) ,c GMP则升高为 (1.1±0 .3) nmol· g- 1 (P<0 .0 1) ,c AMP/ c GMP比值下降 (5 .0±1.0 ,P<0 .0 5 ) ;SBI后上述指标变化愈加明显 .结论 在DBI及合并 SBI后脑组织 Glu,c AMP,c GMP含量发生变化 ,所引起的细胞兴奋毒性和代谢应急是加重脑损害的关键因素 ;这在合并 SBI时尤为严重  相似文献   

7.
刘恩渝  费舟  章翔  陈景藻  李志刚  刘先珍 《医学争鸣》2001,22(23):2137-2140
目的:探讨8Hz130dB次声作用对大鼠脑皮质内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水平和代谢性谷氨酸受体1亚型(mGluR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次声作用1,7和14次组,次声作用组动物采用自制的次声压力仓用8Hz,130dB的次声按规定次数,每次作2h。通过氨基酸分析仪测定各组脑皮质Glu的含量。利用地高辛标记寡聚核苷酸探针原位杂交技术与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在光镜下分别观察mGluR1在大鼠脑皮质阳性神经元的表达以及相应皮质的病理变化。结果:次声作用1次组,脑皮质内Glu 的含量开始升高,7次组显高于对照组(P<0.01),14次组低于正常值;次声作用1次组,mGluR1mRNA阳性神经元数量增加;7次组至峰值(P<0.01),14次组数目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形态学研究表明次声作用7次组皮质浅层有部分神经元损伤,次声脑损伤过程中,脑皮质内Glu含量的升高曲线与mGluR1表达合成增加趋势基本吻合,提示Glu可能通过其受体mGluR1产生的神经毒作用参与了次声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非选择性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波生坦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方法 制作单侧输尿管梗阻 (UUO)大鼠模型 ,给或不给波生坦干预 ,于造模第 7天取梗阻肾进行如下试验 :( 1)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法 (RT PCR) :观察梗阻肾实质前内皮素 1原 (preproET 1)、Ⅰ型胶原 (ColⅠ )、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 1(TIMP 1)及Ⅰ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 1)mRNA的表达。 ( 2 )免疫组织化学法 :观察梗阻肾脏肾小管 间质内皮素 1(ET 1)、ColⅠ、TGF β1、TIMP 1及PAI 1蛋白质的表达。 结果  ( 1)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 ,UUO大鼠肾实质preproET 1、ColⅠ、TGF β1、TIMP 1、PAI 1mRNA表达 ,及肾小管 间质ET 1、ColⅠ、TGF β1、TIMP 1、PAI 1蛋白质表达均明显上调 (P <0 0 5 )。 ( 2 )波生坦能够显著下调梗阻肾的ColⅠ、TGF β1、TIMP 1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 (P <0 0 5 ) ;而对preproET 1、PAI 1mRNA及ET 1、PAI 1蛋白质表达无显著影响 (P >0 0 5 )。结论 ET 1可能参与UUO大鼠的肾间质纤维化过程 ,而波生坦有可能通过抑制TGF β1和TIMP 1而拮抗纤维化。  相似文献   

9.
二次脑损伤大鼠脑皮层代谢性谷氨酸受体1a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二次脑损伤 (SBI)大鼠脑皮层代谢性谷氨酸受体 1α(m Glu R1α)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  SD大鼠 90只 ,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单纯脑损伤、脑损伤合并 SBI3组 .在 Marmarou大鼠加速性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基础上 ,以抽血造成低血压为 SBI指标 .在伤后不同时间进行免疫组化和病理学研究 .结果 与假手术对照相比 ,单纯脑损伤组脑皮层m Glu R1α阳性神经元在伤后 1h表达明显增加 ,为 13.9±3.2 (P<0 .0 5 ) ,2 4h达到 15 .3± 3.7的峰值 (P<0 .0 1) ;脑损伤合并 SBI组 m Glu R1α阳性神经元表达在伤后 0 .5 h即明显增加 :13.5± 3.8(P<0 .0 5 ) ,伤后 6 h达高峰 :15 .6± 3.7(P<0 .0 1) .结论 在弥漫性脑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 ,m Glu R1α改变可能是导致脑损害加重的因素之一 ,合并 SBI组脑皮层m Glu R1α阳性神经元表达的增强和高峰的提前提示m Glu R1α参与缺血过程 .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二次脑损伤(SBI)大鼠脑皮层代谢性谷氨酸受体1α (mGluR1α)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 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单纯脑损伤、脑损伤合并SBI 3组. 在Marmarou大鼠加速性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基础上,以抽血造成低血压为SBI指标. 在伤后不同时间进行免疫组化和病理学研究. 结果与假手术对照相比,单纯脑损伤组脑皮层mGluR1α阳性神经元在伤后1 h表达明显增加, 为13.9±3.2(P<0.05),24 h达到15.3±3.7的峰值(P<0.01);脑损伤合并SBI组mGluR1α阳性神经元表达在伤后0.5 h即明显增加:13.5±3.8(P<0.05),伤后6 h达高峰:15.6±3.7(P<0.01). 结论在弥漫性脑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 mGluR1α改变可能是导致脑损害加重的因素之一, 合并SBI组脑皮层mGluR1α阳性神经元表达的增强和高峰的提前提示mGluR1α参与缺血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麻黄碱(ephedrine,EPH)埘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海马神经细胞调亡及远期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 新生SD大鼠(7日龄)按随机数宁表法分为麻黄碱组(EPH组)、对照组(Con组)和假于术组(Sham组).分别于HIBD后6、12 h,1、3、7 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符组大鼠bcl-2蚩白和bax蛋白在海马区的表达,HIBD后4周 Morris水迷宫测试其学爿记忆能力.结果 EPH组bcl-2表达较Con组显著增高,1 d时达到高峰,3 d后逐渐下降;bax蛋门表达较Con组明显降低,1 d时最低;各组平均潜伏时间均逐渐缩短,EPH组3-5 d时平均潜伏时间较Con组明显缩短.EPH组穿越平台次数及在目标象限游泳距离与总距离百分比均高于Con组.结论 麻黄碱可使新牛大鼠HIBD后海马bel-2蛋白表达增加和bax蛋白表达减少,并能提高远期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2.
弥漫性脑创伤并二次脑损伤后脑组织MDA和SOD变化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李树合  章翔  费舟  刘先珍  梁景文  李智勇 《医学争鸣》2000,21(10):1295-1297
目的 探讨弥漫性脑创伤及合并二次脑损伤后大鼠不同区域脑组织内自由基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变化规律及其与创伤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 在自由落体致弥漫性脑创伤及其合并双侧颈总动脉结扎造成二次脑损伤模型的基础上,对大鼠大脑皮层、纹状体和脑干区脑组织匀浆的丙二醛(MDA)和SOD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其与该区域脑组织的含水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原发性脑创伤和二次脑损伤后各区域脑组织MDA含量增高、SOD含量下降,并与脑组织含水量呈一定的平行性;二次脑损伤后各区域脑组织MDA和SOD变化幅度明显较单纯原发性脑创伤后为高并且其高峰持续时间延长;不同部位脑组织对原发性创伤和二次损伤反应具有一定的差异。结论 弥漫性脑创伤后各区域脑组织自由基水平较高、自由基清除能力下降并与脑水肿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伴随二次损伤因素情况下变化更为严重,并且在不同部位二对脑水肿程度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史铁钧  费舟  章翔  黄卫东  梁景文  宋蕾 《医学争鸣》2005,26(24):2209-2211
目的研究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不同亚型Homer蛋白表达规律及其意义.方法SD大鼠105只,体质量(300±25)g,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弥漫性脑损伤(DBI)组,DBI组应用Marmarou大鼠致伤,假手术组不予以自由落体打击,其余处理同DBI组,分别在损伤后0.5,1,6,12,24,72,168h取大鼠主要脑区及核团裂解匀浆,进行各Homer蛋白的免疫印迹分析.结果DBI组神经组织中Homer1a蛋白的表达自伤后0.5h起持续至伤后168h,而正常及假手术组未见该蛋白阳性表达;Homer1b/c,Homer2a/b和Homer3在正常组、假手术组和DBI组均可见明确的阳性表达.结论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Homer1a蛋白的表达于损伤前后有显著变化,而Homer1b/c,Homer2a/b及Homer3于损伤前后无明显变化,提示Homer1a蛋白参与了神经元损伤过程,且可能对神经元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脑组织中MDA和SOD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弥漫性脑损伤(DBI)后脑组织含水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动态变化,探讨MDA和SOD在DBI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Marinarou A脑损伤模型,造成大鼠DBI(模型组),并以正常大鼠作对照(假手术组),分别于DBI后3h,6h,12h,24h,48h,72h及假手术后处死动物,取脑,测定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中MDA含量和SOD活力。结果大鼠DBI后脑组织含水量于伤后3h逐渐增加,24h达到高峰,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MDA含量于伤后3h出现上升,12h达到高峰,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SOD活力于伤后3h出现下降,12h最低,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大鼠DBI后MDA含量显著增高,而SOD活力显著降低,提示MDA和SOD可能参与颅脑损伤病理损伤机制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制弥漫性脑损伤 (DAI)合并局灶性脑挫伤的动物模型。方法 :观察该模型大鼠各种病理生理学改变及大鼠脑各部位肉眼、光镜、电镜下的形态学改变。结果 :①DAI合并脑挫伤组死亡率为 12 % ,假手术组及单纯DAI组无死亡 ;②DAI合并脑挫伤组后意识恢复时间 [平均 ( 5 19± 0 .49)h]较单纯DAI组 [平均 ( 2 75± 0 .16 )h]及假手术组 [平均 ( 2 77± 0 2 0 )h]明显延长 (P <0 .0 1) ;③免疫染色切片显示 ,DAI合并脑挫伤组鼠脑多个部位 (皮层下、胼胝体、脑干 )呈广泛性轴索损伤改变 ;④电镜显示DAI合并脑挫伤组有髓神经纤维节段性变性膨大、轴突内神经微丝排列混乱、髓鞘板层呈松散空泡样变。结论 :提示本动物模型类似于人类脑外伤时常见的弥漫性轴索损伤合并局灶性脑挫伤 ,大鼠伤后出现的原发性持续昏迷与人类此种脑外伤后的临床病理生理接近 ,该模型简易、经济、实用、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蜕皮甾酮(ecdysterone,EDS)对大鼠脑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SD雄性大鼠12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6组,每组20只.采用Feeney法自由落体打击鼠脑造模.假手术组动物只开颅,不打击;治疗组:分别采用4、8、16 mg/kg的EDS腹腔注射模型动物;阴性治疗对照组:模型动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阳性治疗对照组:模型动物腹腔注射3 mg/kg依达拉奉.伤后7d计算各组动物死亡率;检测各组动物脑组织含水量及丙二醛(MDA)、羟自由基能力及超(过)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等.HE染色观测各组大鼠脑组织海马病变情况.结果 伤后7d,16 mg/kg EDS治疗组的死亡率、脑组织含水量MDA与羟自由基含量较阴性治疗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SOD活性显著升高(P<0.01),脑细胞损害明显减轻,大鼠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数量明显优于阴性治疗组(P<0.01).结论 蜕皮甾酮对脑损伤具有保护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必净对颅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SD雄性大鼠10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假手术组、对照组、治疗组,每组36只,采用自由落体撞击伤方法制作创伤性脑损伤模型。治疗组大鼠伤后立即腹腔注射血必净4 mg/kg,每12小时重复1次。伤后24、72 h处死大鼠,用干、湿质量法测定脑含水量,测定MDA含量、SOD、GSH-Px活性及观察脑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治疗组大鼠脑含水量、MDA含量均显著增高(P<0.01),SOD、GSH-Px活性显著下降(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大鼠脑含水量、MDA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SOD活性显著增高(P<0.05)。结论血必净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创伤后脑水肿、抑制氧自由基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随损伤时间的变化规律,以期为脑损伤时间的推断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将90只无特定病原体(SPF)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及实验组(n=80),对实验组大鼠建立改良的大鼠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并根据伤后时间分为1、3、6、12、24、48、72、120 h组,每组各10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GDNF和BDNF表达,比较各组大鼠脑组织不同部位及损伤时间GDNF、BDNF的表达和变化规律。结果大脑、小脑、脑干组织中GDNF和BDNF阳性信号灰度在损伤后1 h组表达升高,6 h组达最高峰,12 h组开始回落;1、3、6、12、24、48、72、120 h组大脑、小脑、脑干组织中GDNF阳性信号灰度值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各组各部位阳性信号面积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结论 BDNF、GDNF可以作为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经过时间推断的实验指标。  相似文献   

19.
弥漫性轴突损伤合并局灶性脑挫伤动物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rather ideal experimental brain injury model in rats, in which diffuse axonal injury(DAI) and focal brain contusion were made concurrently. METHODS: The pathophysiological changes were monitored, and the histological changes were observed under naked eye, microscope and electric microscope. RESULTS: 1. The mortality in the group suffering from DAI with focal contusion(Group A)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DAI(Group B) and sham group(Group C); 2. The time of post-injury primary coma in Group A [(5.19 +/- 0.49) h] was longer than that in Group B [(2.75 +/- 0.16) h] and Group C [(2.77 +/- 0.20) h] significantly(P < 0.01); 3. Immuno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the diffuse axonal injury could be seen in several parts of the brain(subcortical, corpus callosum and brainstem) in Group A; 4. We observed in Group A under electric microscope that the axons were swollen and degenerated fragmently, neurofilaments ranged disorderly and there was vacuolation. CONCLUSION: The model is cheap, simple and can be easily repeated. Furthermore it can be used to research the changes of pathophysiology, histology and moleculobiochemistry of head injury in human be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