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新生代济阳复式幼陷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济阳坳陷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与板块运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中国陆相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是古生代以来板块运动的必然产物。济阳坳陷属于渤海湾盆地的一部分,所以研究其演化特征必须要了解渤海湾盆地的形成。济阳坳陷所处的区域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征。古生代华北板块总体上以升降运动为主,但由于北缘长期处于活动大陆边缘状态,东南缘又经历了多阶段的板块构造演化,其开合作用造成了华北内部地壳较弱的挤压变形;中生代的裂前拱起和初始断陷阶段,济阳坳陷已初具雏形;新生代是济阳坳陷的强烈构造运动阶段,此时板块运动形成了盆地大体框架后,经过地幔波状运动的内部改造便形成了当今四凹六凸“北断南超”的箕状断陷盆地。  相似文献   

3.
冀中坳陷衡水转换断裂带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冀中坳陷衡水断裂带具有构造调节转换带性质,它明显地将坳陷分为南北两区。本文从区域构造环境出发,通过对该调节转换带构造格局及演化进行分析,认为该调节转换带经历了中、新生代两个不同特征演化阶段的复杂发展改造过程。燕山中晚期以东西向构造发育为其特征,而早第三纪则为北西西向构造发育阶段。其中早第三纪阶段又可依据沉积、构造发育特征分为Es4+Ek,Es2 +Es3 和Es1+Ed 3个演化时期。现今构造特征是近东西向与北西西向两期构造相互叠加改造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4.
周口坳陷叶鲁断裂带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鲁断裂带位于华北克拉通南部,是鲁山-舞阳-阜阳-淮南断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着周口坳陷谭庄、舞阳等凹陷的形成与演化。据钻井、地震剖面解释和平衡剖面分析,在秦岭-大别造山带挤压活动的影响下,叶鲁断裂带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向NNE方向强烈逆冲,主断层面倾角约37°,伸展率可达-22 m/Ma;晚白垩世—古近纪,周口坳陷处于伸展构造环境,该断裂带发生负反转构造作用。通过三角剪切软件模拟了叶鲁断裂带主断层在周参12井区的构造演化过程。模拟显示主断层形成时的总滑动量约为6 100 m,断层传播量为9 150 m,三角剪切角为150°,p/s值为1.5。  相似文献   

5.
济阳坳陷济阳运动的动力学成因试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济阳运动是济阳坳陷新生代发展演化过程中一次极为重要的构造变动,具有区域性、块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济阳运动的形成是深部岩石圈动力学过程在近地表构造的反映。在沙四段沉积末期随岩石圈之下的热异常逐渐加大,岩石圈热结构发生变化,有效弹性厚度逐渐降低,模拟结果认为降低幅度可达8km,岩石圈的变形机制由弹性变形向塑性蠕变转变,这一转变导致的盆地地形变化响应可能是济阳运动形成的重要动力学因素。  相似文献   

6.
山前逆冲褶皱带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研究属于构造地质学前沿课题,也是全球山前盆地油气勘探开发所关注的问题.综合二维地震剖面、钻测井数据、地质填图资料,建立了库车坳陷东部两类断层几何学和运动学模型,绘制了吐孜洛克断层和东秋里塔格断层断距分布图以及东秋里塔格背斜位移缩短量分布图.研究资料表明库车坳陷东部发育两种类型断层,古近纪发育高角度逆冲断层,造成山前基底抬升,白垩系-古近系被剥蚀;上新世发育低角度逆冲断层,引发库车坳陷中生界-新生界变形,形成盆地腹部隐伏的叠瓦状逆冲构造.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以多道地震为主的综合地球物理资料分析,将南海北部陆架上的雷东坳陷划分为四个凹陷和三个凸起,就其地层的沉积特征、重磁场特征、断层发育情况讨论了各构造单元的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  相似文献   

8.
济阳坳陷煤成气富集成藏的盆地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阳地区具有煤成气聚集成藏的物质基础和盆地动力学背景。主要表现在石炭—二叠系在济阳坳陷的某些中、新生代断陷区块内保存完整,以含煤地层为主要特色的生烃生气岩系发育;石炭—二叠系上部(如上石盒子组分布广泛而稳定的砂岩)具有良好的储层发育条件,区域盖层为煤成气成藏创造了封闭条件。因此,石炭—二叠系本身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序列,是济阳坳陷煤成气聚集成藏的最重要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9.
黄骅坳陷中区断裂系统分形研究   总被引:2,自引:10,他引:2  
利用分形几何方法分析了黄骅坳陷中区断裂分布的分形特征,以探讨该区断裂系统的发育规律及其与油气的关系。利用数盒子方法进行分析表明,黄骅坳陷中区断裂系统在标度区间1.75~7km具有很好的统计自相似性。根据断裂分维值等值线可知,海岸线两侧断裂分维值分布规律有着明显不同,显示了两侧断裂系统在形成机制上的差异性。研究区分维值自西向东逐渐增大,在歧口凹陷南北两侧有着最高的分维值。结合黄骅坳陷中区断裂系统的形成机制及油田的分布,初步探讨了断裂分形特征与黄骅坳陷中区断裂系统的形成机制及断裂分形特征与油田分布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断裂系统分维值的变化特征与断裂的发育规律有着很好的相关性,断裂发育程度高的地区其分维值也更高,也将更有利于油气的运聚。  相似文献   

10.
临清坳陷东部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清坳陷东部是一个中,新生代断陷。早三叠世该区为一台坳,晚三叠世褶皱抬升,侏罗纪一早白垩世为NW走向的拉分盆地,晚白垩世的左旋挤压其再次褶皱,抬升。早第三纪的裂陷作用使其拉张伸展,断块通过水平伸展。差异升降和掀斜运动形成了伸展构造系统,使坳陷最终形成两凹一凸的构造格局和5种结构形式,晚第三纪以后,该区则以整体拗陷为特征。该区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4个旋回或阶段,即三叠纪的台拗旋回,侏罗-白垩  相似文献   

11.
济阳坳陷中—新生代岩石圈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盆地热演化既与成盆和改造的大陆动力学过程密切相关,又是盆内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之一.中国典型叠合盆地,如渤海湾盆地,构造演化历史复杂,经历了多期构造变革.探索它们在关键变革期的深部热体制转换特征,是揭示叠合盆地动力学和热演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刘鹏  王永诗  宋明水  孟涛  刘雅利  张顺 《地质论评》2021,67(Z1):67z1061-67z1062
正变形带是指发育在高孔隙岩石中,在局部压实、膨胀或剪切的作用下,由颗粒滑动、旋转以及破碎形成的带状亚地震构造(Haakon Fossen et al.,2007;刘志达等,2017;王海学等,2018)。变形带广泛发育在砂岩储层中,是诱导裂缝带的重要构造类型之一。区别于裂缝,变形带对储层的改造作用较复杂,主要受控于变形带类型及其变形机制。  相似文献   

13.
尹世明 《矿物岩石》1999,19(4):40-46
川西坳陷上侏罗统蓬莱镇组为前陆盆地上红层碎屑岩建造。笔者应用成因地层学原理和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对川西地区蓬莱镇组开展露头层序,测井层序及地震层序的综合研究,划分出区域上可供对比的5个构造-充填层序(S1-S50,并对每个层序的层序界面,沉积体系和岩相古地理展布与演化特征进行了讨论,为查明蓬莱镇组沉积相的时空配置关系,正确建立区域地层格架,开展有利储集相带的预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以剖面和测井资料为依据,在研究了库车地区古近系地层的岩性组合、相序特征、沉积构造等岩性特征基础上,认为该区古近纪时期总体上为河流--湖泊沉积环境.库车地区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气候条件和物源供给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控制了该区的沉积演化格局,分别发育了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河流三角洲、滨浅湖和海湾、泻湖等沉积...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盐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地表地质调查,确定了库车坳陷吐北、克拉苏、却勒和西秋四个不同地区盐构造的变形样式。结合地质和地震资料,建立了不同地区的地震地质结构剖面。应用平衡剖面研究方法,恢复了不同地区的盐构造形成演化历史,并对库车坳陷盐构造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17.
渤中坳陷新生代断裂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雄伟 《西北地质》1999,32(3):16-20
渤中坳陷断裂构造有其独有的特征, 这表现在: ①郯庐断裂带表现出明显的分带性, 负花状构造发育。②坳陷主体渤中凹陷周围主要断裂断面陡且对断, 使得渤中凹陷成为 “平底锅”式地堑, 而不是中国东部盆地中广泛发育的箕状断陷。③耙式断裂系是渤中坳陷上第三系中广泛发育的一种独特的断裂样式,其特征为断裂密集、断面陡、断距小, 是浅层油气藏的有利聚集场所。坳陷内主要断裂的长期活动控制了烃源岩的发育与分布,促进了油气的垂向运移, 形成了丰富的圈闭类型, 并且对油气的保存条件也有一定的影响。总的来说, 断裂带是渤中坳陷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18.
济阳坳陷新生代热演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应用镜质组反射率法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法恢复了济阳坳陷新生代地温演化历史,结果表明济阳坳陷古地温梯度在新生代是逐渐降低的,其中古近纪比新近纪下降的幅度大;同时济阳坳陷内各凹陷的古地温梯度演化也存在差异,特别是古近纪末期的东营构造运动后,各凹陷的地温梯度演化差异更加明显;根据各凹陷的古热场恢复,新近纪以来东营凹陷的古地温最高,其次是沾化凹陷,惠民凹陷和车镇凹陷的古地温较低;烃源岩的生烃演化历史与其经历的古热场密切相关,古地温梯度越高的地区,烃源岩进入生烃门限的深度就越浅、时间越早。  相似文献   

19.
《地学前缘》2017,(6):333-341
通过统计珠二坳陷主要基底断层的要素特征,并计算典型断层的活动速率,系统地研究了文昌组沉积期研究区构造差异性,探讨了差异构造的动力学成因机制。结果表明阳江—一统暗沙东断裂带控制研究区西部开平—顺德凹陷和东部白云凹陷的构造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前新生代构造环境、新生代基底断裂走向、文昌组断层活动性和凹陷结构等方面。开平凹陷北侧和白云凹陷南侧控凹边界断层在新生代早期可能属于同一条初始断裂带。研究区东西部前新生代不同的岩石圈结构导致了文昌组构造动力学成因机制迥异:西部开平—顺德凹陷中生代处于火山弧区,较厚的上部地壳高度脆性破裂同时被大量沉积物充填,形成北断南超型窄半地堑结构;东部白云凹陷中生代位于弧前区,地壳韧性变形较强,文昌组沉积物源相对不足,形成南断北超型宽半地堑结构。云开低凸起作为构造调节带,对其两侧的差异性构造变形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焉耆盆地博湖坳陷形成过程及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综合分析区域地质、构造、沉积等资料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西北地区中生代构造背景、火成岩分布特征、平衡剖面的研究和热史方面的研究成果, 以及参照碎屑矿物系数的时空展布特征, 证实了早中侏罗世的西北地区处在2次构造运动(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 强烈挤压与碰撞(即羌塘块体和拉萨块体分别向北拼贴于欧亚板块南缘) 之间的相对松弛的弱伸展环境中, 焉耆盆地侏罗系原型性质为拉张背景下的坳陷盆地;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焉耆侏罗系盆地的形成机制以及后期构造作用对其进一步的改造, 其构造格局最终定型为具有前陆盆地的结构特征, 从而建立了其充填演化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