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脊椎骨嗜酸性肉芽肿的MRI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脊椎骨嗜酸性肉芽肿的MRI资料.结果 12例脊椎骨嗜酸性肉芽肿主要表现为T1WI低或等信号,T2WI及T2FLAIR像为高或混杂信号,病灶周围正常骨髓内可见高信号水肿带;8例椎体呈扁平状,4例呈楔形,所有病例均形成椎旁软组织肿块,其中6例表现为"袖套征";MRI增强椎体病变及周围软组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 MRI对脊椎骨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脊椎骨嗜酸性肉芽肿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脊椎骨嗜酸性肉芽肿的MRI表现,探讨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脊椎骨嗜酸性肉芽肿的MRI表现。结果10例脊椎骨嗜酸性肉芽肿主要表现为T1WI等或低信号,T2WI及STIR像为高或混杂信号;椎体呈楔形或扁平状,其中9例前后径增加,3例左右径增加;6例形成椎旁软组织肿块,其中5例表现为袖套状;邻近椎间盘形态正常或轻度膨隆;增强扫描,病变及周围软组织肿块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脊椎骨嗜酸性肉芽肿的MRI表现有一定特点,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结合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表现,加强对脊柱椎体破坏性疾病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分析1例胸椎嗜酸性肉芽肿病人的CT及MRI表现,同时就脊柱椎体破坏伴周围软组织影的影像诊断文献予以复习。结果 CT示T7椎体呈楔形,其内可见溶骨性骨质破坏,T6、T8椎体前缘局部皮质不规则,可见骨质破坏;周围软组织呈明显梭形增厚;诸椎间盘信号正常,椎间隙未见变窄。MRI平扫示T7椎体呈楔形,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T2WI抑脂序列呈高信号,周围可见软组织影包绕;T6、T8椎体于T2WI抑脂序列上信号略增高。MRI增强示T7椎体呈均匀强化;周围软组织影呈均匀强化,强化方式与病变椎体一致。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符合骨的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症。结论脊柱嗜酸性肉芽肿椎体破坏多位于椎体中部,典型表现为"扁平椎"或"铜板椎",椎间盘不受累,增强扫描椎旁软组织明显强化,信号改变及强化方式与病变椎体一致等影像特点是鉴别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儿童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CT、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脊柱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EG)的CT、MRI表现.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脊椎EG的CT及MRI的表现.结果发生于颈椎3例、胸椎7例和腰椎8例.CT表现18例椎体不同程度溶骨性破坏,边缘不规则,椎弓根等附件破坏2例,出现周围软组织肿块3例.MRI表现椎体骨质破坏T1W1呈等信号和T2WI呈稍高信号.椎间隙轻度变窄2例、周围软组织肿胀4例和椎弓根受累4例.结论CT和MRI均能准确显示病变范围、结构及邻近组织改变,大多数病例能正确诊断,但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5.
杨永胜  余晖  龙从杰 《西南国防医药》2011,21(11):1205-1207
目的探讨骨嗜酸性肉芽肿的MRI表现,提高MRI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骨嗜酸性肉芽肿的MRI表现。、结果27例共发现36个病灶。其中脊骨11例,颅盖骨7例,四肢骨4例,髂骨2例,另有3例为多骨受累。病灶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高信号,信号均匀或混杂,增强后多均匀强化。脊骨、颅盖骨及长骨早期病灶周围出现信号与病灶基本一致的软组织肿块,呈两条细长带紧贴于病灶周围,整体呈套袖状;增强扫描“套袖征”显示更清楚。结论骨嗜酸性肉芽肿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套袖征”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骨嗜酸性肉芽肿18例,其中X线平片检查16例,CT检查10例,MRI检查4例。结果 颅骨6例,表现为圆形。类圆形骨质破坏伴颅板内外软组织肿块;脊椎5例,椎体不规则破坏,边缘硬化,楔形变,椎旁软组织肿块。严重者椎体压缩呈盘状;肋骨2例,穿凿样或膨胀性骨质破坏;肩胛骨1例,斑片状骨质破坏伴周围广泛增生,有骨膜反应;股骨4例,膨胀性或溶骨性骨质破坏伴骨膜反应。MRI表现,T1WI呈低或等信号,STIR高信号,增强明显强化,18例中正确诊断12例,诊断准确率66.7%。结论 通过影像学检查,并结合临床,大部分骨嗜酸性肉芽肿术前能够正确诊断。CT较X线平片能更好的显示病变结构及邻近软组织的改变。MRI能够精确显示病变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X线、CT和MRI表现.结果:21例中发生在颈椎5例,胸椎10例,腰椎6例;X线检查示17例(17/21)椎体呈楔形改变或椎体变扁,3例呈囊状破坏,4例显示软组织肿块,3例椎间隙变窄.7例患者行CT检查,CT主要表现为椎体不规则破坏和椎旁软组织肿块.8例行MRI检查,显示椎体破坏、信号异常和椎旁软组织肿块,3例软组织肿块在冠状面和矢状面呈套袖状,相邻椎间盘信号无明显改变.结论: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X线平片是其诊断基础,同时结合CT尤其是MRI检查,能够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但该疾病的正确诊断有赖于临床、病理和影像表现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MRI诊断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肖永新   《放射学实践》2014,29(1):88-91
目的:探讨MRI对骨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及分期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7例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病灶单发23例,多发4例。4例病灶呈斑片状骨破坏,边缘清但不规则;14例呈类圆形骨质破坏,边界清楚、规则,周围骨髓及软组织明显肿胀;9例呈斑片状骨破坏伴周围硬化,中间伴见分隔。所有病灶T1WI均呈低信号,T2WI呈低于周围骨髓的稍高信号,STIR呈高信号;三维容积快速采集(LAVA)动态增强扫描4例急性期病灶呈持续性环状明显强化,14例肉芽肿期病灶呈均匀持续性强化,9例修复期病灶早期强化不明显而延迟期呈轻度环状、分隔状强化;6例出现骨膜反应。结论:MRI能充分显示骨嗜酸性肉芽肿痛变的范围、细节,能提示病变的分期,对临床诊断、治疗本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CT表现。方法搜集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脊柱嗜酸性肉芽肿患者15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矢状位重建。结果 15例共累及23个椎体,单发10例,多发5例,其中颈椎6个,胸椎10个,腰椎7个。23个病灶均位于椎体,其中3个同时累及附件,2个累及椎弓根。23个病灶CT表现为椎体不同程度骨质破坏,其中19个椎体压缩变扁,13个病灶周围硬化,9个病灶于椎旁形成软组织肿块,1个椎间隙变窄。结论认识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CT表现,密切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MRI常规扫描、DWI、SWI及增强扫描在骨嗜酸性肉芽肿(EGB)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EGB的MRI常规检查、DWI、SWI及增强扫描表现。结果:9例中,多发1例,单发8例。颅骨病变3例,表现为颅骨穿凿样骨质破坏,并软组织肿块,呈哑铃状改变,无骨膜反应。四肢长骨病变3例,骨干为主,局限性骨皮质破坏,出现以病灶为中心超出其范围的层状连续性骨膜反应,骨髓及软组织水肿显著。四肢非长骨病变局限性骨皮质缺损,轻度膨胀,骨髓水肿。脊椎病变2例中,1例早期椎体高度无改变,椎体内及周围软组织肿块,软组织肿块与正常椎体界限清楚,见低信号边,椎体骨髓水肿显著;中晚期椎体成楔形或铜钱样改变,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椎间盘不受累。结论 :EGB的高场MRI表现有一定特异性,DWI、SWI对疾病的病理分期有一定价值,SWI对病变内出血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布氏杆菌性脊椎炎的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RI对布氏杆菌性脊椎炎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16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布氏杆菌性脊椎炎行T1WI、T2WI、STIR及增强检查,分析其形态及信号特点。结果病变累及腰椎最多。椎体形态多无明显变化,椎体边缘可见小的骨质破坏及骨质增生。病变椎体T1WI呈低信号,T2WI呈低等或等高信号或低等高混杂信号。STIR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椎体明显强化,与周围正常增强的椎体信号类似或更高。椎间盘7例变窄,信号变化不显著,呈等T1、等T2信号(与邻近椎间盘比较),只有2例T2WI呈高信号。16例均有椎管外软组织受累,呈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边界模糊,STIR呈混杂高信号,内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的脓腔,增强扫描显示脓腔壁厚薄不均不规则强化。10例有不同程度椎管内硬膜外脓肿,呈长T1、长T2信号,STIR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脓壁厚薄不均明显强化。脓肿范围较小,一般不超过病变椎体节段。结论布氏杆菌性脊椎炎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对布氏杆菌性脊椎炎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和MRI在鉴别新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及重组技术和MRI在鉴别新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7例新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共189个椎体进行MSCT检查,图像资料经工作站处理进行二维和三维重组,并对34例患者的43个椎体行MRI,将2种方法所得图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新鲜与陈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其椎体数均以L1占比例最高,分别是27.68%(31/112)和35.06%(27/77),其次为T12、12和T11。在新鲜与陈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CT表现中,骨折线清晰锐利(分别为102和21个椎体)、脊髓挫伤出血(分别为15和0个椎体)、脊椎旁软组织影(分别为103和11个椎体)、附件骨折(分别为26和5个椎体)、椎体周围脏器挫裂伤(分别为30和0个椎体)、椎间盘真空征(分别为10和36个椎体)、椎体骨小梁结构紊乱硬化(分别为29和51椎体)等征象,经x^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新鲜骨折共21例27个椎体,其中有26个在MRI中呈不均匀T1WI低信号,27个椎体在T2WI抑脂序列中呈不规则高信号。而在13例陈旧性骨折患者中,有16个椎体在T,WI和T2WI中的信号均与正常椎体相同,16个椎体在T2WI抑脂序列中呈低信号。结论MSCT扫描在鉴别大多数新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MRI诊断脊髓及韧带损伤可反映病理生理表现。因此,MSCT及其重组技术与MRI在鉴别诊断中结合应用可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良、恶性多椎体压缩性骨折的MR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220例(良性104例,恶性116例)460个压缩椎体,比较病变椎体排列特性及MRI征象。结果:恶性多椎体压缩骨折,椎体跳跃式侵犯多见,66%的病灶集中在椎体后2/3髓质,T1WI呈穿凿样、片状低信号,并椎弓根、椎板表现膨胀性骨质破坏,椎间盘形态正常;良性多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连续性病变多见,终板表现带状异常信号,常伴椎间盘撕裂、椎间隙狭窄或增宽,椎体碎裂,但无软组织肿块。结论:MR的特征性改变能准确鉴别良、恶性压缩骨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四肢长骨嗜酸性肉芽肿(EG )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小儿长骨EG患者影像学资料,包括26例X摄片,12例C T检查,和5例M RI扫描检查。结果26例中单发病灶17例,多发病灶9例(包括四肢长骨多发4例,累及其它骨骼5例),受累的四肢长骨包括股骨15例,肱骨9例,胫骨4例,腓骨及桡骨各1例,病灶位于骨干12例,干骺端18例,骨骺3例。X线平片15例病灶呈单发或多发囊状,部分边缘硬化,局部骨质呈膨胀性、溶骨性破坏,6例病灶呈小囊状破坏,4例骨膜层状增厚;C T扫描12例表现髓腔扩大,内见软组织肿块填充,骨皮质变薄,破坏,3例在骨松质区或骨髓腔内呈囊状破坏。M R检查均表现病灶中心 T1 WI多呈低或等低信号, T2 WI呈高或等高混杂信号,周边多呈长T1、长T2信号,STIR病灶多呈混杂高信号。结论小儿四肢长骨EG影像学表现多样,易与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相混淆,合适的影像学检查,并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及随访观察,有助于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和MRI表现,17例行CT平扫,12例行MR检查,10例行MR增强扫描。结果21例共发现24个病灶,其中单发19例(眼眶2例,斜坡2例,额骨9例,颞骨1例,顶骨4例,枕骨1例),多发2例。CT像上主要表现为颅骨板障的破坏,边界清楚,部分病灶内可见残留的小骨片以及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MR表现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CT和MRI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结论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CT和MRI有助于明确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确定MRI对脊椎骨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椎骨髓炎的MR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MR检查方法为矢状位和轴位常规SE序列T1WI及T2WI,Gd-DTPA T1WI.结果26例患者中,单纯脊椎骨髓炎3例,相邻椎体及椎间盘受累9例,相邻椎体,椎间盘及椎旁软组织受累12例,合并硬膜外脓肿2例.病变椎体和椎间盘MRI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椎旁软组织呈等T1、长T2信号.病变椎体、椎间盘和椎旁软组织影可见不同程度的异常强化.结论MRI对脊椎骨髓炎的早期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并评价浸润性肾盂癌的 MRI 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为浸润性肾盂癌的21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 MRI 平扫及 DWI 检查,其中3例进行 PWI 检查。结果21例浸润性肾盂癌中心均位于肾脏集合系统,肾脏轮廓大多无明显变化。病灶在 MRI 平扫上大多呈稍长 T1稍短 T2信号,5例病灶呈混杂 T1混杂 T2信号,病灶在 DWI 均呈高信号。3例行 PWI 扫描呈轻-中度强化。3例行肾 AMRA 检查显示肾动脉受包绕推挤,4例伴有静脉癌栓形成,11例伴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3例伴有肾上腺转移。1例伴有输尿管尿路上皮癌,2例伴有膀胱癌。结论MRI 具有多参数成像能力及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可清晰显示病灶部位及周围关系,对浸润性肾盂癌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目的 评价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脊柱骨巨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全部病例均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发生于颈椎8例。胸椎1例,腰骶椎7例。除7例侵犯相邻2个椎体,余均累及1个椎体,除单纯溶骨性破坏和椎体压缩性改变各1例外,CT主要表现为椎体偏心性,膨胀性破坏,10例MRI检查中除2例巨大软组织肿块的病灶中可见无强化的囊性信号外,8例为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均匀强化。结论 影像学对骨巨细胞瘤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