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慢性、对称性、多发性关节炎为主的慢性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以类风湿因子侵犯关节和周围组织为主的结缔组织疾病.其临床表现复杂,早期诊断困难,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晚期可引起关节畸形和功能严重受损.笔者自2007年~2010年收治类风湿关节炎80例,随机分为2组,对2组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鲁丽  吴洋  刘维超 《光明中医》2012,27(2):297-299
目的 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的证候分布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的方法,对436例RA患者进行调查,并研究中医证候与性别、年龄、病程以及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不同性别、年龄、病程等与中医证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1).各证型与RF分型、血沉、C反应蛋白等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5个证型按构成比排列顺序为寒湿痹阻>肾气虚寒>湿热痹阻>肝肾阴虚>痰瘀痹阻.结论 实验室指标主要反映类风湿关节炎的疾病特点,而很难反映类风湿关节炎的证候特点;中医正邪盛衰的动态变化,贯穿于疾病的始终,反映了疾病不同阶段的标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的证候分布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的方法,对201例RA患者进行调查,研究中医证型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关系.结果:中医证型与免疫学、血常规、血液流变学等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邪气痹阻、瘀血阻络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或发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免疫机制与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比较不同程度类风湿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炎性标志物及颈动脉内膜厚度(IMT)的变化,并与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 RA组与对照组相比,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偏高,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低,且随着RA活动性增加,差别越来越明显(P〈0.05);C反应蛋白(CRP)、血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作为炎性标志物,与风湿活动密切相关,完全可以反映病情轻重及控制程度(P〈0.05);颈动脉内膜厚度比较,两者差别不明显(P〉0.05)。结论 RA的病程及活动性和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相关,即炎症程度越重,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指标,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风湿科住院的223例RA患者,记录其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痰瘀痹阻证RA患者中男性居多,各中医证型间男女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湿热痹阻型RA患者血小板水平高于其他3种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湿热痹阻型RA患者血中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其他3种证型,与肝肾阴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中医证型患者的DAS28评分、血沉、C反应蛋白及类风湿因子、抗角蛋白抗体、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热痹阻型RA疾病活动度高,病情较重。  相似文献   

6.
李哲  王庆国 《世界中医药》2015,10(3):345-347,351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方法:对257例RA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与性别、年龄、主要实验室指标、入院前后DAS28评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类风湿关节炎各证型在发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性别、病程、主要实验室指标、DAS28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年龄较轻者多为痰瘀痹阻型和湿热瘀阻型,年龄较大者多为痰瘀痹阻型和湿热痹阻型;寒湿瘀阻型和湿热痹阻型病程最长;各证型DAS28前后评分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475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医临床证候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姜泉  蒋红  曹炜  焦娟 《中医杂志》2007,48(3):253-255
目的 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医临床证候分布特点。方法 对475例RA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与年龄、病程、主要实验室指标、X线分期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各证型在病程、病情活动情况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在年龄、主要实验室指标、放射学改变方面亦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475例患者中,湿热痹阻型最多,占41.7%;其次为湿热痹阻合并瘀血阻络型,占10.9%。结论 湿热痹阻型病程短,病情重,且多见于疾病活动期,并易与瘀血相合致病,故临床RA活动期多见湿热痹阻合并瘀血阻络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类风湿关节炎(RA)证候诊断因子优化组合,实现对RA证候诊断信息进行降维研究的目的。方法:采用聚类分析、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逐步判别分析、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一组RA临床证候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建立了RA证候诊断因子优化组合。结论:RA证候诊断因子优化组合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将聚类分析、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逐步判别分析、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联合应用的证候因子优化组合方法具有很好的降维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不同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为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25例RA患者,收集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进行辨证分型,分析RA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以及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DAS 28)评分等活动性指标与中医证型及不同类型类风湿因子(RF)-免疫球蛋白(Ig)G、RF-IgA、RF-IgM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活动期RA患者寒湿阻络证最多见;不同中医证型间病程对比,痰瘀阻络证的病程最长,寒湿阻络证、湿热阻络证病程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各中医证型DAS28水平对比,痰瘀阻络证最高,肝肾亏虚证最低。抗CCP抗体、ESR、CRP水平各组间对比,湿热阻络证数值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M-RF与抗CCP抗体、累及关节数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期最常见证型是寒湿阻络证实证DAS28水平较虚证高,DAS28可能成为临床虚实辨证的参考依据;活动性指标湿热阻络证较高。活动期RA患者RF-IgM与抗CCP抗体呈正相关,可作为诊断RA、判断其预后及区分活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建立类风湿关节炎(RA)的证侯诊断体系。方法:收集1 000例RA患者的中医证候诊断信息,进行多元统计分析,从中筛选建立RA的证侯诊断体系。结果:1 000例RA患者179个诊断要素经过筛选,最终建立了包括10个基本证型、56个诊断优化指标的RA证候诊断标准。结论:类风湿关节炎主要包含10个基本证型,该诊断体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将多元统计分析联合应用于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筛选研究中切实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探讨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方法:采用SPSS(13.0),选择活动期RA患者126例,研究中医证候与病程,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等实验室指标及晨僵等主要临床症状、体征,X线征象分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活动期RA患者证候分布比例差异较大,不同证候在病程、双手X线分期上存在差异。活动期RA中医证候在主要临床症状、体征与相关实验室指标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邪从热化"趋势是活动期RA病机的主要标本特征。反映出随着RA疾病不断进展,其病机变化存在着一个由实至虚实夹杂,再到虚的动态演变规律。关节疼痛数等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及ESR等实验室指标并不能反映活动期RA中医证候分布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的证候分布相关因素。方法:研究患者的中医证型、主要舌脉与类风湿因子、关节肿痛、关节畸形之间的关系。结果:寒湿痹阻以舌淡或淡红多见,分别为60.0%与33.0%;湿热痹阻以舌红多见(71.9%);肾气虚寒以舌淡多见(69.0%);肝肾阴虚以舌淡红或红多见,分别为52.6%与36.8%;痰瘀痹阻以淡瘀舌或青舌多见,分别为38.1%与23.8%。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舌象多表现为所感邪气的性质及体质差异的征象。寒湿痹阻以苔白、白腻或薄白多见,分别为36.0%、19.0%与19.0%;湿热痹阻以苔黄腻多见(25.0%),肾气虚寒以苔白多见(48.3%),肝肾阴虚以苔白多见(31.6%),痰瘀痹阻以苔白多见(47.6%)。提示本病患者的舌苔与其所感邪气性质有关。寒湿痹阻以脉细弦、细滑及沉细多见,分别为29.0%、13.0%与13.0%;湿热痹阻以脉细弦、脉细多见,分别为21.9%与18.8%;肾气虚寒以脉细弦及脉细多见,均为24.1%;肝肾阴虚以脉细弦多见(31.6%);痰瘀痹阻以脉沉细多见(47.6%)。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舌脉象主症与中医痹证虚实夹杂的证候特征相符。  相似文献   

13.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频数统计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拟以进行相关频数统计分析以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中医证候及相关规律性。方法:检索2002年1月至2007年10月有关RA证候、辨证相关的文献共231篇,然后运用频数分析对证候进行统计。结果:近五年RA中医辨证大致分为24种证候,其中虚、寒、湿、热、瘀、痰证为常见证候。八纲辨证中,虚实夹杂证频数最高。脏腑辨证中,肾虚精亏频数最高,其次为肝肾亏、肝气郁结、脾气亏虚等证,其中肺气亏虚频数最低。气血津液辨证中,血瘀阻络证的频数最高。结论:频数统计分析提示虚实夹杂证是RA病因的实质,本病发病与肾、肝密切相关,可累及脾、胃、肺、心等多个脏腑。寒热辨证在尪痹(RA)证候分类中起纲领性的作用。同时,痹治疗过程中需勿忘活血通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740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医证型及临床指标特点。方法收集740例RA患者,对其中医证型及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中医证型RA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高于正常值范围;CRP水平比较,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肝肾亏虚证寒湿痹阻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88,P=0.003)。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比较,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肝肾亏虚证寒湿痹阻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11,P=0.001)。血小板计数(PLT)水平比较,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痰瘀痹阻证肝肾亏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09,P=0.013)。免疫球蛋白(Ig)G水平比较,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肝肾亏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64,P=0.014)。结论 RA患者以痰瘀痹阻证多见,湿热痹阻证疾病活动度最高,湿热和痰瘀是RA发病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基因芯片技术是一种高通量的研究手段,可以在同一时刻对成千上万个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获得特征性的基因表达谱,目前该技术已应用于中医现代化研究,如中医辨证的标准化。文章旨在通过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探讨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建立类风湿关节炎证候基因组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从影像学角度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关节功能分级与中医证候的关系.方法 对150例RA患者进行关节功能分级、X线分期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X线分期与关节功能分级的关系以及中医证候与关节功能分级的关系.结果 RA关节功能分级与X线分期呈正相关(P<0.01).湿热痹阻证与肾气虚寒证、肝肾阴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寒湿痹阻证与肾气虚寒证、肝肾阴虚证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湿热痹阻证与寒湿痹阻证患者关节功能多为Ⅰ、Ⅱ级;肾气虚寒证与肝肾阴虚证患者关节功能多为Ⅱ、Ⅲ级. 结论 RA患者X线分期越高,关节功能分级也越高;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关节功能Ⅲ级分布最少,而肾气虚寒证、肝肾阴虚证则以关节功能Ⅲ级分布最多.  相似文献   

17.
从病因病机、证候分类、证候分布、证候微观分析等方面,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进行分析,指出为了应该努力开展系统性研究,制定统一诊断、分型及分期标准,开展大样本临床调查,使类风湿关节炎证候分析拥有科学的依据和对照标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实验室检查指标与类风湿关节炎(RA)中医证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7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诊治的130例RA患者中医证型与年龄、性别、病程、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类风湿因子(RF)-IgA、RF-IgG、RF-IgM、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及28个关节的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间的关系。结果130例RA患者中,湿热痹阻证84例占64.6%(84/130),瘀血痹阻证29例占22.3%(29/130),寒湿痹阻证12例占9.2%(12/130),肝肾阴虚证5例占3.8%(5/130)。最常见为风湿热痹证与瘀血痹阻证。各证型间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血沉、CRP、CCP、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APTT、凝血酶时间、RF-IgA、RF-Ig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证型间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从短到长依次为风湿热痹证<寒湿痹阻证<瘀血痹阻证<肝肾阴虚证。各证型间DAS2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湿热痹证最高。以风湿热痹为阳性对照,DAS28在ROC曲线下面积为0.720,渐近95%置信区间(0.630,0.809)。结论RA辨证为风湿热痹证者病程短,疾病活动度高,病情重,常伴较高的血沉、CRP、CCP、DAS28。DAS28可作为RA中医证型风湿热痹型临床辨证分析的客观化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急性活动期常见的中医证候分类及量化诊断规律。方法以因子分析法对300例急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四诊信息进行分析,提取因子并测量症状载荷,明确因子对应的证候。结果因子分析从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临床四诊信息中提出21个因子,其中4个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分别是寒湿痹阻、湿热痹阻、寒热错杂、肝肾亏虚4个证候,同时对各个症状在4个证候中的权重进行量化,得出每个证候的主症和次症。结论因子分析所得的类风湿关节炎急性活动期常见的证候分类及量化诊断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0.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分类临床文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文献检索方式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方法检索2000年1月一2011年12月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贵州省数字图书馆和读秀学术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关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献。结果共33篇文献纳入研究,病例数合计4233例。证型出现频次最高的是湿热阻络型20次(60.61%),其次是肝肾两虚型18次(54.55%)、痰瘀互结型17次(51.52%)、风寒湿痹型15次(45.45%)、寒湿阻络型14次(42.42%)、风湿热痹型及气血亏虚型10次(30.30%)、寒热错杂型9次(27.27%)。按病例数排列,湿热阻络型768例(18.14%)、风湿热痹型666例(15.73%)、风寒湿痹型584例(13.80%)、寒湿阻络型517例(12.21%)、寒热错杂型415例(9.80%)、痰瘀互结型364例(8.60%)、肝肾两虚型235例(5.55%)、久痹正虚型223例(5.27%),其余证候病例数皆未超过5%。结论类风湿关节炎的证候分布特点以湿热阻络型为主,其次风寒湿痹型、风湿热痹型、寒湿阻络型、痰瘀互结型及肝肾两虚型为临床上最常见的辨证分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