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5 毫秒
1.
使用者对城市公园的满意度能影响公园使用及公园综合效益的发挥。本研究利用问卷调查青年人、中年人与老年人对上海15座城市公园中41项分项的满意度与总体满意度,利用线性回归模型与方差分析等方法,识别影响公园总体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并分析不同年龄组的差异。总体说来,老年人对公园设施与环境的要求更高,影响老年人公园总体满意度的因素最多;青年人更关注公园景色;中年人更关注公园设施。对于全体使用者,水面宽敞程度、公园总体卫生状况、总体噪声状况、广场拥挤状况、标识牌、园路整洁程度等因素能显著影响公园总体满意度。不同年龄组对园路长度、园路拥挤程度、广场上的座椅数量、广场拥挤程度等分项满意度差别较大。基于研究结论,建议城市公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营造宽敞水面与宜人绿化环境,加强公园噪声分区管理与改善卫生状况,并加强免费儿童游戏设施、免费健身设施、餐厅/茶室、遮阳/避雨设施的配置。同时应在公园规划设计中考虑不同年龄使用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包瑞清   《风景园林》2022,29(6):103-108
公共交通出行方式下,综合性公园的可达性及配置的均衡性是评价城市公园绿地配置和本地居民享有公共服务设施权利的重要指标。以南京市为例,建立公共交通复合网络,以时间成本距离分析综合性公园服务的区域水平和基于站点位置的可达性;以基尼系数判断全局和15分钟生活圈下综合性公园分布的均衡性及贡献度;建立新公园选址采样点,分析增加新公园选址后的基尼系数变化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以可达性为前提,以基尼系数为衡量指标,可以量化分析公园分布均衡性,通过基尼系数更新变化的空间分布,可以明确新规划公园对综合性公园分布均衡性的影响,能够确定优化选址区域。为城市新综合性公园规划提供量化的区域范围参考,优化城市公园布局并提高城市公园可达性和分布均衡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老年人视角,以福州温泉公园为例,对公园内休憩设施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福州温泉公园内休憩设施承载能力较好;公园内大部分区域的休憩设施可达性控制在40 s以内;休憩设施形式较单一,适老性设计较少.需完善休憩设施空间的布局及休憩设施设计细节,提升周边景观的适老性.  相似文献   

4.
城市公园的可达性评估除了基于交通(距离、时间、成本)的可达性外,视觉可达性、心理可达性也是度量居民对公园服务获得感的重要内容。从交通可达性、视觉可达性和心理可达性3个维度,构建可达性评价模型和计算方法。选取重庆市3个城市综合公园作为不同发展时期的代表,对距离公园边界1km区域内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到发展期,3个维度的可达性均明显增加;至成熟期,交通可达性趋于稳定,视觉可达性下降,心理可达性持续增加。在空间分布上,交通可达性和心理可达性呈现随距离增加而衰减的趋势,视觉可达性在不同方位上差异显著;综合可达性由早期的“同心圆”模式分布逐渐演变为“偏向”式聚集,在某些方位上呈现跳跃式分布。多维可达性的动态评估能有效挖掘城市公园的潜在服务功能和价值,客观评估城市公园布局的公平性和居民对公园的可获得性,让更多的人包括弱势群体能够共享环境福利,为城市公园周边地区的规划建设和旧城更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网络分析法的北京市石景山区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是景观格局分析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其本质内涵是从城市空间中的任意一点到达公园绿地的便捷程度。该文首先阐述近年来研究景观可达性的各种主流方法,如建立空间分布模型、缓冲区法、最小邻近距离法、引力模型法、费用加权距离法,网络分析法等,分析每种方法的操作原理和优缺点。同时,以北京市石景山区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应用可达性原理,基于网络分析法,以到达公园绿地所需花费时间为阻力,分析北京市石景山区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对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6.
城市公园的视觉可达性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公园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空间,除了基于交通(距离、时间、成本)的可达性外,视觉可达性是度量居民对公园心理感知的重要内容。针对公园周边地区复杂的建筑布局和高低错落关系,考虑地面高程、建筑高度、建筑朝向、距离远近和视野开阔性等信息,构建了视觉可达性模型。以视线是否可达、视觉的清晰度和公园的暴露度等指标为基础,开发了二维平面视觉可达性(V2D)和三维空间视觉可达性(V3D)评估方法和实现过程。以重庆市沙坪公园为例,对距离公园边界1000 m的区域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实地对比,发现视觉可达性与现实的视觉感受一致,说明该方法是可行的。相比V2D,V3D考虑了建筑布局、高度和朝向,评价结果能更客观、精确地测度视觉可达性的空间分布。评估视觉可达性为研究城市公园的综合可达性提供新的思路,为提升城市公园布局的合理性及公平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城市公园是城市居民进行休闲娱乐、放松游憩的重要场所。城市公园对于促进居民身体健康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人民群众对于城市公园等设施的需求也大幅上升。可达性是从一处到另外一处的困难程度,它代表的是人在某空间距离中移动要克服的阻力大小,多用来判断一个城市的公共设施等是否有合理有效的布局。实际上,公园的可达性就是判断公园服务范围大小,现有公园功能能否满足居民需求,能否在较短时间、路程内便捷地进入公园。  相似文献   

8.
城市公园绿地在协调城市空间、改善城市生态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GIS网络分析法,从步行、骑行、机动车三种交通方式分析了滨湖新区及其各街道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和服务状况。结果显示:(1)滨湖新区城市公园数量不足且空间分布不均匀,中部地区三大公园占据了公园总面积的78%,滨湖世纪街道、方兴街道、万年埠街道城市公园可达性好于烟墩街道和义城街道;(2)缓冲区分析法高估了公园绿地的可达性,网络分析法较缓冲区法更能准确地评价城市公园的真实服务水平;(3)以行政区为评价单元低估了公园绿地的可达性,仅有30.15%的面积能够在15 min内步行到达公园,而居住小区角度有64.3%的面积能够在15 min内步行到达公园;(4)公园整体可达性良好,0 min~5 min内机动车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优于步行和骑行方式,15 min内机动车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和骑行方式相当,几乎覆盖所有居住小区。研究获得了合肥滨湖新区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和服务情况的准确资料,为城市公园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供需平衡的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对优化城市绿地空间布局,提高公园绿地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针对传统两步移动搜索法(2SFCA)在精细空间尺度下对人本视角思考不足的问题,从供需两方面同时改进模型,并用于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评价。模型从供给方改进,增加了公园绿地服务范围内服务功能多样性指标,用以衡量公园吸引力;从需求方改进,引入Huff模型,考虑了人们对公园绿地主观选择概率。以成都市三环内为例,分析成都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及供需现状,结果显示:1)可达性在空间分布上整体呈“西高东低”;2)可达性高的区域呈团状聚集分布;3)区域内供需关系不理想,“供给不足”和“供给匮乏”的区域总面积占比89.49%;4)供需较好的区域聚集在东坡街道及其周边。基于评价结果,对供需失衡区域进行分类,并针对性提出近期微更新、中远期规划及长期适配性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
城市公园绿地为购物娱乐设施消费能力较低的低收入者提供休息、交往、游乐的免费活动场所,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武汉市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运用两步移动搜索法(2SFCA)计算研究区内低收入者基于步行、自行车、公交三种交通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采用皮尔森相关系数、洛伦兹曲线和区位熵的方法,分析公园绿地分布和低收入人口的相关性和空间匹配程度及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三种交通方式下研究区内街道的公园可达性差异较大,呈现出低收入群体内部两极分化的特征;(2)公园绿地可达性与低收入人口分布呈现较弱的负相关关系,在公园绿地规划布局选址时没有把低收入人口的出行便捷程度考虑在内;(3)基于公交交通方式下研究区内公园绿地分布和低收入人口分布呈现出空间匹配的格局,而中心城区低收入人口集聚的街道基于步行方式公园可达性较差,需要在这些区域增加规划公园绿地及其之间的绿色廊道来实现区域公平。  相似文献   

11.
基于公园处方的理念与发展经验,尝试探究应对寒地气候背景下高发的心血管健康问题的城市公园规划思路。采用访谈、问卷调研、实地观察等方法,调查并分析寒地城市公园对促进心血管健康健身行为的支持性。研究发现社区公园通常拥有相对完善的活动设施配置,但在可达性方面对于部分人群而言稍显不足,且在安全性、舒适性、临街地带的尾气隔离等细节设计方面有待提升;小区游园具有突出的可达性优势,但在向阳舒适性、活动设施配置方面有待提升。进而结合公园处方在空间层面的组成要素,提出寒地城市促进心血管健康健身行为的公园处方规划应对策略,包括公园布局的优化、公园设计的完善、公园数据库的建立,以期提升寒地城市公园在漫长冬季的健康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2.
城市综合公园是城市人居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理好城市公园与居民的关系,在满足公园服务功能的同时保障公园自身的良性环境,是当今城市公园建设的重要课题。以上海世纪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游客轨迹数据和补充问卷调研分析了游客游憩偏好。结果显示,受景观资源不均衡分布的影响,游览路径表现出主路聚集、区域分散的现象;停留空间与游客需求相关,其中老年、中青年和家庭3类典型游客的主要停留节点分别是休憩服务设施、公园植物景点和游乐活动场所。针对环湖区域游客集中的问题,从亲水因素的角度开展分析,发现景观和设施资源分配的不均导致游客对空间亲水性的依赖差异。结合游客群体的游憩偏好特征,重点针对老年和中青年游客提出了公园管理和场地更新建议,助力解决临水区域游客压力过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徐振  王健慧  陈妍  左燕 《中国园林》2023,39(11):42-48
城市中心区的综合公园是提升周边社区生活品质的关键场所,也是城市生态和文化基础设施的重要节点。步行可达性对综合公园的日常使用至关重要,也是理解其潜在供需及周边中小绿地级配合理性的途径之一。直观、尽量精确且顾及尺度层级的步行范围评估有助于理解公园-社区可达性,并为确定具体干预位置和策略提供参考。以石家庄市长安公园为例,首先使用泰森多边形工具划分综合公园就近服务范围,然后抓取范围内所有住宅建筑至综合公园入口的百度地图规划路径,并根据不同距离阈值划分步行范围,发现综合公园周边的社区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距离长安公园1 500m步行范围内,居民人口达14.28万人,占长安公园就近服务范围居民总人口的65.7%;周边中小绿地可以补偿服务4.58万人,但仍有2.88万居民位于合理的步行距离外。建议结合微更新理念,增设或调整公园和小区入口等以扩大现有综合公园的有效服务范围,在服务盲区内增建中小绿地以增加受惠居民的数量。  相似文献   

14.
沈阳中山公园(原名千代田公园)始建于1919年,是具有近百年历史的近代城市公园。将中山公园的空间利用划分为4个历史阶段:民国时期外国殖民者尝试并营造出东西方园林要素相结合的城市公园;新中国成立初期园内增添凸显中国特色的景观元素;改革开放时期全面建设空间与主题并重的中国特色城市公园;21世纪公园建设与利用呈现多样化。另外,通过山形水系、建筑设施、园路分布、活动区域4种空间构成要素分析中山公园空间利用的变迁特征。结果表明,公园空间利用最初集中在西北和中南部,以自然山水式格局为基调,增添西方园林元素,后逐步打通了东西向核心轴线,利用频率与规模在改革开放时期达到最高水平,但目前文化主题被削弱且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略显不足。  相似文献   

15.
陈伟   《中国园林》2022,38(6):91-96
声景影响居民身心健康,探究城市声环境-人-景观之间的互动关系,改善声景,成为研究热点。城市公园是高密度城区居民远离喧嚣的重要场所。城市公园景观要素与声景内在关系研究,是调控公园声景的重要切入点。以使用频率高、声源复杂的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公园为例,通过高密度网格定点测量背景音和ArcGIS空间统计分析,对公园声景声压级分布进行空间制图;通过声漫步主观感知调查法和SPSS相关性分析,对大众声景感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景观要素影响了公园声压级和声源,公园声压级和声源影响使用者声景感知,并提出通过景观要素调控声景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热岛效应问题日益突出,公园绿地在降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何通过公园绿地布局以减缓热岛效应是当前值得思考的问题。以福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利用辐射传输方程和泰森多边形分析城市热岛情况及公园绿地布局现状,采用P-中值模型结合城市用地规划确定公园绿地布局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福州市主城区的整体温度偏高,其热岛范围达城市总面积的11.78%;2)共提取福州市主城区公园绿地47个,总面积为11.11km2,占主城区总面积的4.47%,公园绿地布局总体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3)利用P-中值模型对公园绿地供需情况进行分析,得出18个公园绿地需要优化,其中包括福州动物园、环南公园等12个一级优化公园绿地,以及屏山公园、琴亭湖公园等6个二级优化公园绿地;4)结合福州市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得到50个潜在公园绿地建设点,主要集中于城门镇、盖山镇及新店镇。  相似文献   

17.
周波  曹雯畅  冯田 《中国园林》2024,40(5):49-55
成都人民公园是中国重要的近现代城市公园遗产之 一,是见证城市发展与公共需求变化的重要城市历史公园,具 有不可忽视的城市历史景观遗产价值。采用历史层积分析对成 都人民公园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将其空间历史变迁分为普通游 园初创、传统公园转型、现代公园建设、现代公园完善和公园 城市营造5个时期,整理各时期形态与功能变迁,探寻其变迁 的内在动力。将公园的层积关系分为反复、重建、共存和成长 4种主要模式,探索公园建设的层积变化:基于自然条件,综 合历史事件、治园观念、文化活动和人群变化等因素,公园空 间形态由封闭、单一和无序转向开放、多元和有序,承担职能 从功能杂乱的小游园转化为集休闲、文化、健身和爱国教育为 一体的综合性园林。分析成都人民公园空间的历史变迁动因与 机制,能够为中国近现代城市公园遗产保护与发展补充实证, 为当代城市公园文脉与底蕴的探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游憩交通方式的绿色、环保、低碳 对于构筑高品质的游憩环境至关重要。城市 公园因为其开放的管理方式引发私家车过量 进入,游憩交通问题频频发生。近年来,多 个城市公园相继颁布公园“禁车令”、“限行 令”等政策以限制机动交通为主的游憩交通 发展,引导其转向非机动交通为主导的交通 方式。研究基于机动交通不断减少的现实状 况,从揭示机动交通趋零化下城市公园的交 通特征着手,提出规划应对策略,并以西安曲 江池遗址公园为例,从交通空间再组织的困 境剖析、动态交通体系的多元优化以及配套 交通体系的提升整治等三个方面探讨游憩交 通空间的调适方法,以期为城市公园交通空 间的建设改造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使用手机信令数据测算时空轨迹,探究上海郊野公园游客活动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上海6座郊野公园为研究对象,使用手机信令数据测算手机用户的居住地、工作地位置和节假日游憩地位置,从中分离出郊野公园游客及其当日活动的时空轨迹。第一,依据游客的居住地位置,评估郊野公园实际服务范围;第二,依据游客游园当日在公园周边活动特征,评估郊野公园与外围村镇地区发展联动状况;第三,依据游客在公园内部停留位置特征,评估公园内部功能游线设计。研究发现:郊野公园实际服务范围更多受到公园本身定位和特色的影响;郊野公园和外围村镇地区发展联动的情况,与公园周边的服务设施类型、公园与郊区新城和镇区的距离相关;游客的游线主要围绕该公园特色功能区活动。最后,依据时空大数据在3个方面反映的游客活动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上海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提出了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0.
公园服务设施直接影响着游人的游憩体验质量,是公园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关键因素。以贵阳市黔灵山公园为研究对象,在实地体验观察和访谈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探讨公园服务设施对游人在公园内游憩休闲使用的重要度,以及游人对公园服务设施使用后的满意度。结果表明:1)公园服务设施的8个类别维度对游客影响的重要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安全设施卫生设施信息设施管理服务设施交通设施休憩设施科普宣教设施商业设施;2)游客对公园服务设施使用后满意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安全设施信息设施商业设施交通设施科普宣教设施管理服务设施休憩设施卫生设施。各维度在观测上的数值差异反映了游客在公园内进行游玩时更注重体验设施的存在度和使用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