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林山水园林是喀斯特地貌下区域风景营建的优秀代表,体现着城市、人与风景要素协调共生的人居理念。通过古代文献解读与地理时空分析,探究在人文与自然联动作用下桂林山水园林形塑的时空过程与内在机理。研究表明:1)桂林山水园林依托于具有喀斯特地貌特征的独特风景基底而建设,营建数量和规模由唐至清持续增长,宋元为营建高峰;园林类型随时间逐渐丰富完善,公共园林长期占据主导地位;2)桂林山水园林的形塑过程在时间上可分为由山水到园林的初步建构(唐至宋元)和园林体系的完善(明清)2个阶段,最终形成了类型多样、风格鲜明的地域园林体系。在空间上,从散点式发展逐渐转化为城景相融一体化发展,形塑出桂林城园一体的风景面貌;3)山水环境支撑、政治经济影响、城市建设发展及游赏文化助推4方面的综合驱动作用,塑造了具有真山真水、类型多元、城景相融、开放共享等显著特征的桂林喀斯特区域风景园林系统。研究有利于促进区域风景特征的保护与文化传承,并对当代山水城市景观塑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城市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唯一性,而一个时代所建造的园林是为其所处时代的人服务的,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该文从城市文化的视角出发,介绍了意大利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及近现代时期的园林及其特点,总结了不同时期的风景园林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以此回顾了意大利风景园林的历史与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美哉广东风景园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风景园林是中华民族风景园林重要组成之一。具有独特的岭南地方风格和悠久的历史,并与时俱进地发展。其根基是中华民族的园林文化在珠江三角洲地域自然和人文融为一体的演变和发展,景物因人成胜概,人杰地灵(图01)。1广东古代园林流传的辉煌业绩广东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多雨、土  相似文献   

4.
风景园林的意识、文化、价值观源于风景园林"活动",而风景园林最为基本的"活动"则是感受。中国山水诗、画、园作为中国风景园林感受的源泉与载体.形成了中国风景园林感受自身独具的艺术美学特征。陈从周先生将中国文化艺术与中国园林融会贯通,毕生为中国园林精髓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国古典园林薪火赓续的守护者与复兴者,中国古典园林审美启蒙的开拓者和鉴赏家.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的推动者与代言人,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纪念陈从周先生诞辰100周年将鼓舞我们擦亮双眼,为重拾传统综合的.整体的世界观和规划设计观,继承中国古典园林优秀的传统基因,创造中国风景园林21世纪的"有源之水"而坚持不懈.砥砺前行。  相似文献   

5.
该文在介绍了传统意大利园林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将意大利古典园林概括为花坛、迷宫、植被、水和洞穴等几种造园要素。从当代园林设计的创新、视觉艺术和环境雕塑、色块画运动、全景画运动、未来主义运动、建筑摄影六个方面阐述了现代意大利风景园林的动态演变过程。以此回顾了不同时代的意大利园林艺术。城乡风景园林在当今全球化交融的时代影响下,不仅具有地理特征,也带有地域语境性,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有机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提出了人类是同一个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将风景园林定义到了一个新高度。  相似文献   

6.
园林、景观与中国风景园林的未来   总被引:9,自引:10,他引:9  
王绍增 《中国园林》2005,21(3):24-27
通过分析园林、景观、风景园林等几个术语的缘起、演变和优缺点,指出综合性是风景园林学科的突出特性,而中国风景园林有着自己以辩证的综合性思维和实事求是方法为传统的特长.在摆脱封闭守旧文化环境的羁绊和掌握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后,中国风景园林必将超越以个人表现和分裂式思维为特征的所谓西方工业时代景观设计,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7.
园林作为一种文化,她是植物学、生态学、建筑学、哲学与美学的集合。不论是西方哲学真、善、美的伦理观,还是东方哲学仁、义、礼、智、信的荣誉法典。在园林的表现形态上都有其得意的风景。清华大学的周维权教授就是研究园林诗情、画意、意境的著名园林大家。他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审美情趣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中国园林文化的风景园林理论。  相似文献   

8.
<正>陈从周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园林学家、古建筑学家、散文家、画家,更是中国风景园林学界的一代宗师。对于中国风景园林,陈从周先生最大的贡献是将中国文化艺术与中国园林融会贯通,而中国园林文化艺术恰恰是中国园林的精髓。陈先生毕生的研究为中国园林精髓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国际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园林的价值经受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峻的考验。探讨继承中国传统园林的创新手法,创造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园林是每一个当代风景园林师的责任。从中国传统园林中的诗画意趣、园林意境以及小中见大的设计手法出发,结合实地考察探讨继承中国传统园林精华的方法途径,得出将中国传统造园理法以及传统园林中的诗画意趣、园林意境与现代审美情趣、艺术心境相结合,运用现代设计语言、现代艺术形式等使园景让观者产生审美联想,为现代人创造一个具有本土地域特色的场所,是走出一条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现代风景园林之路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0.
论园林欣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武忠 《中国园林》1993,9(3):20-23
园林欣赏是一种以游客为审美主体、园林为审美客体的审美认识活动。其过程可简括为观、品、悟三个阶段;它们是一个由被动而主动,从实境至虚境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园林欣赏的效果的获得是园林与游人双向交会的结果。因此,优秀的园林是园林欣赏活动成功的前提,而游人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游园时保持良好的心境,是获得艺术享受的保证。具有诗情画意、具有意境的园林无疑是优秀的作品,却不应将诗情画意和/或艺术意境作为园林艺术批评的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6,(8)
在文化底蕴、地域风格等条件的支撑下,现代风景园林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趋势。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认知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现代风景园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审美文化对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现代风景园林与审美文化为出发点,研究现代风景园林的审美文化表达,分析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前景,以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风景园林学科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为进一步提升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从园林美术基础课和风景园林专业设计课相结合的视角出发,本着创作性、实用性和示范性三个原则,园林学院开设了"素描风景画"特色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中国传统园林的表现绘画创作途径,提出了系统构建"素描风景画"课程的思考,力求使这门精品课程更能适应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和综合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园林》2019,(9)
动物是风景园林的特殊要素,目前缺少相关系统研究。本文分析了动物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并研究了风景园林中的主要动物种类。继而分析动物在古典园林中的历史局限性的基础上,以现代学科视角研究了风景园林动物规划设计的要点,对风景园林动物的相关研究及风景园林学科体系的丰富和拓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象学的文化景观研究是西方社会诠释文化景观价值和意义的一种途径,为解读日常生活场所价值提供了一种"存在性的理解",其重要影响延续至今。回顾、梳理了西方现象学视角的文化景观研究发展历程;以同一视角,从自然观、风景审美及体验和园林生活描述3个方面,探讨了中国风景园林传统蕴含的现象学色彩;在跨文化的对照思考中,提出现象学途径在拓宽景观文化视野、解读景观体验以及研究方法上,对当下中国本土的文化景观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已消失的广州元妙观道观园林为研究对象,聚焦于传统道观园林遗产在学术转型背景下的审美文化研究问题。梳理北宋至清初广州元妙观遗留的碑刻文本及相关文献,结合审美文化结构理论,从物质空间审美属性、社会教化审美需求、城市宗教景观审美活动三个层次的审美互动展开,以历代修缮活动为研究起点,总结元妙观空间演变的三个阶段特征;以道观命名、斋醮科仪和明贤祭祀为重要线索,揭示其社会教化功能;以文人诗词雅集描摹及城市景观集称塑造为蓝本,归纳广州城市宗教胜景审美意蕴的建构。认为已湮没典型园林所建构的审美文化是其遗产价值的重要表征,其研究为系统挖掘、整理和展示区域景观文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6.
程绪珂 《园林》2011,(10):40-41
南浔,中国历史文化古镇,造就了江南水乡独特的大宅古园和园林,作为一个活的文化记忆载体的存在,是有生命的记忆,也是我国风景园林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南浔古园具有时代特点的开放性、地域特征的开拓性、园林特质的独特性和文化特色的开明性。朱钧珍教授认定"中西合璧的南浔园林是中  相似文献   

17.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2009年4月、8月,《风景园林》杂志社分别与北京园林学会、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联合举办了"北京风景园林60年座谈会"和"建国60周年杭州风景园林建设座谈会"。7月,《风景园林》与广东园林学会、福建省园林学会、广西风景园林学会、海南省风景园林协会、香港园境师学会、澳门特区民政总署园林绿化部在羊城联合主办"风景园林60年岭南论坛",来自北京、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及香港、澳门等地的行业领导、知名专家学者连同岭南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共计300余人齐聚广州,共话风景园林60年。之所以选择在这三地召开相关会议,既考虑了北京、杭州和广州作为中国传统园林流派――皇家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重要策源地的因素,也因为这三座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典型性,其园林理论和实践某种程度上可视为60年来中国城市园林面貌变迁的缩影,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座谈会和论坛上,专家们以中肯、务实的态度,客观总结了风景园林60年的成绩,也毫不回避地剖析了当前出现的各类问题。这三场会议,应该说是行业近些年来涉及地域较广、参与专家人数较多的一次具有阶段反思性意义的活动。  相似文献   

18.
欣闻风景园林正式成为一级学科,这是老一辈园林专家和新一代园林教育家不懈努力的结果,更是这一伟大变革时代的历史必然。日新月异的土地与社会变化,迫切需要以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园林文化为己任的风景园林学科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欧洲园林艺术风格的演变,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古典的几何形园林时期,浪漫主义的自然风景园林时期,现代抽象派园林时期。这三个时期从形式上来看几乎没有什么继承关系,但这种演变是合乎西方文化发展的逻辑的,也是同其它门类艺术如绘画、建筑等的演变过程一致的。欧洲园林风格呈现出跳跃的突变:从附属于建筑空间的艺术发展为综合性的独立的艺术;从单纯物质的和视觉的享受  相似文献   

20.
孔垂婧 《山西建筑》2015,(6):197-198
概述了中国古典园林审美形成的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对哲学审美、自然山水审美、书画曲艺审美等主要的文化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研究了古典园林审美对现代审美产生的影响,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