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摘要 目的 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为加强感染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某医院手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共调查44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手术患者,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51例,感染率为11.56%。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血沉≥20 mm/h、血糖值≥11.1 mmol/L等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 结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术后手术部位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减少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以及术中正确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等综合措施,可降低类风湿性关节炎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率。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了解医院普外科住院患者手术部位感染与相关危险因素,为普外科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某医院普外科2017年度9 872例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进行调查,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在该医院普外科9 872例手术患者中,共发生手术切口感染105例,感染率为1.06%。经Logistic非条件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60岁、BMI≥24、急诊手术、手术切口长度≥10 cm、手术Ⅲ类切口等因素是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独立因素。结论 普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有多种因素影响,可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研究乳腺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危险因素,为有效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医院住院行乳腺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调查乳腺I类切口手术患者2 846例,其中发生手术部位感染46例,感染率为1.62%。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恶性肿瘤、放疗、血清白蛋白浓度<30 g/L、切口≥10 cm、切口引流、BMI≥25 kg/m2等因素是乳腺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乳腺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与多因素相关,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分析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制定感染控制策略。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医院普外科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实施手术的所有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并对手术部位感染进行单因素分析。 结果 两年间共实施手术1 276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13例,感染率为1.02%,年龄、住院天数、手术切口清洁程度、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有无糖尿病均为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加强(≥60岁)患者的身体免疫力、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和合理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0.5~2 h)可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了解脊柱手术部位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感染防控措施的实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某医院住院实行脊柱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816例脊柱手术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38例,感染率为4.66%。从感染患者感染切口分泌物中共分离到病原菌55株,革兰阳性菌占61.82%,其余为革兰阴性菌;居前4位的病原菌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手术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等因素为脊柱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脊柱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感染危险因素明确,有针对性地防控措施可有效预防手术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研究糖尿病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调查2014年1月-2018年6月期间在该院行手术治疗的556例糖尿病患者,分为切口感染组和无切口感染组,并对影响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与BMI、合并症、创伤性治疗、备皮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限、切口类型等多种因素有关;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切口类型(Ⅲ类)、糖化血红蛋白>7%、手术时间≥70 min、血清白蛋白<30 g/L等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是糖尿病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糖尿病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针对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采取综合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糖尿病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研究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及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和病原菌分离鉴定方法,对某医院急诊行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和危险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共调查胃肠道手术患者698例,发生术后切口感染46例,感染率为6.59%。从患者送检的病原学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51株,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构成比分别为72.55%和25.49%。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65岁、手术切口长度≥10 cm、体质指数≥25 kg/m2、罹患糖尿病、开腹手术、合并腹腔感染、Ⅲ类手术切口等因素构成胃肠道手术后切口感染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诊胃肠道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较高,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危险因素明确。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研究结直肠癌手术后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为有效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医院住院实施结直肠癌手术后患者住院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术后感染影响因素。结果 共计调查该医院住院实施结直肠癌手术患者86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30例,感染率为34.9%。从患者送检病原学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30株,包括革兰阴性菌18株、革兰阳性菌9株和真菌3株。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高龄、术后低温、进食及引流时间是结直肠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与患者的年龄、体温、引流时间等因素有关,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旨在探讨如何降低腹腔镜下异位妊娠急诊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选取在医院妇产科住院行腹腔镜下异位妊娠急诊手术的患者368例为研究对象,对其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病原菌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8例腹腔镜下异位妊娠急诊手术患者共有29例发生了术后切口感染,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7.88%。29例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患者共检出了34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以及真菌分别有22株(占64.71%),11株(32.35%)及1株(占2.9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体质指数≥25 kg/m2、血红蛋白数值<90 g/L、合并糖尿病、夏季手术以及合并盆腔炎等是腹腔镜下异位妊娠急诊手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腹腔镜下异位妊娠急诊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其与患者的肥胖程度、失血程度、血糖情况、手术季节及是否合并盆腔炎等关系密切,主要的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了解儿童专科医院神经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术后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取前瞻性目标监测,对2014年7月1日-2015年6月30日期间某儿童医院脑外科282例手术患者进行跟踪调查,分析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282例手术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28例,感染率为9.93%;医院感染29例次,例次感染率为10.28%。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34.48%),其次是手术部位感染(31.03%)和下呼吸道(24.14%)。共监测脑外科手术310台,手术部位感染率为2.90%。儿童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接受手术次数、手术时间、是否植入OMMAYAR囊、术中是否使用显微镜、术中输血史、术中留置导尿、术前预防性用药种类、术后抗生素使用天数和住院天数共9项因素;其中术中留置导尿、术后抗生素使用>7 d和住院天数是主要危险因素(OR=3.53、3.40、1.02,P<0.05)。结论 为防控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患儿术后发生医院感染,重点要关注术中导尿管留置、术后抗生素使用天数和住院时间等重要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1.
〖HT5”H〗摘要 目的 调查分析骨科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采取适当措施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方法 分两阶段对百级层流手术间内骨科Ⅰ类手术进行监测,2018年1月1日-6月30日主要搜集干预前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2018年7月1日-9月30日对手术切口感染相关的主要因素进行干预。比较干预前后两阶段手术切口的感染率。结果 干预前阶段手术切口感染率为2.34%,干预阶段手术部位感染率为0,二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3.87,P=0.049)。结论 加强层流手术室的管理、保证物品及手术器械的消毒灭菌质量、重视术前外科手消毒、严格无菌操作、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正确应用及医护人员感染控制意识提高等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手术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了解住院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部位感染情况,提出预防和控制切口感染的措施。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对上海某医院住院外科手术患者病例资料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以了解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及其病原菌分布。结果 共调查该医院手术患者病历资料73 735例,查出手术切口部位感染患者445例,切口感染率为0.60%。手术切口感染患者主要分布在普外科,占35.96%;感染类型以表浅切口为主,占35.51%。从手术切口感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233株,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分别占55.80%和42.06%,真菌占2.14%。结论 该医院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尚属于规范管理要求范围内,应加强特殊手术术后感染管理和病原菌抗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研究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会阴侧切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为防控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医院住院行会阴侧切的妊娠期糖尿病产妇术后切口感染及其危险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在调查的1 617例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发生率3.59%。Logistic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第二产程≥8 h时、生殖道炎症、糖化血红蛋白>7%、胎膜早破、血清白蛋白<30 g/L等因素构成糖尿病孕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会阴侧切切口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制定切口感染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了解微血管减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术后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资料调查和医院感染监测方法,对某医院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调查微血管减压术患者377例,手术部位感染21例,感染率为5.57%,其中器官腔隙感染15例,占总感染例数的71.43%;表浅切口感染5例,占23.8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前洗头、术前高血糖、年龄>60岁、手术时间>180 min等因素为手术部位感染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应有针对性采取控制感染的措施。〖HT〗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索急诊腹腔镜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特点。方法 选取急诊腹腔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可能导致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分别进行χ2检验与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548例急诊腹腔镜手术患者有31例发生了切口感染,感染发生率为5.66%。感染患者切口分泌物中共检出4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和真菌分别有11株(26.83%)、27株(65.85%)、3株(7.3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层流手术室、参观人数≥3人、Ⅲ类切口、术中没有保温、术中手术室温度不适宜、手术室空气菌落数≥200 cfu/m3是急诊腹腔镜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急诊腹腔镜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与手术室类型、术中参观人数、切口类别、手术室的温度和湿度以及手术室的空气消毒情况等有一定关系,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研究直肠癌患者行根治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围术期相关因素,为做好感染防控提供参考。方法〓以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某医院住院行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SI)围术期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分析917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发生SSI 102例,感染发生率为11.1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接受化疗、手术方式、引流管放置天数、血糖等是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SSI的围术期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白蛋白浓度是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SSI的围术期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直肠癌根治术后SSI相关因素复杂,应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以降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分析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相关因素及病原菌分布。 方法 调查某院2015-2016年部分外科手术1 360例次,术前根据手术切口污染情况进行切口类型分类,术后密切观察手术部位伤口愈合情况,并对病原菌进行分析。 结果 共发生SSI 66例,感染率为4.9%;手术危险等级分类、手术切口分类调查中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年龄(<60岁和≥60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结论 缩短手术时间,术前做好必要准备,有利于预防和减少SSI,术后应加强手术部位的观察,严格遵守换药流程和要求,避免手术部位S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了解神经外科患者手术切口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有效防控手术切口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及其病原菌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糖尿病史、入住ICU、机械通气、保留导尿、深静脉置管、住院时间(>20 d)、ASA评级(>Ⅱ级)、长期卧床、血糖(≥10 mmol/L)、治疗使用抗菌药种类(≥3种)、联用抗菌药物(≥3种)、糖皮质激素、治疗使用抗菌药物时间(>14 d)均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其中入住ICU、机械通气、保留导尿、住院时间(>20 d)、联用抗菌药物(≥3种)、长期卧床、ASA评级(>Ⅱ级)等是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神经外科手术切口多重耐药菌感染与多因素共同相关,临床应采取减少住院时间、缩短入住ICU、控制不必要的创伤性诊疗并及时评估、尽早下床康复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综合措施,有效降低神经外科手术切口多重耐药菌感染率。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JP2〗了解住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升高的原因,为有效控制手术切口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目标性监测方法,分析并解决某医院住院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例异常增高原因。结果 2014年手术切口感染率为0.51%,明显高于2013年的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38,P<0.01);干预后2015年手术切口感染率为0.22%。调查发现一次性使用换药包灭菌方法与碘伏包装材料使用不当,是造成感染率增高的主要原因。结论 目标性监测是及时发现感染隐患的有效措施,监督部门应加强对一次性灭菌物品生产流程和产品质量的监管。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JP2〗探讨心脏大血管术后患者肺部感染特征及相关因素,以采取有效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8年1-12月某医院收治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统计肺部感染情况和感染特征并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56例心脏大血管术后发生肺部感染49例,感染率为10.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存在感染、手术后再次开胸止血及呼吸机使用天数多是心脏大血管术后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 心脏大血管术后患者肺部感染率高,相关影响因素多,应针对风险因素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预防肺部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