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力竭运动前后大鼠脑皮质运动区NR2A蛋白含量及其自身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变化,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为探讨中枢兴奋信号在运动中的传递机理以及运动性疲劳的中枢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SD大鼠进行一次性力竭跑台运动。采用抗NR2A抗体和抗磷酸酪氨酸单抗以免疫沉淀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皮质运动区NR2A蛋白含量及酪氨酸磷酸化水平。结果:力竭运动后即刻,大鼠脑皮质运动区NR2A蛋白含量与安静组相比无显著性变化,运动后1小时与安静组和运动后即刻比较显著升高(P<0.05,P<0.01),运动后3小时NR2A蛋白含量下降,运动后恢复24小时大鼠脑皮质中NR2A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安静组和运动后即刻组(P<0.01,P<0.05)。NR2A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力竭运动后与对照组相比呈升高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NR2A酪氨酸磷酸化水平与NR2A蛋白含量变化无显著相关。结论:(1)大鼠在力竭运动后即刻及恢复期过程中,大脑皮质运动区NR2A蛋白含量变化表现为下降,上升,再下降,表明运动过程中NR2A蛋白含量变化具有较敏感的可调控性,力竭运动后即刻NR2A蛋白含量的下降可能是导致中枢抑制的一个因素。(2)NR2A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在力竭运动后呈升高趋势,可能有利于维持中枢的兴奋性,提示运动过程中NR蛋白含量的变化可能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受体蛋白含量与受体活性之间可能存在较为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周力竭性游泳运动对大鼠额叶运动脑区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70只SD大鼠,适应性游泳训练后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力竭运动组(60只)。力竭组进行1周力竭游泳训练后在0h(即刻)、4h、8h、12h、16h、24h等时间点取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观察大脑额叶皮质与伏核NF-κB分布表达,Western-blotting法测定NF-κB蛋白含量。结果:(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与对照组和即刻组比较,力竭运动后4h组、8h组、12h组、16h组额叶运动皮质NF-κB阳性细胞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8h组比较,4h组、16h组、24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24h组比较,4h组、8h组、12h组、16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和即刻组比较,力竭运动后4h组、8h组、12h组、16h组伏核NF-κB阳性细胞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12h组比较,4h组、16h组、24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24h组比较,4h组、8h组、12h组、16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Western-blotting结果:额叶皮质与伏核NF-κB表达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一致。结论:1周力竭性游泳运动可使大鼠额叶皮质和伏核内NF-κB信号通路得到有效的活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一次性力竭运动过程中大鼠纹状体内神经递质谷氨酸(Glu)和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及其比值的动态变化,探讨运动疲劳后纹状体神经元电活动改变的可能机制.方法: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8只,通过手术预先将透析套管定植入左侧纹状体(P:0.2,L:3,H:3.2).采用活体微透析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  相似文献   

4.
力竭运动后大鼠胃组织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观察了力竭运动后大鼠胃组织内一氧化氮 (NO)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 (NOS)活性的变化。方法 :对力竭性无负重游泳运动即刻后大鼠胃组织NO含量及NOS活性进行测定。结果 :实验组大鼠经过 2 67 36± 149 16分钟游泳至力竭后即刻的胃溃疡指数为 16 4 7± 12 18分 ,大鼠胃组织内NO含量为 17 79± 9 2 4 μmol/gprotein ,对照组为 10 68± 4 31μmol/gprotein(P <0 0 5 ) ;实验组NOS活性为 9 13± 3 63U/mgprotein ,对照组为 6 0 2± 1 0 9U/mgprotein(P <0 0 5 )。结果显示 ,力竭性游泳运动可导致大鼠胃组织NO含量及NOS活性增加 ,推测这种变化可能既是对运动性应激的抵抗 ,也可对胃粘膜产生损伤 ,诱发运动应激性胃溃疡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氯胺酮对强迫游泳大鼠海马组织中谷氨酸及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亚型NR2A、NR2B水平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均分为5组(n=10):对照组(C组)和不同剂量氯胺酮组(K1-K4组).强迫游泳15min建立大鼠抑郁模型,次日分别经腹腔注射氯胺酮2.5mg/kg(K1组)、5.0mg/kg(K2组)、10.0mg/kg(K3组)、20.0mg/kg(K4)或生理盐水1.0ml(C组),给药后30min再次强迫游泳5min,观察并记录不动时间.行为学测试后,取各组大鼠海马组织,采用ELISA法测定谷氨酸、NR2A及NR2B的含量.结果 与C组比较,K1-K4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减少,且与氯胺酮用量呈明显负相关(r=-0.913,P<0.001);K1-K4组海马谷氨酸含量明显增高,NR2B含量明显减少(P<0.01),而NR2A含量与C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氯胺酮具有显著的抗抑郁作用,可能与海马谷氨酸及NR2B的含量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力竭运动后不同时相大鼠心肌线粒体转录因子A(mtTFA)表达的变化特点.方法:9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一次力竭游泳运动组(n=40)、2周反复力竭游泳运动组(n=40)及安静对照组(n=10),分别于力竭运动后0、6、12及24小时取材,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和图像分析方法研究大鼠心肌mtTFA含量的变化.结果:在一次力竭和反复力竭运动后,大鼠心肌各部位mtTFA表达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一次力竭运动后,大鼠心肌室间隔、右心室mtTFA含量在运动后12小时达到最低(P<0.01),左心室mtTFA含量在运动后24小时达到最低;反复力竭运动后,室间隔、右心室mtTFA含量在运动后12小时达到最低(P<0.01),而左心室mtTFA含量在运动后6小时达到最低.结论:一次力竭运动和反复力竭运动可导致mtTFA表达明显降低,直接影响心肌纤维线粒体的氧化能力和能量产生,可能是运动性心肌微损伤和心律失常发生的诱导因素和重要机制之一.此外,上述改变在运动后24小时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也提示急性大强度运动后心肌mtTFA的改变是可恢复性的,有别于病理性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力竭运动后不同时相心肌连接蛋白43(Cx43)分布模式及含量的改变。方法:9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一次力竭运动组和2周反复力竭运动组及安静对照组,运动组采用游泳运动方式分别于力竭运动后即刻、6小时、12小时及24小时取材,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和图像分析方法对大鼠心肌Cx43分布及含量的改变进行研究。结果:一次力竭运动和反复力竭运动后各时相组心肌Cx43分布模式发生明显改变,由端对端连接为主转变为侧对侧连接为主。一次力竭和反复力竭运动后各时相组左、右心室Cx43含量都显著低于安静对照组(P<0.05)。力竭运动后各时相组左、右心室Cx43含量在两种运动形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一次力竭运动和反复力竭运动均可造成心肌Cx43的降解以及分布模式的改变,这可能是运动性心律失常的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预运动训练对大鼠脑梗死后缺血侧纹状体处谷氨酸(Glu)水平及其代谢型受体(mGluR1)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预运动训练对缺血性脑梗死的保护机制。方法:将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和缺血前运动组。运动方案采用电动跑台,30mim/d,20m/min,5d/week,共2周。采用微透析技术收集各组大鼠缺血前、缺血期间(40,80和120min)和再灌注后(40,80,120,160,200和240min)的脑细胞外液,用于测定兴奋性氨基酸Glu含量的变化。同时运用RT-PCR技术半定量分析缺血80min和再灌注240min时纹状体脑组织内的mGluR1 mRNA表达水平。结果:缺血组Glu水平在缺血40、80、120min和再灌注40、120、160min时间点与缺血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运动组各时间点的Glu水平普遍显著低于缺血组(P<0.05,P<0.01),而缺血时各时间点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P<0.01)。缺血80min和再灌注240min时缺血组和运动组mGluR1 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运动组显著低于缺血组(P<0.05)。结论:预运动训练对随后发生的脑梗死纹状体内重要的兴奋性氨基酸递质Glu的过度释放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可能与mGluR1 mRNA的下调有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9.
大鼠运动力竭后肠系膜毛细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当代微循环理论和血液流变学理论为基础,运用当代微循环研究方法,走出离体研究的缺陷。采用显微电视录像和图像处理技术,观察并测量了运动力竭后大鼠肠系膜毛细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发现:力竭性运动引发微循环障碍,使毛细血管收缩,红细胞流速降低,血流量减少,血浆层厚度减小,红细胞变形性降低,毛细血管红细胞压积升高。说明力竭性运动会导致微循环灌流异常和物质交换障碍。从微循环的角度为探讨运动疲劳机理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鼠力竭运动后不同时相心脏窦房结、房室结和浦肯野氏纤维细胞骨架因子结蛋白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特点,为阐明运动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0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一次力竭组(4组)、2周反复力竭组(4组)及其相应的安静对照组,每组10只。分别于力竭运动后即刻、4、12及24小时,先进行心电图(ECG)检测,随即应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定位并收集窦房结、房室结和浦肯野氏纤维细胞团,采用免疫荧光组化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析结蛋白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不同力竭运动后,部分大鼠发生心律失常,本研究建立的运动性心律失常模型成功。一次和反复力竭运动后,大鼠窦房结结蛋白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规律基本一致,12小时窦房结结蛋白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一次和反复力竭运动后,房室结结蛋白mRNA和蛋白表达规律基本一致,运动后24小时下降较明显(P<0.05)。反复力竭运动后4小时浦肯野氏纤维结蛋白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一次力竭后(P<0.05)。结论:不同力竭运动后心脏传导系统各部位细胞骨架支撑因子结蛋白在mRNA和蛋白水平存在低表达,且反复力竭后心脏传导系统改变更明显,提示力竭运动可致心脏传导系统骨架因子结蛋白受损,可能是发生运动性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急性力竭运动后大鼠骨骼肌蛋白质组差异性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应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2-DE),分析探讨急性大强度力竭运动后大鼠骨骼肌组织蛋白质组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10只雄性SD大鼠按体重配对随机分为安静组(5只)和运动组(5只)。运动组大鼠按Bedford模型运动至力竭。力竭后3小时处死大鼠,取其后肢腓肠肌全蛋白质进行SDS-固相pH梯度聚丙烯酰胺双向凝胶电泳,运用Bio-radPDquest图像分析软件对2-DE图谱进行分析。结果:安静组显示667±35个蛋白质点,运动组显示572±28个蛋白质点,蛋白质点的匹配率为75%;运动后消失88个蛋白质点,新增32个蛋白质点;运动后蛋白质量上调2倍以上的蛋白质点有12个,蛋白质量下调至1/2以下的蛋白质点有10个,共有282个蛋白质点表达有差异。结论:大鼠大强度力竭运动后3小时,腓肠肌蛋白质发生了明显的质和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运动大鼠长骨骨组织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探讨运动对骨生长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将16只5周龄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跑台运动组,跑台运动组进行9周间歇跑台运动,采用递增运动负荷,于第4周达到并维持每天2次、每次15分钟、中间间隔30分钟、跑速为40 m/min,于最后一次运动结束2...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骨骼肌细胞在不同时间的电刺激下产生的GLUT4基因与肌源性IL-6蛋白含量及其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小鼠骨骼肌肌母细胞(C2C12)为研究对象,分为电刺激组和对照组。分别测定当刺激时间为45 min、60 min、75 min、90 min及120 min时C2C12肌管内糖原含量、GLUT4和IL-6 mRNA表达以及C2C12肌管上清液IL-6含量。结果:(1)电刺激各组GLUT4 mRNA表达均有所增加,其中60 min、75 min和120 min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电刺激75 min和120 min组IL-6 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电刺激各组上清液IL-6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随电刺激时间增加,上述各项指标均先增加,后下降,90 min时达低谷。(3)随电刺激时间延长,C2C12肌管糖原含量逐渐减少,其中,刺激120分钟组糖原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少(P<0.05)。结论:(1)电刺激C2C12肌管对细胞糖代谢产生了一定影响;(2)电刺激C2C12肌管引起的GLUT4 mRNA表达的增加很可能与肌管收缩产生的IL-6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有氧运动和低脂膳食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可能机制,本研究探讨了10周有氧运动和低脂膳食对ApoE基因缺陷小鼠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肝脏SR-B1mRNA和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氧运动和/或低脂膳食增加ApoE基因缺陷小鼠肝脏SR-BI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肝脏SR-B1mRNA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的趋势(相关系数r值为-0.814,显著性检验P值为0.062),而且SR-B1蛋白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间也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值为-0.871,显著性检验的P值为0.014)。结果提示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有氧运动和低脂膳食引起的SR-B1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增加可能是二者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作用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力竭运动后不同时相大鼠心肌Kir6.1基因表达的变化特点.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分为一次力竭游泳运动组和2周反复力竭游泳运动组及相应安静对照组.依据Thomas实验方案,建立不同程度的运动性心肌微损伤实验动物模型.力竭运动后,分时相取材,采用RT-PCR定量反转录方法分析心肌离子通道亚基Kir6.1在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一次性力竭运动和反复力竭运动后24小时,心房肌中Kir6.1基因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2)一次性力竭运动和反复力竭运动后4、12、24小时,心室肌中Kir6.1基因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1)力竭运动后,心室肌Kir6.1基因的表达水平总体呈上调变化,心房肌Kir6.1基因的表达水平在运动后24小时呈下调变化.(2)心室肌Kir6.1基因表达的上调对运动心肌有保护作用,而心房肌Kir6.1基因表达下调是心房肌易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过度运动后大鼠海马氨代谢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通过观察过度运动后大鼠海马氨代谢的变化 ,探讨过度运动中氨对海马神经元的损伤作用及其对谷氨酸的可能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递增负荷游泳训练 ,第 1~ 2周每天游泳 3小时 ,第 3~ 4周每天游泳 4 .5小时 ,第 5~ 6周每天游泳 6小时。最后一次运动后即刻处死大鼠 ,采用高速氨基酸分析仪测定海马氨、谷氨酸和γ -氨基丁酸含量。结果发现 :过度游泳运动后即刻 ,大鼠海马氨含量升高 ,谷氨酸含量下降 ,谷氨酸 /γ -氨基丁酸比值下降。推测 :海马神经递质谷氨酸含量下降 ,兴奋性降低 ,可能与高水平的脑氨含量有关。过度运动使脑氨升高可能是过度运动引起海马损伤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Gz重复暴露对大鼠脑组织热休克蛋白70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Gz重复暴露后大鼠脑组织热休克蛋白70(HSP70)基因表达的变化及其在+Gz所致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方法检测+Gz重复暴露大鼠脑组织HSP70mRNA表达水平。结果+Gz重复暴露后30min、6h大鼠脑组织HSP70mRNA均有升高,分别是对照组的1.7倍和2.6倍,24h恢复正常。结论+Gz重复暴露可诱导大鼠脑组织HSP70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