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长管蚜是我市小麦穗期的重要害虫,大发生年受害麦田的小麦籽粒千粒重可以降低10—20%,减产十分严重。近年来随着小麦单产的提高,危害逐年加重,成为经常需要防治的害虫,由于生产上特别需要明确小麦穗期蚜虫数量增长的规律,提出准确的预测预报办法,以指导好麦蚜的防治,为此目的我们开展了研究。一、调查内容与试验方法从4月1日开始,隔日进行一次麦田定株调查,除了解蚜量,有蚜株率变化外,还从田  相似文献   

2.
陕西关中地区小麦穗期蚜虫发生及抗性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陕西关中地区小麦穗期蚜虫种群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生高峰期在5月中、下旬,从小麦抽穗到成熟,受蚜虫为害,千粒重降低3.2%~47.0%,减产10%~15%,严重田块产量损失达40%以上。麦穗蚜对氧乐果已达中抗水平,LC50为122.55;对吡虫啉、抗蚜威也产生了明显的抗性,LC50分别为53.78和30.96;对啶虫脒、阿维虫清的抗性较低。依据麦穗蚜防治现状及抗药性,结合小麦穗期既是麦蚜的主要为害期,也是麦田天敌大量繁殖期的实际,从保护麦田生态系统,延缓麦蚜抗药性角度出发,提出了选择使用吡虫啉、抗蚜威、啶虫脒等新型高效、低毒杀虫剂,重视保护天敌,构建麦田半自控生态系统等麦穗蚜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麦蚜与麦株内水分、蔗糖和田间温湿度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麦蚜在小麦上的发生可分为零星发生期、缓增期、激增期3个阶段。激增期蚜量最高,百茎平均有蚜734.3头,其次是拔节至灌浆的缓增期,百茎平均有蚜455.8头。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占86.86%,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占11.91%,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i?)只是零星发生,仅为1.23%。在影响穗蚜发生的的诸多因素中,麦株体内的蔗糖是最主要的。蔗糖含量与穗蚜量的关系在3个品种中均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其次是田间温度,与穗蚜量亦有显著的相关性,而麦株体内水分、田问湿度对穗蚜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经1984—1986年研究,探明了蚜虫迁飞与西瓜病毒病的发生流行有密切关系。接种试验表明.桃蚜(Myzus Persicae)、豆蚜(Aphis craccivora)以非持久性方式传病.本地4—6月的迁飞蚜虫以桃蚜为主,其次为豆蚜、棉蚜.有三个迁飞高峰,在第一峰后10—20天田间始病,二、二峰后病株率猛增.1985—1986年试验、示范,瓜田覆盖银灰色地膜有显著的拒  相似文献   

5.
安徽淮北地区麦田蚤缀生物学特性及生态经济阈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田间观察,摸清了蚤缀的形态特征、生长发育进程与消长规律。蚤缀出草表现为越冬前和春季各有1次高峰,早、中茬麦田越冬前为主,高峰晚茬麦田春季为主高峰;4月上旬开花,5月下旬早花种子成熟;小麦播种期、温度和降雨量是影响蚤缀出草的主要因素;高、中、低产麦田蚤缀的生态经济阈值分别为39.87-54.15株/m^2、49.57-67.59株/m^2、65.61-90.02株/m^2。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气候变暖对不同纬度带麦田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种群动态的影响,在高纬度的河北省廊坊市(39°30′N,116°36′E)和相对低纬度的河南省原阳县(34°55′N,114°15′E)开展红外线辐射增温试验,调查廊坊市(+2.00℃)和原阳县(+1.18℃)2个试验点的增温处理小区和对照小区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种群动态,并计算其盛期发生比值。结果表明,增温使廊坊市试验点的麦长管蚜始见期、峰期分别提前21、7 d,使原阳县试验点的麦长管蚜始见期、峰期分别提前14、14 d;而禾谷缢管蚜的始见期和峰期仅在原阳县试验点提前31 d和7 d。增温使廊坊市试验点的麦长管蚜盛期蚜量、峰期蚜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39.21%和77.83%,禾谷缢管蚜盛期蚜量和峰期蚜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57.31%和130.16%;增温使原阳县试验点的麦长管蚜盛期蚜量、峰期蚜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49.62%和176.52%,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的盛期蚜量比值显著降低了43.21%。表明增温有利于高纬度地区(廊坊市)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种群增长,而在低纬度地区(原阳县)仅有利于麦长管蚜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7.
陈永年  陈灿  马骏 《植物保护》2000,26(1):10-13
通过对秋甘蓝“京丰一号”逐株记载蚜量、植株长势及经济产量系统调查,明确秋甘蓝移栽后的幼苗期不能遭受蚜害;生长良好的一类苗,莲座期可耐蚜量主峰日3000头/株以下;但结球始期蚜量与产量有显著关系,不应受蚜害。  相似文献   

8.
烟地烟蚜种群动态及药剂防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三年的田间的系统调查,春烟地烟蚜消长规律呈单峰型分布。蚜量高峰在5月底6月初,并与烟株体内的干物质积累量表现出同步关系,即种群数量随烟株体内干物质的增长而急增。模糊聚类分析结果,将烟蚜种群动态分为8个状态集,A,为烟蚜猖獗发生期的状态集,有虫叶率100%,时间为6月上旬前后。药剂防治研究表明,在蚜量突增期施药,田间蚜量可控制在250头/株以下,未出现蚜量再次回升.而在蚜量高峰期施药,虽然种群数量下跌,但7天后,蚜量又明显回升,形成第二个蚜量高峰。因此,药剂防治应安排在蚜量突增期施用较好.  相似文献   

9.
从1987年开始,我们每年在秋季11月中旬及春季2—4月份,对陕西关中西部及渭北小麦黄矮病发生较重的地区进行调查,1987—1990年,小麦黄矮病在陕西境内总的来说属轻度发生,并有以下特点:(1)早播麦田秋苗蚜量大,发病重。1988及1989年,小麦播种前后,多雨、低温、造成夏播玉米晚熟,玉米-小麦交替重叠期较长,有利于蚜虫繁殖并从玉米田往小麦田迁飞传毒,因此导致关中西部及渭北部分地区的早播麦田BYDV  相似文献   

10.
小麦品种多样性对麦长管蚜的生态调控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麦田遗传多样性对麦长管蚜的生态效应,系统调查了麦长管蚜及其天敌的种群时序变化,并分析了对麦长管蚜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间作处理麦田中高峰期麦长管蚜无翅蚜的百株蚜量均显著低于单作麦田,其顺序为:小麦单作北京837(7 422.0头)>与KOK间作(5796.7头)>与红芒红间作(5406.7头)>与郑州831间作(5291.7头)>与JP2间作(4493.4头)>与中四无芒间作(4 155.0头),且麦蚜由聚集分布趋于均匀分布;蚜茧蜂发生的高峰期,各间作处理麦田中蚜茧蜂的平均数量高于小麦单作田,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各间作处理麦田小麦理论产量增加,与小麦单作处理差异显著(P<0.05).表明大田小麦品种间作抗蚜品种对麦长管蚜有显著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拓展和获取对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表现稳定的小麦抗源,以我国146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利用2020年麦田蚜虫发生严重的机会,采用有蚜株蚜害级别计算抗蚜指数,采用耐蚜值(调查株蚜害级别/千粒重损失率)计算耐蚜指数,以此评估小麦的抗蚜性水平和耐蚜性水平;2022年利用人工辅助接蚜的方法对2020年表现稳定的部分小麦品种(系)的评估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在自然感蚜条件下2个试验点6次调查中仅山农116、泉麦31和濮麦116表现稳定的抗蚜性,在人工接蚜时仅郑麦132表现稳定的抗蚜性;中育1220、泰禾麦2号和瑞华1408在自然感蚜时蚜量较低,千粒重损失率低于5.00%,人工接蚜亦表现良好的耐蚜性,表明其兼具耐蚜性和一定的抗蚜性;泰麦601、瑞华592、轮选166和中农麦4007在自然感蚜的高蚜量情况下和人工辅助接蚜时均能保持较低的千粒重损失率(小于15.00%),表明成株期小麦的抗蚜性减弱是一种普遍现象,耐蚜性是比抗蚜性更稳定的遗传特征。  相似文献   

12.
麦蚜是小麦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在晋中一带水浇地麦田以麦长管蚜为优势种,近年来发生为害呈加重趋势,损失率一般在10%左右。麦蚜发生程度的预报,过去一直依据虫源基数和气象因子进行定性分析,至今尚无一套完整而又准确的测报方法。笔者从1988年开始,利用有翅麦长管蚜较强的趋光习性,在本站设置一盏黑光灯进行诱集,开展系统观察,发现灯下有翅蚜量与田间麦蚜发生量密切相关。以小麦抽穗前灯下累计诱蚜量作为预报因子,能  相似文献   

13.
种子带毒率及有翅蚜降落量对SMV流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田主要迁飞降落的蚜虫有大豆蚜、棉蚜、玉米蚜、桃蚜、禾谷缢管蚜、豆蚜等,而大豆蚜的数量占绝对优势。当有翅蚜迁飞降落量大,同时田间病株率高时,SMV日侵染率高,最高达49.57%。田间有翅蚜发生和迁飞降落高峰一般在7月份,此时的迁飞降落蚜量和SMV的种子带毒率决定病害流行的程度。0.5%种子带毒率显著推迟SMV流行的时期。田间有翅蚜发生和飞翔高峰期推迟到8月份,0.2%和0.1%种子带毒率可控制SMV的流行为害。  相似文献   

14.
1 发生为害概况 小麦蚜虫是漯河市郾城区麦田的主要害虫,基本上每2年严重发生1次.尤其是2007年小麦蚜虫在全区大发生.发生特点是发生早,来势猛,发生面积大,虫口密度高,防治次数多,投入成本高,是近10年来少见.全区发生面积2.6万hm2,占小麦种植面积的95%以上.据调查,平均百株蚜量1 200余头.高密点达30 000多头.平均防治蚜虫次数4次.多的防治6次.平均667 m2防治投入60余元,高的达150元以上.由于蚜虫发生量大,各村都出现了成片被蚜虫为害致死的麦田,有的因防治不及时,小麦减产50%以上.  相似文献   

15.
不同小麦品种资源苗期和成株期麦长管蚜抗性鉴定和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小麦苗期和成株期与麦长管蚜抗性的关系,2010—2012年采用蚜量比值法对94个小麦品种进行了温室苗期人工接种和田间成株期自然感蚜麦长管蚜抗性鉴定。结果表明,43个品种连续3年在成株期对麦长管蚜表现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高抗品种2个,中抗品种8个,低抗品种33个;45个品种在苗期对麦长管蚜表现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高抗品种5个,中抗品种16个,低抗品种24个;30个品种在苗期和成株期同时表现抗蚜,占供试品种的31.91%,其中C273和兰麦(陕西柞水)在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为高抗;小麦品种在温室苗期人工接种和田间成株期自然感蚜的蚜量比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苗期和成株期麦长管蚜抗性表现一致的共有66个品种,占供试材料的70.21%。研究表明温室苗期人工接种是快速鉴定小麦品种麦长管蚜抗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田间试验表明,豫西丘陵褐土区在一年两熟条件下,秋作物茬口不同对麦田播前贮水有较大影响,从而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播前贮水越多,小麦的长势越好,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也就越高。小麦的耗水高峰出现于孕穗斯和抽穗一扬花期(4月中旬-5月上旬)。灌浆期麦田严重的水分胁迫是豫西丘陵区旱地小麦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原因。播前和灌浆期补充灌溉是提高小麦产量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赣榆麦田菵     
菵草自1989年在本县麦田发生以来,蔓延势头迅猛,全县43333hm2小麦田有13333hm2,遭其危害,现已成为我县麦田主要优势杂草,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在50%以上。1 危害草根系极为发达,在大肥大水条件下生长迅速,因其抽穗后顶叶又宽又长,严重影响小麦的光合作?..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小麦纹枯病发生规律与病害消长因素分析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9  
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纹枯病田间发生规律大体有冬前发生期、越冬稳定期、返青上升期、拔节盛发期和抽穗后枯白穗显症期五个阶段。小麦越冬前和早春拔节期有2个发病高峰,小麦根围土中病原菌群体数量消长也出现相应的2个高峰,病菌数量高峰较小麦发病高峰约提前20—25天。秋冬降雨量的多少是影响冬前病害发生的主导因子,影响春季病害发生程度的重要气象因素是温度。相关性测定表明,温度与病害发生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因地制宜适期精量播种、平衡施肥和冬前防除麦田杂草等栽培技术,均能有效地控制和减轻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为害。  相似文献   

19.
不同药剂及施药次数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筛选高效药剂,明确不同药剂及不同施药次数对小麦赤霉病的预防效果,特进行了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悬浮剂、40%戊唑·咪鲜胺悬浮剂、35%戊唑·福美双悬浮剂、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均有一定的效果,以氰烯菌酯防效最佳;防治小麦赤霉病建议选用氰烯菌酯、戊唑·咪鲜胺等药剂,从农药减量和经济角度考虑,生产上建议:小麦抽穗扬花期雨水偏少的年份,于小麦始穗期选择对路的药剂预防1次即可;小麦抽穗扬花期雨水偏多的年份,小麦始穗期施药1次后,间隔7 d左右仍需进行第2次防治。  相似文献   

20.
南京地区夏大豆田的定殖蚜虫主要是大豆蚜(Aphis glycines)。1987和1988两年黄皿共诱到29种蚜虫,其中以大豆蚜数量最多,是传播SMV的主要介体,其他介体蚜虫有:绣线菊蚜(A.citricola),豆蚜(A.craccivora)、棉蚜(A.gossypii)、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桃蚜(Myzus persicae)、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和二叶草彩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1987年蚜虫迁飞峰出现在大豆花期以前,2周后田间出现发病高峰,SMV发病增长率与蚜虫迁飞量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1);1988年蚜虫迁飞峰发生在大豆花期以后,其迁飞量与SMV的流行无显著线性相关(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