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后路半椎板减压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后路单侧半椎板切除减压、对侧椎板植骨、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对62例患者进行X线和CT检查,测定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按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进行术前术后比较。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手术后的疗效。结果患者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48±3)%恢复至(89±5)%,椎体后缘(中柱)高度由术前(57±2)%恢复至(97±6)%,Cobb角由术前(21.6±2)°恢复至(9.3±3)°。62例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4年。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A级12例恢复至B级2例,10例无明显变化;B级25例恢复至D级12例、C级13例;C级18例均恢复至D级;D级7例均恢复至E级。手术前后的VAS及ODI分值改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后路半椎板切除减压、对侧椎板植骨、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闭合牵引复位联合颈前路单节段融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3月~2008年12月,应用闭合牵引复位联合颈前路单节段融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27例,年龄23~58岁,平均39.4岁.首先行早期持续闭合颅骨牵引,复位成功后择期行颈前路经损伤间隙椎间盘切除减压、适当型号Syncage椎间融合器植骨后植入和带锁钛板内固定重建,术后定期随访并参照Frankel神经功能评估方法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16.6个月.所有患者闭合牵引复位成功且无神经损伤加重现象.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3.5~5个月融合.术后Frankel分级:B级4例恢复至C级1例、D级2例,1例无恢复;C级10例恢复至D级7例、E级3例;D级8例恢复至E级6例,2例无恢复;E级5例仍为E级.[结论]闭合牵引复位对于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安全有效,应用Syncage椎间融合器加带锁钛板行单节段融合固定在满足颈椎损伤节段减压融合术后即刻生物力学稳定性要求和恢复椎间隙高度及颈椎前凸的同时,利于护理和脊髓功能康复,但应严格把握适应证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疗效。方法29例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伴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患者,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结果29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24个月。6个月后植骨融合率100%,颈椎稳定,保持了椎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术前、术后脊髓功能Frankei分级情况,除2例FrankeiC级患者术前检查MRI提示脊髓有软化灶,无明显神经功能恢复,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后脊髓神经功能Frankei分级变化为:术前B级1例恢复至C级;C级7例,恢复至D级5例,2例无明显变化;D级18例,术后恢复至D级5例,E级13例;3例FrankeiE级颈肩酸痛不适患者术后症状消失。结论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经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融合率高,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颈椎生理血度恢复良好,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最佳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对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胸腰椎骨折24例采用个体化手术方案:骨质疏松置钉困难者行钉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强化椎弓根螺钉,骨折脱位及病椎相邻椎体有陈旧骨折者行长节段固定;有神经症状及椎管占位〉30%者均行半椎板减压,后路颗粒骨植骨或复合经椎弓根植骨。结果椎体前缘压缩率由术前(42.8±4.5)%减少到(7.6±2.3)%(P〈0.05),矢状位Cobb角由术前(32.5±5.2)°恢复至(5.4±2.5)°(P〈0.05),椎管占位由术前(34.6±7.2)%恢复至(3.7±2.1)%(P〈0.05)。随访1年时上述各指标较术后1周时无明显改变(P〉0.05)。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级4例恢复至C级1例,3例无恢复;B级3例恢复至C级1例、D级2例;C级5例恢复至D级4例、E级1例;D级8例均恢复至E级;E级4例无变化。腰背痛发生率12.5%,无内固定失效病例。结论个体化手术方案是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胸腰椎骨折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前路融合内固定方式对颈椎曲度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不同植骨融合内固定方式对恢复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方法2000年1月~2002年12月施行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颈椎伤病患者67例,将26例单节段减压内固定病例分为前路钢板 髂骨植骨融合组(A组,11例)及Cage植骨融合组(B组,15例);将41例多节段(双或三节段)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病例分为钢板 髂骨植骨融合组(C组,19例)及钢板 钛网植骨融合组(D组,22例)。以D值法(颈椎侧位X线片上,C4椎体后下缘到齿突后缘与C7椎体后下缘连线的垂直距离)分别比较A、B两组及C、D两组在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方面的疗效。结果术后即刻A、B两组及C、D两组之间D值的增值差异无显著性(P >0.05)。全部病例随访10~36个月(平均21.5个月),均获骨性融合。A、B两组及C、D两组之间末次随访时D值增值差异无显著性(P >0.05),各组内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D值增值的差异无显著性(P >0.05),多节段减压组(C D组)与单节段减压组(A B组)D值增值在术后即刻与随访时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1)。结论在均行单节段或多节段减压融合的病例中,采用不同的前路融合内固定方式对恢复颈椎曲度无明显影响,由此推断正确掌握前路手术适应证是有效恢复颈椎生理曲度的首要因素,恢复颈椎生理曲度的关键步骤在术中而非术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经关节螺钉联合前路钢板固定技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效果. 方法 自2005年10月至2007年5月对12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单纯脱位者,先行后路复位经关节突螺钉固定,再改行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椎体骨折伴脱位者,前路先行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然后行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脱位节段,小关节间行植骨融合.术前ASIA分级:A级21例,B级6例,C级3例,D级1例. 结果 12例患者获6~21个月(平均14.8个月)随访,椎间及小关节间植骨全部愈合.无螺钉松动及神经、血管并发症.术后除1例完全性瘫痪患者神经功能无恢复外,其余11例均有一级以上恢复.术后ASIA分级:A级1例,B级1例,C级4例,D级4例,E级2例. 结论 下颈椎经关节螺钉联合前路钢板固定融合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固定可靠、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较为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7.
周茂生  谢加兵  丁国正  王强  徐祝军  方超  杨民 《中国骨伤》2015,28(12):1132-1136
目的:观察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PLC) 的潜行减压治疗上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0月至2013年3月采用后路短节段复位固定和保留PLC的潜行减压治疗上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Denis B型)23例,男18例,女5例;年龄26~64岁,平均45.7岁;高处坠落伤12例,车祸伤5例,重物砸伤4例,其他外伤2例;L1骨折14例,L2骨折9例;伴神经损害13例(ASIA评分D级).术后12~20个月(平均14.3个月)取出内固定。术后定期随访并比较各时间点神经功能JOA评分和影像学动态变化。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20.4个月。13例伴神经损害者术后3~6个月神经症状均完全恢复。术后1年和去除内固定后3个月JOA评分分别为20.63±0.92和20.38±1.06,较术后3个月的9.90±2.73明显改善(P<0.05).术后1年伤椎前缘高度、伤椎楔变角、局部Cobb角分别为(95.1±0.53)%、(2.78±1.36)°、(2.43±1.52)°,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去除内固定3个月后与术后1年JOA评分及影像学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后路短节段复位固定结合保留PLC的潜行减压治疗上腰椎爆裂性骨折创伤小,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维持脊柱稳定性,减轻术后腰背痛,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次全切联合钛笼钉棒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路椎体次全切联合钛笼钉棒内固定治疗23例单节段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观察术后伤椎椎体恢复高度、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椎管占位解除程度。结果 21例获得随访,时间3~18个月;2例失访。术后20例伤椎椎体高度得到恢复,恢复高度为29~33 mm,椎管占位均恢复至无占位;1例椎体高度丢失5 mm。21例患者末次随访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标准分级:2例A级患者未恢复;B级7例中4例恢复至C级,2例恢复至D级,1例未恢复;C级5例中4例恢复至D级,1例恢复至E级;D级6例均恢复至E级;E级1例仍为E级。结论后路椎体次全切联合钛笼钉棒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 AS合并脊柱骨折患者8例,均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6例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椎板减压、植骨术;2例颈椎骨折患者无神经症状予前路钢板固定加自体髂骨移植术。结果术后Cobb角5.7°~8.3°。8例均获随访,时间8~29个月。内固定位置均良好,复位无明显丢失。VAS评分:术前为7~9(7.9±0.8)分,术后为1~4(2.3±0.9)分。神经功能:D级2例均恢复至E级,C级1例恢复至D级,B级2例恢复至C级1例、D级1例。植骨部位均骨性融合,时间为9~16个月。结论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AS合并脊柱骨折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腰椎后路经侧前方椎管减压单节段椎间融合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3月~2010年5月收治的16例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后路经侧前方椎管减压、单节段椎间融合结合伤椎上下邻椎椎弓根固定治疗。结果随访时间29~54个月,平均38个月,16例术后、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Frankel神经分级有显著提升(P<0.01)。术前伤椎前缘高度10~18 mm,平均14 mm,术后25~40 mm,平均32 mm,末次随访同术后;伤椎Cobb角术前19~32°,平均22°,术后3~-2°,平均2°,末次随访同术后,X线结果术后、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动力位X线片及CT重建显示腰椎融合率100%,未发现钛网移位、螺钉松动。结论后路经侧前方椎管减压单节段椎间重建融合用于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具有减压彻底、融合可靠、并发症少等特点,短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USS系统长节段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我科收治17例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患者,经临床症状结合外伤史及影像学检查确诊,其中9例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脊髓损害,采用一期后路USS钉棒系统长节段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方法治疗,观察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神经功能恢复及临床骨愈合情况,评价治疗效果,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为160~250 min,术中失血量300~700 mL。随访3~6个月(平均4.5个月),所有患者疼痛较术前明显缓解。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未发生伤口感染,并发肺炎2例,8例神经损伤患者,神经系统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所有患者骨折部位均达到临床骨性愈合,脊柱序列稳定,随访期内未发生钉棒断裂、松动等并发症。结论采用USS钉棒系统长节段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方式可有效提高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骨折脱位固定的可靠性及稳定性,提高植骨融合率,明显缓解患者疼痛,并可不同程度改善患者神经损伤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颈椎侧块螺钉固定技术在颈椎后路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1年9月~2006年11月收治颈椎创伤与疾病患者8例,男6例,女2例;年龄28~78岁。创伤6例,棘突和椎板均有不同程度损伤;颈椎管狭窄及脊髓神经纤维瘤各1例。合并关节突绞锁2例,不全瘫痪者5例。肌力3~4级。6例创伤患者神经功能评价采用Frankel评分,术前C级2例,D级3例,E级1例。螺钉植入采用Margel方法,共植入螺钉40枚,其中C24枚,C36枚,C412枚,C54枚,C66枚,C72枚,T16枚。结果术后8例获随访6~45个月,平均14.1个月;X线片示骨折脱位复位良好,螺钉位置正常。1例术后3个月出现骨折节段颈椎不稳定,患者术前为关节突绞锁,复位后仅在远近端各固定1个节段的侧块;发现不稳定后立即行头颈胸支具固定3个月,颈椎骨性融合,稳定性恢复,继续随访至45个月,未见颈椎不稳定,已恢复伤前工作。余患者后期恢复良好,固定节段稳定,融合节段无假关节形成。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E级1例无变化;D级3例均恢复至E级;C级2例中1例恢复至D级,1例恢复至E级。全部患者可下地行走。结论颈椎侧块螺钉固系统能提供颈椎稳定的固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后路椎弓根系统治疗严重腰椎骨折合并前方与侧方完全性脱位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2005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12例严重腰椎骨折合并椎体前方及侧方完全性脱位患者,男11例,女1例;年龄18 ~52岁,平均31.3岁;主要损伤节段:L1 9例,L2 3例;骨折按AO分型均为C3型;术前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8例,B级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三维矫正与固定,并进行彻底的椎管前后减压、椎间及后路植骨融合.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7个月至5年3个月(平均2.6年)随访.手术时间为120~ 240 min,平均160 min;出血量为500 ~1200 mL,平均700 mL.椎体骨折及向前方及侧方完全性脱位的椎体均实现良好复位,8例Frankel A级术后1例恢复至C级,3例恢复至B级,4例无明显恢复,4例B级患者2例恢复至C级,2例恢复至D级.植骨面均获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严重的腰椎骨折合并椎体向前方与侧方完全脱位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系统可实现重度椎体骨折脱位的良好复位与固定,且同一入路可完成椎管前、后减压与植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phosphatecement,CPC)注射椎体成形术后对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的力学影响。方法自愿捐赠的4具甲醛固定的老年尸体,取胸腰椎骨质疏松标本,平均年龄69岁,男、女各2具。每具标本随机取6个椎体,制备24个单椎体标本,建立前屈方向加载单椎体骨折模型。将CPC粉末与固化液以2.5g∶1ml调和制备CPC骨水泥,对骨折标本行CPC成形强化,每个椎体注射CPC约4ml。分别进行骨折前、成形后屈曲压缩力学检测。结果骨质疏松椎体标本骨折前最大载荷为1954±46N,位移长度为5.60±0.70mm,刚度为349±18N/mm;骨折间隙CPC填塞成形后最大载荷为2285±34N,位移为5.35±0.60mm,刚度为427±10N/mm,各指标骨折前和成形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PC加强成形后单椎体的承载能力强度较骨折前提高16.92%,刚度较骨折前提高22.31%。结论椎体内注射CPC能明显恢复骨质疏松骨折椎体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术中椎体骨折的原因,总结临床结果,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家医疗中心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采用斜外侧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病变并出现椎体骨折的8例病例资料。8例均为女性,年龄50~81岁,平均66.4岁;腰椎退行性病变1例,腰椎管狭窄症3例,腰椎退行性滑脱2例,腰椎退行性侧后凸2例;术前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2例T值>-1 SD,2例T值-1~-2.5 SD,4例T值<-2.5 SD;单节段融合5例,双节段融合1例,3节段融合2例;采用Stand-alone OLIF4例,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4例。术后影像检查均提示椎体骨折,且均为单椎体骨折。表现为融合节段上椎体右下缘骨折2例,融合节段下椎体骨折6例;合并终板损伤且融合器部分嵌入椎体6例。3例Stand-alone OLIF病例给予后路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另1例Stand-alone OLIF病例和4例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病例未予特殊处理。结果:未予特殊处理的5例与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行研制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te/polyamide 66,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在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重建伤椎结构和高度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12月~2006年1月,对42例胸腰椎骨折行前路减压、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支撑植骨、钛钉板或钉棒系统内固定脊柱前路重建手术。其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17~67岁,平均43.6岁。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损伤节段:T125例、L117例、L214例、L36例。椎体前缘高度为椎体的29%~47%,平均40.6%。矢状面Cobb角为21~38°,平均27.6°。术前神经损害Frankel分级:A级7例、B级19例、C级8例、D级6例、E级2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6~25个月,平均13个月。36例伤椎近解剖复位,6例复位良好。术后伤椎前缘高度为椎体的87%~96%,平均91.7%,重建的椎体高度无丢失。术后矢状面Cobb角为9.5~18.5°,平均13.4°。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除7例A级及2例D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2级的改善。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于术后3~5个月骨性融合。无感染、椎体移位和断钉等并发症。结论 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能有效恢复和维持伤椎的结构和高度,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并能与邻近椎体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钛板-椎间融合器(plate-cage construct,PCC)系统在颈椎前路术后颈椎曲度维持方面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并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的100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0例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A组),50例采用PCC系统(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病变节段、病程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C2~7颈椎曲度、节段Cobb角、相邻椎体高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采用VAS评分和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于侧位X线片测量C2~7颈椎曲度、节段Cobb角和相邻椎体高度,根据Pitzen等椎间融合标准评估椎间融合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B组(t=2.442,P=0.021),但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2,P=0.403)。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28.5个月。根据Pitzen等的椎间融合标准,两组均达骨性融合。两组内术后1、24个月VAS评分、JOA评分及C2~7颈椎曲度、节段Cobb角、相邻椎体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除A组术后24个月C2~7颈椎曲度、节段Cobb角及相邻椎体高度较术后1个月有明显丢失(P<0.05)外,两组其余疗效评价指标术后两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个月C2~7颈椎曲度、节段Cobb角、相邻椎体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疗效评价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术中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虽能获得与PCC系统相似疗效、缩短手术时间,但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以及继发颈椎曲度改变均大于PCC系统。  相似文献   

18.
后路复位长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后路复位长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路植骨融合术治疗18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结果 18例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椎体脱位及旋转、成角移位均完全纠正。Cobb角从术前平均29.9°±3.2°恢复至术后平均4.8°±3.2°、末次随访时平均6.6°±4.0°;伤椎椎体高度从术前平均54.3%±8.6%恢复至术后平均92.8%±8.1%、末次随访时平均91.2%±9.4%。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级2例中1例恢复至B级,1例无改善;B级3例中恢复至D级2例,C级1例;C级6例中恢复至D级3例、E级3例;D级6例均恢复至E级;E级1例仍为E级。未见内固定断裂、松动及螺钉位置不当。结论后路复位长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治疗伴有脊髓损伤的多节段胸腰椎骨折(multiple—level spinal fracture,MSF)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8月至2010年2月,收治18例伴有脊髓损伤的MSF患者,男12例,女6例,年龄20~56岁,平均37岁。其中Ⅰ型(相邻型)10例,Ⅱ型(非相邻型)8例。脊髓损伤按AsIA分级,A级、B级各2例,C级5例,D级9例。18例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经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内固定、椎板减压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内固定取出前、后拍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和CT片。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4~30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术后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无继发性脊柱后凸畸形加重,脊髓损伤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后路椎弓根固定联合椎板减压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重建脊柱稳定性、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MSF并脊髓神经损伤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经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上颈椎疾患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上颈椎疾患的可行性、方法、疗效和适应证。方法2004年10月~2006年1月,采用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17例上颈椎疾患患者。男13例,女4例;年龄19~52岁。寰枢椎脱位14例,其中先天性齿状突不连3例,陈旧齿状突骨折4例,新鲜齿状突骨折(C型)2例,寰椎横韧带断裂3例,寰椎骨折2例;枢椎肿瘤2例;C2、3巨大神经鞘膜瘤1例。术前JOA评分8.3±3.0分。结果17例手术时间2.1~3.4h,平均2.7h;出血量300~750ml,平均490ml。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1枚寰椎椎弓根螺钉前端穿透侧块内上皮质约3mm,但未影响寰枕关节活动,余位置满意。患者全部获3~18个月定期随访。螺钉位置良好,无钉棒断裂、变形及松动,3~6个月后患者均获植骨融合。术后3个月JOA评分14.6±2.2分,恢复率73%~91%,平均82%。结论经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上颈椎疾患具有可行性,若术中操作得当,其疗效较好,适应证较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