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辨证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100例总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我院中西医结合科自1986~1999年运用中医辨证论治为主,西药对症支持治疗为辅,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患者10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00例患者中,男78例,女22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20岁,平均44岁,29岁以下27例,30~39岁29例,40~49岁25例,50~59岁10例,60~68岁9例;既往有明确肝炎病史的65例,酒精性肝炎病史的13例,脂肪肝病史的5例,药物性肝炎病史的10例,不明原因的7例;病程2个月至13年,平均6.58年,病程1年以内18例,2~6年者74例,7年以上8例。2诊断依据2.1临床表现脘腹胀满者83例,食少纳差80例,下肢浮肿67例,齿衄、鼻衄60例,肝区疼痛88…  相似文献   

2.
马新社  刘晓燕 《中医研究》2009,22(12):30-32
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部分患者在形成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期间无明显不适症状,起病时多已进入肝硬化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常规的保肝、利尿及对症支持治疗效果差。如果乙肝病毒复制活跃,病情反复,肝细胞炎症及肝组织纤维化、肝硬化呈进行性发展,形成门静脉高压,终将发展成终末期肝衰竭,  相似文献   

3.
自2008年5月至2010年12月,笔者应用强肝软坚汤与还原型谷胱苷肽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39例,临床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通心络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尿内皮素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孙世宁  黄红芳 《新中医》2004,36(4):32-33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浆内皮素(血ET)、尿内皮素(尿ET)的影响。方法:将54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以通心络胶囊治疗,对照组以常规方法治疗,2月为1疗程。观察治疗前后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和血ET、尿ET等指标。结果:治疗组UAER、血ET及尿ET排泄量均有明显下降(P<0.01),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通心给胶囊可改善早期DN患者血ET及尿ET水平,对治疗早期DN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护理。方法回顾分析67例肝硬化并发MOF患者的治疗护理过程。结果其中2个器官功能衰竭30例(44.8%),3个器官功能衰竭23例(34.3%),4个器官功能衰蝎14例(20.9%)。67例中好转38例,死亡29例(43.2%),其中4个及4个以上器官功能衰竭者均死亡。结论做好MOF的预防与护理,对抢救有极大帮助,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唐公恩 《陕西中医》2010,31(5):522-523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薄芝糖肽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56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为28例。两组均给予支持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用阿德福韦酯联合薄芝糖肽,疗程1年以上。观察临床症状、肝功能指标、病毒学指标、B超及肝纤维化等主要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主要临床症状及其它各项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薄芝糖肽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老年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饮食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于2000~2005年共收治了38例老年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其中36例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这些患者除精心治疗外,其饮食护理也非常重要,它对疾病的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现笔者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扶正活血解毒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1月接受诊治的70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5例。对照采用恩替卡韦治疗,治疗组采用扶正活血解毒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指标及HBV-DNA水平。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1. 43%)明显高于对照组(71. 43%),2组比较有明显差异(χ2=4. 629,P=0. 031);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标及HBVDNA比较无差异(P 0. 05),治疗后2组血清肝功能指标及HBV-DNA均较低,且治疗组患者血清ALT、AST水平及HBV-D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348,P=0. 555)。结论扶正活血解毒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疗效更好,能改善患者肝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疗效。方法:住院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10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都给予常规抗病毒治疗,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自拟中药汤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0.0%和70.0%,对比差异明显(P0.05)。两组治疗前血清ALT与AST含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上述值都明显下降(P0.05),同时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能提高治疗疗效,降低转氨酶含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行气散热奄包外敷联合肠梗阻颗粒灌肠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肠梗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4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行气散热奄包外敷腹部,肠梗阻颗粒保留灌肠治疗。2组疗程均5 d。观察2组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指标变化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便排气、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部X线异常例数,并统计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ALT、TBiL、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降低(P<0.05),PTA均升高(P<0.05),但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部X线异常例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治疗后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部X线异常例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4.1%,对照组总有效率76.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行气散热奄包外敷联合肠梗阻颗粒灌肠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肠梗阻能改善患者肠梗阻症状,缓解病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浆渗透压的特点,探讨血浆渗透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65例住院治疗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登记其在院资料及随访情况,按随访1年内的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进行血浆有效晶体渗透压评分、血浆胶体渗透压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和MELD-Na评分,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血浆渗透压与失代偿期肝硬化发生各种并发症以及各评分对预后的评价能力。结果在血浆有效晶体渗透压<280 mmol/L、血浆胶体渗透压<25 mm Hg(1 mm Hg=0.133 k Pa)的患者中,腹水、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均高于渗透压正常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失代偿期肝硬化死亡组的血浆有效晶体渗透压评分、血浆胶体渗透压评分均显著低于存活组(P均<0.05),而MELD评分以及MELD-Na评分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均<0.05)。血浆有效晶体渗透压评分、MELD-Na评分、MELD评分、胶体渗透压评分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7。Youden指数以血浆有效晶体渗透压评分最高,MELD-Na和MELD评分次之。结论血浆渗透压与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症之间有密切联系,血浆渗透压可以作为判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葛德英 《山西中医》2009,25(12):20-21
目的:探讨安络化纤丸和还原型谷胱苷肽联合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及对照组39例,治疗组应用安络化纤丸口服及还原型谷胱苷肽静脉滴注,对照组采用还原型谷胱苷肽静脉滴注,两组给予相同的支持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及肝功能等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症状、体征及肝功能状况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安络化纤丸与还原型谷胱苷肽联合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代偿期乙肝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以及肝脏、脾脏影象学改变。方法 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口服恩替卡韦(0.5mg/次,1次/d)、安络化纤丸(6g/次,2次/d);对照组60例口服丹参片治疗(3片/次,3次/d)。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治疗组血清透明质酸酶(HA)、层粘蛋白(LN)和Ⅲ型前胶原(PC-Ⅲ)平均水平下降十分显著,HA尤为突出;肝脏、脾脏影象学检查有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恩替卡韦联合安络化纤丸抗肝硬化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皮素和心钠素在糖尿病肾病(DN)中的作用。方法:选择44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其中中医辨证属脾肾两虚型25例,浊阴上逆型19例),用放免法测定血浆内皮素和心钠素,同时测定血糖、血尿素氮、血肌酐、β2-微蛋白。并用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①患者内皮素、心钠素、血糖、尿素氮、肌酐、β2-微蛋白均高于正常人,浊阴上逆组显著高于脾肾两虚组。②直线回归相关性分析表明,内皮素水平与心钠素、尿素氮、肌酐、β2-微蛋白呈正相关(P<0.001)。结论:内皮素和心钠素参与了DN的发生发展过程。上述指标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陈建鸿  杜建 《中医杂志》1998,39(2):108-109
对100例不同证型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两种相拮抗的血管收缩舒张活性肽进行临床检测,结果与对照组(30例正常人)比较,冠心病偏实组及偏虚组ET增高(P<0.01和P0.05)。冠心病中医证型中,偏实组各型间,心血瘀阻较痰浊壅塞ET水平显著增高(P<0.01),与阴寒凝滞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痰浊壅塞较阴寒凝滞亦无显著性差异(P>O.OS);CGRP各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偏虚组各型间,ET和CGRP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16.
张国栋 《河北中医》2012,34(8):1250-1252
高血压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目前全世界成人中约有25%~35%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总数已达9.72亿[1].据2006年心血管病年度报告,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具有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点,发病人数近2亿,以轻、中度高血压居多[2].  相似文献   

17.
黄武 《陕西中医》2013,34(5):522-523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替比夫定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1年后的肝功能、HBV-DNA检出率以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ALT、AST、TBIL水平均有所下降,ALB水平均有所升高,Child-Pugh评分均有所改善,但是治疗组患者上述改变更为明显;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HBV-DNA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纳差、乏力、胁痛、腹胀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36%,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上述比较两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失代偿期肝硬变患者实施替比夫定联合复方丹参滴丸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刘占民  马建伟 《中医杂志》1998,39(8):473-475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了43例慢性肾衰(CRF)患者和32例健康人血浆中内皮素(ET)、心钠素(ANP)水平,结果发现CRF患者血浆中ET、ANP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ET、ANP水平与血肌酐呈显著正相关(P<0.01,P<0.05)。气阴两虚、脾肾气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型血浆中ET、AN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以阴阳两虚型升高最为明显。健肾冲剂治疗后,血浆ET、ANP及Cr、β—Mg均明显下降(P<0.01),尤以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效果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利康Ⅲ号方联合胸腺肽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49例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给予利康Ⅲ号方联合胸腺肽a1治疗;对照组24例,单用胸腺肽a1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指标、丙型肝炎病毒HCV-RNA水平、肝纤维化指标及B超检查,并进行Child-Pugh评分。结果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标改善,Child-Pugh评分下降,HCV-RNA载量下降,肝纤维化指标下降,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配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Child-Pugh评分及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利康Ⅲ号方联合胸腺肽a1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疗效较好,而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核苷类似物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硬化患者生存时间和死亡原因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期间死亡的10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接受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患者41例(拉米夫定14例,阿德福韦8例,恩替卡韦17例,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2例)作为抗病毒组,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59例作为未抗病毒组。结果 2组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感染中毒性休克、肝性脑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抗病毒组的急性及亚急性肝功能衰竭发生率显著高于抗病毒组(P0.05);抗病毒组肝硬化生存时间为6~192(45.7±37.5)个月,未抗病毒组为2~180(19.42±21.12)个月,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能够延长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生存时间,减少急性或亚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