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山东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现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问题的提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精神,原教育部部长吕福源于1999年10月在无锡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总结经验、规划未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青少年学生健康地奔向21世纪”的报告,明确提出了要“加强体育课程教材建  相似文献   

2.
采用分层分级抽样法,对甘肃省6个地区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阐述了甘肃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师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实施、影响体育开课率的因素以及教材的使用和教师的培训现状。并提出合理性建议,以期为甘肃省学校体育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中小学健康与体育课程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更健康的一代人,加拿大安大略省制定了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以下作一简单介绍。一、健康与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懂得体质、健康与个人幸福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因素。2.使学生养成每天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并且形成积极健康的行为方式。3.使学生掌握能终身受益的基本运动技能。二、教学内容与要求教学内容分为三大类:1.健康知识(1)饮食与健康饮食与健康的教育包括营养知识、饮食与疾病的关系,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政府推行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中小学健康教育改革,从而有效改善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由于现代人生活习惯科学程度不高、学生学习压力较大等原因,导致很多中小学生并未养成合理、健康的运动习惯。同时,现代饮食结构的变化使很多孩子都存在偏食、挑食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当代中小学学生的体质健康。因此,中小学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安辉 《体育师友》2011,34(4):48-50
强健的体魄是一个人成就大业的基石,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是一个民族生命力旺盛的标志。然而一个事实我们是无法忽视的,那就是,学校多年来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体”的导向,使很多中国学生很长时间远离阳光和操场。很多家长在“没病就是健康”健康观的误导下,很少关心孩子的体育锻炼,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是否进行体育锻炼无所谓。最新的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表明,中国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因此.加强中小学体育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也就显的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总结我国第八次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广西各中小学校10年来的实施效果情况,针对当前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实施《课标》对体育教师的影响等较具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对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师职后培训要惠及基层教师等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访谈、问卷调查、专家咨询,实地观摩体育课、集体研讨等方法,对合肥市庐阳区中小学贯彻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存在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研究,旨在为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一起探索新课程魅力,共同走进新课程。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验情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宝珠  谭华 《体育学刊》2004,11(6):99-101
:运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对实验区实验前、后以及部分非实验区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1)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局面初步形成;学生学习效果明显,初步具有了一定的体育意识;教师初步建立了学生意识和课程意识,师生互动性增强。(2)学生的发展出现了两极分化及课堂愿望还不能完全得到满足等现象;教师存在形式主义、课堂上放任自流等现象;《课程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建议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和深度;逐步建立新的课堂教学常规;全面提高教研员的素质;进一步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课程标准》高中部分独立成册;实施小班上课。  相似文献   

9.
为适应社会的新形势、新要求,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件精神,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在无锡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题为《总结经验、规划未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青少年学生健康地奔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明确提出了要“加强课程  相似文献   

10.
"健康中国"战略赋予了体育新的时代使命,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健康中国"实施的人才智库,其健康素养水平会直接制约培育健康公民的质量。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陕西省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素养整体水平低于全国居民以及全国大学生群体水平,而健康技能却优于全国居民和普通大学生2个群体;女生健康素养水平高于男生,城镇学生健康素养水平高于乡村;父母文化程度与子女健康素养水平呈正相关。主要建议: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于一体的协同培养路径;促进健康素养思想意识的转变,建立受益终身的健康素养。  相似文献   

11.
对广东省全日制普通中学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认识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学生、教师和校长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认识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不同认识和看法,分析其成因和对策,以期为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为《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向《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过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全洪  常德胜 《体育科学》2004,24(5):67-69,77
陕西省中、小学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生活水平因素、体育因素的影响,体质健康总体水平偏低,其中,男、女学生之间、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对广东省中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文献资料调研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广东省12个地级市的24所学校2234名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了有效的分层整群抽样调研。结果表明:中学生体育锻炼目的明确,态度积极肯定,大多数学生参加锻炼,项目广泛;但是,学生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不高,频率不够、时间短、运动强度不合理,养成锻炼习惯的学生只是少数,“知行冲突”现象严重。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强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中小学足球运动现状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陕西省中小学足球运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经济水平、教育环境、师资力量等是制约陕西省中小学足球运动普及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调研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甘肃省中学的体育与健康行为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甘肃省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与行为之间存在着差异,对具有特色性和娱乐性的运动项目兴趣较浓,对健康内涵以及影响健康因素的理解程度较好,自我保健方面的知识缺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不同性别中学生健商现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安徽省不同性别学生的健商状况,探究不同性别学生健商指数的影响因素,采用 中学生健商(HQ)量表,随机调查了安徽省8所省示范高中、12所市示范高中、20所普通高中和 40所初级中学的4 290名学生。结果认为,不同学段、不同性别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健商因子影响 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法对田径运动在辽宁省城镇中学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指出师资力量较好、但教学模式落后、田径学时逐年减少、田径教学场地一般、场地器材短缺等问题,并从确定适度教学目标、教学手段不断创新、营造群体共娱的教学氛围、建立一个全新的考核评价体系、适当加大学校体育的经费投入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1995~2005山西省中小学生体质状况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文献资料调研、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对1995年、2000年和2005年山西省中小学生体质调研结果进行了动态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1995~2005年10年间,山西省中小学生的身体形态指标,除了女生胸围外,其他各项指标均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而机能指标和素质指标均呈下降趋势,经显著性检验,除了中学组男生的立定跳远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各项指标均具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P(0.01)。据此,提出增强中小学生体质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沈阳市140中学初中二年级160名学生为被试对象,采用教学实验方法,探讨跆拳道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实验组进行跆拳道项目,对照组从事体育课教学内容,两组进行12周的教学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在心理健康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相对而言跆拳道项目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中学健美操教学现状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咨询、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云南省中学健美操课教学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中学体育教师和学生对健美操课纳入体育教学持支持态度,但因师资力量不足及场地、器材的限制和学校领导的体育意识等问题导致健美操普及率较低和教学层次不高。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