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谐心理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要实现大学生与自身、大学生与大学生、大学生与社会、大学生与自然的全面和谐,大学生必须要有和谐的心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应试教育、家庭畸形教育、经济条件和身心发展不同步等各方面的因素,大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心理调适,提高个人修养和培养正确的成功观,达到真正的心理和谐,是当代大学生成才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维权不畅和日益增加的大学生与母校之间的纠纷,对现有的大学生权利保障机制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此,高校应从自身内部着手,构建以大学生校内维权预警机制、高校法律咨询室(法律顾问室)、大学生维权中心、校园调解和仲裁机制、大学生校内申诉机制等五位一体的大学生校内权利保障机制,维护好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校生关系的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社会实践要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和当代大学生发展需求,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挖掘大学生社会实践潜能,激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力,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韧性。形式、内容、活力、韧性四者有机结合是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大学生旅游行为进行多方面研究,分析研究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了解大学生旅游态度、旅游动机、旅游偏好、旅游影响因素、旅游资金来源、旅游次数,探析大学生旅游行为对旅游的影响,并对大学生旅游的各种行为进行了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大学生旅游行为的一般规律。从而使旅游企业能够根据当代大学生旅游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合大学生的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5.
游晶晶 《科技信息》2011,(36):84-84
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社会、学校、个人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如何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建议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体系、探索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途径与方法、树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优秀典型。  相似文献   

6.
寝室相当于大学生在校四年的"家",是大学生课堂之外的主要阵地。大学生寝室成为学校思想教育工作敏感而又重要的地带,要重视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建设,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只有深入大学生寝室,不断研究大学生寝室管理的新方法、新政策,才能有效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学校管理,构建和谐、平安、积极向上的校园生活。  相似文献   

7.
刘枫 《科技信息》2012,(10):63-63
随着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加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几类相对困难群体:女大学生、贫困大学生、生活优越大学生及动手能力差的大学生,并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出了加强职业规划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等粗略想法。  相似文献   

8.
采用郑日昌等人编制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山西大同大学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从总体上看,山西大同大学学生人际关系基本正常,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际困扰;(2)性别、是否正在恋爱等因素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均产生重要影响,女大学生的人际困扰程度高于男大学生,恋爱大学生的人际困扰程度高于非恋爱大学生,农村大学生高于城镇大学生;(3)不同年级大学生人际困扰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大二、大四、大三、大一;不同专业大学生人际困扰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文科专业、理科专业、心理专业.  相似文献   

9.
生态体验是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大学生的生态体验活动主要有生态旅游、生态考察、野外生存和环保实践等四种形式。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体验活动,能够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丰富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强化大学生的生态道德信念、磨炼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志,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从而塑就大学生健康完善的生态人格。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角度剖析了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深层次原因.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孤独感、人际交往焦虑、社会支持缺乏等都是人际交往障碍的症状表现,也是促使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根源所在.从解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这个方面入手去戒除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改变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人际环境、建立心理援助机制、加强大学校园的人文关怀,是新时期帮助大学生戒除网络成瘾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实现了国家精神与个体道德的联通,对个体具有积极的指导、激励作用,洋溢着社会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心理、精神状态,激发大学生的动机与活力,给大学生心理成长、人格成熟注入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作用,主要表现为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指导大学生的现实心态,激励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动机,有助于大学生人格成长、成熟,有助于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2.
网络是当代大学生广泛使用的新媒体,网络上各种信息、思潮和观点必然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冲击和影响,它已经成为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境。加强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准确把握大学生的网络需求,正确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从而发挥网络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助推作用,这是网络时代赋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3.
了解大学生亚健康的现状,分析在校大学生发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提出消除大学生亚健康的可行性措施,促进在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济南大学、山东财政学院和山东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访问法.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对亚健康的概念了解甚少,对亚健康状态的内外表现认识不全面.学业负担重、不规律的生活节奏、网络的诱惑、就业压力等是导致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结论:大学生是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多发群体.学校和社会以及其它各个阶层应对大学生的健康给予更多的关注,正确引导大学生预防和消除亚健康.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河北省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水平,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法、数据测试法、调查法,对河北省大学生身体素质指标进行调查、测试。通过分析得出河北省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特征。研究提高和改进河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相关对策,期望对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赵春霞 《科技信息》2009,(24):I0055-I0056
大学生是高知识群体,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诚信品质,事关重大。如今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随处可见,令人忧虑,因此切实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也就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本文从社会、学校、自身等关系大学生成长的各方面分析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并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提出了正确认识和对待诚信教育、开辟崭新的诚信教育途径、建设高素质的诚信教育队伍等相应对策和建议,以切实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重塑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新形象。  相似文献   

16.
文章总结大学生旅游相关文献,认为大学生外出旅游的动机十分强烈,经济困窘是大学生旅游活动的瓶颈因素.文章以安徽省著名的风景名胜黄山为假想旅游目的地,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合肥学院等五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分析旅游产品市场价格与大学生心理价位之间的差距.鉴于大学生是一特殊群体,开拓大学生旅游市场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政府及旅游行政部门应给予旅游企业政策、税收、贷款等方面的优惠,鼓励大学生市场的开发,为大学生旅游打开方便之门,促使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运用情绪表达量表、情绪调节问卷、心境量表,以370名大学生为被试,对比研究了不同民族大学生在情绪表达、情绪调节、心境三方面的特征.结果表明,男生比女生有更高的积极心境,汉族大学生比少数民族大学生使用了更多的情绪调节策略,少数民族大学生比汉族大学生有更高的消极心境,藏族大学生与其他各民族大学生相比有更高的消极情绪表达,更高的消极心境.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是指从满足、促进、提升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出发,思想政治教育积极融入、反映、引导大学生生活,推动大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整体素质,全面自由发展的一种教育实践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包括:贴近大学生的政治生活;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贴近大学生的消费生活;贴近大学生的交往生活;贴近大学生的择业生活;贴近大学生的闲暇生活。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有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引导他们厚植爱国情怀,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为更好地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应通过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构塑大学生文化自信语境,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效果,推动家庭教育发展、营造浓厚的大学生文化自信氛围,加强自主学习、提升大学生文化自觉自省意识等措施,从而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养成。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其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彤 《科技资讯》2011,(26):181-181,183
随着我国大学生人数逐年增长,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题的探讨,提出如何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方面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