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环维黄杨星D药理研究概况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从正性肌力作用、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改善血液流变学及血流动力学等方面对环准黄杨星D的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认为环维黄杨星D作为我国近年研制成功的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新药,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对于其不良反应及系统的心血管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药理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环维黄杨星D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代谢转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大鼠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进行了环维黄杨星D代谢转化研究。方法:建立了HPLC-MS分离检测环维黄杨星D及其体外代谢产物的分析方法。结果:通过高分辨质谱确定元素组成,与标准化合物的色谱保留时间、分子离子峰对照等,从而鉴定出2个代谢产物。结论:环维黄杨星D在大鼠肝微粒体内可被代谢,但代谢物的量较少。  相似文献   

3.
环维黄杨星D对麻醉犬急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环维黄杨星D(CD)对犬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和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阻断犬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6h,记录缺血前和缺血6h内的血流动力学和生物化学指标的变化.然后通过TTC染色测定心肌梗死面积.结果心肌缺血前10min静脉灌注CD对心脏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但CD可明显抑制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压力上升最大速率(LVdp/dtmax)、平均动脉压(MAP)和心肌耗氧量指数(RPP)的降低.CD明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对照组心肌梗死面积占缺血面积比(IS/ARR)为(85.4±9.2)%;CD0.15mg/kg、0.3mg/kg和0.6mg/kg组分别为(51.2±13.2)%、(46.6±14.3)%、(58.4±8.8)%,P<0.01.CD明显降低缺血后血清CK(肌酸激酶),LDH(乳酸脱氢酶),FFA(游离脂肪酸)和MDA(丙二醛)水平,并提高血清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但CD0.15mg/kg组降低CK作用明显强于0.3mg/kg和0.6mg/kg组.结论CD静脉给药具有明显的心肌保护作用,此作用不依赖于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CD小剂量的心肌缺血保护作用优于大剂量.其保护心肌缺血作用可能与抑制脂质过氧化,清除自由基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环维黄杨星D对麻醉犬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麻醉犬冠脉结扎复制心肌缺血模型。观察给药后ST段偏移总和(∑-ST)、ST段抬高≥2 mV的个数(N-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CK)释放的变化。通过TTC染色,观察心脏梗死范围。结果环维黄杨星D可显著减少冠脉结扎所致的∑-ST抬高和N-ST增加,同时减少血清中LDH和CK的释放,减少心肌梗死范围。结论环维黄杨星D能明显减轻心肌缺血程度。  相似文献   

5.
环维黄杨星D对心肌钙离子通道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环维黄杨星 D(CVB D)对心肌钙离子通道的作用 ,探讨其抗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方法 取豚鼠室间隔标本 ,37℃恒温 ,通混合氧 ,稳定 4 5min ,再以KCl 3mol/L灌充的微电极记录电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 (AP) ,标本分为 3组 :(1)CVB D组 :每 5min依次累积加入浓度为 3× 10 -8,1× 10 -7,3× 10 -7,1×10 -6,3× 10 -6,1× 10 -5mol/L的CVB D ,分别记录AP ;(2 )CVB D +维拉帕米 (Ver)组 :加入维拉帕米 0 .1μmol/L ,10min时记录AP ,然后每 5min依次累积加入浓度为 3× 10 -8,1× 10 -7,3× 10 -7,1× 10 -6,3× 10 -6,1× 10 -5mol/L的CVB D ,分别记录AP ;(3)Ver组 :加入维拉帕米 0 .1μmol/L ,分别纪录 (2 )中相应时间点的AP。统计给药前后AP幅度 (APA)和时程 (APD)的变化。结果 CVB D对APA影响不大 ,但能显著延长APD ,延长幅度随着剂量的加大而增大 ;但在有维拉帕米存在的情况下 ,CVB D却能使APA和APD缩减 ,尤其是较高浓度1× 10 -6,3× 10 -6,1× 10 -5mol/L时 ,缩减幅度较为明显 ;而单纯加入维拉帕米后 ,APA和APD的改变轻微。结论 CVB D能影响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 ,促进细胞外钙离子内流 ,从而延长APD。当膜钙离子通道被阻断后 ,CVB D却缩短APD。因此可以认为CVB D除影响膜钙离子通道外 ,还  相似文献   

6.
环维黄杨星D是我国研制成功的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药,临床应用具有较好前景。本文就环维黄杨星D的强心作用、抗心肌缺血作用、抗心律失常作用、改善血液流变学及血流动力学作用等一系列心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环维黄杨星D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环维黄杨星D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30只,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环维黄杨星D干预组,造模后分别于缺血30min、再灌注60min,观察3组大鼠的血清和心肌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环维黄杨星D组血清及心肌组织MDA水平明显降低,SOD水平明显升高。结论:环维黄杨星D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引起心肌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脂质过氧化物生成、清除氧自由基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环维黄杨星D(CVB-D)新衍生物对酒精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的影响。方法建立酒精诱导PC12细胞损伤模型,通过MTT染色、Hoechst 33258染色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的测定研究环维黄杨星D新衍生物对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环维黄杨星D新衍生物抑制酒精对PC1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凋亡率下降,同时LDH的漏出减少。结论环维黄杨星D新衍生物对酒精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环维环杨星D(CVB-D)对心肌细胞缺氧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NaCN诱导细胞内缺氧,建立心肌细胞缺氧损伤病理模型,从细胞存活率、LDH外漏释放、细胞凋亡率等方面,观察CVB-D对缺氧损伤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 CVB-D能明显抑制NaCN造成的心肌细胞死亡、减少细胞内LDH的漏出(P0.05~0.01),并能减少缺氧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结论 CVB-D对缺氧损伤心肌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作用机制与清除氧自由基及降低细胞凋亡率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环维黄杨星D(cyclovirobuxine D,Cvb-D)对阿霉素(doxorubicin,DOX)所致小鼠心脏毒性的影响.方法 52只C57小鼠分为4组(n=12):正常对照组(Control)、Cvb-D组、DOX组和Cvb-D+ DOX组,每天灌胃给予Cvb-D(1 mg/kg)或生理盐水,连续给药4d,第5天单次腹腔注射DOX(15 mg/kg)或生理盐水.心肌组织切片进行Masson's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小鼠心肌组织纤维化改变;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水平及组织Caspase-3活性;采用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各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Bcl-2和Bax蛋白表达水平及其比值.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vb-D预处理可明显抑制DOX引起的体质量下降(P<0.05)以及心肌纤维化等组织形态学改变,显著抑制DOX引起的LDH、CK及Caspase-3活性升高(P<0.05),缓解DOX引起的心肌细胞凋亡,并显著提高DOX诱导的Bcl-2/Bax蛋白表达比值降低(P<0.05).结论 Cvb-D对DOX心脏毒性具有保护作用,并能够改善DOX引起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1.
环维黄杨星D磷脂复合物药代动力学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建立柱前衍生化HPLC/FLD法测定SD大鼠血浆中环维黄杨星D(CB)的含量,考察SD大鼠口服灌胃给予CB磷脂复合物(CBPC)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 以溶剂挥发法制备CBPC.采用星点设计优化制备工艺,以磷脂/CB、主药浓度作为考察指标,以复合率为评价指标.雄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2组,口服灌胃给予CBPC和CB(60mg/kg,以CB计)后,分别在15 min、30min、1、2、3、4、5、6、8、12、24 h等时间点于大鼠眼底静脉丛取血,以HPLC/FLD法测定血浆中CB的浓度.采用C1s色谱柱(250mm×4.6mm,5μm),以甲醇-水(85∶15)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荧光检测激发波长231nm,发射波长385 nm,柱温25℃.结果 CBPC和CB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AUC0-t为(1 703.81±549.38)μg·h·L-1和(619.93±75.67) μg·h·L-1;Tmax为(6.00±0)h和(4.33±0)h;Cmax为(82.32士9.55)μg·L-1和(69.27±8.66) μg· L-1.CBPC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274.84%.结论 磷脂复合物提高了CB的大鼠口服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寻找具有更好耐缺氧活性的环维黄杨星D的衍生物。方法:在乙醇回流的条件下与取代的苯甲醛缩合得化合物2a~2h。结果和结论:合成了8个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IR和MS(HRMS)确认。并对化合物2a~2h进行了药理活性筛选,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具有良好的耐缺氧活性,但均未超过其先导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epithelium—derivedfactor,PEDF)基因转染对大鼠缺血心脏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将72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即分为6组(每组12只):正常(Normal)组,转染PEDF—siRNA~LV(Infarct+siPEDF)组,转染PEDF—LV(Infarct+PEDF)组,载体对照(Infarct+vector)组,溶剂对照(Infarct+solvent)组,单纯梗死(Infarct)组。病毒转染4周后,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脏功能,取各组心肌组织检测心肌局部炎症反应、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凋亡指数。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测显示:模型建立4周时,与Infarct+vector组、Infarct+solvent组及Infarct组相比,Infarct+siPEDF组左心室射血分数(1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显著降低,Infarct+PEDF组LVEF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局部炎症反应显示:与Infarct十vector组、Infarct+solvent组及Infarct组相比,Infarct+siPEDF组炎症细胞浸润显著增多,TNF—1α及TNFR1表达量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farct+PEDF组炎症细胞浸润显著减少,TNF-α表达量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NFRl表达无显著变化。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测定法(terminaldexynucleotidyltransferase(TdT)-mediateddUTPnickendlabeling,TUNEL)检测细胞凋亡显示:与各对照组相比,Infarct+siPEDF组内皮细胞凋亡显著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显著增加;Infarct+PEDF组内皮细胞凋亡数量显著增加,而心肌细胞凋亡数量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DF可通过降低局部炎症和保护心肌细胞而改善缺血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Micro-PET扫描技术,观察环维黄杨星D对大鼠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 取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地高辛阳性药组和环维黄杨星D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结扎冠状动脉法制备心肌缺血模型。分别在建模后第1天和给药第7天尾静脉注射18FFDG显像剂,注射1h后,通过Micro-PET扫描,测量大鼠心肌标准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评价心肌活力,通过感兴趣区域(VOI)勾画评价大鼠心肌梗死率的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环维黄杨星D组SUV明显升高(P<0.05~0.01),心肌梗死率明显降低(P<0.05~0.01)。结论 借助于Micro-PET分子影响手段可在活体条件下评价环维黄杨星D对心肌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P物质(SP)对去甲肾上腺素(NE)诱导的体外培养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选用出生1-3 d的SD大鼠建立新生大鼠心肌细胞体外培养模型,将12孔培养72 h的心肌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不加任何干预药物)、NE组、SP+NE组、D-SP(SP的特异性受体拮抗剂)+SP+NE组,每组n=3。以上各组中,NE、SP、D-SP终浓度分别为10-5,10-7,10-6mol/L。药物作用3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αB晶体蛋白(CRYAB)的含量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的方法检测CRYAB mRNA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E组凋亡率升高,CRYAB蛋白表达和mRNA相对量均下降(P<0.05);与NE组比较,SP+NE组凋亡率下降,CRYAB蛋白表达与mRNA升高(P<0.05);与SP+NE组比较,D-SP+SP+NE组凋亡率升高,CRYAB蛋白表达与mRNA均下降(均P<0.05)。结论SP抑制NE所诱导的体外培养大鼠心肌细胞凋亡,该作用由特异性受体介导,与调控CRYAB表达实现表达水平内稳态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盐酸吗啡对肠道运动的离体与在体作用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盐酸吗啡对肠道平滑肌运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制备家兔离体小肠,记录小肠平滑肌发展张力、静止张力、收缩频率,观察盐酸吗啡对肠肌运动的影响。并进一步测定不同浓度的盐酸吗啡灌胃前后小鼠小肠推进运动的变化。结果:5mg/L、10mg/L、30mg/L的盐酸吗啡作用于离体肠肌,对家兔小肠发展张力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纳洛酮可削弱盐酸吗啡对肠肌发展张力的抑制作用,吗啡对肠肌发展张力的抑制作用从78.7%&#177;13.4%至87.8%&#177;11.2%(P〈0.05)。阿托品可阻断盐酸吗啡对肠肌发展张力的抑制作用,吗啡对肠肌发展张力的抑制百分比从77.2%&#177;12.1%至103.7%&#177;12.8%(P〈0.05)。而酚妥拉明则增强盐酸吗啡对肠肌发展张力的抑制作用,吗啡对肠肌发展张力的抑制百分比从79.2%&#177;11.8%至69.8%&#177;15.3%(P〈0.05)。用不同浓度(75、150、300mg/L)的盐酸吗啡灌胃后小鼠小肠推进均减慢,推进率分别为54.9%&#177;15.5%、47.7%&#177;14.3%、37.1%&#177;5.8%,与生理盐水灌胃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盐酸吗啡在离体与在体水平对肠肌运动均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阿片受体、胆碱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1,25(OH)_2D_3对大鼠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IL-10以及大鼠肾移植后存活的影响。方法以SD大鼠为供体,Wister大鼠为受体,建立大鼠肾移植模型。受体随机分为4组:(1)对照组(组Ⅰ);(2)CsA组(组Ⅱ):3mg·kg~(-1)·d~(-1)腹腔注射治疗组,术后连续给药13d;(3)1,25(OH)_2D_3组(组Ⅲ):1μg·kg~(-1)·d~(-1)腹腔注射治疗组,术后连续给药13d;(4) CsA 1,25(OH)_2D_3组(组Ⅳ):按VD3组和CsA组用药剂量给药。观察移植后4组大鼠存活时间,并于术前4d,术后6、16d检测血清肌酐、IL-10以及术后6d脾脏Treg含量。结果组Ⅲ、组Ⅳ大鼠移植存活时间分别为(13.3±3.2)d和(24.8±2.6)d,较对照组(8.7±1.8d)明显延长(P<0.01);组Ⅲ、组Ⅳ移植后6d Cr水平分别为(62.7±7.5)mmol/L、(77.1±9.4)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424.3±61.2)mmol/L(P<0.01)。给予1.25(OH)_2D_3后大鼠IL-10水平(268.1±24.3)pg/ml以及脾脏CD4~ CD25~ T细胞的比率(18.51±3.73)%,较时照组[分别为(50.1±3.0)pg/ml和(8.95±2.01)%]明显增高(P<0.01)。结论1.25 (OH)_2D_3能显著促进体内IL-10的产生和CD4~ CD25~ T细胞的增殖,适量1,25(OH)_2D_3与CsA联合应用可以明显改善肾功能,延长移植肾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8.
M Yan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2):88-9, 69
The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which were treated by combination of digoxin with cyclovirobuxine D were described, with good result, of which prominating effect was 45.5%. Researchful result of 11 patients showed serum concentration of digoxin before and after combined treatment was not obviously different (P less than 0.05). Basis of pharmacokinetics was provided for using combined treatment of these drugs with long time and greater safen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