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敏捷软件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敏捷软件过程可能成为最适应软件开发全球化,个性化,快速化,高质量新格局的先进开发模式,它能够帮助软件企业快速响应市场赢得竞争,针对这一趋势,系统分析软件开发的敏捷性需求,总结出敏捷软件过程的5种典型特征,如并行,轻载,基于时间,正好策略,基于组件等,然后设计了FLEX语言,从3个不同抽象导 上形式化定义了敏捷软件过程的功能模型,合作模型,资源模型和产品模型,基于过程模型,同时提出了9种静态分析和动态模拟技术,支持软件过程面向敏捷性的优化。  相似文献   

2.
敏捷方法是一种面临迅速变化的需求快速开发软件的新开发方法,这种方法以快捷、轻便的思维方式,迅速解决了一些传统软件开发企业的生产效率问题,得到了迅速的推广。介绍了敏捷软件过程与极限编程的主要内容,并以一个债权管理系统的开发为例,展示了其实际应用过程。  相似文献   

3.
敏捷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沈雷  沈备军 《计算机工程》2005,31(7):219-222
敏捷软件开发方法正逐渐成为软件开发的新模式。针对这一趋势,文章分析了敏捷方法的核心理念和特点,并结合RUP、XP、FDD等敏捷方法,提出了适应中小型软件企业的敏捷软件开发方法——AUP,并成功地进行了实践。  相似文献   

4.
敏捷方法针对传统方法在适应需求变化方面的不足,应用其灵活的开发机制有效控制需求变化带来的风险。在介绍敏捷方法的思想、价值观和过程实践规则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开发的实践经验,以极限编程为例,介绍了敏捷方法在营业收费系统开发中的应用和改进。  相似文献   

5.
敏捷型软件开发方法与极限编程概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李航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3,24(10):116-118,121
在当前需求快速变动的背景下,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显得难以适应。近年来出现了一类新的轻量级的软件开发方法,它们被统称为敏捷型软件开发方法。介绍了敏捷型软件开发方法的背景、原则和特点,将其与传统软件工程方法作了比较;还重点介绍了当前国外流行的敏捷型软件开发方法:XP(eXtreme Programming——极限编程)的开发流程和实践准则。  相似文献   

6.
《软件工程师》2015,(11):27-29
CMM/CMMI是国际上主要采用的软件过程改进模型,但这些模型主要来源于大型软件企业的软件过程经验,在小型企业中实施起来存在一定困难。敏捷方法是一种"轻量型"的软件开发方法。在敏捷方法开发过程中围绕用户的需求,采用迭代的方法进行开发。本文结合一个小型企业的软件过程改进实践,采用敏捷开发方法和CMM/CMMI相结合的思路,经过两年在上海某小型软件企业的改革和实践,探索到了适合小型软件企业软件过程改进的方法和模型。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RUP的裁减及对敏捷软件过程的特点继承吸收,提出了一套适合于小型软件项目开发的软件过程——ARUP。利用该ARUP指导开发了一个小型软件项目,通过一组对比总结验证了该ARUP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敏捷需求建模的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综合研究了敏捷方法与极限编程开发过程,结合需求工程方法,设计提出了基于敏捷思想的敏捷需求建模(Agile Requiremenb Modeling。简称ARM)。敏捷需求建模作为各种敏捷方法在软件需求中的实践补充,能够满足CMMI的目标。可以为中小型软件开发组织的行动指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陆亮亮  荣国平  邵栋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2,33(8):3074-3077,3088
为了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控制软件产品的质量,以及增强软件工程师自我管理的能力,提出了一个集成的软件过程模型——XP-PSP。XP-PSP首先采用极限编程(XP)迭代式的过程框架,然后在每次迭代中引入个人软件过程(PSP)和极限编程的具体实践,将极限编程和个人软件过程中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使得过程模型既具有极限编程所提供可适应性又具有个人软件过程所支持的可预测性。通过将这个过程模型应用到真实的项目环境中,验证了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初步实现了两种过程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用敏捷型开发方法延长软件的生命周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敏捷型方法是以代码为中心的自底向上的适应性开发方法,作为其代表的极限编程则以针对特定系统(需求变化快、小型团队)的具体过程,在一系列实践原则指导下,持续实施、改进直至完善模型为特点。利用极限编程可以有效地提高软件的可传承性,延长软件的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11.
基于敏捷软件开发的软件工程教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当前软件工程存在的问题和敏捷软件开发对相应问题的解决方法;针对软件工程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敏捷软件开发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的方法,并分析了这种方法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结对编程(Pair Programming)是极限编程(Extreme Programming,简称XP)的十二个实践之一。它指的是两个软件开发人员共用一台计算机,其中一个人负责具体细节工作,而另一个人关注整体,但这两个人的角色可以随时互换。这是一种轻量、高效、低风险、柔性、可预测、科学而充满乐趣的软件开发方式。结对编程可改进设计质量、减少程序缺陷、降低人员风险、提高技术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的快速变化对软件产品的开发过程要求既能快速发布又要能够迅速适应市场变化以便赢得市场,由此敏捷开发孕育而生。软件测试作为产品质量保证的一个重要环节,敏捷过程中的测试改进逐渐得到更多的关注。本文针对敏捷过程中由于快速应对变化导致的测试覆盖充分性与测试时间压力的矛盾冲突,从测试管理的角度,重点分析敏捷测试中的组织、策略和过程管理流程,以确保缩短测试时间,提高测试中对过程和状态的监控能力,保证测试覆盖率、测试有效性和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4.
极限编程在软件项目开发中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行业之 中。如何通过极限编程来提高软件的开发效率,使软件更加贴合用户需求,是当前值得研发人员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 了极限编程的概念和原则,并对软件开发中极限编程的过程和实践进行探讨,以期为软件开发行业的壮大提供一些有益的经 验。  相似文献   

15.
高志升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0,6(7):1772-1773,1780
分析了高校软件开发中人员,过程管理,软件类型的特点,提出了改造敏捷模型应用于高校软件开发,阐述了改造敏捷模型的优点,并介绍了其在在线投稿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6.
软件体系结构开发过程和软件体系结构产品是软件体系结构时空的外在表现,软件体系结构的开发过程直接影响着软件体系结构的质量;在基于SSM的SA开发过程循环图的指导下,文中系统分析了体系结构相关的设计、测试、评估等活动之间的联系,并设计出一种新的体系结构开发过程模型——多三角体系结构开发过程模型,充分体现出尽早测评、全面测评、全过程测评、独立的迭代测评的特点,从而以合理的过程指导优质体系结构的设计。  相似文献   

17.
钟扬  刘业政  马向辉 《微机发展》2007,17(11):160-163
结对编程是两个软件开发者在一台电脑前一起工作的一种编程实践,是极限编程方法的基础。对于软件产品的开发,人的知识是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在组织的软件过程改进中,合适地引入结对编程,有利于知识的共享并营造团队合作的氛围,进而改善产品质量和缩短完成时间。不同规模的组织采用的软件过程的不同,对结对编程的引入会有不同的影响,所以在实践中结对编程的重构是必需的。基于小型组织和敏捷过程的项目实践,给出了一个切合实际的结对编程重构方案,进而提高小团队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8.
In the past 40 years, software engineering has emerged as an important sub-field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has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software industry. Now it is gradually becoming a new independent discipline. This paper presents a survey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from a research perspective. Firstly, the history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is reviewed with focus on the driving forces of software technology, 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framework and the milestone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Secondly, after reviewing the past academic efforts, the current research activities are surveyed and new challenges brought by Internet are analyzed. Software engineering researches and activities in China are also reviewed. The work in Peking University is described as a representat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