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跟骨是足部诸骨中最大的一块跗骨,由跟骨关节面与距骨关节面构成的跟距关节,承担着人体45%左右的体重。跟骨骨折是一种很常见的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2%,占跗骨骨折的60%。当跟骨发生骨折时,如果骨折线累及到跟距关节面时称为跟骨关节内骨折。跟骨关节面骨折约占所有跟骨骨折的60%~70%。由于跟骨关节内骨折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骨折移位多种多样,其治疗较复杂,  相似文献   

2.
<正>笔者自2005年以来,采用掌扣挤压法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74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跟骨骨折分不波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及波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2大类,不波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分为:跟骨结节纵行骨折、跟骨结节水平骨折、跟骨载距突骨折、跟骨前端骨折及接近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波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分为:外侧跟  相似文献   

3.
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约占全身骨折2%,占跗骨骨折60%,广义上分为涉及距下关节面的关节内骨折及不涉及距下关节面的关节外骨折。关节外跟足约占所有跟骨骨折的25~30%,跟骨关节内骨折占所有跟骨骨折的70~75%;跟骨骨折最常见的致伤原因是高处坠落,常伴有脊柱骨折,近年来有增多趋势,影响生活和工作。由于骨折移位多样,临床分类多样,治疗方法不一,  相似文献   

4.
手法复位双“8”字胶布固定治疗跟骨骨折9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跟骨骨折为足部最常见的骨折,一般分为波及和不波及跟距关节的骨折二大类[1、2]。不波及跟距关节的骨折包括跟骨结节纵(垂直)形骨折(在骨骺未闭合前为骨骺分离)、跟骨结节横形骨折(又名鸟嘴型骨折)、载距突骨折、跟骨前端骨折和接近跟距关节的骨折(跟骨体部骨折)。该类骨折虽然仅占跟骨骨折的1/4[3],但疗效多不尽满意,后遗症亦较多见。为探索治疗该类骨折的有效方法,不少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自1988年9月~1995年10月,我们收治不波及跟距关节的骨折92例97只眼骨,经采用手法复位双“8”字胶布外固定治疗,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  相似文献   

5.
重建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2%,波及关节面的关节内骨折占所有跟骨骨折的60%~70%,治疗方法有多种,疗效也不尽相同。2003年3月-2007年2月,本院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36例共39侧,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跟骨关节内骨折后遗症原因分析及其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跟骨骨折临床比较多见,按Essex-Lo-presti[1]分类法,可分为波及与不波及跟距关节两大类,前者尤其多见,约占整个跟骨骨折的70%~80%。[2]由于跟骨关节面压缩、碎裂、骨折片侧移倾斜,较难恢复其解剖形态及功能结构,病残率颇高。[2,3]...  相似文献   

7.
跟骨骨折是足部最常见的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占跗骨骨折的60%,而跟骨关节内骨折占跟骨骨折的75%。其治疗难度大,尚未有较满意的治疗方法,我们从2003年4月至2007年6月对波及距下关节面的跟骨骨折,采用撬拨复位后植骨,结合小切口暴露螺钉内固定方法,应用于临床32例37足,初步获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跟骨骨折是足部常见的损伤,它常发生在体力劳动者和交通事故中,约占全身骨折的2%,占足部骨折的60%,其中约75%为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跟骨关节外骨折预后较好,而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仍比较棘手,效果不尽如人意,部分患者留有疼痛和严重的功能障碍,致残率高达30%。我们自2001年5月以来,对21例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文章探讨对波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对 42例 46足结节关节角在 0°~ 2 0°波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 ,行 X线透视下斯氏针撬拔复位及固定的方法治疗。经 6个月~ 3年的随访 ,优 2 7足 ,良 16足 ,差 3足。结节关节角平均提高 15°。笔者认为这种治疗方法对新鲜的波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为较理想的治疗手段 ,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复位好、并发症少的优点。文章分析了操作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0.
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其中约75%是涉及距下关节的关节内骨折。传统的治疗多采用非手术方法,临床观察发现许多患者出现足踝部疼痛,行走无力,足跟增宽及足底扁平,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随着对跟骨骨折的病理解剖的认识不断加深和内固定器械的发展,现在普遍认为手术治疗的效果要优于非手术治疗。但是对于跟骨骨折的治疗具体手术方法却存在学术上的争论。我们近年来采用跟骨异形钢板内固定治疗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16例19侧,临床观察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跟骨骨折是足部常见损伤,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占跗骨骨折的60%,其中累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占跟骨骨折的60%~70%。传统的治疗方法一般采用闭合手法复位或斯氏针撬拨复位石膏固定等方法,对于波及距下关节面的较为复杂骨折,单纯采用石膏制动或跟骨撬拨则难以取得满意效果,并且晚期出现创伤性关节炎并发症,常遗留疼痛、扁平足、足跟变宽等后遗症。2000年8月-2005年5月我科采用AO跟骨钢板来治疗波及距下关节面跟骨骨折62例,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2.
跟骨骨折较为常见,由于跟骨为内外弓的共同后臂,其形态和位置对弓的形成和负重影响极大。跟骨骨折须做好早期治疗,以免发生病废。波及跟距关节的跟骨粉碎骨折,由于关节面破坏,骨质压缩,常遣有创伤性关节炎,治疗困难。作者白2004—2008对25例波及跟距关节的跟骨粉碎骨折行骨折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术,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潘文军 《中医正骨》2007,19(5):80-80
跟骨是足部最大的跗骨,在人体负重和行走时起着重要的作用。跟骨骨折占跗骨骨折的60%,占全身骨折的2%,其中75%骨折波及距下关节。自2001年7月~2003年7月,作者对行闭合复位骨圆针内固定加石膏外固定治疗的35例(48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行术前、术后指导及康复锻炼,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跟骨骨折尤其是波及距下关节面的关节塌陷性跟骨骨折,治疗较为困难,处理不当,常遗留足部明显畸形、疼痛和功能障碍等严重后遗症,影响行走。自2001年6月-2004年3月,我们采用切开复位可塑型钛钢板内固定的方法治疗关节塌陷性跟骨骨折30例,疗效较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经皮斯氏针撬拨复位石膏固定治疗跟骨骨折17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跟骨骨折临床常见。自1994年1月~1998年1月我院采用经皮斯氏针撬拨复位石膏固定的方法治疗跟骨骨折170例,经6个月~4年随访,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70例,男102例,女68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70岁,平均45.5岁。单侧跟骨骨折141例,双侧跟骨骨折29例。粉碎形骨折160例,单纯压缩骨折10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复合外伤的20例,余为单纯跟骨骨折。波及跟距关节122例,不波及跟距关节48例,均为高处坠落伤。跟骨结节关节角明显变小至约-5~15°,平均10°;足内外侧…  相似文献   

16.
跟骨是人体中最大的跗骨,在人体负重和行走中起重要作用。跟骨骨折是足部的常见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2%,尤其是涉及跟距关节的关节内骨折,目前仍是创伤骨科的一个棘手问题,若治疗不当,常遗留创伤性关节炎、足部畸形等严重并发症。我院自2007年7月至2009年9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自体髂骨移植治疗涉及跟距关节的跟骨关节内骨折,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高峰 《中医正骨》2005,17(9):59-59,61
波及距下关节面跟骨骨折同其他关节内骨折一样,处理比较棘手,非手术治疗效果常令人不满意.自2000年1月~2004年5月,我院采用开放复位可塑形跟骨钛钢板内固定治疗波及距下关节面跟骨骨折22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跟骨骨折为跗骨骨折中最常见者,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多由高处跌下,足部着地,足跟遭受垂直撞击所致。本院骨科从2001年。2006年共收治跟骨骨折病人81例,其中波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42例,均采用骨圆针撬拨、石膏鞋固定,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周立波  戴振国  刘佰弘 《中医正骨》2011,23(3):54-54,56
跟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2%,而关节内的跟骨骨折占所有跟骨骨折的70%[1]。跟骨为松质骨且解剖结构复杂,跟骨骨折治疗困难、预后较差。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笔者采用改良切口跟距后关节面融合术治疗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47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跟骨是最大的跗骨,跟骨上面有三个关节面,这些关节面分别与距骨底面的关节面形成关节。跟骨的形态和位置对足弓形成和负重有极大影响。足通过跟距关节适应在不凹凸不平的道路上行走。跟距关节遭受破坏者后果较严重,必须早期适当处理,避免创伤性关节炎的形成。近年我们利用生物力学原理,在应用手法复位,石膏托固定,采取非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在我们对12例波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治疗后的结果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