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长与发展:中国独生子女青少年(摘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跨世纪的中国独生子女青少年,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面临着三个问题:1.高等教育的机会。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程度的期望既高于同年龄的非独生子女父母,也高于他们自己的父母。这种高教育程度的期望与我国目前一时还难以改变的“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实之间,存在着必然的矛盾。残酷的现实将对这一代独生于女青少年和他们父母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进行无情的检验。2.老年保障问题。当这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时,仅有一个子女的现实将对他们老年时期的家庭交往提出挑战。而这种挑战的严重程度,又依据子女与老人是否同住一地而有所不同。3.养老形式问题。广大父母在未来居住形式方面,具有强烈的与子女不分离的愿望。这无疑会造成一种两难的境地:~方面,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国家的建设少不了正常的人员流动.离不开合理的人才布局,成年独生子女因学习、工作而流动将不可避免;但另一方面,未来社会中大量老年人口的出现,尤其是当大批成年的独生子女远离他们的父母,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成为仅剩老年夫妇的“空巢”家庭的时候,又会要求我们从社会保障的角度去考虑家庭养老的需要,尽量减少这种流动。如何统筹兼顾,如何尽量减少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在这一批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之  相似文献   

2.
大约一百年以前,E·W·Bohannon(189)发表了一项有关独生子女问题的研究报告,里面写道:“家庭对儿童的溺爱已经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P494)Bohannon这样评述独生子女父母,“他们非常宠爱子女,从不让子女做任何事,”“包办一切,”“有幽默感,”“爱护子女,”“宠爱子女,”“溺爱子女,“甚至放纵子女,”(493)Bohannon指出对独生子女过分的照顾和放纵造成他们许多不良品质,包括不愿意与其它儿童一起参与游戏,自私,以及与同龄人不和。19世纪后期,在北美和欧洲很少有已婚妇女外出工作,Bohannon的观察对象大多都生活…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的急剧变革时期,市场经济的大潮涌向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引起社会价值体系裂变,也牵动着每个家庭.加之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独生子女的比例日益增多,家庭结构也相应变化.伴随着“独生子女新生代”的出现,关于独生子女“现象”及其教育辅导问题,正越来越引起家长及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4.
“4—2—1家庭”,即一对独生子女结婚生子后的家庭,由4个父母长辈、一对夫妻和他们的孩子组成。中国自1978年实行计划生育国策至今已经27年了,吃麦当劳长大,现代意识强烈,曾被戏称为“小皇帝”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开始长大成人、成家立室。根据人口专家预测,未来10年,“4—2—1家庭”将成为中国社会的家庭主流。伴随着“4—2—1家庭”的主流化,整个中国将面临着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与国家战略等社会游戏规则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独生子女的照顾与养育是城市家庭面临的重要事务。在强调相互影响的“双向模型”理论导引下,将中国城市家庭对独生子女的养育过程还原到跨代育儿的家庭系统之中,《多重照顾》由此给读者呈现了儿童作为社会行动者的能动性,展示了他们与由父辈、祖辈共同构成的跨代育儿组合的互动过程,用丰富的经验数据揭示了跨代育儿组合内部的动态性与复杂性。“双向模型”、“跨代育儿组合”等理论性概念的提出,对于中国独生子女养育的实践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世纪末是我国老龄人口的激增期。由于生育及死亡率的急速减少,进入对世纪后,老年人的比例更将显著增长。据有关方面估计,至2025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占全人口的12.5%至15.6%。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是老年人的问题,也与进入青年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密切相关。实际上,由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相当数量的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4·2·1”家庭结构在城市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作为独生子女,即便他们主观上愿意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并提供帮助和照顾,客观上亦已力不从心。家庭赡养与独生子女问题将成为家庭和社会突出的矛盾之一。本文根…  相似文献   

7.
当今,许多年轻夫妻忙创业,忙工作,忙“充电”,或者忙发财、忙享受,把孩子交给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养。这种“隔代抚养”的家庭形态,在我国城乡已呈普遍现象。据有关方面调查,目前我国家庭中的“隔代抚养”占到了40%以上,而且孩子年龄越小,与老一辈共同生活的比率越高。有人推测,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继续推行和社会老龄化的加快,“隔代抚养”的现象还将更加普遍化。事实上,相当多的年轻夫妻在抚养孩子方面,已经完全依赖于双方的父母,显得无能又乏力。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隔代抚养”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祖辈抚养孙子孙女有什么样的利弊得失呢?这种方式还要不要继续?本期就此策划的这组报道,也许能给读者提供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8.
对隔代抚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川 《老年人》2005,(4):9-9
当今,许多年轻夫妻忙创业,忙工作,忙“充电”,或者忙发财、忙享受,把孩子交给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养。这种“隔代抚养”的家庭形态,在我国城乡已呈普遍现象。据有关方面调查,目前我国家庭中的“隔代抚养”占到了40%以上,而且孩子年龄越小,与老一辈共同生活的比率越高。有人推测,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继续推行和社会老龄化的加快,“隔代抚养”的现象还将更加普遍化。事实上,相当多的年轻夫妻在抚养孩子方面,已经完全依赖于双方的父母,显得无能又乏力。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隔代抚养”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祖辈抚养孙子孙女有什么样的利弊得失呢?这种方式还要不要继续?本期就此策划的这组报道,也许能给读者提供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9.
可宏 《老年人》2005,(4):8-8
当今,许多年轻夫妻忙创业,忙工作,忙“充电”,或者忙发财、忙享受,把孩子交给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养。这种“隔代抚养”的家庭形态,在我国城乡已呈普遍现象。据有关方面调查,目前我国家庭中的“隔代抚养”占到了40%以上,而且孩子年龄越小,与老一辈共同生活的比率越高。有人推测,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继续推行和社会老龄化的加快,“隔代抚养”的现象还将更加普遍化。事实上,相当多的年轻夫妻在抚养孩子方面,已经完全依赖于双方的父母,显得无能又乏力。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隔代抚养”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祖辈抚养孙子孙女有什么样的利弊得失呢?这种方式还要不要继续?本期就此策划的这组报道,也许能给读者提供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当今,许多年轻夫妻忙创业,忙工作,忙“充电”,或者忙发财、忙享受,把孩子交给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养。这种“隔代抚养”的家庭形态,在我国城乡已呈普遍现象。据有关方面调查.目前我国家庭中的“隔代抚养”占到了4%以上,而且孩子年龄越小,与老一辈共同生活的比率越高。有人推测,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继续推行和社会老龄化的加快,“隔代抚养”的现象还将更加普遍化。事实上,相当多的年轻夫妻在抚养孩子方面,已经完全依赖于双方的父母,显得无能又乏力。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隔代抚养”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祖辈抚养孙子孙女有什么样的利弊得失呢?这种方式还要不要继续?本期就此策划的这组报道,也许能给读者提供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1.
在家中一呼百应的独生子女被人们称为“小皇帝”。然而,仿佛一转眼的工夫,我国上世纪80年代初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都已经成了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和大姑娘。“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当“小皇帝”牵着“小公主”的手,踏上红地毯组成一个新的家庭时,是否能如童话故事中所说的“王子与公主从此快快乐乐地生活在一起”呢?  相似文献   

12.
我们给孩子的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多到孩子都昏了头了。我们都爱自己的孩子,我们给予孩子数不清的、甚至叫他们无法承受的爱,因为我们“望子成龙”。于是在“先儿孙之忧而忧,后儿孙之乐而乐”的爱心之下,出现了家庭中的“老少错位”。你观察一下,你的家庭也是这样吗?地位错位现在,许多家庭的“政权”已经“崩溃”,或者正在“摇摇欲坠”,独生子女成了家庭中举足轻重的核心人物,他们常常颐指气使地叫长辈干这干那,家长们非但不生气,反而乐不可支乐此不疲,甚至夸奖孩子聪明有魄力,是当官掌权的料。大人们的“政策”越来越宽,儿孙们的“权力…  相似文献   

13.
家务劳动是没有酬劳的、没有交换价值的无偿劳动,按照传统观念分为“男人的”和“女人的”劳动。家庭中夫妻经常会为如何分配家务劳动而产生矛盾,进而影响其婚姻关系,这是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当今中国,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组成了家庭,这些昔日的“小皇帝”举行隆重的婚礼后随即发现,他们梦想的“家”并非总是乐园,诸多烦恼令他们始料不及,而家务问题时常成为他们争执的焦点,因此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14.
偏见与现实: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湖北省5个市镇1293名小学生家庭调查所得资料为依据,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从四个大的方面运用19项具体的指标对独生子女家长与非独生子女家长溺爱孩子的行为表现进行了全面的测量、统计、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两部分家长在溺爱孩子的行为表现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否定了独生子女家长比非独生子女家长更溺爱孩子的假设,也否定了近年来社会上所存在的那种认为独生子女都是“小皇帝”的偏见。  相似文献   

15.
重视“独生子女养育独生子女”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中国计划生育年鉴数据,1979年全国第一批领证的独生子女人数总计约650万,此后每年按类似的比例递增,直到2003年总量达到80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6.3%。由此可以预计,未来十年,随着第二代独生子女的出生,独生子女养育独生子女的新家庭将很快超过千万。为此,2003年我们上海社科院青少所进行了“独生父母现象”的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独生父母”的婚恋生活为:恋爱更早、观念更开放、经济上依赖性更强、家庭结构以三代同堂为主。本调查中的独生父母群体中,核心家庭远未取代传统家庭。“独生父母”的生育观念为:养育孩子的价值取向上,个人取向胜过传统功利取向;生育意愿上,两人孩  相似文献   

16.
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的童年生活更多地嵌入了成年人的意识、成年人的活动方式。父母在有意无意之中减少了孩子童年的欢乐和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剥夺了孩子按照客观规律和自身特点发展的权利,忽视童年成为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所在。主要表现是:成人本位,把孩子当大人;认识偏颇,把特点当缺点;不允许失败,把过程当结果;急功近利,把部分当全部;角色错位,把“外力”当“主力”。本文提出独生子女发展权的家庭保护尤其要强化以儿童为本的理念、注重儿童全面发展、注重儿童的发展过程和儿童发展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吴瑕  黄艳 《老年世界》2008,(3):22-23
独生子女去外地求学、参军或工作,父母备感失落、焦虑……以往在中国老年家庭才有的“空巢现象”,目前正在逼近城市中年家庭。  相似文献   

18.
(一)青年历来是社会上最活跃的部分,当代青年更是如此。但由于自然的原因,导致青年往往单纯幼稚、心血来潮、缺乏对社会现实沉着、镇定、客观的分析,因而,往往处于非常态的意识状态。更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当代青年一方面似懂非懂地了解了一些十年浩劫的惨状,另一方面又生活在发展变革的时代,对问题的看法容易偏激;一方面普遍的早熟和善思,另一方面阅历浅,人称“抱大的一代”,世态炎凉毕竟见得少,一方面视野宽阔接受力强,深感祖国落后了,  相似文献   

19.
论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社会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依据作者在湖北省五个市镇对1293个小学生家庭的调查结果,初步探讨了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在规模、结构、内部关系及外部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特征。本文认为:我国城市的独生子女家庭,80%左右都是仅由父母子两代人组成的三口之家。这种结构完整、规模最小的核心家庭,是目前我国城市中独生子女家庭的典型模式;在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上,这种模式具有“点”“线”相等的特征,即成员间的关系既具有最基本、最简单、无重复的性质,又具有对象集中、互动频繁、关系强度大的特点;在子代家庭与祖辈家庭的关系上,独生子女家庭既比多子女家庭具有更为有利的客观条件,又比多子女家庭表现得更为积极,小家与大家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20.
在家庭中,独生子女往往有其独有的地位。父母对独生子女的看法与交往方式显然也会与对非独生子女有些不同.本文试图从父母意识、有儿焦虑、独生子女的先天气质特征三方面来分析独生子女的亲子关系,并进而探讨这一亲子关系对儿童成长与发展造成的影响。一、父母意识与亲子关系父母意识这一概念是新近才出现的。笔者在查阅国内外新近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许多学者的看法,认为可以将父亲、母亲对于妊娠、分娩、育儿及亲子关系的态度,对为人父母的自信性与责任感,以及成为父母后对自身及配偶的评价及情感体验等称为父母意识。笔者认为,在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