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电气石红外光谱和红外辐射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精确测试和研究了不同种属电气石的红外光谱特征及不同种属、不同温度条件下热处理电气石的红外辐射特性。结果表明:电气石具有高红外发射率的本质在于其晶体结构中的分子振动具红外活性;铁、镁电气石红外发射率相近,且都大于锂电气石的红外发射率;电气石热处理的温度与红外发射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随着热处理的温度的增加,红外发射率减小,当温度增大到800℃红外发射率达到最大值,超过900℃,电气石开始分解,红外发射率开始下降;电气石在室温下最大单色辐出度相应的波长为9~10μm 与绝对黑体9.72 μm 吻合较好,为良好的红外吸收与发射材料。  相似文献   

2.
红外辐射探测地下管道效果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电磁法在市政工程建设和改造中,查清地下管线的平面位置、垂直深度、管线材质等要素已获得巨大成功和突破。然而对于空间狭窄的工厂、车间、磁性物质干扰的情况下,却极大地限制了电磁法探测效果。通过红外辐射探测地下管道的初步试验,表明在电磁法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地段利用红外辐射探测地下管道和渗漏点,不失为在特殊条件下探测地下管道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川滇块体中强震前热红外辐射异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铁宝  路茜  高阳  祁玉萍  辛华  刘放 《地球学报》2016,37(2):215-222
中强震频发的川滇块体是研究地震前兆信息的热点地区,中强震前存在热辐射异常已被很多震例证实,有必要对川滇块体中强震前的热辐射异常进行系统研究总结,为该地区热辐射的研究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以多年MODIS/Terra卫星热红外亮温数据为基础,对2004年4月至2014年8月川滇块体5级以上地震前的热红外亮温低频信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川滇块体M≤6.1级的地震震前观测不到大范围的显著热辐射增强异常,这可为该地区大范围显著热辐射增强异常出现后地震震级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2)2014年8月3日鲁甸M6.5级地震前川滇块体存在大面积显著热辐射增强异常,这类异常对该地区6.5级左右的地震具有短期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岩石变形过程中红外辐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对岩石变形过程中产生的红外辐射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表明:试件加载过程中,微破裂伴随产生红外辐射,微破裂愈强,所产生的红外辐射就愈强,在红外热像仪中显示图像就愈明显,这一现象的发现将对红外遥感技术用于岩石力学和岩土工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黑色电气石矿物组成与红外辐射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对产自云南马关-麻粟坡矿带、广西钟山八步矿区的黑色电气石进行了矿物组成及化学成分的分析测试。实验表明,不同矿点黑色电气石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存在明显差异,化学成分对红外辐射特性存在一定影响,氧化镁含量较高的镁电气石具有高的红外法向比辐射率。论文对电气石的化学成分与成因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讨论,为合理选矿,有效利用黑色电气石资源提供了实践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赵晓东  周国庆  别小勇 《岩土力学》2010,31(6):1817-1821
为获取加载过程中结构-冻土界面温度场的时空分布规律,采用红外热辐射成像技术对模型桩-冻土界面上红外辐射温度场的产生、发展及其演变过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模型桩在加载直至滑移过程中,桩-冻土界面处存在红外辐射温升现象;桩-冻土界面发生滑移前,红外热图上低温区域在密度和范围上均逐渐减小,距离冻土试样表面不同深度D处温升幅度?T和影响宽度W随时间而逐渐增加,但相同时刻?T和W随深度D的增加而减小;桩-冻土界面发生滑移后,红外热图上的高温区成带状分布,并趋于贯通,最大温升幅度?Tmax和温升影响的最大宽度Wmax随深度D的增加呈线性减小规律。研究结果可为红外热辐射成像技术应用于冻土地区结构-冻土界面温度场测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含孔花岗岩的双向加载试验模拟巷道岩爆过程,以红外热像仪为观测手段,利用红外热像和最低红外辐射温度作为监测指标,研究岩爆过程中的红外辐射温度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岩爆过程红外辐射时空演化特征与岩爆孕育、发生过程具有良好的同步性。岩爆发生前红外热像上出现低温嵌套于高温条带间的温度场,其在空间上的延伸扩展则是岩爆孕育和发展过程在温度场中的反映,其出现的位置对应着岩爆发生的区域。最低红外辐射温度呈现出上升-短暂下降-上升-下降4个阶段性特征,岩爆发生前最低红外辐射温度出现3个突变转折点。试验结果对于巷道岩爆灾害的时空预测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破坏程度不同煤体的力学行为、红外辐射及裂隙演化特征,进行了单轴压缩过程中同步红外辐射检测试验,分析了不同试样受载后力学行为及红外辐射响应特征。在试样宏观力学特性的基础上,采用颗粒流PFC2D对试样单轴压缩进行模拟,从细观尺度上分析了试样裂隙的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破坏程度影响了试样的强度、变形特征,随着破坏程度的增强,试样表现出弱脆性、强塑性特征;破坏程度不同试样均表现出增温的时变特征,Ⅰ类、Ⅱ类试样临破裂前温度出现骤增的前兆特征,温度突增可达1.7℃左右,而Ⅲ类试样则表现为先骤降后快速上升的变化特征,温度增加0.93℃;加载过程中红外热像出现分异特征,高温或低温异常区域对应着煤岩试样破坏的空间位置;试样破坏区域与红外辐射异常区域大致相同,内部损伤(裂隙发育)与表面损伤(红外辐射)有着密切的关联性。该研究结果可为破坏程度不同煤体采掘过程中的动力灾害预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闫秋实  尹观 《物探与化探》2004,28(2):142-146
以甘肃白银厂地区的7件锆石同位素年龄样品为例,根据其红外光谱中615 cm-1吸收峰的高和半高宽度的比值,将锆石样品的变生程度量化,并将其分为晶质锆石、半变生锆石和变生锆石3类.参考相关资料,利用7件锆石样品的红外光谱特征对其铀钍含量和"红外年龄"做了估测,并将估测年龄与其U-Th年龄和全岩Rb-Sr年龄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11.
红外光谱方法在找金中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红外光谱在金矿普查评价中的应用:石英薄片中气液包裹体与金的关系研究;石英中杂质阳离子与金的关系研究;黄铁矿与金的关系研究;金矿区氧化带和矿带共生组合矿物研究。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运用介质互换测定空气衰减系数的理论进行分析,探讨了介质互换测定空气衰减系数的适用范围和限制条件,并得出计算空气伽马衰减系数的修正公式,计算结果表明效果显著,对航空伽马测量工作中准确测定空气衰减系数有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雨带提前进入长江流域并提早撤回、降水异常增多是1849年该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的直接天气原因。本文利用洪涝档案史等资料复原了该年主要的降雨过程和雨带推移过程、长江流域夏季的雨区和降雨强度的时空变化以及洪涝灾害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 1)该年我国东部地区至少有6次主要降雨过程,20次暴雨过程。其中长江流域至少有3个主要连续降雨时段,13次暴雨过程。雨带5月18日~5月30日推进到长江下游地区,8月下旬撤回; 2)长江流域夏季雨区主要沿江河分布,整体上有从江南向江北,从下游向中上游逐渐扩展的趋势,同时降雨强度逐渐增大,暴雨区域扩大; 3)该年洪涝灾害集中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沿岸,长江沿岸11个省(市)中有279个县(市)发生洪涝,占当年全部洪涝灾害县(市)的71 % ,降水异常偏多是发生洪涝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4.
B货翡翠的红外光谱特征及鉴定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9个B货翡翠样品进行常规宝石学特征描述的基础上,进行了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表明B货翡翠最主要的吸收峰是2959(或2966),2931(或2924)和2895cm^-1这一组,而1510,1581,1609cm^-1和3040,3060cm^-1这两组谱带可作为鉴定B货翡翠的辅助谱带,但不是必要的谱带。研究结果可为准确鉴定B货翡翠提供进一步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在华南某地区开展了航空物探调查,发现该地区天然放射性辐射水平相当高,并查明了引起的地质因素和分布特征,评估了天然放射性高辐射地区居民平均有效接收剂量,讨论了人类活动导致富含放射性石料的搬运、扩散所致使的危害.航空物探资料的利用为环境保护和治理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天然金刚石同生位错的同步辐射X射线貌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同步辐射白光透射貌相术研究了辽南天然金刚石的晶体缺陷。采用作者提出的计算晶体缺陷空间取向的方法计算了金刚石中位错的取向。晶体中所有位错均起源于晶核,并且柏氏矢量都平行于[1^-01]。多数位错并非位于{111}面内。位错所在晶面属于[1^-01]晶带,并且多数与{211}或{110}面近于平行。位错线平直,部分有拐折。所有位错均为混合位错。位错走向与生长面近于垂直,多数与<111>夹角较小。所有位错均为同生位错,形成后未发生滑移。晶核在形成期曾受到较大应力作用造成较大的晶格畸变。晶体内部未出现生长带,反映晶体成长过程中环境未发生大的变化。形成晶体的碳质来源不均一,反映了中元古代华北陆台下地壳岩浆成分的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17.
偏岭石及煅烧高岭石的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鲍学昭  关雅先 《矿物学报》1992,12(4):328-333
通过对偏岭石和相应煅烧高岭石的红外光谱测定,发现偏岭石同煅烧高岭石在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在偏岭石中不存在非晶态SiO_2相,其中Si—O_4四面体同Al—O_6八面体是相互聚合的:煅烧高岭石(600~995℃)中则不同,其中Si大部分是以独立的非晶态SiO_2相存在,而同其中的Al_2O_3相分离。偏岭石同煅烧高岭石的关系是:对偏岭石进行一定温度的煅烧,它可以转变成像煅烧高岭石一样的结构状态。  相似文献   

18.
铬铁矿是金伯利岩型金刚石矿床含矿性重要指示矿物之一.通过对山东蒙阴金刚石矿区无矿、贫矿、中等含矿、富矿金伯利岩岩筒中的铬铁矿红外光谱系统采集,寻找不同金伯利岩岩筒中铬铁矿红外谱图参数特征与金伯利岩含矿性的关系,以达到判断金伯利岩体无矿、贫矿还是富矿的目的.不同含矿性金伯利岩岩筒中50个铬铁矿红外光谱参数特征统计显示:铬铁矿红外光谱A峰吸光度与高频峰吸光度平均比值从无矿、贫矿、中等含矿到富矿金伯利岩岩筒,数据依次为0.71、0.73、0.83~0.93、1.09,显示出明显的找矿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天然金刚石的定向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对天然金刚石在垂直于(100)、(110)和(111)三个方向上定向红外光谱进行了定量比较分析,指出C-H键和C-C键在以上三个方向上的浓度不相同,引起C-C键和C-C键在不同方向上的浓度差异是由于氢具有优先取代垂直于(111)方向上C-C键中碳原子的倾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微机整谱拟合技术对多组分物相的红外光谱进行定性鉴定和定量分析的方法,阐述了该方法的原理和计算方法。通过与其它红外光谱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的对比,该方法不需选择特征峰,不需制备更多的标样。每种物相只需一个含量(重量)已知的标样即可分析。它能够一次性地对多种组分物相做出鉴定并提供其中每种组分的含量。该方法完全实现了计算机程序化,减少了很多人为的因素影响,提高了分析精度,并达到了方便实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