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非冠心病患者中的特殊应用。1例法乐四联症伴圆锥动脉畸形的病人接受了四联症根治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马凡综合征伴右冠动脉开口狭窄的病人接受了主动脉瓣,升主动脉带瓣管道置换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的移植术。2例手术均获成功,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随访3年和1年均健在。认为:冠状动脉旁咱移植术将成为心脏外科医师的必备基本技术;心脏外科医师必须重视冠状动脉畸形和病挛术前,术中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冠心病患者除1例同期行瓣膜置换术外,其余均在非体外循环下手术。所有病例均应用自体大隐静脉和乳内动脉作为移植血管,在取材上采取"不接触"技术,将移植血管连接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远端和升主动脉根部之间,恢复冠状动脉狭窄引起的缺血心肌的血液供应。结果术中见血管桥质量良好,血流量满意;术后移植血管通畅,心绞痛等症状消失。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安全、可靠,且疗效满意,具有重要地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 198 8年~年月 ,我院共开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6 0例 ,其中 2例是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情况下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例 1,男性 ,6 2岁。以“反复胸骨后闷痛 7月余”为主诉于1996年 11月住院。临床体检无明显体征。 ECG示不稳定性心绞痛 ;ECT示左室前壁心尖间隔及下壁近心尖处血流灌注明显减低 ;二维超声心电图报告 ,左室前壁增厚 ,前壁前侧壁运动减弱 ,L VEF 6 3.6 % ;冠状动脉造影示 :左前降支闭塞10 0 % ,第二对角支 30 %轻度狭窄 ,右冠状动脉管壁不规则。住院诊断 :冠心病 ,不稳定性心绞痛 ,左前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早期效果和经验. 方法 18例冠心病患者中16例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17例心绞痛(CCS)Ⅲ~Ⅳ级.15例为常规体外循环下CABG ,1例为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CABG,2例为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15例采用左乳内动脉(LIMA)与左前降支(LAD)搭桥,余均为大隐静脉桥.同期行二尖瓣置换(MVR)2例,主动脉瓣置换(AVR)1例.人均搭桥3.45支. 结果 18例CABG 临床效果满意,无手术死亡.1例术后出血,低血压时间较长,出现脑功能不全.1例术后呼吸功能不全,经气管造口、机械通气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 结论 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OPCAB 创伤轻、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可供冠状动脉搭桥的材料。方法:对经血管造影证实的10例冠心病患者(单支病变1例、左冠状动脉主干2例、双支5例、三支2例),我们应用自身桡动脉(RA)行冠状动脉搭桥术。RA-LAD8例,RA-LADdl1例,RA-RCA1例,自体大隐静脉桥13条。结果:10例患者痊愈出院,术后近期恢复良好。随访6~20个月,无心绞痛发作,心电图正常。结论:桡动脉位置表浅、获取容易、有足够长度、管径大于胸廓内动脉,可供冠状动脉搭桥选用,是仅次于胸廓内动脉的理想动脉“桥”。  相似文献   

6.
杜正隆  梅举 《华夏医学》2007,20(6):1414-1416
介绍非体外循环(OPCAB)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发展历史、技术优势、手术适应证以及在高危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认为OPCAB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比,术后脑功能意识障碍、记忆力降低等并发症明显减少,心肌损伤的发生率降低,肾功能损伤减少,全身系统的炎症反应轻,术后出血减少,在高危冠心病患者手术治疗中其优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背景 ]浅谈应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早期效果和经验 .[病例报告 ]3例患者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为 5 6岁 ;其中 2例为 3支冠状动脉病变 ,1例为 4支冠状动脉病变 .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 3 6% ,65 % ,75 % ;心绞痛病史为 1个月~ 2年 .均在正中开胸 ,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移植血管全部用自身大隐静脉 .2例搭 3支桥 ,1例搭 4支桥 .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术后 3例心绞痛症状均完全消失 ,术后无严重的并发症 ,无手术死亡病例 .[讨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  相似文献   

8.
潘静薇  秦永文  郑兴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1,22(12):1110-1110,1116
1 临床资料 女性患者 ,75岁 ,因反复心悸、胸闷 3年于2 0 0 0年 8月 9日入我院心内科。自诉胸闷、劳累与天气变冷有关 ,休息数小时方能缓解 ,无胸痛。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史。入院查体 :血压 16 .6 /10 .6 k Pa,脉搏 75次 /min,颜面及眼睑无浮肿 ,甲状腺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 ,心界不大 ,心率75次 /min,律齐 ,未闻及杂音。实验室检查血糖、血脂、T3 、T4均正常。胸片无心脏扩大及主动脉硬化表现。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 ,偶发房早 ,未见病理性 Q波、T波低平或倒置。心电监护可见房颤、房扑呈 2∶ 1传导、窦性停搏最长间歇为6 .3s。心脏彩…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1998年3月~2004年10月,280例冠心病(CAD)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OPCAB实施率(即OPCAB占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百分比)为94.7%。平均年龄63.1岁。合并瓣膜病变11例,合并室壁瘤9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平均(47±14)%。5例急诊手术,其中2例术前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32例在常规体外循环下手术;248例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术中改施体外循环6例。其中5例全动脉化、2例全静脉化旁路移植术。结果平均每例远端吻合口2.95。4例左前胸部小切口单支病变旁路移植术,其余均为正中切口,多支病变的CABG手术。死亡3例(1.07%)。结论OPCAB手术安全可行,早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实施OPCAB要求具备独特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选自1998-03~2004-10间280例冠心病(CAD)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OPCAB实施率(即OPCAB占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百分比)为94.7%。平均年龄63.1岁。合并瓣膜病变11例,合并室壁瘤9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平均47%±14%。5例急诊手术,其中2例术前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32例在常规体外循环下手术;248例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术中改施体外循环6例。其中5例全动脉化、2例全静脉化旁路移植术。结果平均每例远端吻合口2.95个。4例左前胸部小切口单支病变旁路移植术,其余均为正中切口,多支病变的CABG手术。死亡3例(1.07%)。结论OPCAB手术安全可行,早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OPCAB具备独特的技术特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9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3(13):1163-1165
  相似文献   

12.
非体外与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与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的初期效果. 方法 回顾性地将76例单独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分为OPCAB组(n=46)和CCABG组(n=30).OPCAB组患者通过胸骨正中切口,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组建立常规体外循环,心脏停搏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2组病例的术前和术后各项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2组患者术前的一般情况无差异.OPCAB组与CCABG组的移植旁路血管数分别为(2.8±0.9)支及(2.7±0.9)支(P>0.05);术后多巴胺使用率为32.6%比70.0%(P<0.05).OPCAB组术后胸腔引流量和输血量较少,呼吸机辅助时间、ICU留观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短,住院费用较低(P均<0.05).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OPCAB组为10.9%,CCABG组为30.0%,两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无手术中死亡;术后心绞痛症状均消失. 结论 OPCAB治疗冠心病的初期效果优于CCABG,但其近、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高危冠心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40例高危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2例术中行紧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7例预防性应用IABP.结果术后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1例,平均搭桥3.5支,1例胸骨感染,2例2次开胸止血.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中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高危冠心病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Li AP  Hu DY  Zhao Z  Ma WL  Zhang X  Mei YQ  Liang YL  Zhao XD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1):2188-2191
目的观察研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患者在术前、术后抑郁发生和变化情况。方法患者分为体外循环下CABG(ONCAB)组和非体外循环下CABG(OPCAB)组,在手术前一周内、术后3个月和术后半年进行Beck抑郁问卷(BDI)的自我测评。结果术前抑郁的发生率为49.2%,其中中重度抑郁为24.6%,在术后有下降,但仍然有26.7%的抑郁存在;术前总分值大于5,77分,呈现抑郁状态,术后有改善,分别为4.12和3.06分;在术后不同时间,抑郁组的评分虽有所减少,但仍相对较高(术后3个月、6个月分别为14,18和12.76,无明显抑郁组为4.07和23.06);术后抑郁组离开原工作岗位者居多(继续工作情况分别为16%和21%,而无明显抑郁组为25%和30%)、心绞痛发生相对较多(术后3个月和6个月分别为12%、15%,无明显抑郁组为5%和24%)、女性比例逐渐增加(术后3个月和6个月分别为23%和27%,无明显抑郁组为16%和18%);OPCAB与ONCAB两组之间比较手术前后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ABG术患者在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存在;手术后抑郁状态随时间延长有明显改善;术前抑郁可能预测患者术后抑郁的发生情况;ONCAB和OPCAB两组之间在术后不同时间点抑郁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状态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方法、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6例接受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状态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6例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3个月到1年,所有病人心绞痛症状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状态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适用于多支病变,尤其适用于体外循环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6.
非体外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精神障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非体外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并发精神障碍的预防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87例接受OPCAB的患者,讨论发生精神障碍的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结果精神障碍发生率为7.23%。高龄、围术期血糖控制不良、血脂控制不良、术前脑卒终史、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大于24h、监护室环节等因素与术后精神障碍发生密切相关。结论维持患者围术期血糖、血脂、呼吸及循环功能的稳定,对于减少OPCAB术后精神障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7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60例,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210例.结果 总体效果良好,生存病例随访3~96个月,随访率95.2%,近期心绞痛消失率100%,中远期心绞痛再发率4.1%,大多数病人心功能改善、运动耐量增加.围手术期死亡率2.6%、并发症发生率7.8%.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安全可靠,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左冠状动脉主干严重狭窄的高危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可行性。方法:对35例冠状动脉主干严重狭窄患者进行了OPCAB,术中采用心脏表面固定器和冠脉内分流栓,4例术前应用I-ABP。并与同期34例冠状动脉主干严重狭窄患者进行传统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作对照。结果:平均塔桥2.9根,无手术死亡,与cCABG组相比,术后呼吸机辅助,住院时间及主要并发症均明显减低,均痊愈出院,结论:左冠状动脉主干严重狭窄的高危患者接受OPCAB是安全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240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麻醉,探讨OPCABG的麻醉方法及管理经验。方法:2004-2008年我院共完成OPCABG的麻醉240例,其中左主干病变40例,三支病变180例,合并糖尿病165例。结果:240例病人麻醉手术顺利。结论:OPCABG全身生理影响小,安全可靠,效果满意。麻醉处理的重点为整个围术期的综合管理,术前准备充分,术中控制血流动力学稳定及维持心肌氧供氧需的平衡,术后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及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24例行CABG的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对手术病例选择、手术方法、桥血管的选择及围手术期管理进行分析.结果:24例患者中14例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所有患者采用胸部正中切口开胸,浅低温全身麻醉.其中13例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1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共移植血管61支,人均2.5支;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5例,室壁瘤切除术1例.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无一例手术死亡.术后随访2个月~3年,患者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结论:CABG是冠心病患者较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基层医院开展此项技术,慎重选择病例、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及医疗条件决定手术方式、恰当选择移植血管及做好围手术期管理工作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