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一次性注射器针筒自制气管套管帽,患者气管切开后直接扣于套管上,氧气管从侧孔插入.气管套管帽还适用于各种呼吸道湿化.此套管帽制作简单、使用方便、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2.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气管套管堵管材料多样,有橡皮、软木塞、棉签及胶布等。但消毒处理不严,易造成继发感染。特别是棉签、胶布类物品,随着呼吸,有堵管不严的可能或吸入气管造成窒息的危险。为了确保气管切开患者的堵管安全,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充分利用便利医疗条件,改进了堵管方法和材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金属内套管需每日清洗4次,临床常采用脱脂棉签或纱布来回拉动清洗内套管,以达到清洁内壁的目的。由于金属内套管内口直径不同,纱布条的粗细不易掌握,纱布条填入和拉出管腔有一定困难,费时费力,且很难彻底去除痰痂;而棉签易折断,棉签过细不易手持,棉签头  相似文献   

4.
气管切开术是治疗呼吸衰竭和喉源性呼吸困难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日常护理中,气管切开患者肩部保暖问题往往被忽视。如果将被子盖住患者双肩极易将气管套管口覆盖,使通气不畅而引起窒息。为了解决患者肩部保暖且避免发生窒息的危险,通过多次反复实践,笔者设计并制作了气管切开患者保暖被,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气管切开保暖被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管切开术是治疗呼吸衰竭和喉源性呼吸困难的重要措 施之一.在日常护理中,气管切开患者肩部保暖问题往往被忽视.如果将被子盖住患者双肩极易将气管套管口覆盖.使通气不畅而引起窒息.为了解决患者肩部保暖且避免发生窒息的危险.  相似文献   

6.
介绍2种气管套管堵管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慧  王军玲 《护理学杂志》2007,22(10):69-69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气管套管堵管材料多样,有橡皮、软木塞、棉签及胶布等.但消毒处理不严,易造成继发感染.特别是棉签、胶布类物品,随着呼吸,有堵管不严的可能或吸入气管造成窒息的危险.为了确保气管切开患者的堵管安全,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充分利用便利医疗条件,改进了堵管方法和材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功能气管组合套管的制作及应用效果。方法自行研制多功能气管组合套管,其由辅助吸引管及一次性气管切开导管构成,并应用于8例气管切开并发严重且难以控制(予敏感抗生素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无效)的上呼吸道感染者。结果8例患者呼吸道感染获得有效控制,3~5d体温下降,血常规正常,胸部X线摄片示肺部感染得到控制。结论多功能气管组合套管应用于气管切开并发严重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常规气管切开患者在拔管前先试行堵管,观察24~48h无呼吸困难可拔管,但无论是塑料、硅胶还是金属气管套管,目前都没有配备成套的堵管用具,给堵管带来不便。临床常用的堵管用具有软木塞、胶布缠绕棉棒等,以上方法存在制作麻烦、安全性不强、不够美观等缺陷。我科在临床实践中就地取材,利用玻璃瓶翻边瓶塞制作气管套管堵管用具,取得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临床安全、有效的更换气管切开套管的方法。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后48h内须更换气管切开套管ICU患者随机分为A组29例,B组31例。A组采用气管切开套管内置导管法,B组采用传统方法更换气管切开套管。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更换气管切开套管前后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及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误入假道发生情况。结果A组操作前后心率及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操作后心率上升、SpO2下降,与操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A组操作时间为(50.5±4.2)s,比B组的(84.9±5.3)s明显缩短(P〈0.05);A组术中出血量〉3ml及误人假道发生例数(2、0例)明显少于B组(15、5例)(P〈0.01或〈0.05)。结论对于气管切开48h内更换气管切开套管患者,采用套管内置导管法更安全。  相似文献   

10.
气管套管固定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气管切开的病人因固定气管套管的纱布带经长时间摩擦颈部 ,使局部皮肤发红甚至糜烂。鉴此 ,我们对气管切开病人的套管固定方法进行实践性探讨 ,试图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 0 0 0年 9月至 2 0 0 2年 12月由我科收治中、重度昏迷的脑外伤病人 84例 ,均于入院 2 4h内行气管切开术。随机将病人分为两组 ,观察组 42例 ,男 30例、女 12例 ,年龄2 0~ 71( 30 .2± 13 .1)岁 ;置管时间 30~ 99( 6 6 .1± 16 .3)d ;对照组 42例 ,男 31例、女 11例 ,年龄 19~ 73( 2 9.5± 13 .8)岁 ;置管时间 30~ 98( 6 5 .…  相似文献   

11.
用翻边瓶塞制作气管切开堵管用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念凤  朱萍 《护理学杂志》2007,22(13):54-54
常规气管切开患者在拔管前先试行堵管,观察24~48 h无呼吸困难可拔管,但无论是塑料、硅胶还是金属气管套管,目前都没有配备成套的堵管用具,给堵管带来不便.  相似文献   

12.
用气管导管为导芯更换气管切开套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采用气管导管为导芯更换气管切开套管的效果.方法 将68例气管切开术后需更换套管的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改进组和常规组各34例.常规组按照常规方法更换气管切开套管;改进组利_用气管导管为导芯.将气管导管插入原气管切开套管腔内10~15 cm,一手固定气管导管,另一手沿气管导管迅速拔出原气管切开套管,将新的气管切开套管顺气管导管送入气管腔内,拔出气管导管,新气管切开套管气囊充气、固定.结果 改进组一次更换气管切开套管成功率、更换气管切开套管时间、脉搏血氧饱和度降低和局部出血发生率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用气管导管为导芯更换气管切开套管可显著提高一次换管成功率,缩短换管时间,减少脉搏血氧饱和度降低和局部出血.  相似文献   

13.
气管套管系带常由2人操作,撤去原系带后,一人用手按压气管套管两翼以固定,另一人更换系带。在操作过程中,由于操作者对气管套管两翼按压的力度、牵拉等刺激,患者易产生咳嗽、疼痛等不适。当患者咳嗽时,痰液易从管口喷出,操作者会本能地松手,极易导致脱管。鉴此,2006年5月我科对气管套管系带的更换方法进行改进,并在临床应用148例次,效果良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雾化吸入疗法是稀释痰液、抗感染、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应用范围广,适用于反复多次行雾化吸入患者,气管切开术后不配合的婴幼患儿,呼吸道疾患及口腔疾病术后患者。使用超声波雾化器时,需人工持雾化管操作15~20min,费时、费力,为减轻护理人员工作量,便于患者治疗,笔者设计了雾化管固定装置,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气管切开患者雾化吸入时,不能口含雾嘴或使用面罩吸入,造成了大部分雾化气流的浪费。为了使更多的雾化气流被吸入,临床多将雾嘴尽量接近气管切开处,但雾化气流遇空气后有少部分会凝集成小水珠,易滴进患者气管内,引起呛咳。鉴此,我科用50m1注射器空筒连接雾化管道代替雾化器雾嘴和面罩,试用15例患者,效果较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改良式气管切开固定带及保护罩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式气管切开固定带及保护罩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6例ICU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使用由橡胶管止血带改良后的气管切开固定带和雾化面罩改造的保护罩保护气管切开口。对照组采用棉布固定带和湿润的单层纱布保护气管切开口。结果观察组气管切开局部皮肤损害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痰液外溅和氧气管脱落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改良式气管切开固定带及保护罩可有效保护气管切开口皮肤,减少护理并发症发生,从而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式气管切开固定带及保护罩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6例ICU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使用由橡胶管止血带改良后的气管切开固定带和雾化面罩改造的保护罩保护气管切开口。对照组采用棉布固定带和湿润的单层纱布保护气管切开口。结果观察组气管切开局部皮肤损害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痰液外溅和氧气管脱落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改良式气管切开固定带及保护罩可有效保护气管切开口皮肤,减少护理并发症发生,从而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8.
气管套管主要用于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借助气管套管以维护患者正常的呼吸功能。通常情况下,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将气管套管的外套管和内套管插入患者气管内,8h后取下内套管,刷洗干净后煮沸30min,冷却后套入外套管内,存在一定的弊端。2007年1月,我院将气管套管配型加以改进,收到良好的效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李艳丽 《护理学杂志》2007,22(16):49-49
气管套管系带常由2人操作,撤去原系带后,一人用手按压气管套管两翼以固定,另一人更换系带.在操作过程中,由于操作者对气管套管两翼按压的力度、牵拉等刺激,患者易产生咳嗽、疼痛等不适.  相似文献   

20.
雾化吸入疗法是稀释痰液、抗感染、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