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抑癌基因的杂合缺失(LOH)被认为是结直肠癌形成的通路之一。本实验通过对1号染色体1p36.33~36.31、1q31.1~32、1区域进行杂合缺失精细定位分析,以发现更精确的高频杂合缺失区域。方法在1p36.33~36.31、1q31.1~32.1区域分别选择7个、6个荧光标记微卫星引物与83例结直肠癌的肿瘤和正常组织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反应。产物在电泳后进行LOH分析。LOH结果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1p36.33~36.31区域平均杂合缺失率是31.47%,以D1S243位点最高,为47.22%(34/72),最低是D1S1347,为7.35%(5/68)。存在两个高频杂合缺失区域:D1S243位点(1p36.33)以及D1S468-D1S2660区域(1p36.32~36.31)。1q31.1~32.1区域平均杂合缺失率是22.98%,以D1S2622位点最高,为36.73%(18/49),最低是D1S412,为16.42%(11/67)。更精确的缺失范围定位在D1S413和D1S2622之间(1q31.3—32.1),大约2cm的遗传距离范围内。1p36.33~36.31、1q31.1~32.1区域各位点的杂合缺失率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生长方式以及Dukes分期无显著相关。提示该区域上的杂合缺失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类型的散发性结直肠癌中。结论1号染色体上存在3个高频杂合缺失区域,D1S243位点(1cm)、D1S468和D1S2660位点之间(3cm)以及D1S413和D1S2622之间(2cm),提示在这些区域存在与结直肠癌相关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2.
散发性结直肠癌4号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缺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在4号染色体寻找杂合缺失区域,为定位、筛选高频杂合缺失区存在的散发性结直肠癌相关肿瘤抑制基因提供依据。方法 20个荧光标记的微卫星引物与83例结、直肠癌的肿瘤和正常组织进行聚合酶链反应。微卫星的平均遗传距离是10.4里摩(cm01)。产物进行电泳、扫描及杂合缺失分析,并与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 短臂(4p)、长臂(4q)的平均杂合缺失率为24.25%、28.56%,可见3个最小的高频缺失区域(Region):R1:在D4S405和D4s3013(4p14—15.2)之间;R2:在D4s3000和D4s2915位点之间(4q12—21.1);R3:在D4S407和IMS2939位点之间(4q25—31.1)。D4S1534位点与肝脏转移有关(P〈0.05),其余位点与临床病理因素均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 4号染色体的3个高频杂合缺失区域4p14—15.2、4q12—21.1、4q25—31.1存在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相似文献   

3.
散发性结直肠癌22q13区域杂合缺失的精细定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染色体高频杂合缺失区22q13精细定位,以筛查可能与结直肠癌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方法荧光标记的微卫星引物与83例结直肠癌的肿瘤和正常组织进行PCR反应。产物在ABI Prism 377自动荧光测序仪进行电泳、扫描以及杂合缺失分析。其结果与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8个位点平均杂合缺失率为35.6%。发现两个高频缺失区域:一个在D22S1171和D22S274之间,约2.7厘摩(cM);另一个在D22S1160和D22S1149位点之间,约1.8cM。D22S1171位点与肿瘤发生部位显著相关(P=0.020);D22S114位点与肝转移显著相关(P=0.008);D22S1160位点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6);其余位点与临床病理因素无显著相关性(P〉0.05)。筛选发现ARHGAP8基因和PPARA基因可能是肿瘤抑制基因。结论散发性结直肠癌22q13区域存在两个高频杂合缺失区,分别约2.7cM及1.8cM。ARHGAP8基因和PPARA基因可能是22q13区域与散发性结直肠癌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相似文献   

4.
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18号染色体高频杂合缺失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18号染色体上抑癌基因相关的杂合缺失(LOH)情况,并探索新的抑癌基因位点。方法:对8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基因组DNA用14个不同荧光标记的高度多态性微卫生引物,扩增相应的微卫星位点,平均距离为10厘摩(centi-morgan,cM)。用ABI PRISM377测序仪进行基因扫描,统计各位点杂合缺失率。结果:在12个获得有效数据的微卫星位点中,平均杂合缺失率为36.78%,18p中最高为D18S53(38.09%),18q中最高为D18S474(55.74%)。4位患者的18号染色体所有杂合位点都存在缺失,30位患者的杂合缺失位点不少于50%(平均6个/人);缺失位点少于50%的有53人(平均1个/人)。结论:结直肠癌患者18号染色体存在高频的LOH,并以整体缺失为特点。存在高频LOH的区域定位有转化生长因子(TGF)信号传导相关基因、结直肠癌缺失基因(DCC)、Rb结合蛋白8(RbBP8),特别是TGF信号传导相关基因MADH2、4、转化生长因子-β1反应元件(TGF-β1)等的缺失可能对结直肠癌的发生有重要影响。18p也有存在未知抑癌基因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染色体1q31.1-32.1区域进行杂合缺失(LOH)精细定位分析,探讨更为精确的高频LOH区域并筛选可能与结直肠癌相关的抑癌基因.方法 在1q31.1-32.1区域选择6对微卫星引物与83例结直肠癌的肿瘤和正常组织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在ABI Prism 377自动荧光测序仪进行电泳,以GeneScan 3.1和Genotyper 2.1软件进行扫描以及LOH分析.LOH结果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q 31.1-32.1区域平均LOH率是22.98%.以D1S2622位点最高,为36.73%(18/49),最低是D1S412,为16.42%(11/67).结果 显示,更精确的缺失范围定位应该在D1S413和D1S2622之间(1q 31.3-32.1),约2 cM的遗传距离范围内.该区域各位点的LOH率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生长方式以及肿瘤Dukes分期无明显相关.结论 将1q31.1-32.1区域高频等位基因缺失精细定位于D1S413和D1S2622位点之间,遗传学距离约2cM的区域内,提示在该区域存在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相关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散发性结直肠癌7号染色体杂合性缺失,对7q21-22区精细定位,寻找新的结直肠癌抑癌基因.方法 采用15对微卫星DNA标记7号染色体,在高频杂合缺失区另取5对微卫星标记对83例结直肠癌病例的肿瘤和正常组织进行PCR反应.PCR产物在ABI Prism 377自动荧光测序仪进行电泳3 h,以GeneScan3.1和Genotyper 2.1软件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在7号染色体上发现1个高频杂合缺失区即7q21-22区.对该区再用5对微卫星标记引物行精细定位,界定了1个跨越D7S657、D7S646位点精细的高频杂合缺失区域.结论 通过精细杂合缺失作图的研究,在7号染色体发现了1个跨越D7S657、D7S646位点的精细杂合缺失区,该区很可能存在1个或多个与结直肠癌相关的新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7.
散发性结、直肠癌APC基因杂合缺失和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中国人散发性结、直肠癌中APC基因的失活形式和规律。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PCR SSCP)、DNA直接测序及微卫星标记PCR LOH分析方法 ,检测分析 40例散发性结直癌APC基因的突变和杂合缺失。结果  40例结、直肠癌中有 3 1例检测到APC基因改变 :双次打击 2 4例 (其中LOH加突变 15例 ,双突变 9例 ) ,单个突变而无LOH 5例 ,仅有LOH而无突变 2例。APC基因突变率及杂合缺失率与肿瘤部位 ,肿瘤分化程度及Duke’s分期等无关。结论 APC基因改变与中国人散发性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在大多数的中国人散发性结直肠癌的发生中 ,需要APC基因的双打击致功能完全失活 ,而且LOH加突变可能是其主要形式。在肿瘤获得恶性表型后 ,其进展及预后与APC基因杂合缺失与否无关。  相似文献   

8.
胃癌染色体1q43区域等位基因杂合缺失精细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对胃癌1号染色体1q43区域的微卫星位点进行杂合缺失(LOH)研究,为筛选此区域内可能存在的胃癌相关抑癌基因提供依据.方法 4对荧光标记的微卫星引物(D1S1594、D1S2785、D1S304、D1S321)覆盖1q43区域与96例胃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及正常组织进行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经毛细管电泳后进行LOH分析.结果 该区域所测位点平均杂合缺失率17.9%,其中D1S1594位点最高,杂合缺失率为26.5%;D1S2785位点杂合缺失率最低为7.7%.1q43区域各位点的杂合缺失率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TNM分期无明显相关.结论 在1q43区域内发现一个高频LOH区域,即D1S1594及D1S2785位点之间约1 cm区域,提示该区域内存在与胃癌相关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广西散发性结直肠癌DCC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资料之间关系。方法应用常规酚、氯仿法提取7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组织及相应正常黏膜组织的DNA。采用PCR—SSCP结合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DCC基因第4、28、29号外显子突变的情况。结果7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中,18例201密码子表现为纯合突变型,7例201密码子表现为野生型,48例表现为杂合突变型。另有1例突变发生在第4内含子上。第28、29号外显子未发现突变。结论DCC基因突变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发生的部位、浸润深度、组织病理、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无关。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应用从8号染色体上分离出的克隆D8S7作为探针,采用southernblot技术检测了20例胃癌病员的癌组织标本,发现25%(5/20)的胃癌组织有8q上等位基因的丢失或缺失,提示人类8号染色体短臂上存在肿瘤抑制基因,它涉及胃癌的演化和进程。  相似文献   

11.
抑癌基因ING1mRNA在大肠癌中的表达、突变分析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大肠癌组织中ING1基因表达及突变水平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择人大肠癌组织标本及正常对照52例,应用逆转录PCR法检测ING1mRNA的表达,用DNA单链多态性分析法检测基因突变情况;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肠癌中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ING1mRNA在大肠癌中的表达较正常组织明显减弱,其低表达与肿瘤的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ING1mRNA的表达水平与p53蛋白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1),ING1基因在大肠癌中的突变率极低。结论 ING1可能通过降低表达而不是通过突变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筛选与中国人群的结直肠癌发生相关的抑癌基因.方法 构建包含1号染色体长臂高频杂合缺失区域的基因芯片,对19例结直肠癌标本进行表达谱分析,并与临床病理特征加以统计学分析,筛选该区域与结直肠癌相关的未知抑癌基因.结果 通过数据库检索,我们挑选了25个基因进行相关基因筛选.发现CSRP1、LMOD1、PPP1R12B和CFHL3 4个基因表达显著下调,分别在15、16、16、16例肿瘤组织中表达下调,其中下调比例超过2倍的例数分别为11、11、14、10例.统计学分析发现这4个基因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无相关.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推测CSRP1基因可能是与结直肠癌发生相关的抑癌基因.结论 表达谱芯片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SRP1基因可能是结直肠癌发生相关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人肝细胞癌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 的mRNA表达状况,并探讨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各项临床病理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半定量RTPCR 方法检测分析人肝细胞癌组织、相应癌旁肝组织中nm23H1 的mRNA表达。结果 15 例肝癌及癌旁肝组织RTPCR结果均为阳性,未见nm23H1 基因表达缺失或较大变异;肝癌组织中nm23H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相应癌旁组织( P= 0-035);AFP阳性组nm23H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AFP阴性组( P=0-005) 。结论 人肝细胞癌中nm23H1 基因mRNA的异常表达可能与肿瘤的恶性生物学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In recent years, as a result of refinement in molecular biology techniques,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colorectal carcinogenesis. Particular attention has been drawn to identification of genetic mutation that may predispose to colorectal carcinoma (familial syndromes) and may affect tumor behavior and prognosis (sporadic cases). Conclusions: Our method of topographic genotyping of human colonic carcinomas has shown a correlation between K-ras-2 and p53 mutations and stage- at diagnosis as well as long-term survival. Data from other investigators in this field confirm the importance of genetic analysis of human colorectal tumors. These findings are likely to impact management by allowing a more individualized therapeutic approach.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microRNA-199a-3p(miR-199a-3p)在肾癌细胞株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究miR-199a-3p在肾癌细胞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miR-199a-3p在肾癌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利用miR-199a-3p模拟物转染肾癌细胞786-0上调miR-199a-3p后,通过CCK-8、克隆形成、Transwell以及细胞周期检测来探究其在肾癌细胞中的作用.结果 miR-199a-3p在肾癌细胞中明显低表达,在78%(14/18)的肾癌组织中亦明显低表达;上调miR-199a-3p可显著抑制肾癌细胞的增殖、存活和侵袭并能诱导细胞周期G1期阻滞.结论 我们的研究显示在肾癌中miR-199a-3p明显低表达并参与肾癌的发生、发展,这表明miR-199a-3p具有作为肾癌诊断和治疗靶点的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