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草原旅游资源,发展草原旅游对内蒙古旅游业与促进草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对草原旅游发展和草原文化的关系以及草原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牧区之一,拥有大量的草原资源。从古至今内蒙古的发展都与草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历朝历代都曾就内蒙古草原的保护制定出针对性的法律规定。近年我国也不断加大对内蒙古草原生态的保护与治理,重点加强了法律的完善和执行力度,力求对内蒙古草原进行更全面的保护,促进内蒙古草原资源的恢复。1立法对内蒙古草原生态化治理的作用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虽然我国政府一直对草原发展与保护问题十分重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能够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草原保护建设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回顾了内蒙古草原保护与建设的历史,对古代内蒙古草原——史前内蒙古草原、古代草原保护律令、内蒙古草原历次大开垦以及内蒙古人民反垦、抗垦武装斗争进行了简要概述。简要介绍了建国后内蒙古草原保护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概要列举了目前草原保护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着重强调了草原保护建设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加快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西部开发的重要内容,对草原实行依法管护,是从根本上改善目前内蒙古草原生态持续恶化状问的需要,也是加快内蒙古经济建设,加快西部开发,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是保护草原生态资源最有效途径,文中对西部开发内蒙古草原生态资源的依法管护相关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内蒙草原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接待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草原旅游发展进程。本文以西乌珠穆沁旗为例,在阐述草原旅游接待业发展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内蒙古草原旅游接待业主要有依托乡镇型、依托景区型、依托牧场型等三种经营模式,对草原旅游接待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阐述了内蒙古草原旅游接待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牧区及旅游文化风景区,担负着全国肉制品、奶制品以及皮草等主要产出地的角色,草原所产草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全国乃至周边国家所食肉类、奶制品以及皮草的质量。笔者就如今内蒙古草原的状态和已实施的政策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和开发草原做出阐述,提高人们保护草原的意识,从而使草原得以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当前草原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了我国一种新兴的生态旅游休闲方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内蒙古草原是我国最大的牧区,也是蒙古民族的聚居区,既有辽阔雄伟的草原生态风光,又有源远流长的蒙古族民俗文化,积极发展生态旅游能够更好地开发内蒙古草原的旅游价值。1内蒙古游牧生态经济的特点内蒙古自治区(下称内蒙古)是我国五大牧区之首,当地的草原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经济形式——游牧经济,这也是草原游牧  相似文献   

8.
《草业科学》2009,26(3)
2月11—12日,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有关专家会议,讨论、研究制定全国草原资源保护重点名录的相关工作。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畜牧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监督管理所有关负责人和专家参加了调研和座谈。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章力建巡视员到会并讲话。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草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是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重要的畜产品基地,同时具备强大的碳汇功能。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人口较快增长等原因,草原"三化"现象非常严重。为了切实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国务院在全国包括内蒙古在内的主要草原牧区省份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基于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实践,以内蒙古典型草原镶黄旗牧户为研究对象,以草原生态保护为目标,调查研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的情况及农牧户对政策的响应,以期为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提供经验指导与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是个绚丽多姿、极富传奇色彩的地方,草原、古迹、沙漠、湖泊、森林、民俗”六大奇观”构成了独特的旅游胜景。 内蒙古草原。内蒙古草原辽阔、富饶而美丽,尤其在凉爽宜人的夏秋季节,塞外草原更添风采神韵,蓝天白云,无涯的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草原牧区范围广阔,包括33个牧业旗县,在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建设生态牧区、实现牧区现代化是牧区建设的重要目标。在深入分析内蒙古牧区生态本底和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畜牧业发展模式和经验,从生态因素制约、种养结合等角度,提出牧区现代化发展思路和建设的指标体系,为内蒙古牧区建设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草原碳汇经济发展的基础与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内蒙古草原碳汇潜力及发展路径进行了分析。内蒙古草原面积约7586.67万hm2,占全国草场面积的27%,草原碳汇储量高达1亿t以上,折合CO2约4亿t,大约能抵消我国全年CO2排放总量的6.5%,为内蒙古发展草原碳汇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内蒙古草原碳汇经济发展应从国内与国际两个层面寻找路径。国内路径应本着完善地方行政法规,促进草原增汇措施、碳汇评估以及碳汇交易的法制化;国际路径一要依托"清洁发展机制",构建草原碳汇机制;二要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完善草原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天然草地资源丰富,占全国草地面积的22%,目前草原遥感研究采用的数据在精度和效率上不能完全满足内蒙古自治区草原遥感研究与大面积应用需求。介绍了高分一号卫星数据长时效、高时空分辨率、大幅宽、高效能的特点,分析了其在草地分类,面积监测,生产力监测,牧草品质监测,病虫、鼠害监测及草地生态安全业务化监测体系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草原火险等级短期预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EOS/MODIS数据和内蒙古不同类型草地枯草期野外实测可燃物月动态数据,建立枯草期遥感估测模型。在此基础上,选择积雪覆盖、可燃物重量、草地连续度、日降水量、日最小相对湿度、日最高气温、日最大风速等7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构建草原火险指数,建立草原火险等级短期预报模型。应用模型可将内蒙古草原的火险状态划分为不燃、难燃、可燃、易燃、极易燃5级,并对火险做出短期预报。利用数据抽样回代检验方法对草原火险等级短期预报进行精度检验,检验结果为落区预报准确率达96.42%,预报结果与实际基本相符,可以用于内蒙古草原火险短期预报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农牧交错区草地气候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淼  徐柱  柳剑丽 《草业科学》2011,28(6):1085-1090
摘要:本研究以太仆寺旗为例,利用1979-2009年的气候数据,分析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区气候变化趋势,并结合Miami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研究草地气候生产力对不同气候变化情景的响应。结果表明,近30年来,太仆寺旗年平均气温增温趋势明显(每10年0.62 ℃),四季平均气温均有显著上升,以冬季升温最明显(每10年0.84 ℃);年降水量有下降趋势(每10年5.3 mm),但趋势不明显;综合考虑水热因子的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更能够反映草地气候生产力的变化趋势,与温度相比,降水是影响草地生产力的关键因子;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 “暖湿型”气候可提高草地气候生产力,变化幅度为8.3%~16.7%,假如未来气候向“暖干型”发展,草地气候生产力的变化为-4.8%~3.5%。  相似文献   

16.
韩琼 《青海草业》2013,22(2):31-33
随着草原旅游业在海北各地的不断繁荣和旅游业对地区经济贡献的不断增长,处理好草原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是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草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本文通过对海北地区草原旅游现状分析,提出草地资源保护与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蒙古牧区人地关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协调该区域人地关系,缓解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落后等问题,促进草原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的有序和谐发展。[方法]通过对内蒙古牧区人口现状、人口与草地资源承载力的关系、人口分布与草地退化的关系进行分析,探究内蒙古牧区人地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内蒙古牧区2000、2010、2015年的草地资源承载力指数(LCCI)分别为3.68、3.88、3.89,均大于1.250。2000—2015年,随着牧区人口的增加,草地资源承载力指数呈上升趋势。内蒙古牧区各旗县的草地退化指数均小于90%。[结论]内蒙古牧区人口分布不均,总人口和牧业人口均呈现出东南部密集、西部和北部较稀疏的分布态势。内蒙古牧区人口与草地资源承载力关系表现为人口超载状态,2000—2015年人口超载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18.
常虹  翟琇  石磊  刘亚红  谢宇  王洋  孙海莲 《草地学报》2021,29(3):583-592
内蒙古牧区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生态脆弱,近年来开发强度大,土地利用变化明显。本文以内蒙古牧区为研究区,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模型模拟的方法,通过2000—2015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变化动态分析,了解生态系统服务碳固定、土壤保持演变特征,开展土地利用变化及碳固定、土壤保持评价,为牧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支撑。结果表明:内蒙古牧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地和未利用地;16年间,该地区建筑用地、林地、耕地、盐碱地面积增加,水域、沙漠、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土地利用变化从草地向耕地、建筑用地、林地转移,从沙漠、水域向草地转移;全域碳固定和土壤保持均呈增加态势;各土地利用类型提供的碳固定和土壤保持服务,草地占比最大,其次为沙漠和耕地。该区域应注重保护草地、林地,扩大草地面积,治理沙漠区域,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生态系统服务。  相似文献   

19.
为评估2011—2020年夏季全国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以及气象条件对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本研究依据气象站逐日气象观测资料以及中分辨率成像光谱(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系列卫星资料遥感数据,分析了近10年夏季全国草地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结果表明:2011—2020年夏季全国草原净初级生产力总体呈现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加0.2 gC·m-2·a-1,内蒙古中部、甘肃东部、青海东部、西藏东部等地近10年草原净初级生产力明显增加。近10年全国大部草原区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较好的气象条件利于夏季牧草生长。2020年夏季全国草原区的气温和降水量也较常年偏高,北方草原区草地平均净初级生产力为121.3 gC·m-2·夏季-1,为近10年偏好年份。2011—2020年夏季全国草原净初级生产力呈增加趋势,较好的气象条件对其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