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线血清TNFα、ALT、HBVDNA载量及24周HBV血清学标志物等因素对阿德福韦酯(AD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48周时患者血清学应答的预测价值。方法203例HBeAg阳性CHB患者口服ADV治疗48周,10mg/d。采用ELISA测定HBV血清学标志物和基线血清TNFα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BeAg阳性患者血清学应答的因素。结果203例患者治疗24周时HBV DNA转阴率为31.5%(64/203),ALT复常率为59.1%(120/203),HBeAg转阴率为15.8%(32/203),HBeAg转换率为8.9%(18/203),应答率为13.3%(27/203);治疗48周时HBV DNA转阴率为58.6%(119/203),ALT复常率为78.3%(159/203),HBeAg转阴率29.6%为(60/203),HBeAg转换率为16.7%(34/203),应答率为25.6%(52/203)。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48周HBeAg转阴的患者较未转阴者的24周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及转换率、基线TNFα水平高(P值分别为0.017、0.001、0.029和0.040);48周HBeAg转换的患者较未转换者的24周HBeAg转换率高,而基线HBVDNA低(P值分别为0.000和0.004)。结论24周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和转换率,及基线TNFα水平可以预测48周HBeAg转阴率,而24周HBeAg转换率和基线HBV DNA载量可以预测48周HBeAg转换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方法58例核苷(酸)类似物初治的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阿德福韦酯组(10mg/d)36例和安慰剂组22例,分别接受12周治疗后,所有患者均进入为期36周的开放用药(阿德福韦酯10ms/d)阶段。观察患者血清HBVDNA水平、HBeAg和肝脏生物化学功能的变化。结果经过12周的治疗,阿德福韦酯组患者的血清HBVDNA平均下降3.17 log10拷贝/ml,降幅显著高于服用安慰剂组的0.79 log10拷贝/ml(P〈0.05)。第12周和48周时,两组患者的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和HBeAb血清转换率均无明显差异。在治疗结束时,有5例患者出现了HBVDNA反弹,其中1例患者发生了与阿德福韦酯耐药相关的变异。结论(1)阿德福韦酯(10mg/d)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具有良好的抗病毒和临床疗效;(2)在48周疗程中,5例(8.8%)患者出现HBVDNA反弹,其中1例为耐药突变,其余4例未检测到相关耐药突变;(3)阿德福韦酯治疗48周,相关耐药突变的发生率为1.7%。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内HBcAg分布规律与血清病毒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9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学、病毒学、免疫组织化学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肝细胞内HBcAg不同分布类型之间,血清HBeAg阳性率及HBV DNA载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364.01和417.41,P〈0.001)。其中,此两项指标以HBcAg核型和混合型分布组最高,HBcAg阴性组最低,而HBcAg浆型分布组的HBeAg阳性率及HBV DNA载量则介于上述两组之间。结论 HBcAg在受染肝细胞内的分布与血清病毒学指标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随着HBcAg分布态势由受染肝细胞核向细胞浆漂移到最终不能检测到,HBeAg阳性率及HBV DNA载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免疫组化染色法在诊断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的应用前景。方法:改良免疫组化染色法采用高温高压+XXIV型蛋白酶消化的抗原修复法,行一抗和二抗两步孵育法,其中二抗与酶标多聚体相连。病人肾组织标本同时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作对照。结果:(1)40例血清学HBsAg阳性患者的肾穿组织标本中,改良免疫组化染色法HBsAg阳性27例,阳性率为67.5%;HBcAg阳性7例(其中HbsAg同时阳性6例,HbsAg阴性1例),阳性率为17.5%;HbsAg、HBcAg同时阴性12例。免疫荧光染色法HBsAg阳性29例(72.5%);HBcAg阳性10例(25.0%,均同时呈HbsAg阳性);HbsAg、HBcAg同时阴性11例。(2)两种染色比较,HbsAg阳性率相近(改良组化67.5%VS荧光72.5%),其中同时阳性的有22例,同时阴性的5例,总一致率为67.5%(27/40),阳性一致率在改良免疫组化染色中为81.5%(22/27),在免疫荧光染色中为75.9%(22/29)。(3)10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患者中,改良免疫组化HbsAg染色阳性9例,免疫荧光染色阳性7例;血白蛋白〈30g/L而尿Pro定量未达到〉3.5g/24h的患者7例;6例病理呈膜性或/和膜增殖性肾炎(其中改良组化染色阳性5例,荧光染色阳性3例)。有2例行肝组织穿刺活检,病理显示肝脏病变。结论:改良免疫组化染色可提高HBV-GN的乙肝抗原检测率,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联合胸腺素α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替比夫定治疗组18例,口服替比夫定,600mg/d;联合治疗组20例,替比夫定(600mg/d)治疗2周,联合胸腺素α1(1.6mg皮下注射,每周2次)治疗26周后单服替比夫定。结果24周时,替比夫定组及联合治疗组的AIT复常率分别为83.3%和85%(P〉0.05);HBVDNA检测不到的比率分别为66.7%和75%(P〉0.05);HBeAg的血清转换率为27.8%和35%(P〉0.05)。48周时,两组的ALT复常率分别为94.5%和95%(P〉0.05);HBVDNA检测不到的比率为83.3%和85%(P〉0.05);HBeAg的血清转换率则分别为33.5%和50%(P〈0.05)。HBeAg血清转换率与治疗前的转氨酶水平、HBeAg和HBVDNA水平有关。耐药的发生率替比夫定组为27.8%,联合治疗组发生率为10%。结论替比夫定联合胸腺素α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安全性和耐受性均较好,48周后HBeAg的血清转换率显著高于单用替比夫定组,而耐药发生率显著低于单用替比夫定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P48表达与肝癌术后干扰素α(IFNα)辅助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1999--2002年间103例肝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采用IFNα治疗预防复发,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48蛋白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P48表达与年龄、性别、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肿瘤直径、包膜、微血管癌栓、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等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无瘤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 肝癌患者P48阳性63例,阴性40例,在P48阳性和阴性的两组患者中,术后第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3.87%、58.12%、44.29%和51.90%、35.50%、35.50%(x^2=5.766,P=0.0163);总生存率分别为92.00%、83.48%、73.95%和92.50%、69.69%、51.04%(x^2=5.047,P=0.0247),两组间的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HBeAg、甲胎蛋白、硬化结节、肿瘤大小、数目、包膜、Edmondson分级、微血管侵犯等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多因素分析表明P48阴性和多发性肿瘤为术后无瘤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BeAg阳性是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48可预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术后干扰素α辅助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7种胃癌相关因子在mFOLFOX7方案新辅助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疗效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间收治的53例行mFOXFOL7方案(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加亚叶酸钙)新辅助化疗的Ⅱ~Ⅲ期胃癌病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C-met、EGFR、HER2、Ki-67、MMP7、P53及TOPOⅡ的表达情况。应用RECIST1.1标准和病理组织学相结合做化疗疗效评估,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各指标与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新辅助化疗总有效率为52.8%(28/53),其中部分缓解52.8%(28/53),疾病稳定45.3%(24/53),疾病进展1.9%(1/53)。新辅助化疗前后各因子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乃O.05)。HER2阳性表达者化疗有效率(完全缓解加部分缓解)为83-3%(10/12),阴性表达者化疗有效率为43.9%(18/4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P53阳性表达者化疗有效率为35.7%(10/28),明显低于阴性表达者的72.0%(18/25,P=0.008)。HER2阳性表达同时P53阴性表达者6例,其化疗均为有效。C-met、EGFR、Ki-67、MMP7及TOPOII的表达与化疗敏感性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HER2和P53是新辅助化疗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HER2和P53的表达情况对mFOLFOX7方案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有重要价值,推断两者可作为独立的影响因子在化疗前进行疗效预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63基因在肾盂移行细胞癌(renal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RTCC)和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0例RTCC、50例RCC、10例正常肾组织中P63的表达,并分析P63表达与RTCC及RCC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病理类型间的关系。结果正常。肾组织、RTCC、RCC中P6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3/10)、95%(38/40)、0%(0/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TCC组中G1级与G2级P63的强阳性、中度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G3级(P〈0.05);Ta-T1期以P63强阳性为主(66.7%),随RTCC浸润程度的增加,P63染色强度逐渐减弱;T2期P63强阳性表达率为42.9%,T3-T4期降至0;RCC组中,所有肿瘤无论组织类型、级别、分期,P63表达均呈阴性。结论P63在RTCC中高表达,与RTCC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63可能参与RTCC的发生、发展,是评估RTCC预后的潜在因素之一;P63在RCC中不表达,可作为将RTCC从RCC中鉴别出来的有用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skp2,C-myc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skp2和C—myc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检测skp2和C—myc蛋白在48例肝细胞肝癌、20例肝硬化患者和16例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肝细胞肝癌组织中skp2的阳性表达率(33.3%)显著高于肝硬化组织(均为阴性表达)(P=0.008)和正常肝组织(均为阴性表达)(P=0.020)。skp2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及转移有关(P〈0.001及P=0.017),但与肿瘤大小无关(P=0.058),skp2在高分化肝细胞肝癌中无表达。肝细胞癌组织中C—myc蛋白的的阳性表达率为58.3%,显著高于肝硬化组织的15%(P=0.001)和正常肝组织(阴性表达)(P〈0.001)。C—myc蛋白阳性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转移及肿瘤大小有关,组间差异依次为P〈0.001,=0.023及=0.007。肝细胞癌中skp-2蛋白的表达与C—myc的表达呈正相关(r=0.508,P〈0.001)。结论C—myc可能与肝细胞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Skp2的表达提示预后不良。C—myc可能对skp2的表达起正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肝硬化活动期患者HBVDNA水平与HBeAg状态的分布和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调查337例乙肝肝硬化住院患者,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DNA载量,MEIA法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常规方法检测肝功能,同时行超声检查。比较不同HBVDNA水平患者中HBeAg阳性和阴性、不同Child—Push分级和肝癌患者的比例,以及不同年龄患者中不同HBVDNA水平和HBeAg状态患者的比例。结果80.4%(271/337)患者HBVDNA阳性,31.5%(106/337)患者HBeAg阳性,68.5%(231/337)患者HBeAg阴性。HBVDNA水平越高者中HBeAg阳性者比例越高,HBeAg阴性者比例越低;不同HBVDNA水平患者中不同Child-Pugh分级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HBVDNA3~41g拷贝/ml患者中肝癌的比例高于HBVDNA〈31g拷贝/ml患者(P=0.014)和≥71g拷贝/ml患者(P=0.009);HBeAg阴性患者比例随年龄增大而增加,但HBeAg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绝大多数乙肝肝硬化患者HBVDNA阳性,且2/3患者HBeAg阴性。长期抗病毒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患者临床与病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肾活检确诊的52例HBV—GN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24h尿蛋白定量、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DNA等,应用乙肝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和12例HBV阴性患者肾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肾组织病变特征。结果HBV阳性的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最多见(38例,72%),病理类型以膜增殖性肾炎(16例,40%)和重度系膜增生性肾炎12例(30%)多见。两组之间的临床表现和肾组织病理类型无显著性差异(P〉0.05)。HBV抗原除在肾小球沉积外,肾小管常有阳性表达,尤其肝功能异常和HBV-DNA阳性者HBcAg肾小管阳性率达36%,高于肾小球的21%,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HBeAg阳性者肾小球HBeAg的检出率显著高于血清HBeAg阴性者(P〈0.05)。结论HBVGN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类似。HBV可能直接感染肾组织导致HBV-GN的发生。肾小球HBeAg与血清HBeAg阳性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腺癌中VEGF-C、VEGF-D与微淋巴管密度MLVD(VEGFR-3)、微血管密度MVD (CD34)及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检测48例肺腺癌组织中VEGF-C、VEGF-D、MLVD、MVD蛋白的表达。结果VEGF-C、VEGF-D蛋白阳性率分别为70.8%(34/48例)、58.3%(28/48例),肿瘤周边部位显著高于肿瘤中心部位,具有统计学意义,其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与肿瘤的TNM分期有关,Ⅲ~Ⅳ期显著高于Ⅰ~Ⅱ期。在VEGF-C蛋白阳性组,MVD高于阴性组(P=0.016),MLVD显著高于阴性组(P=0.006),淋巴结转移(P=0.042)增多;而VEGF-D蛋白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MVD无显著差异(P=0.943), MLVD高于阴性组(P〈0.01),淋巴结转移(P=0.012)增加。结论VEGF-C的表达与肺腺癌血管生成及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而VEGF-D的表达只与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与血管生成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乙肝病毒(HBV)标志物与肾组织HBV抗原沉积、肾病理之间的关系,了解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收集成人肾组织中检测到HBsAg和/或HBcAg沉积的肾炎患者68例(以下称沉积阳性组)。随机抽取同期肾穿合并有慢性乙型肝炎但肾组织中不伴HBsAg和/或HBcAg沉积的肾炎患者24例作为对照组(以下称沉积阴性组)。两组均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肾活检组织冰冻切片中HBsAg和HBcAg,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DNA水平。结果:(1)两组患者在血压、血尿和蛋白尿程度以及肾功能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2)沉积阳性组肾病理以IgA肾病(IgAN,占51.5%)和不典型膜性肾病(MN,占38.2%)为主;沉积阴性组则以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占50%)为主;(3)68例患者中13例血清HBV标志物阴性或仅有HBsAb阳性,血HBV—DNA病毒载量〈100拷贝/ml的患者肾组织中检测到HBsAg和俄HBcAg沉积,且免疫荧光显示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均在3种以上,满堂亮者7例(53.8%):光镜显示不典型MN9例(69.2%),IgAN3例,MPGN1例。结论:对于成年人依据临床难作出HBV—GN诊断。成人HBV—GN病理表现具有多样性,以IgAN和不典型MN为主,其次为MPGN和MsPGN,FSGS少见;肾组织HBV抗原沉积现象可以出现在血清HBV标志物阴性或仅HBsAb阳性的患者,提示应重视肾组织HBV抗原检测,尽可能降低HBV—GN的漏诊率,尤其是血清HBV标志物阴性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西咪替丁预防大肠癌肝转移临床疗效以及与唾液酸化Lewis X(SLeX)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微波-链霉菌素-生物素(微波-LSAB)法检测80例大肠癌SLeX蛋白表达水平。患者分3组,将SLeX阳性表达的73例随机分为2组:①组43例,每天口服氟尿嘧啶200mg和西咪替丁800mg;②组30例,仅每天口服氟尿嘧啶200mg;③组为SleX阴性表达者7例,治疗方法同①组。手术后第3周开始治疗,时间均为1年。对Dukes C期患者,3组均在施行LFP方案化疗基础上进行上述治疗。平均随访时间为(10.4±2.6)年。结果以B超、CT发现肝转移灶为比较标准,在10年随访中3组共发现肝转移27例,总体转移率为33.8%,其中①组为20.9%(9/43),②组为53.3%(16/30),③组为(2/7),①组与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①组与③组,②组与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实施肝切除治疗转移灶21例,术后①组+②组肝转移灶SLeX免疫组化染色阳性17例,阳性率89.5%(17/19);③组2例均阴性。对肝转移灶施行切除和继续分组治疗之后,①组、②组和③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5/7、5/12和1/2,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西咪替丁对SLeX蛋白高水平表达的大肠癌有一定的抗肝转移辅助治疗作用,有利于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逆转录酶mRNA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的表达与乙型肝炎的临床关系。方法选择70例乙型肝炎患者(包括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及10例HBsAg阴性的健康体检者。分别提取其PBMCs中的总RNA,经无RNA酶的DNA酶I消化去除残存的基因组DNA后,逆转录合成cDNA。以HBVP基因区设计合成逆转录酶引物进行PCR扩增,检测HBV逆转录酶的表达情况。对1例阳性标本进行了克隆和测序,将所得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知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所得基因序列为379个核苷酸,与实验设计相符。与HBVadw2亚型标准一级结构比较,同源性为93.7%。对照组无1例HBV逆转录酶mRNA阳性表达;急性乙型肝炎组阳性表达率较低,为5.3%(1/15);慢性乙型肝炎组阳性表达率为33.3%(12/36),两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阳性表达率为26.7%(4/15),与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BMCs中HBV逆转录酶mRNA表达阳性组与阴性组肝功能比较,大部分指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PBMCs中HBV逆转录酶表达阳性率与血清HBeAg、HBVDNA阳性率之间无相关性(r=0.164、,=0.07),其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乙型肝炎患者中,有家族史者的PBMCs逆转录酶mRNA阳性表达率占37.0%(10/27),而无家族史者的仅占16.3%(7/43),乙型肝炎患者的家族史与PBMCsHBV逆转录酶阳性表达有相关性(r=0.229),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逆转录酶在PBMCs中可独立复制,其表达与乙型肝炎的慢性化、重度化及家族聚集性有密切相关性,可为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膀胱癌组织中抑癌基因PTEN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膀胱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2例膀胱癌组织和18例慢性膀胱炎组织(对照组)中PTEN和VEGF的表达,同时分析不同PTEN和VEGF表达状态下,膀胱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结果膀胱癌组和对照组PTEN阳性率分别为53.2%(33/62)和100.0%(18/1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膀胱癌组和对照组VEGF阳性率分别为62.9%(39/62)和27.8%(5/1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EN和VEGF的表达呈负相关(r=-0.832,P<0.01)。将膀胱癌分为4组,组A为PTEN阴性VEGF阳性(n=19),组B为PTEN阴性VEGF阴性(n=10),组C为PTEN阳性VEGF阳性(n=20),组D为PTEN阳性VEGF阴性(n=13)。4组平均MVD分别为41.53、31.40、26.55、25.15,组A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结论膀胱癌PTEN基因失活可能通过增加VEGF的表达来促进血管生成,导致肿瘤恶性进展。  相似文献   

17.
膀胱移行细胞癌中γ-catenin的异常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γ-catenin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对4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8例正常胱膀膜进行γ-catenin表达的研究。结果:4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28例(58.3%)出现γ-catenin的异常表达,其中G1为6/18(33.3%),G2为10/16(62.5%),G3为12/14(85.7%)。Ta-T1期为9/26(34.6%),T2-T4期为19/2(86.4%)。不同分期及分级组间γ-catenin异常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γ-catenin异常表达者2年复发率明显高于表达正常者(P<0.05)。结论:γ-catenin的异常表达可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检测其表达对判断膛胱移行细胞癌的恶性程度及复发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紫杉醇联合卡铂对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效果。方法对我科在2005年1月-2007年1月25例经病理证实的女性乳腺癌患者人组接受紫杉醇和卡铂化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总有效率88.0%(22/25),其中CR24.0%(6/25),PR64.0%(16/25),SD12.0%(3/25),无PD病例。25例中,雌激素受体阳性者有效率86.7%(13/15)。雌激素受体阴性者有效率70.0%(7/10)。Her-2阳性有效率100%(6/6)。Her-2阴性者有效率89.5%(17/19)。全组患者治疗后腋窝淋巴结降期率为36.0%(9/16)。结论紫杉醇联合卡铂每周方案新辅助治疗局部中晚期乳腺癌有较高的疗效,毒性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长期治疗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的两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3例入院诊断为CHB的患者分为HBeAg阳性CHB患者组(30例)及HBeAg阴性CHB患者组(33例),拉米夫定100mg/d治疗,进行3年的随访观察,同时检测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ALT、AFP等生化指标,并进行χ2检验来分析两组之间的关系。结果 63例CHB患者中,HBeAg阳性患者30例(47.6%),HBeAg阴性33例(52.4%)。拉米夫定治疗两组患者间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肝细胞癌发生率及HBsAg阴转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YMDD变异率、肝硬化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组YMDD变异率为43.3%,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的18.2%(χ^2=4.720,P〈0.05);HBeAg阴性组肝硬化患者占37.0%,显著高于HBeAg阳性组的5.9%(χ^2=3.866,P〈0.05)。结论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较HBeAg阴性患者更易发生YMDD变异,HBeAg阴性CHB患者较HBeAg阳性患者更易发生肝硬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乌体林斯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I)的较佳使用方案。方法将120例RRI患儿随机分为四组,每组各30例,D组给予常规抗感染、对症治疗;其他三组在D组基础上加用乌体林斯,A组:乌体林斯1.72μg,次,肌肉注射,1次/周,共8周;B组:乌体林斯1.72μg/次,肌肉注射,2次/周,共8周;C组:乌体林斯1.72μg,次,肌肉注射,1次/周,共12周;观察四组患JL#b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细胞的变化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四组Th1/Th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A、B、C组Th1/2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1),D组变化不明显(P〉0.05);8个月后与3个月后比较,B、C组Th1/Th2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Th1/Th2明显下降(P〈0.05)。B、C组显效率[63.3%(19/30)、60.O%(18/30)]、总有效率[93.3%(28/30)、96.7%(29/30)]明显高于A组[43.3%(13/30)、76.7%(23/30)](P〈0.05);A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则明显高于D组[10.0%(3/30)、40.0%(12/30)](P〈0.01)。结论乌体林斯1.72μg/次,肌肉注射,2次/周,共8周(或1次/周,共12周)为1个疗程是治疗小儿RRI的较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