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复发/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9月至2018年9月在航天中心医院血液科接受allo-HSCT治疗的6例复发/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移植并发症和无病生存等情况。结果:6例患者均能耐受预处理方案,均获造血重建,随访至2018年12月,中位随访11. 5 (1-51)个月,2例发生急性GVHD,5例发生慢性GVHD。6例中死亡1例(病毒性肺炎),其余5例患者无病生存,最长无病生存时间已达51个月。结论:allo-HSCT治疗复发/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安全有效,对于原发耐药患者可作为挽救性治疗技术,预处理方案的优化可能会使allo-HSCT取得更佳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全国八家三甲医院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33例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ALCL患者临床资料,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ALCL的生存率、复发率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33例接受HSCT的ALCL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31(12~57)岁,男23例,女10例,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ALK+)和阴性(ALK-)分别为24例(72.7%)和9例(27.3%)。25例患者接受auto-HSCT(ALK+患者19例,ALK-患者6例),8例患者接受allo-HSCT(ALK+患者5例,ALK-患者3例)。移植后中位随访时间18.7(4.0~150.0)个月。移植前疾病缓解状态:完全缓解6例(均行auto-HSCT),部分缓解16例(auto-HSCT组14例,allo-HSCT组2例),复发难治11例(auto-HSCT组5例,allo-HSCT组6例)。疾病进展死亡7例,其中auto-HSCT组5例(20.0%),allo-HSCT组2例(25.0%)。移植相关死亡(TRM)5例,其中auto-HSCT组2例(8.0%),allo-HSCT组3例(37.5%)。auto-HSCT后中位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时间均为15个月,allo-HSCT后中位PFS时间为3.7(1.0~90.0)个月,中位OS时间为4.6(1.0~90.0)个月,两组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S及PFS P值分别为0.247和0.317)。auto-HSCT和allo-HSCT组的2年OS率分别为72%和50%,5年OS率分别为36%和25%。结论ALCL化疗反应率高,有不良预后因素的情况下化疗后序贯auto-HSCT为重要治疗措施,高危患者或可从allo-HSCT中获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减低强度预处理(RIC)、更换供者二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二次移植)治疗移植后复发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4月至2021年6月于北京高博博仁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科接受RIC、更换供者二次移植的44例移植后复发恶性血液病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①全部44例患者中男21例,女23例,中位年龄25(7~55)岁;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23例,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4例,急性髓系白血病1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例;首次allo-HSCT供者类型包括无关供者12例、单倍体供者32例,所有患者在二次移植时均更换了供者;两次allo-HSCT间隔的中位时间为19.5(6~77)个月;二次移植前33例(75.0%)患者原发病为完全缓解,11例(25.0%)为未缓解;预处理方案包括全身放射治疗/氟达拉滨(38例)、白消安/氟达拉滨(4例)、全骨髓照射/氟达拉滨(1例)、白消安/克拉屈滨(1例);采用环孢素A、霉酚酸酯、短程甲氨蝶呤及抗胸腺细胞球蛋白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②所有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Ⅱ~Ⅳ度、Ⅲ~Ⅳ度急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20.5%、9.1%,局限型、广泛型慢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20.5%、22.7%,巨细胞病毒、EB病毒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9.5%、6.8%,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为15.9%(均为Ⅰ~Ⅱ度)。③中位随访14(2~39)个月,移植后1年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72.5%(95%CI 54.5%~84.3%)、80.6%(95%CI 63.4%~90.3%),累积复发率为25.1%(95%CI 13.7%~43.2%)。8例患者死亡,7例死于复发,1例死于感染,非复发死亡率为2.3%。④二次移植前完全缓解组、未缓解组移植后1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16.8%、48.1%(P=0.026),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9.9%、51.9%(P=0.072)。⑤单因素分析显示二次移植前原发病是否完全缓解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采用RIC方案、更换供者及移植后维持治疗等策略的二次移植治疗allo-HSCT后复发的恶性血液病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疗效。影响二次移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是二次移植前的疾病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伴TP53基因异常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4年8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接受allo-HSCT的42例伴TP53基因异常的MDS/AML患者,根据TP53异常情况分为TP53缺失组、TP53单基因突变组和TP53多打击组,回顾性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移植疗效及其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全部42例患者中包括MDS、AML患者各21例,中位移植年龄为41.5(18~63)岁,中位随访时间为34.0(7.5~75.0)个月。移植后3年总生存(OS)率为66.3%(95%CI 53.4%~82.4%),3年无事件生存(EFS)率为61.0%(95%CI 47.7%~78.0%)。TP53缺失组、TP53单基因突变组、TP53多打击组移植后3年OS率分别为82.5%(95%CI 63.1%~100.0%)、60.6%(95%CI 43.5%~84.4%)、57.1%(95%CI 30.1%~100.0%)(χ^(2)=3.100,P=0.200),EFS率分别为80.8%(95%CI 60.0%~100.0%)、55.0%(95%CI 37.8%~80.3%)、50.0%(95%CI 25.0%~100.0%)(χ^(2)=0.900,P=0.600)。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复杂核型、共突变、移植前原始细胞阳性、移植后原始细胞阳性为OS、EFS的共同预后不良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原始细胞阳性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7,HR=33.40,95%CI 1.24~901.17)。结论allo-HSCT可改善伴TP53基因异常MDS/AML患者的不良预后,但伴有复杂核型的TP53异常患者预后较差。移植前末次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原始细胞对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早期鼻咽NK/T细胞淋巴瘤不同亚型间临床特征、疗效、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的差异。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83例早期鼻咽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83例患者分为2组:NK细胞淋巴瘤59例为A组,细胞毒性T细胞表型24例为B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疗效、生存预后的差异。结果:A组患者病灶局部侵犯、骨质破坏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1.53%)较B组(58.33%)显著升高;A组5年总生存率(59.32%)和无进展生存率(45.76%)较B组(29.17%、16.67%)均显著升高(Log-rank=4.22、4.41,P0.05)。伴有噬血综合征是影响鼻咽NK/T细胞淋巴瘤患者总生存的危险因素(OR=3.03,95%CI:1.53-6.00,P0.01);性别、肿瘤亚型及累及淋巴结均是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的相关因素(OR=2.01、1.12、3.68,95%CI:1.07-3.77、1.05-1.19、1.63~8.27,均P0.05)。结论:在早期鼻咽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T细胞淋巴瘤较NK细胞淋巴瘤更易出现局部侵犯,且近、远期疗效、生存及预后较差,故在临床中应积极采用放化疗综合治疗的方式以改善患者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因恶性血液病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300例的临床资料,比较单倍体相合HSCT和HLA-全相合HSCT患者的造血重建、无病生存(DFS)率和总体生存(OS)率,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单倍体相合HSCT与HLA-全相合HSCT相比较,造血干细胞植入率、GVHD的发生率、移植后复发率、无病生存(DFS)率无显著差别,但血小板植入时间延长、复发相关死亡率高、总体生存(OS)率低。单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未缓解、高危、发生Ⅲ、Ⅳ度aGVHD是影响移植后患者OS的危险因素(P0.05);移植时超过40岁、非亲缘供者是影响单倍体相合HSCT OS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未缓解、发生Ⅲ、Ⅳ度aGVHD是影响HLA-全相合HSCT OS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风险(RRs)分别是4.4(95%CI,1.5-13.4),9.3(95%CI,2.3-37.0),11.0(95%CI,3.2-37.3)(P0.05);非亲缘供者、高危、Ⅳ度aGVHD是影响单倍体相合HSCT OS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风险(RRs)分别是7.4(95%CI,2.3-23.1),2.4(95%CI,1.3-4.5),4.1(95%CI,1.6-10.5)(P0.05)。结论: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整体疗效上HLA-全相合HSCT优于单倍体相合HSCT;单倍体相合HSCT选择亲缘供者优于非亲缘供者,单倍体相合HSCT须要更多的血小板输注支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前细胞因子IL-2、IL-6、TNF-α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17例SAA接受allo-HSCT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总体生存率(OS)、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细胞因子水平与OS及主要移植并发症的关系。结果:本研究纳入的SAA患者包含同胞HLA全相合allo-HSCT 78例(66.7%),非亲缘供者allo-HSCT 12例(10.2%),单倍体相合供者alloHSCT 27例(23.1%)。所有患者5年OS率为76.0%(95%CI:64.4%-87.5%)。a GVHD累积发生率为49.6%(95%CI:40.4%-58.8%);c GVHD累积发生率为31.6%(95%CI:23.1%-40.2%)。接受同胞HLA全相合allo-HSCT的患者,其5年OS率明显优于替代供者(82.3%±6.6%vs 61.3%±11.7%)(P0.05)。HLA匹配程度、供者年龄、移植后巨细胞病毒/EB病毒(CMV/EBV)血症是影响a GVHD发生的重要因素。移植前血清IL-6增高的患者,移植后血小板植入较快(14.6±1.8 vs 18.3±2.6 d)(P=0.05);血清TNF-α增高的患者,移植后CMV/EBV血症发生率较低(37.8%±11.1%vs 58.8%±16.8%)(P=0.029)。结论:HLA匹配同胞供者allo-HSCT是SAA患者有效治疗手段;供者选择仍然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移植前血清IL-6和TNF-α水平增高可能预示allo-HSCT后患者血小板植入加快,CM V/EBV血症发生率减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伴TP53基因异常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4年8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接受allo-HSCT的42例伴TP53基因异常的MDS/AML患者, 根据TP53异常情况分为TP53缺失组、TP53单基因突变组和TP53多打击组, 回顾性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移植疗效及其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全部42例患者中包括MDS、AML患者各21例, 中位移植年龄为41.5(18~63)岁, 中位随访时间为34.0(7.5~75.0)个月。移植后3年总生存(OS)率为66.3%(95%CI 53.4%~82.4%), 3年无事件生存(EFS)率为61.0%(95%CI 47.7%~78.0%)。TP53缺失组、TP53单基因突变组、TP53多打击组移植后3年OS率分别为82.5%(95%CI 63.1%~100.0%)、60.6%(95%CI 43.5%~84.4%)、57.1%(95%CI 30.1%~100.0%)(χ2=3.100, P=0.20...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生存与复发危险因素,并探讨AML复发后的治疗选择。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本中心行allo-HSCT术后处于完全缓解(CR)期的180例AM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影响移植后生存及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180例患者中,134例(74.4%)存活,46例(25.6%)死亡,40例(22.2%)复发。移植后5年总生存(OS)率、无事件生存(EFS)率、累积复发率分别为74.3%、42.5%和25.0%。AML危险分层为高危组、伴高危细胞遗传学、移植前为CR2期以及未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是影响移植后OS的独立危险因素;移植前为CR2期、AML危险分层高危组是影响移植后EFS的独立危险因素;AML危险分层高危组、单疗程诱导治疗后微小残留病MRD+、伴高危细胞遗传学、未发生cGvHD是影响移植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移植后应用去甲基化药物(HMA)辅以G-CSF动员的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维持治疗可提高移植后复发患者的总生存率,2年OS率为62.5%。结论:allo-HSCT可大大提高AML患者的生存率,但移植后复发仍为影响生存的主要因素之一。应用HMA联合DLI维持治疗可能成为治疗移植后复发患者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T-LBL)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对10例T-LBL患者接受allo-HSCT后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感染、复发及生存情况的观察,分析allo-HSCT治疗T-LBL的临床疗效。结果:10例T-LBL患者,男性6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25(18-41)岁,临床分期为Ⅲ期1例,Ⅳ期患者9例,合并骨髓侵犯者7例。10例移植患者中,非亲缘全相合移植3例,同胞相合移植3例,同胞单倍体相合移植2例,亲缘单倍体相合移植2例。10例患者移植后造血功能均顺利重建,粒系植入中位时间11(10-19)d,巨核系植入中位时间12(7-19)d。10例患者有5例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1例患者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 GVHD)。中位随访时间26(11-51)月,3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患者因移植后复发死亡,2例患者各因aGVHD和移植后感染死亡。T-LBL患者行allo-HSCT后,复发率10%,移植相关死亡率20%,总体生存率(OS)70%,无病生存率(DFS)70%,预期2年OS率66.7%。结论:T-LBL复发率较高,预后较差,allo-HSCT可以改善T-LBL患者的生存,是治疗T-LBL患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基于腹腔镜超声图像的纹理分析在鉴别诊断肾透明细胞癌与非透明细胞癌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83例肾细胞癌患者的腹腔镜超声检查资料,其中肾透明细胞癌66例,非透明细胞癌17例.在腹腔镜二维超声图像上通过ITK-SNAP软件手工勾画感兴趣区,采用Pyradiomics工具包提取纹理特征.使用组内相关系数选择具有良好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的特征;使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RMR)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进行特征选择并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该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 基于6个纹理特征构建的预测模型为:Y=-1.452+0.329×wavelet.LL glszm SmallAreaLowGrayLevelEmphasis-0.187×wavelet.LH firstorder Mean-0.209×wavelet.HH glszm SmallAreaLowGrayLevelEmphasis-0.107×original gldm DependenceVariance+0.351×wavelet.LH glrlm RunEntropy+0.058×wavelet.HH glszm ZonePercentage.该模型鉴别肾透明细胞癌与非透明细胞癌的ROC曲线下面积、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及其对应的95例可信区间分别为0.860(0.771~0.945)、0.765(0.529~0.941)、0.864(0.788~0.939)、0.843(0.747~0.914).结论 基于腹腔镜超声图像的纹理分析可以准确鉴别肾透明细胞癌与非透明细胞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肿瘤细胞生物治疗单个核细胞采集中,影响终产品单个核细胞计数(mononuclear cell,MNC)和采集效率(collection efficiency,CE)的因素。方法:对共计142例肿瘤患者和健康供者的采集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全身血容量、诊断类别、血管通路、操作者、终产品量、ACD抗凝剂用量、流速、循环次数、采前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去掉抗凝剂的循环血量、终产品单个核细胞计数和单个核细胞的采集效率。其中单个核细胞CE(%)=终产品MNC×100/(采前MNC×去掉抗凝剂的循环血量)。采用T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影响终产品MNC和CE的因素。结果:肿瘤患者的CE高于健康供者(24.41±1.91,20.01±0.99,P=0.043),不同操作者之间CE不同(P=0.01,H=18.59)。终产品MNC与终产品容量、ACD抗凝剂用量、采前淋巴细胞计数呈正相关(P=0.00,P=0.01,P=0.00,r=0.811);MNC的CE与流速、采前RBC计数呈负相关,与操作者工作年限、ACD抗凝剂用量呈正相关(P=0.01,P=0.04,P=0.03,P=0.00,r=0.495)。结论:采前淋巴细胞计数越高、ACD抗凝剂用量和终产品容量越多,终产品MNC越多;ACD抗凝剂用量越多,操作者资历越高单个核细胞CE越高;采前RBC越高、采集流速越快,单个核细胞CE越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土贝母制剂对Jurkat(人T细胞白血病细胞株)细胞增殖抑制率及对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各时相的变化。方法应用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经士贝母制剂对Jurkat细胞增殖抑制率的时间效应和浓度效应及凋亡率的变化。结果土贝母制剂对Jurkat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仪分析,G1期细胞增高,S期细胞减少,G2/M期细胞增多,凋亡率上升。结论土贝母制剂能够抑制Jurkat细胞增殖,抑制G1期细胞向S期转化的进程,促进Jurkat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放射线对人舌鳞癌细胞系Tca8113细胞周期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剂量X线照射后不同时间点的细胞周期变化。结果:人舌鳞癌细胞系Tca8113与未照射细胞相比,经X线处理后,S期减少,G2/M期阻滞程度具有剂量和依赖性,G2/M期阻滞在12 h与24 h时与照射剂量呈正相关。在12 h或24 h达到阻滞高峰后,48 h的结果显示最大峰值回落。结论:人舌鳞癌细胞系Tca8113细胞X线照射后存活后代生长延缓,放射敏感性增高,呈S细胞减少和G2期阻滞。  相似文献   

15.
16.
为了研究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并发纯红细胞再生障碍(pure red cell aplasia,PRCA)的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对本医院以往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移植后患者PRCA的发病危险因素。研究结果表明,72例ABO血型不合allo—HSCT患者中,4例发生PRCA,其中A供O3例,A供B1例。PRCA的发生不影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或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发生。PRCA患者红系恢复的时间显著长于未PRCA发生患者。结论:PRCA是ABO血型不合移植的主要并发症。A供O可能是ABO血型不合allo—HSCT后并发PRCA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miR-452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探讨miR-452在肾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提取20例肾透明细胞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的总RNAs,通过逆转录(RT)方法获得cDNA后,采用实时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组织中miR-452的表达差异,并分析其与肾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与相应的癌旁组织相比,miR-452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显著高表达,癌组织较癌旁组织升高约4.69倍,但其异常表达与肾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并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miR-452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明显高表达,其可能作为重要的致癌基因参与了肾癌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可能成为潜在的肾癌标志物,为肾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新靶点。  相似文献   

18.
19.
在周围神经系统中,施万细胞属于胶质细胞,在整个神经发育过程中与轴索有密切的关系。施万细胞形成绝缘鞘,并给其包裹的神经元提供必不可少的营养支持。施万细胞前体细胞来源于神经嵴干细胞,一套高度有序的发育程序控制其发育为成熟的髓鞘形成施万细胞或非髓鞘形成施万细胞。本文将结合最新研究发现及近期研究进展,从细胞-细胞及细胞-基质信号通路角度探讨驱动施万细胞发育和髓鞘形成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20.
20例主要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中,6例发生纯红细胞再生障碍(PRCA)。PRCA对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以及Ⅱ-Ⅳ度aGVHD并无影响。6例PRCA患血型均为O型,而供血型5例为A型,1例B型,提示供/受血型A/O是主要ABO血型不合allo-HSCT后PRCA发生的高危因素。4例除给予RBC输注无其它特殊治疗,随着凝集素滴度降至<8,红系造血自然恢复,而另2例尽管给予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治疗红系再障仍持续>300天,经供型血浆置换而红系恢复造血。在本组病例,环孢菌素在PRCA发生中并无作用,而GVHD发生则可促进红系造血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