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正>回肠末端(terminal ileum,TI)指回盲瓣至回肠肛侧约30 cm以内的小肠部分,是小肠与结肠的连接部位,具有大量淋巴组织,包括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和派伊尔结[1]。因粪便积存易引起细菌滋生,TI是小肠疾病的好发部位[1]。完整的结肠镜检查的终点是回盲部,这使医师无法评估TI状态。近年来,内镜医师越来越认识到常规结肠检查时进入TI观察的重要性[2-4]。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济南人民医院确诊的136例DLBCL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及EBER原位杂交等资料。共获取136例肿瘤样本,根据肿瘤部位分为十二指肠23例,回盲部63例,其他小肠29例,直肠7例和其他大肠14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行Log-rank检验。结果:与肠道其他部位比较,回盲部和十二指肠以外的小肠部位的DLBCL患者主要为男性(P=0.042),国际预后指数较低(P=0.001),局限期肿瘤占比较高(P=0.015);回盲部乳酸脱氢酶升高的发生率更高(P=0.007),肠梗阻或穿孔率更高(P<0.001)。回盲部及其他小肠部位的DLBCL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5年无进展生存率高于其他部位,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5,0.459)。50%肠道DLBCL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亚型。136例肿瘤样本中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占比为21%,回盲部及其他小肠标本均占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的29%,与其他部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136例DLBCL肿瘤样本中约16%表达滤泡性淋巴瘤,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表型表达。十二指肠DLBCL的EBER1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5/23,22%vs 2/63,3%,P=0.001)。结论:肠道DLBCL以男性为主,回盲部为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回盲部和十二指肠以外的小肠DLBCL患者国际预后指数低,局限期肿瘤比例高,乳酸脱氢酶水平低,肠梗阻或穿孔的发生率高,惰性淋巴瘤发生率低。十二指肠DLBCL的EBER1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成人肠道淋巴样息肉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应用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4例成人肠道淋巴样息肉病的组织学特点及免疫学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中3例为男性,1例为女性,年龄分别为75、75、46及70岁。4例病例均因其他疾病切除末端回肠及回盲部时,偶然发现末端回肠多发息肉样隆起,直径0.1~0.5 cm。镜下见回肠粘膜淋巴组织显著增生,淋巴滤泡增生并形成息肉样小结节,淋巴滤泡的生发中心明显增大,围绕生发中心的套区境界清楚。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大部分呈滤泡样增生的淋巴细胞CD20强阳性表达,不表达Cyclin D1,生发中心细胞不表达Bcl-2。结论:成人淋巴样息肉病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病变,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临床上易于同部分恶性肿瘤相混淆,诊断依靠病理组织学及部分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成人肠道淋巴样息肉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 方法应用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2例成人肠道淋巴样息肉病的组织学特点及免疫学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2例患者中1例为男性,1例为女性,年龄分别为65岁、46岁。2例病例均因其他疾病切除末端回肠及回盲部时,偶然发现末端回肠多发息肉样隆起,直径0.1 cm~0.5 cm。镜下见回肠黏膜淋巴组织显著增生,淋巴滤泡增生并形成息肉样小结节,淋巴滤泡的生发中心明显增大,围绕生发中心的套区境界清楚。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大部分呈滤泡样增生的淋巴细胞CD20强阳性表达,不表达Cyclin D1,生发中心细胞不表达Bcl-2。 结论成人淋巴样息肉病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病变,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临床上易于同部分恶性肿瘤相混淆,诊断依靠病理组织学及部分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5.
赵宏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3):3268-3268
笔者收治肠道多发息肉并发小肠淋巴瘤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男,42岁。因反复腹泻10a,上腹痛、乏力4个月,黑便1个月入院。病后5a间先后至多家医院行结肠镜+病理检查结果一致:回肠广泛息肉样增生、结肠炎;病理:(回肠)切片未多量淋巴细胞浸润,伴淋巴上皮灶,(升结肠)慢性炎,多量嗜酸性细胞浸润。(回盲部)免疫组化标记淋巴上皮灶内淋巴细胞LCA(+),CD3(+),CD2D(-),  相似文献   

6.
回肠末端、盲肠及阑尾因彼此相连和靠近 ,而被统称为回盲部 ,该部位于右髂窝处 ,解剖学结构比较复杂 ,为此 ,临床常需关注如下几个问题。由于回、盲肠是以端侧形式相连 ,即回肠的终端与盲肠的侧壁相吻合 ,两者几乎呈 90°夹角 ,且盲肠管径明显粗于回肠 ,约为回肠的 3倍 ,故依照肠蠕动的方向 ,回肠可突入盲肠内 ,形成肠套叠。表明回盲部为肠套叠的好发部位。回肠末端的血液供应 ,通常来源于回结肠动脉和回肠动脉 ,但因两者之间血管吻合极不充分 ,当回结肠动脉被阻断时 ,可能导致回肠末端发生缺血性坏死 ,故在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时 ,需同时将回…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对超高龄原发肠道恶性淋巴瘤复杂临床表现的认识,避免延诊和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超高龄原发肠道恶性淋巴瘤致长期高热及腺苷脱氨酶(ADA)升高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均反复高热伴腹胀、腹痛,长期使用抗菌素无效。1例后期CT检查发现回盲部肿块及肠套叠,腹膜增厚,大量腹腔积液,经腹腔积液沉渣涂片诊断为淋巴瘤。另1例2次肠镜检查示回肠末段、升结肠多发溃疡,病理结果为急慢性炎症,诊断为Crohn病,予泼尼松治疗无效,经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2例疾病晚期血及腹腔积液ADA、乳酸脱氢酶(LDH)明显升高,短期抗结核治疗无效。患者全身状态差,最终死亡。结论对有消化道症状,长期发热,血及腹腔积液ADA、LDH明显升高的老年患者,应警惕恶性淋巴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在儿童原发性肠道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深圳市儿童医院儿童原发性肠道淋巴瘤的患儿12例,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对照,对患儿临床及术前超声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术前超声显示,12例原发性肠道淋巴瘤分别位于回盲部5例、回肠2例、空肠3例、横结肠1例、升结肠1例;其中8例超声表现为肠管局部低回声或极低回声肿块,与肠壁分界不清,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信号丰富呈点、条状,术前表现为肿块型肠肿瘤;4例超声表现为沿肠管长轴方向分布的弥漫性肠壁增厚,呈均匀或不均的低回声或极低回声,局部肠蠕动减弱或消失,肠腔内呈狭长、固定的气体高回声,彩色多普勒示血流信号丰富,术前表现为弥漫型肠肿瘤。12例患儿的肿块内均未显示明显的液性无回声区及钙化强回声。手术病理均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8例,滤泡性淋巴瘤2例,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1例,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1例)。 结论儿童原发性肠道淋巴瘤多以急腹症为主要临床表现,超声表现有助于识别肠原发病变,对提高儿童肠道淋巴瘤的早期诊断、改善预后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GIL)的多层螺旋CT(MDCT)表现,以提高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36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6年1月—2014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PGIL患者资料,总结其CT特征表现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36例PGIL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28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8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病变位于胃20例,空、回肠10例,十二指肠3例,回盲部2例,直肠1例。CT检查示32例胃肠道管壁呈弥漫增厚伴均匀强化,周围常有肿大淋巴结影;4例胃壁局限性增厚呈结节、肿块影。动脉瘤样扩张是肠道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现。病灶周围增粗血管或增粗血管穿行于病灶是胃肠道淋巴瘤的重要表现。结论 PGIL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有望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0.
马含夕  董时洁  袁捷 《临床荟萃》2012,27(12):1053-1053
患者,男,22岁,因间断发热伴腹痛10个月,再发1周于2011年9月7日就诊我院.患者9个月前曾于我院诊断为"克罗恩病",规则服用"环孢素"治疗至今.当时的结肠镜检查于回盲部见一隆起溃疡型病变,表面糜烂,黏膜肿胀明显,回盲瓣变形;病理检查报炎性肉芽组织及坏变物,其间见少量淋巴结组织增生,经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考虑克罗恩病. 此次入院后再次行结肠镜检查,示回盲瓣完全消失,回肠开口直接暴露于盲肠壁上呈瘘口样改变,黏膜尚光滑;沿回肠开口可进入回肠末端;病理检查报炎性肉芽组织,经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考虑克罗恩病.  相似文献   

11.
CT增强扫描及后重建在肠道淋巴瘤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及后重建在肠道淋巴瘤中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为淋巴瘤的39例患者的CT资料。结果:39例淋巴瘤患者中,18例发生在小肠,11例发生在大肠。3例累及小肠及临近肠系膜,3例同时累及回肠末段和回盲部,2例累及肠系膜和盲肠,1例同时发生在空肠和回肠,1例累及直肠及乙状结肠。根据肠道淋巴瘤患者的CT表现,可分为4型:①单发肿块型(15),②局部浸润型(14),③弥漫浸润型(8例),④多发病灶型(2例)。结论:CT增强扫描及后重建能较准确地显示肠道淋巴瘤的发病部位、大小形态、强化特点、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等,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回盲区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回盲区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右下腹疼痛或包块为主诉患者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12 9例回盲区病变中急性阑尾炎 65例 (5 0 .4% ) ,急性阑尾炎并周围脓肿 2 0例(15 .5 % ) ,阑尾黏液囊肿 3例 (2 .3 % ) ,盲肠或回肠末端腺癌 2 5例 (19.4% ) ,肠套叠 8例 (6.2 % ) ,回肠末端淋巴瘤 3例(2 .3 % ) ,Crohn病 1例 (0 .78% ) ,回盲部结核 1例 (0 .78% ) ,回盲部结石 3例 (2 .3 % ) ,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内镜、病理或治疗后复查证实。结论 回盲区是肠道疾病的高发区 ,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回盲区病变有良好的发现效果 ,有助于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结外型恶性淋巴瘤中原发胃肠道较多见 ,原发性肠恶性淋巴瘤主要发生在小肠 ,在小肠恶性肿瘤中占居首位 ,大肠淋巴瘤较少见。我院 10年来共收治了 15例原发性肠恶性淋巴瘤患者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5例原发性肠道恶性淋巴瘤患者 ,病理报告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男 8例 ,女 7例 ;年龄 5~ 6 7岁 ,平均36 .4岁。病变部位 :回肠 4例 ,空肠 1例 ,回盲部 6例 ,结肠 3例 ,回、升结肠同时累及 1例。1.2 临床症状及体征 腹痛 10例 ,腹胀 5例 ,便秘、腹泻各1例 ,发热 1例 ,消化道出血 2例 ,腹部包块 5例 ,肠梗阻 1例 ,肠穿孔 2例…  相似文献   

14.
结肠回肠反流与末端回肠黏膜结肠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肠回肠反流与末端回肠黏膜结肠化之关系。方法将慢性末端回肠炎30例,回盲部手术回肠结肠吻合32例。对照组35例三组进行内镜、病理学等方面的对比观察,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回盲瓣功能学观察:手术组、肠炎组、对照组回盲瓣功能异常分别为30,28和5例。内镜下改变:手术组和回肠炎组末端回肠黏膜变薄、绒毛结构不清、绒毛萎缩等,对照组变化不明显。病理学改变:手术组和回肠炎组末端回肠黏膜变薄、绒毛萎缩、绒毛间距增宽、微绒毛稀少、杯状细胞增多等变化,对照组变化不明显。随访时间:时间越长回肠末端黏膜结肠化越显著。结论结肠一回肠反流与末端回肠结肠化的相关,它可能是慢性末端回肠炎的发病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全去带回盲升结肠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5例膀胱癌行膀胱全切的男性患施行该术式,即膀胱全切后,取末段回肠10cm、盲升结肠15cm作代膀胱,将回肠近端与升结肠远端吻合,恢复肠道连续性,于回肠末段近回盲部5cm长回肠纵向折叠形成抗返流肠段,左右输尿管与纵向折叠的回肠段上端行端侧吻合,盲升结肠全去带形成贮尿囊,于盲肠最低点切一小口与尿道吻合。并对术后患的尿液可控性、尿动力学、血清电解质、肾功能及生活质量等指标进行评估。结果 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mo,肿瘤尿道复发1例。结论 回盲升结肠新膀胱术尿液可控性好、操作简单省时、并发症少,是一种较理想的尿流改道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选择性肠道钙离子拮抗剂(匹维溴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观察临床疗效以及其对回盲部肥大细胞的影响,探讨其治疗IBS的可能机制。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IBS患者80例,应用肠道钙离子拮抗剂治疗前后观察疗效以及检测回盲部脱颗粒肥大细胞的数目变化。结果应用选择性肠道钙离子拮抗剂治疗前后回盲部脱颗粒肥大细胞数目有变化。结论应用选择性肠道钙离子拮抗剂治疗腹泻型IBS有效,可能抑制了肥大细胞的活化,机理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肠道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表现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66例肠道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结果 B细胞性淋巴瘤52例,其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37例,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15例,T细胞性淋巴瘤14例。结论肠道淋巴瘤以B细胞淋巴瘤多发,并以惰性的黏膜相关性边缘区B细胞性淋巴瘤多发,T细胞性淋巴瘤预后差。  相似文献   

18.
原位回结肠新膀胱手术是在术中取盲结肠20cm、回肠10cm作新膀胱,阑尾作为输出道。新膀胱上有结肠吻合口、回肠吻合口、左右输尿管吻合口、新膀胱造瘘口;肠道上有回结肠吻合口。因此,肠道准备非常重要。常规清洁灌肠全程需时约1h,而且很难达预期效果。为此,笔者尝试用胃管辅助清  相似文献   

19.
22例小儿肠套叠B超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B超诊断并经充气灌肠和手术证实的小儿肠套叠22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例,年龄7个月~4岁。15例系小肠末端经回盲部套入升结肠中下段,4例经回盲部套入升结肠肝区,2例经回盲部、升结肠达横结肠中段,1例系回肠远段套入回肠并扭转360°。声像图...  相似文献   

20.
肠结核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肺外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肠道慢性特异性感染,好发于回肠,尤其是回盲部,大多数继发于肺结核 [1-2].肠结核一般会表现为恶心、消化不良、肛门不排气、腹痛腹胀、腹泻便秘交替出现,严重者出现便血、梗阻、穿孔等多种并发症 [3].肠结核患者住院时间长,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可能并发肠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