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1 毫秒
1.
应用腘绳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理论与技术实施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学术背景:前交叉韧带重建是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主要治疗方案,近年来,应用腘绳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研究进展迅速.目的:总结前交叉韧带的解剖学、生物力学和重建手术方式,以及应用腘绳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相关进展.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0-01/2007-10与应用腘绳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相关的文章,检索词"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hamstring tendons, reconstruction, tendon regeneration, bone tunnel enlargement",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初检索到文献92篇,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纳入标准:有关应用腘绳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文章,排除因研究目的与本研究无关者和内容重复性的研究,最后共纳入文章42篇,来源于动物实验2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2篇,临床研究38篇.文献评价:其中22个实验研究了前交叉韧带的解剖、生物力学、重建手术方式和临床结果;9个实验研究了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的骨隧道扩大问题;11个实验研究了腘绳肌肌腱取材后的再生问题.资料综合:随着对前交叉韧带双束解剖和生物力学认识的深入,以及单束重建对旋转稳定性控制不良,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腘绳肌肌腱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成为主流术式.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隧道的扩大是多因素的生物学和生物力学过程,可能导致重建术后初始稳定性下降和翻修手术中移植物的固定出现严重问题.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的首选移植物──腘绳肌肌腱,在取材后大部分可以出现再生,并能部分恢复功能,更加增加了骨科医生利用它作为前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的兴趣.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隧道的扩大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结论:前交叉韧带双束的解剖和生物力学研究为手术方案的改进奠定了基础,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对膝关节旋转稳定性具有更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正>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是膝关节最常见的结构损伤,主要继发于膝关节承受超负荷的剪切力和扭转力作用[1]。前交叉韧带自愈能力弱,断裂后常需要进行重建手术恢复其功能。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CLR)能够重建膝关节正常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特性,从而恢复膝关节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背景:选择双束还是单束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目前仍存在很大争议。目的:系统评价自体腘绳肌腱双束与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library、Springerlink、CNKI、CBM等数据库,收集自体腘绳肌腱双束对比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Jadad量表对所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并提取数据资料,使用RevMan5.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纳入临床随机对照试验15篇,共1008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双束重建与单束重建后KT测量值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WMD=-0.51,95%CI(-0.74,-0.28),P〈0.0001];重建后轴移试验阴性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R=1.27,95%CI(1.11,1.45),P=0.0003];重建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WMD=-2.10,95%CI(-3.65,-0.55),P=0.008];重建后IKDC分级评分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R=1.04,95%CI(0.99,1.06),P=0.10]。双束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对于恢复膝关节稳定性优于单束重建,而对于恢复膝关节功能两者疗效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同种异体肌腱单束股骨、胫骨隧道法与双柬股骨、双束胫骨隧道法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手术效果。方法对27例ACL断裂患者应用同种异体肌腱分别采用单柬股骨、胫骨隧道法(单束组),双束股骨、双束胫骨隧道法(双束组)重建前交叉韧带。单束组13例,双束组14例。于术后1年以Kt-2000关节动度计检查,在膝关节屈曲30°、60°、90°分别测量胫骨前后移动情况;以Pivot shift test进行旋转稳定性的比较检查膝旋转情况。结果2组的活动范围、大腿围度差值、IKDC主观评分和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以及单、双束重建组的前向稳定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旋转稳定性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的前向稳定性与单束重建无明显差异,旋转稳定性优于单束重建。  相似文献   

5.
陈宇  罗春梅  汪涓  邓旭  蒋小丽 《护理学报》2018,25(17):25-30
目的 系统评价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开链运动与闭链运动康复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 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EBSCO、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收集所有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开链运动对比闭链运动康复治疗效果的随机对照和临床对照研究.2名研究员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检索、筛选文献、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并提取资料,使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均为随机对照研究. Meta分析结果显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开链运动组和闭链运动组相比,术后 3个月胫骨前移度(KT-1000)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0.55,95%CI (0.41,0.70)].其余各项指标,包括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Hughston评分在术后各时段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闭链运动更利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康复,但后期康复最好结合2种运动方式,并针对患者个体制定严密的康复计划.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加速康复方案指导下的早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和晚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术后僵硬风险。方法计算机检索英文数据库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4年第2期);中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Wan 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网(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查找有关加速康复方案指导下早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和晚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术后僵硬风险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4年9月。结果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5项随机对照试验,共计49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界点分层的早期手术与晚期手术相比,术后僵硬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6,95%CI:(0.52,2.14)]。结论在术后加速康复方案的指导下,早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与晚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相比,术后僵硬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7.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翻修及康复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并分析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失败的原因,对前交叉韧带翻修的术前计划及术后的见解加以评论,重点强调翻修与初次重建术后康复治疗的不同点。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80-01/2004-12关于前交叉韧带重建、翻修及康复的文章。检索词“ACL,reconstruction,revision,rehabilitation”并限定文章的语种类为English。同时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89-01/2004-12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前交叉韧带,重建,翻修,康复”。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关于前交叉韧带初次重建术后的康复、失败的原因,前交叉韧带翻修的术前计划、术后康复。②对具体事件的回顾调查研究。排除标准:排除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符合上述要求的文献69篇,排除44篇重复性研究。25篇符合纳入标准:其中9篇关于前交叉韧带翻修,4篇关于前交叉韧带康复,12篇关于前交叉韧带重建。 资料综合: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失败的原因主要涉及手术技术、术后康复、患者对手术的期望度及顺应性、伴随的其他韧带或关节软骨的损伤程度以及移植物问题等方面,康复重点是早期活动、被动完全伸膝、负重及功能锻炼以改善患者的总体预后。翻修术后的康复计划因人而异。 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翻修术及术后的康复计划,目的是重建有功能的膝关节,使之具有足够的稳定性以满足日常生活中各种活动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背景:选择双束还是单束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目前仍存在很大争议。目的:系统评价自体腘绳肌腱双束与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library、Springerlink、CNKI、CBM等数据库,收集自体腘绳肌腱双束对比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Jadad量表对所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并提取数据资料,使用RevMan5.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纳入临床随机对照试验15篇,共1008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双束重建与单束重建后KT测量值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WMD=-0.51,95%CI(-0.74,-0.28),P<0.0001];重建后轴移试验阴性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R=1.27,95%CI(1.11,1.45),P=0.0003];重建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WMD=-2.10,95%CI(-3.65,-0.55),P=0.008];重建后IKDC分级评分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R=1.04,95%CI(0.99,1.06),P=0.10]。双束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对于恢复膝关节稳定性优于单束重建,而对于恢复膝关节功能两者疗效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9.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是较为常见而又严重的运动性损伤,常可导致膝关节功能障碍。传统的开放性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创伤性大,对膝关节伸膝装置损伤大,功能恢复不满意,远期疗效差。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是目前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有效治疗方法,其损伤小、恢复快、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本科2005年1月~2008年1月在关节镜下行交叉韧带重建前术46例,术后配合早期正确、完整的功能锻炼,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康复护理在关节镜下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术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术的康复护理效果。方法2002年1月至2007年5月,本院采用自体骨-髌腱-骨(Bone-patellar tendon-bone,B-PT-B)、4股腘绳肌腱及人工韧带移植物经关节镜下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ACL、PCL)53例,根据患者个体差异,采取安全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结果术后随访2个月至5年4个月,平均随访3.4年。膝关节活动度术后3个月恢复到(92±13)°,术后6个月(114±11)°。结论关节镜下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术配合安全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可达到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传统小梁切除术和术中应用可拆除缝线技术在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提高功能性滤过泡成功率及提高长期眼压控制方面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71-2007)、OVID(1971~2007)、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1971~2007)和中国知网(CNKI,1971-2007),收集有关可拆除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交叉核对,而后采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RCT,341只眼。与传统小梁切除术相比,术中应用可拆除缝线技术可明显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RD=-0.23,95%CI(-0.31,-0.14),P〈0.00001];提高功能性滤过泡成功率[RD=-0.15,95%CI(-0.27,-0.02),P=0.02];但在长期眼压控制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13,95%CI(-0.37,0.10),P=0.27]。结论现有资料表明可拆除缝线可以降低浅前房的发生率,提高功能性滤过泡成功率,但对长期眼压的控制并不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评价二甲双胍联合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08年第4期)、PubMed(1966~2008.10)、EMbase(1974~2008.10)、CBM(1978~2008.10)、VIP(1989~2008.10)、CNKI(1994~2008.10)、万方数据库(1997~2008.10).收集以二甲双胍联合罗格列酮(RSGIMET组)与单用二甲双胍(MET组)比较治疗T2DM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根据CochraneHandbook5.0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用RevMan5.0软件进行统汁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1个RCT.合计291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RSG+MET组较MET组能更有效地改善糖化血红蛋f{水平:WMD=-0.44%,95%CI(-0.70,-0.17),P=0.001]、空腹血糖水平[WMD=-1.03mmol/L,95%CI(-1.85,-0.75)],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细胞功能;在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方面RSG+MET组低于MET组,但水肿发生率高于MET组:RR=0.82,95%CI(0.71,0.94);RR=3.27,95%CI(1.80,5.91)]:在体重指数、至少发生一次任何不良事件的患者例数和低血糖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SG+MET组较单用MET能更有效地控制血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β细胞功能,且可以降低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评价经耻骨后无张力阴道吊带术(TVT)与Burch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ENTRAL(2007年4月)、MEDLINE(1966~2007.10)、EMbase(1988~2007.10),纳入TVT和Burch术比较治疗SUI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追索已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由两位评价员独立进行文献筛查、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并交叉核对,意见不一致时讨论解决,或向专家咨询解决。采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初检出42篇文献,最后纳入10个RCT(1294例)进行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TVT客观成功率高于Burch术[OR=1.73,95%CI(1.26,2.38),P=0.0007]。TVT总的并发症及膀胱/阴道损伤发生率高于Burch术[OR=I.39,95%CI(1.08,1.80),P=0.01],而Burch术后再次手术率明显较高[OR=0.29,95%CI(0.10,0.80),P=0.02]。会阴部血肿、尿路感染及下尿路症状两组无明显差异(P〉0.2)。结论短期研究显示,TVT是一种疗效有限的治疗SUI的微创术式,再次手术率虽小,但发生膀胱/阴道损伤危险性较高,其疗效有待高质量的RCT并进行长期随访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4.
背景:膝关节内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多采用关节镜下单束单隧道重建及双束双隧道重建,目前单隧道双束重建也已应用于临床,但具体疗效尚不明确。目的:比较单隧道双束和单隧道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07-03/2009-06选择21例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患者接受关节镜下单隧道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同期18例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患者接受关节镜下单隧道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两组患者均采用异体胫前肌进行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分级及Lysholm评分等评估两组患者重建疗效。结果与结论:单隧道双束组随访12~25个月,平均(18.0±3.3)个月;单隧道单束组随访13~27个月,平均(19.8±3.6)个月。末次随访时单隧道双束组与单束组Lysholm评分平均分别为(87.0±2.2)分、(87.5±2.3)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单隧道双束和单隧道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单隧道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也是一种可靠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国产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对治疗心房颤动和扑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BM(1978~2011.10)、VIP(1989~2011.10)、CNKI(1994~2011.10)和WanFang Data(1998~2011.10),查找所有有关国产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治疗心房颤动和扑动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符合纳入标准的RCT,由两位评价员按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独立进行资料提取、质量评价并交叉核对后,采用RevMan 5.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6个研究,1 19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普罗帕酮相比,①在疗效方面:国产伊布利特90 min内、4 h及24 h内房颤、房扑总体转复率更高[OR分别为3.32、2.69、3.08,P均<0.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90 min内房颤转复率及90 min内房扑转复率也更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转复时间方面更短[MD=–25.12,95%CI(–30.43,–19.82),P<0.000 01];②在安全性方面,两者致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15,95%CI(1.97,5.05),P<0.000 01];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OR=0.16,95%CI(0.08,0.33),P<0.000 01]。结论现有临床证据表明,国产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相比,其治疗房颤、房扑可取得较好疗效,能明显提高转复率,缩短转复时间,致心律失常发生较为常见。由于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样本量所限,该结论尚需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6.
中国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从医行为影响的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中国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从医行为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BM(1978~2007.9)、CNKI(1994~2007.9)、VIP(1989~2007.9)、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2000~2007.9)和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1998~2007.9),手工检索《中国实用护理杂志》等杂志,纳入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常规治疗与仅有常规治疗比较的随机和半随机对照试验,按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4.2.6的文献质量评价办法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而后提取有效数据并采用RevMan4.2.10软件对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随机对照试验和2个半随机对照试验,有2个研究描述了盲法。所有纳入研究的质量均较低。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不进行护理干预相比,护理干预可提高糖尿病患者遵医用药服药、运动疗法、饮食控制、血糖监测、按时检查的行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RR(95%CI)分别为1.33(1.21,1.45)、1.48(1.30,1.69)、1.54(1.39,1.71)、1.56(1.41,1.72)、1.66(1.41,1.96)。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从医行为,有效提高病人自控能力,增强病人对糖尿病的认识,对控制和稳定血糖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背景:传统的前交叉韧带重建为单束重建,不能改善膝关节的旋转不稳定性和本体感觉。目的:观察关节镜下采用自体腘绳肌腱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重建前磁共振检查均报道有前交叉韧带损伤。采用自体腘绳肌双束4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结果与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后随访≥3个月。KT-2000测量结果显示重建后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较重建前减小(P〈0.05),Lachman试验检测结果显示重建后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阳性率下降(P〈0.05)。国际膝关节功能评分分级评定结果显示,21例患者恢复至伤前运动水平(P〈0.01),结果证实,采用自体腘绳肌腱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背景:关节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主要有单束重建和双束重建两种方式。目的:随机对比应用异体跟腱单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青岛市市立医院骨科2006-01/2009-01的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单束重建组和双束重建组,分别行异体跟腱单束重建及双束重建。结果与结论:术后顺利完成康复计划并获得随访的病例共52例。双束重建组手术时间较单束重建组长,行关节腔穿刺的病例数较单束重建组多(P〈0.05)。手术后18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单束组重建及双束重建组的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提高(P〈0.05),两组膝关节屈曲30°和90°时用KNEELAX3测量胫骨端后移距离明显低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Lysholm评分、IKDC评分、两组膝关节屈曲30°和90°时用KNEELAX3测量胫骨端后移距离未见明显差别(P〉0.05)。说明与单束重建比较,双束重建后的早期临床疗效无明显提高,且双束重建的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术后关节肿胀重,故不推荐作为首选手术方式,其远期疗效优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评价腹腔镜下根治性子宫切除术(laparoscopic radical hysterectomy,LRH)治疗宫颈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3年第10期)、CBM、CNKI、VIP与WanFang Data,查找有关LRH与开腹根治性子宫切除术(abdominal radical hysterectomy,ARH)比较治疗宫颈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3年10月。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个RCT,共46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LRH与ARH相比,在手术时间[MD=20.25,95%CI(0.26,40.24),P=0.05]、术中出血量[MD=–56.18,95%CI(–74.84,–37.52),P<0.000 01]、术后首次排气时间[SMD=–1.54,95%CI(–2.92,–0.16),P=0.03]、术后疼痛[MD=–1.37,95%CI(–1.85,–0.89),P<0.000 01]、住院时间[MD=–2.32,95%CI(–3.57,–1.06),P=0.000 3]及术后切口感染并发症[RR=0.42,95%CI(0.18,0.97),P=0.04]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的淋巴结活检数[MD=1.34,95%CI(–4.26,6.94),P=0.64]及部分手术并发症[淋巴囊肿:RR=1.19,95%CI(0.54,2.63),P=0.66;DVT:RR=1.23,95%CI(0.48,3.20),P=0.67;尿潴留:RR=0.85,95%CI(0.41,1.75),P=0.66;膀胱损伤:RR=1.91,95%CI(0.49,7.51),P=0.35]无明显差异。结论现有证据表明,LRH虽手术时间长,技术水平要求高,但其安全性及近期疗效均优于ARH。受纳入研究的数量和质量所限,LRH的远期疗效尚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RCT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