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迫切需要农村教育改革相适应,农村教育也只有改革,尤其是在办学方向上转到为农村经济和社会服务的轨道上来,才能充满活力。江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农业人口占全省人口的81.5%,1987年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5.8%,1988年农业总产值为110.86亿元,其中林业产值为7.16亿元,牧业产值22.8亿元,渔业产值3.16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3.5%。我省轻工业发展主要是依靠农业提供原料作保证,农业和以农业为原料的工  相似文献   

2.
《农村教育》2006,(1):10-13
安徽新增农村教师编制2500余名 安徽省近日决定对石台等19个重点山区县(市、区)的农村中小学增加教师编制2588名,此举旨在提高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2003年9月19日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是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由国务院召开会议专门研究部署农村教育工作,这在新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新时期我国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方针。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会议精神和国务院的《决定》,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件大事。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干部职工务必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工作,积极行动起来,为加快我省农村教育改革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近日决定对石台等19个重点山区县(市、区)的农村中小学增加教师编制2588名,此举旨在提高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安徽省提出,要通过推行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引导城镇超编学校富余教师向农村缺编学校流动,教师缺编严重的地区,要制订并实施好分年度补充计划,力争到2007年前基本补充到位,并优先满足农村薄弱学校的需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城镇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轮岗支教定期服务制度,城镇学校新进教师原则上应先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1至3年,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教师职务,应有…  相似文献   

5.
中国教育学会召开的“我国贫困地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于1992年9月26日至30日在陕西商洛地区与国家教委、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召开的全国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会议同时举行。与会同志听取了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加快发展与改革贫困地区教育,为脱贫致富多做贡献》的报告,交流了工作经验,赴商州市、丹凤县和商南县参观了教育综合改革现场;在闭幕式上听取了国家教委专职委员郭福昌的大会总结。会议期间,与会者以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精神为指导,围绕“总结经验,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6.
我县地处皖浙赣三省毗邻地带。全县总面积二千一百三十五平方公里,合三百一十七万二千五百亩。其中山场面积二百五十一万三千四百亩,占百分之七十九点五。耕地面积二十万四千七百亩。全县六区一镇,四十四个乡,总人口二十五万五千二百二十九人,其中农业人口二十二万八千五百零五人。每个农业人口平均山场十亩七分,耕地九分四厘。是个“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县。  相似文献   

7.
中共江西省委书记毛致用同志为本刊创刊40周年的题词“教育立省,兴赣富民”,充分体现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方针,不仅深刻地阐明了教育在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也指出了我省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前进方向。为了广泛宣传和贯彻“教育立省,兴赣富民”的思想,本刊特辟专栏,欢迎广大教育工作者、教师、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踊跃投稿,共同探讨“教育立省,兴赣富民”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交流“教育立省,兴赣富民”的先进经验,以促进我省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进而推动我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於俊杰 《中国教师》2012,(17):18-22
<正>由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民进中央参政议政部协办的中国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政策高层论坛于2012年7月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理事长罗富和出席论坛,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理事长刘川生研究员致欢迎词。刘书记在致辞中指出:中国是个农业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农业、农村、农民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发展农村教育,使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体现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方面。因此,我们有必要关注、探索、研讨农村教育改革与发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每次重大教育改革,都是由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对教育提出客观要求,并通过教育的自身矛盾运动实现的。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世界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教育做为人类社会一种永恒的普遍的现象,也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不同的只是教育的发展和变化,带有自身的特点。人类历史经历了五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具有五种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因而,也有五种不同性质和发展水平的教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论述了当今农村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效,还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展望。  相似文献   

11.
加快农村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办好广大农民满意的教育,是亟需研究的课题.当下农村教育事业面临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文章提出了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农村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方向,有针对性提出了应统筹处理好若干关系的构想.  相似文献   

12.
杜道中 《湖北教育》2002,(12):24-24,35
如何把农村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是农村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思考,及早着手对农村教育进行改革,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日益增强。我县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湖北省首批教育兴农示范县。  相似文献   

13.
加快农村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办好广大农民满意的教育,是亟需研究的课题。当下农村教育事业面临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文章提出了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农村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方向.有针对性提出了应统筹处理好若干关系的构想。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农村教育也有了长足的改革。但目前新的读书无用思想又有抬头,商品经济意识过盛地冲击着农村教育及农村学生,使基础教育出现了一系列危机。究其根源之最,便是农村教育的指导思想、办学方向不明确,教育与当地经济建设相脱离。  相似文献   

15.
16.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失衡的现象突出地存在着。要在大范围内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远的理想目标。但是,在一个区域内,尤其是在一个乡镇内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不仅是非常现实的,而且是可能的。要实现目标就必须了解镇、村学校间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才能有的放矢,找到应对措施。为此,我们以新建县石岗镇中心小学、村小为案例,开展了为期十八个月的现状调查。调查的情况与反思如下:  相似文献   

17.
杜道中 《农村教育》2002,(11):11-12
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环境、人才需求结构以及教育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教育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把农村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是农村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思考,及早着手对农村教育进行改革,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经济建设的服务功能日益增强。我县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湖北省首批教育兴农示范县。  相似文献   

18.
经省政府批准,省教委最近在南昌市召开全省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暨进一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工作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各地、市政府主管教育的副专员、副市长,“三教统筹”、“燎原计划”试点县和部分校舍建设典型县主管教育的副县长,部分农职业中学、农校校长,部分“燎原计划”示范乡代表。省委宣传部和省、地(市)教育、计划、财政、税务、建设、农办、农业、农行、老建办、科委以及江西农大等部门和单位的负责同志共200余人。这次会议总结交流了几年来我省农村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和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的经验,研究、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在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以及进一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方面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在云南省曲靖地区召开的农村教育深化改革研讨会,围绕边贫地区农村教育如何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这一主题以及农村教育改革如何实施分类指导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从当地实际出发,发展和改革教育是边贫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办法。对于边贫地区来说,解决温饱问题仍然是头等大事;脱贫的关键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云南省东南部有个全国出了名的贫困县,这就是西畴县。西畴县山大石头多,人多耕地少,人口密度大,土地零星分散,耕作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优势资源难以利用;能源缺乏,自然灾害频繁,人畜饮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一条规律。我国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占我国教育主体地位的农村教育。这就是说,我国农村教育的取向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整体教育。社会总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农村发展变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速度越来越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猛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