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病人术后恢复中的作用。方法:对我两院近两年手术的胃癌病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N组)和对照组(N-EN组),分别对其术前和术后第8天的体重(W)、上臂肌围(AMC)、白蛋白浓度(ALB)、并发症数和肛门排气时间进行分析。结果:早期肠内营养组病人的体重、上臂肌围、白蛋白浓度术前术后没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则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体重的下降、上臂肌围的减少、白蛋白浓度降低的比较有非常明显差异(P<0.01)。两组的并症发生率和肛门排气时间也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改进胃癌病人的营养状况。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病人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癌病人术后早期应用全肠外营养(TPN)和肠内营养(EN)对营养等状况恢复的疗效。方法将80例胃癌病人随机分为EN组(40例)和PN组(40例)。于术后48h内开始给予等氮、等热量营养支持,观察两组病人手术前、后的营养和免疫指标、术后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术后营养支持的营养及免疫指标明显改善(P<0.05),EN组前清蛋白和免疫指标较PN组明显提高(P<0.05);EN组较PN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更早,同时并发症的发生率亦明显减低。结论胃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既能促进胃肠道功能尽早恢复,又可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将60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术后48 h内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在给予肠外营养的基础上于术后24 h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生化、营养和免疫指标、并发症、术后排气时间、住院天数等。结果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等营养指标术后第7天与术后第1天比较,均明显改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缩短肠道功能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对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胃癌根治术后接受EN和肠外营养(PN)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营养支持方法 对患者营养状况、围手术期并发症、胃肠功能恢复和住院时间及血清蛋白的影响.结果 与PN组比较,EN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早(P=0.001),住院时间短(P=0.004),且术后8 d前清蛋白和清蛋白恢复较快(均P<0.05).结论 早期EN是胃癌根治术后理想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5.
《腹部外科》2012,25(3)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胃癌病人围手术期应用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 将能行一期根治性切除胃癌病人337例,随机分为快速康复外科(FTS)治疗组(n=166)及传统方法治疗(TM)组(n=171).观察术前一般情况、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术后营养状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FTS组因不能全程遵守FTS要求而剔除23例.两组病人术前一般情况、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中补液量FTS组小于T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麻醉误吸及围手术期死亡.首次排气时间[(67±31)h与(114±35)h]、首次排便时间[(112±42)h与(138±46)h]、术后住院时间[(10±2)d与(12±3)d],FTS组均短于T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营养状况FTS组优于TM组,相关营养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根治术围手术期行快速康复外科处理是安全、可行、有效的,能加速病人术后的恢复,并减轻病人痛苦,降低护士工作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及康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02—2018-09间行胃癌根治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于术后行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肛门排气、排便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7天的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指标改善幅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癌患者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利于胃肠功能的早期恢复和营养更为全面,加速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7.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肝癌围手术期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理念在肝癌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处理中应用的安全性。
方法:4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FTS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FTS组采用FTS理念指导下优化的围手术期处理措施,分析比较两组术后第1天和第5天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情况、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记录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FTS组术后应激水平显著降低,排气排便时间提前,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降低(P<0.05),但两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FTS理念应用于肝癌切除患者围手术期处理是安全、有效的,可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52例行胃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肠内营养)和对照组(肠外营养),每组26例,观察比较两组术后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及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及住院时间。
结果:两组患者经营养治疗后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等营养指标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第8天免疫学指标包括CD3+,CD4+,CD4+/CD8+比值及IgA,IgG,IgM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
结论:早期营养支持均能明显改善胃癌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而肠内营养在提高机体免疫力、缩短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日方面明显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在创伤性消化道穿孔围手术期处理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47例创伤性消化道穿孔急诊手术患者,随机分为FTS组(n=27)和对照组(n=20),FTS组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的围术期处理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围术期处理方法,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第1,3 天 C反应蛋白(CRP)水平、术后排气排便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FTS组术后第1 天及第3天 CRP水平减低,排便排气时间、住院天数明显缩短、住院费用明显减少(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创伤性消化道穿孔患者围手术期处理中的应用安全、经济、有效,可加速患者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10.
选取2011年3月—2012年5月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118例,随机将其分为加速康复外科(FTS)组及对照组,FTS组采用FTS方案,对照组采用传统围手术期处理方案,FTS组术后下床时间、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方面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TS方案能够加速老年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空肠造瘘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胆/胰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2010年8月—2012年9月完成的42例PD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行空肠造瘘引流胆胰液。结果:全组患者出现1例胆瘘,1例切口感染,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无胰瘘、出血的发生,无手术死亡,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部分患者行空肠造瘘,能有效预防胆/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腺血管活性肠肽瘤(VIP瘤,VIPoma)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报告2013年1月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VIPoma,并检索1979—2013年国内文献,取其中资料相对完整的34例,对35例VIPoma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肿瘤位置、大小及有无转移、手术方式、病理学检查和随访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周期性发作的分泌性腹泻、低钾血症、低胃酸或无胃酸分泌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血浆VIP水平增高具有诊断价值,经生长抑素或手术治疗后,水泻缓解或停止,血钾恢复正常,血浆VIP 明显下降。采用手术切除、射频消融、化疗、肝移植等治疗方法对于肝转移者均有效果。结论:VIPoma 诊断依赖于典型的临床症状和血浆VIP测定;B 超及CT检查是胰腺VIPoma定位诊断的可靠方法。生长抑素可缓解腹泻,手术切除为胰腺VIPoma有效治疗手段,姑息性切除亦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260例胆囊良性疾病患者,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组(观察组)和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对照组),每组各13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患者恢复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优于对照组(P<0.05);在其他指标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安全有效,费用低,技术要求低,适合在各级医院开展,值得研究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再评价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 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手术治疗的9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4例行腹腔镜胆总管探(腹腔镜组),58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均衡组间混杂因素的影响,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 结果:经PSM法成功匹配30对患者,所有基线资料在组间分布均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0),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且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也明显短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较开腹手术具有微创,术中失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再评价结果与以往研究一致。

  相似文献   

15.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HPT)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机体低血钙或高血磷,长期刺激甲状旁腺分泌过量的甲状旁腺素而导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当药物及一般治疗效果不佳时就进展成为难治性SHPT,此时通过手术或局部介入性治疗可获得良好疗效。笔者从手术治疗和局部介入治疗方面探讨外科治疗SHPT疗效,并讨论分析这些治疗方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钩突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以来完成的12例钩突入路法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资料。手术要点是于十二指肠水平部沿肠系膜上动脉右侧从下往上解离胰腺钩突部及其系膜,再依次完成其他手术步骤。结果:12例患者中2例中转开腹,其余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40~340 min,平均280 min;术中出血150~1 200 mL,平均300 mL;清除淋巴结9~15枚,平均10枚。术后病理检查示标本切缘阴性。术后并发胰瘘2例,胆瘘1例,经处理后痊愈。结论:钩突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安全、可行、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对先天性静脉畸形的认识极其混乱,误诊误治现象相当普遍,规范医疗行为迫在眉睫。2015年6月发表在欧洲血管外科学会官方刊物《European 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上的《欧洲血管外科学会临床实践指南·慢性静脉疾病管理》第6章中,评论了先天性血管畸形的分类,特别关注于先天性静脉畸形以及累及静脉系统的混合型先天性血管畸形包括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和Parkes-Weber综合征的病因、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对进一步提高对静脉畸形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贯穿缝合式胰肠吻合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14年7月8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中采用贯穿缝合式胰肠吻合术行胰肠吻合,即胰腺切面(而非切缘)与空肠壁、胰管与肠黏膜之间吻合。结果:83例中胰头癌32例,壶腹部周围癌42例,其他疾病9例;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81例,非根治性切除2例。手术时间220~350 min,平均290 min;胰肠吻合时间6~22 min,平均8 min。按ISGPF诊断标准,术后具有临床意义的胰瘘8例(9.6%),均为B级单纯性胰瘘;胆汁漏2例;胃排空障碍6例;无吻合口出血、无再手术和手术死亡病例。结论:采用贯穿缝合式胰肠吻合技术可以有效地防止术后胰肠吻合失败及吻合口出血。

  相似文献   

19.
结直肠癌(CRC)是个多因素、多步骤,并同多种基因相关联所致的疾病。近年来研究表明micro RNA(miRNA)与CRC的发病中基因表达调控方面关系密切,miRNA可以通过靶基因进而调控蛋白,这些受其调控的蛋白也能反过来调控miRNA的表达,从而在体内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调控网络,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miR-101在CRC中表达水平下调,并且通过多个靶向位点及通路调控CRC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笔者就miR-101在CR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筛选反应停作用于胆囊癌细胞后的相关差异蛋白,探讨反应停对胆囊癌细胞的作用机制。
方法: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离出胆囊癌细胞的差异蛋白,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两组差异蛋白进行分析和鉴定。
结果:共发现36个差异在2倍以上的蛋白点(P<0.05)。实验组中13个表达下调,23个上调。选择其中差异在3倍以上的10个蛋白质斑点作为差异表达的质谱分析,鉴定出7个蛋白质点。
结论:反应停对胆囊癌细胞有一定作用。通过差异蛋白质点进一步探索其对胆囊癌的作用点,可为研究反应停的抗胆囊癌的作用机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