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通过数值模拟,对上方侧注式双辊铸轧机的轧辊辊套温度场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通过将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的比较,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在铸轧过程中,轧辊外表面温度随着轧辊的旋转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当上、下辊套厚度均为40mm时,上、下辊套的温度分布差异较大,下辊套温度明显比上辊套温度高;加强冷却对辊套温度场的影响较小;减小辊套厚度,辊套的温度降低,但辊套内、外表面温差增大;增加熔池与上辊套的接触弧长度,上辊套温度增大。  相似文献   

2.
为了准确定量预测冷轧过程中组合式支承辊过盈配合面应力分布规律及冷轧和装配工艺参数对应力分布的影响,基于ABAQUS软件完成了冷轧过程组合式支承辊辊套内外表面应力分布仿真。得到了冷轧过程中组合式支承辊过盈配合面及辊套外表面各应力分量沿轴向和周向分布,并分析了辊套厚度、摩擦系数、过盈量、轧制力、弯辊力以及辊套和辊芯倒角对冷轧过程辊套内外表面Mises应力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支承辊外径不变时,辊套厚度与过盈配合面Mises应力成正比,而辊套厚度与辊套外表面Mises应力成反比;摩擦系数对辊套过盈配合面Mises应力影响很小;当过盈量增大时,辊套过盈配合面上接触应力及Mises应力明显增大,辊套外表面Mises应力有小幅度增加;轧制力增大导致过盈配合面及辊套外表面压扁区Mises应力明显增大,而对其它区域应力分布影响不明显,弯辊力对过盈配合面及辊套外表面Mises应力影响均较小;辊套外表面外倒角和辊芯外倒角对降低冷轧过程辊套过盈配合面外端部应力集中有明显作用,辊套外倒角对辊套外表面端部应力分布影响显著,而辊芯倒角对冷轧过程辊套外表面端部应力分布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3.
铸轧辊表面裂纹的萌生及扩展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某厂生产中实际使用的铝板铸轧辊辊套进行解剖,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对表面裂纹和试件断口形貌进行观察。采用X射线衍射仪对裂纹中铝的化合物属性进行测量,分析铝液对铸轧辊辊套表面裂纹形成及扩展的影响;采用金相显微镜对辊套表面及内部金属组织进行对比观察,分析高温及复杂应力作用对铸轧辊辊套表面金属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辊套表面裂纹起源于机械加工产生的微缺陷,铝液对铸轧辊表面腐蚀作用很小,但是渗入到裂纹中的铝液凝固氧化后,相当于在辊套表面金属中嵌入高硬度的杂质,在轧制过程中复杂应力作用下将加快裂纹的扩展速度;高温及复杂应力作用对铸轧辊辊套表面金属组织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双辊连续铸轧机铸轧辊铜辊套(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辊式铝带坯连续铸轧机的辊套一般是用钢材制成的。由于铜合金的热导率比钢的高很多,多年来国外冶金工程师试图用铜合金加工成辊套,然而因铜合金的强度低使研发工作未能获得希望的结果。德国凯美公司(KME)通过科技攻关,于21世纪初推出铜合金辊套,并在铝铸轧生产中获得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文分为两部分刊出,第一部分简要介绍铝铸轧工艺流程及铸轧辊结构和材质,铜合金辊套的研发情况;介绍凯美公司研发的铜合金辊套以及用于制造辊套的Cu-Co-Be合金的成分和性能。  相似文献   

5.
<正> 组合轧辊,除了通用的红装制造工艺以外,借辊套工作表面淬火来结合装配的新方法正获得应用。在这种情况下,辊套与芯轴以一定的间隙进行装配,然后作工频连续感应加热淬火。由辊套装配孔的缩小来保证必要的过盈。在拟订这种轧辊的结构和其热处理工艺时,不仅要计算辊套在表面感应淬火时的变形(其基本规律归纳于文献[2]中),而且还要  相似文献   

6.
针对型钢生产线矫直机用辊套装配数量繁多,进行辊套更换耗时费力的问题。本文对现有的辊套离线拆装装置进行调研,提出了一种新的辊套拆装方案:在矫直机固定底座上设计双液压缸翻转装置,辊套装配安装采用液压预紧,碟簧回松的方法拆装辊套。该方法有效地提高了辊套拆装效率,自动化程度。  相似文献   

7.
防止铸轧辊辊套早期失效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铁 《铝加工技术》1996,(2):35-41,54
针对西北铝加工厂Φ650×1600mm铸轧机1991年以前铸轧辊辊套寿命较短的现象,论述了铸轧辊辊套提前失效的形式、原因及辊套在铸轧过程中的受力情况,提出从辊套材质、加工、技术条件、使用等方面进行一系列修改,使铸轧辊套寿命提高。  相似文献   

8.
双辊连续铸轧机铸轧辊铜辊套(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篇是全文的第二部分,对钢-钢、铜-钢(通常上辊辊套为铜合金的、下辊辊套为钢的)、铜-铜三种组合辊套铸轧机铸轧铝合金带坯,其铸轧速度及生产能力进行了对比;对分别采用三种组合辊套生产的1050、8011、3003铝合金带坯的组织进行了对比;介绍了用钢-铜组合辊套铸轧的8006、8011铝合金带坯生产的箔材的组织和性能。显示出铜合金辊套具有很多的优越性。还介绍了铜辊套铸轧机生产铝合金带坯的典型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9.
利用铝双辊铸轧过程传热数学模型,对铝带坯/辊套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辊套材料、浇注温度等工艺因素对双辊铸轧过程铝带坯/辊套温度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吴彬  张清东  张晓峰 《轧钢》2012,29(1):19-21
针对薄规格高强钢板形控制困难问题,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常规支撑辊+CVC中间辊、CVC补偿支撑辊+CVC中间辊及VCL+支撑辊+HVC中间辊3种代表性辊型配置对高强度冷轧板的板形控制能力的影响。与其他2种辊型配置方案相比,VCL+支撑辊+HVC中间辊辊型配置的承载辊缝的凸度调节域较大、横向刚度较高,辊间接触压力较小。实际生产表明,在该辊型配置方案下,高强度带钢的板形控制精度较高,支撑辊磨损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1.
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铸轧辊套建立二维模型,模拟铸轧辊套在铸轧过程中的温度场分布。通过分析不同冷却水流速度下铸轧辊套温度场分布,揭示在镁合金双辊铸轧过程中不同冷却水流速度对铸轧辊套冷却的影响规律,为工业生产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ANSYS的快速铸轧过程温度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快速铸轧过程这类具有质量输运现象的金属凝固传热有限元数学模型,考虑了影响辊套与带坯传热的界面接触热导问题,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快速铸轧过程中的辊套与铸坯耦合温度场进行了仿真分析,并就不同工艺参数(铸轧区长度、接触界面换热系数、浇注温度、铸坏厚度以及铸轧速度等)对铸坯温度分布及其相变区间的影响进行了系列研究,为连续铸轧特别是快速铸轧工业实验参数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开发了4种成分不同的Cr-Mo-V系炼钢粉尘回收轧机用工作辊辊套材料,通过临界点及连续转变曲线测定、热处理工艺筛选、深冷淬火试验以及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分析等确定了热轧辊辊套材料的最佳成分与热处理工艺。结果表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淬硬性、淬透性、耐磨性能及优良的高温使用性能,其综合性能指标超过国外同类产品。  相似文献   

14.
讨论了电渣重熔钢锭在生产辊套锻件时的优势 ,提出了对原工艺的改进方法。改进后的工艺减少了电渣钢辊套锻件的锻造火次 ,提高了锻件的成材率 ,降低了生产成本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刘福龙  许升军 《轧钢》2003,20(2):60-61
通过对高线悬臂式轧机辊环安装固定中锥形套的受力分析,计算了加压工具的加压值,从而避免了加压过大造成崩辊,加压过小造成松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讨论了大型双金属辊套离心复合铸造过程中的主要工艺因素对辊套质量的影响 ,探讨了辊套常见缺陷的产生及防止措施 ,为大型双金属离心复合辊套的铸造 ,确定了最佳工艺方案。  相似文献   

17.
聂庆信  徐小林 《轧钢》1998,(5):57-58
指出湘钢高速线材轧机精轧机组辊轴锥面易烧损的主要原因是辊环装配不当,通过严格控制锥套外径与辊环内径配合(过盈量≤0.005mm,间隙≯0.035mm),改装液压安装工具(快速接头后增设压力表)及设计专用量具等措施,避免了辊轴烧损事故。  相似文献   

18.
GCr15SiMn钢辊套开裂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Cr15SiMn钢辊套淬火后出现裂纹。通过金相试验、断口分析、化学成分分析等对辊套的开裂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辊套中的铸造缺陷是裂纹源,并在锻造中扩展,最终在淬火应力的作用下导致辊套开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