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麦蛾茧蜂性比与寄主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2.
麦蛾茧蜂是鳞翅目昆虫的一种外寄生蜂,是仓储鳞翅目害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为提高麦蛾茧蜂的扩繁效率,本文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其寄主烟草粉螟密度、麦蛾茧蜂密度和性比对其子代出蜂数(雌蜂数、雄蜂数和总蜂数)和雌雄性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烟草粉螟密度为5头/盒时,麦蛾茧蜂的子代出蜂雌蜂数、雄蜂数、总蜂数和雌雄性比最高,分别为(90.71±2.01)、(51.70±2.95)、(142.00±3.88)头和(1.79±0.11);当烟草粉螟密度为50头/盒而麦蛾茧蜂密度不同时,4对寄生蜂(蜂与害虫比为1∶12.5)的平均单雌出蜂数最高;此外,增加雌蜂数显著提高子代出蜂数,而增加雄蜂数并未显著影响这些指标。因此,本文推荐在麦蛾茧蜂的大量饲养中,按寄生蜂、害虫比为1∶5~1∶12.5、寄生蜂雌雄性比为1∶1的方式接蜂且可连续使用10 d,这将有利于麦蛾茧蜂的大量饲养。该研究结果可为麦蛾茧蜂的规模化繁育和应用提供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3.
麦蛾茧蜂生物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信飞 《昆虫天敌》1990,12(2):85-90
麦蛾茧蜂Bracon hebetor,属世界性分布。寄生于干果斑螟cadra cautella、印度谷螟Plodiainterpunctella、麦蛾Sitotroga cerealella、地中海粉螟Ephestia Kuehniella等的幼虫中。笔者在仓库害虫调查中,发现此蜂对上述仓虫的发生、为害有一定控制作用,为此进行了室内饲养观察。现将1982~1984年研究的初步结果报导于下。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麦蒲螨Pyemotes tritici(Lagreze-Fossat et Montagne)侵染印度谷螟Plodia interpunctella (Hubner)和麦蛾柔茧蜂Habrobracon hebetor(Say,1836)的症状进行了扼要的记述,同时介绍了该螨的主要寄主及分布情况。这是该螨寄生麦蛾柔茧蜂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5.
麦蛾茧蜂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麦蛾茧蜂是仓库害虫粉斑螟等幼虫的天敌。在温州,一年发生13—14代该蜂生活周期短,7—8天可繁殖一代,成蜂寿命长(233.5天),繁殖量大,单雌最多能繁殖276只幼蜂。成虫与蛹能耐低温,在4—8℃下,可保存1个月。成蜂能攻击深层粮堆内的寄主,一般寄生率78.7—91.6%。放蜂期间可掌握在仓虫发蛾高峰后10~15天,根据试验结果,认为此蜂有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麦蛾茧蜂的离体培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7.
2005年~2006年,我们对田间采集的麦蛾柔茧蜂室内人工繁殖温湿度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温度28±1℃、RH75±5%的环境条件是麦蛾柔茧蜂发育的适宜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8.
为评估在5℃条件下冷藏不同时间的寄主烟草粉螟Ephestia elutella对麦蛾茧蜂Habrobracon hebetor适合度的影响,利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评估麦蛾茧蜂在0、15、30和60 d不同冷藏时间烟草粉螟上的发育历期、存活率、繁殖力、种群参数、麻痹率参数、种群数量和麻痹潜能。结果表明,在冷藏30 d的烟草粉螟上,麦蛾茧蜂成虫前期较短,存活率、平均繁殖力和雌成虫比例均最高;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净增殖率等种群参数均优于其他3个冷藏处理;净麻痹率、稳定麻痹率和周限麻痹率等麻痹率参数与其他冷藏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但转化率(0.36)显著低于对照(0.39)和冷藏60 d处理(0.40)。预测结果显示在冷藏30 d的烟草粉螟上麦蛾茧蜂种群数量和麻痹潜能均最大,分别为3 587 837 818头和539 670 155头。表明麦蛾茧蜂能在冷藏60 d内的烟草粉螟上完成整个世代周期,而冷藏30 d的烟草粉螟最有利于麦蛾茧蜂的规模化繁殖,建议以冷藏30 d的烟草粉螟为寄主繁育麦蛾茧蜂。  相似文献   

9.
新疆南部棉区麦蛾柔茧蜂对田间棉铃虫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在新疆阿克苏市进行了利用麦蛾柔茧蜂Habrobracon hebetor Say防治麦田第一代棉铃虫和棉田第二代棉铃虫的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在麦田按500头/亩的量释放麦蛾柔茧蜂,可使麦田棉铃虫幼虫的虫口减退57.7%;化蛹量较对照减少0.56头/m~2。在棉田按700头/亩的量释放麦蛾茧蜂,对棉铃虫幼虫的麻痹率是50.73%,对棉铃虫的防效达65.96%。  相似文献   

10.
麦蛾柔茧蜂对田间棉铃虫和玉米螟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天敌资源防治害虫是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核心内容.我国利用赤眼蜂(Trichogramma)防治农林害虫的面积每年约67万~100万hm^2,但由于影响因素较多,效果不够稳定,需和其它措施配合进行综合防治.乌兹别克斯坦利用赤眼蜂和麦蛾柔茧蜂(Habrobracon hebetor Say)防治棉铃虫的面积每年可达130多万hm^2.  相似文献   

11.
在实验室观察了白虫小茧蜂的产卵行为,从化学及物理的角度探讨了寄主因素对白虫小茧蜂产卵的影响。这些寄主因素包括寻主利它素、寄主表皮的化学物质,显微结构和柔软性。实验表明:寄主表皮的柔软性是影响该小茧蜂产卵的关键因素。寻主利它素、寄主表皮的化学物质和结构均对产卵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光周期对荔蝽卵平腹小蜂日产卵量及后代性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用柞蚕剖腹卵为寄主在温度25±1℃、相对湿度70~85%、光照强度500lx条件下研究不同光周期(0L:24D、6L:18D、12L:12D、18L:6D和24L:0D)对荔蝽卵平腹小蜂日产卵量及后代性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个不同光周期处理之间,平腹小蜂日产卵量没有显著差异,在无光照条件下也可以正常产卵,除24L:0D外其它4个处理,在一天中不同时间的产卵数有显著差异,而且在5L:18D、12L:12D和18L:6D3个处理中均以上午6:00~12:00期间的产卵数最多,分别占全天总产卵量的53.3%、50.8%和38.0%。5个光周期处理的平腹小蜂后代雌性比有显著的差异,在6L:18D光照条件下后代雌性比最高,其次是0L:24D、12L:12D和18L:6D,而24L:0D即全光照条件下雌性比最低。各个处理在一天中不同时间的后代雌性比均无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麦蛾茧蜂的离体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含昆虫血淋巴、鸡蛋黄和牛奶的培养液用帕拉玢膜加工成小囊状“人工幼虫”,将寄生在大蜡螟幼虫体表接近孵化的麦蛾茧蜂卵,移到“人工幼虫”上培养。麦蛾茧蜂完成从卵到成虫离体发育,幼虫存活率、化蛹率和成虫羽化率分别为72%、48%和24%。  相似文献   

14.
东方实蝇蛹俑小蜂实验种群的雌雄性比为2.48:1,冷藏后子代小蜂的雌雄性比变化较大,甚至出现比例倒置现象。雌蜂寿命最长16天,平均为8天,冷藏后寿命缩短。实验种群雌蜂生殖力高峰维持于第2~4龄,平均每雌每天可产仔1.04只,冷藏后生殖力降低,冷藏1和2周组的产仔平均值分别为0.82和0.79只。  相似文献   

15.
采用选择性试验与非选择性试验两种方法,对肯尼亚的一种新记录的赤眼蜂Trichogramma sp.nr. mwanzai作了寄主嗜好性的初步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该蜂对玉米禾螟、Busseola fusca和Eldana succhrina的卵均能寄生,但最喜欢玉米禾螟的卵。对家蚕卵不能寄生。在自然条件下也不能寄生Busseola fusoa产在叶鞘下的卵。在非选择性试验中,该蜂在玉米禾螟卵和粉螟卵上的单雌产子数与子代蜂雌雄性比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从我国8个省(市)的落叶松毛虫、油松毛虫、赤松毛虫、马尾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中采到的8个松毛虫赤眼蜂种群,经米蛾卵饲养后,亲代及子代均用于形态学观察。这8个种群的雄外生殖器构造相当一致,但根据雄虫触角棒节上刚毛的相对长度可以分成3组。表现出有明显的种群地理分化。位于较高纬度的北京和内蒙古种群属长毛组、触角棒节上刚毛相对较长;位于较低纬度的湖南和云南种群属短毛组;来自吉林、山东、浙江和广西的4个种群属中毛组  相似文献   

17.
蝶蛹金小蜂性比,寄生密度分布及两者关系的数学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萃  叶恭银 《昆虫天敌》1993,15(1):33-38
本文就蝶蛹金小蜂性比分布、寄生密度分布及性比和寄生密度间的关系作了数学模拟。越冬代雌性比累计频率分布呈幂函数分布,非越冬代则呈指数函数分布。越冬或非越冬菜粉蝶蛹中寄生密度累计频率分布均呈 Weibull 函数分布。越冬代和非越冬代的雌性比与寄生密度间均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8.
二元杀虫剂混配比例与共毒系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二元杀虫剂混配中,共毒系数与某种农药在混剂中所占的比例关系是一条曲线。这个公式初步推断为y=ax2+bx+c。  相似文献   

19.
潜蝇绿凹面姬小蜂的取食寄主习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潜蝇绿凹面姬小蜂通过取食和寄生两种方式致死寄主。雌蜂明显选择成熟的豌豆潜叶蝇幼虫寄生,不寄生初孵幼虫,对初孵幼虫的取食量也比较少。在雌蜂一生中,杀死的寄主总数,取食致死占 59.4%。寄生致死占40.5%。取食致死数与寄主致死数密切相关,说明补充营养对该蜂产卵寄生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20.
在试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芜菁夜蛾线虫北京品系与亚洲玉米螟幼虫接触时间,对玉米螟死亡率和死亡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线虫与玉米螟接触时间在0.5、1、2小时内,玉米螟死亡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分别为35.3、50.7和61%。4小时以上各处理玉米螟死亡率均达92%以上,差异不明显。线虫与玉米螟接触0.5、8和12小时,其寄主体内进入的线虫数分别为1.2、7.9和23.8~28.3条/虫。玉米螟幼虫的死亡速度也随进人体内线虫数增多而加快,进入一条线虫的寄主在48~96小时内死亡,2~5条线虫的72小时内死亡,6~30条的48小时死亡,31条以上的24小时内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