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红 《教育研究》2022,(11):77-88
提供课后服务,解决学生课后无人监管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美国课后服务的产生与发展,源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社会问题增多以及党派之争。美国课后服务在减少青少年犯罪、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促进学生社会与情感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美国课后服务的运作,有赖于广泛的资金来源、多样化的课程、多渠道的教师来源、较为成熟的监管评价体系、多元化的课后服务供给主体以及非政府组织和机构的助力推动。美国的课后服务实践表明,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足是造成不平等现象凸显的主要原因。课后服务具有实现公共利益的价值和满足公共需求的功能。课后服务所具备的看管功能、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决定了其公共服务的价值属性。在建立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课后服务体系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性作用,学校必须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树立课后服务与课内教学同样重要的理念,共同服务于教育目标的实现。这既是新时期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也是基础教育“提质增效”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2.
英国对于学龄儿童课后服务的关注较早,其课后服务政策历经了发端、快速发展和完善阶段.其课后服务形式主要有课后保姆、扩展学校、课后俱乐部和祖父母护理等.课后服务具有形式多样,以儿童为中心;政策支持,注重监测评估;权责分明,多方协同合作等优点.同时,课后服务存在费用高昂、供给不足等问题.英国课后服务的经验对我国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拓展财政投入路径、减轻教师负担、扩展服务功能以及解决"三点半现象"具有启发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的重要性进一步突显,现阶段我国课后服务快速推进但实践层面表现出无序与混乱,而发达国家课后服务已具有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在考察美国、北欧、韩国与日本课后服务实践基础上,课后服务模式可以归纳为服务国家教育战略的动态模式、确保平等的社会福利模式、重塑学校公信力的教育模式以及福祉与教育综合推进模式四类,各模式在供需关系、服务对象、服务人员、内容与效果、质量评估方面分别呈现出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对完善我国课后服务进行思考,并提出如下建议:明确课后服务的价值功能,分类推进课后服务政策;搭建课后服务资源网络,家校社多方联动;设置多样化活动,推进课后服务活动课程化;建立课后服务质量评价与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4.
课后服务循证评估对提升课后服务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价值。澳大利亚课后服务循证评估以政策引领循证价值理念、多元主体联动搭建组织平台、坚持严谨实用的科学证据观为特点。遵循严谨的循证评估程序,从提出问题、收集最佳证据、基于证据开展评估活动、实施评估与改进四方面开展循证评估,以此保障循证评估成效。虽然澳大利亚课后服务循证评估在证据生产环节、证据运用环节也面临着亟需解决的问题,但其循证评估体系为我国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质量评估提供了经验借鉴。从规范制度、拓宽证据渠道、建立质量标准、开展多元主体协作评估四方面进行改进,能有效促进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社会组织是农村社区教育实现组织化、规范化、专业化的重要平台。在整合资源、提升农民主体学习、促进农村社区教育体制改革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同时由于农村社区资源发展不平衡,政策法规的不完善,社会组织服务与农村社区教育主体需求错位以及未形成科学有效的可持续运行机制,影响了社会组织在农村社区教育中的功能发挥。文章通过反思社会组织在农村社区教育发展中的困境,探讨如何解决社会组织发展的问题,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社区教育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以学校为主要载体组织和开展的课后服务体系已经成为新时代提升基础教育综合育人能力和促进未成年人核心素养建构的重要抓手。目前学校组织的课后服务以学校传统的学科课程服务为主要形式,以动员校内资源为课后服务平台建设基本思路,而家长和社会等相关主体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支持者,并未深度参与到课后服务体系当中。因此,为了有效促进多主体协同参与学校课后服务体系,形成“学校+家长+社会”的课后服务体系,需要围绕当前学校课后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家长和社会组织参与机制不健全、经费供给和准入制度设计缺位、主体行为监督和外部资源评估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设计和供给相应的政策支持,为新时代高质量学校课后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多维支持。  相似文献   

7.
美国“放学后计划”经过一百多年的探索,已经发展成为校内外协同推进的课后服务系统。多渠道资金来源、多样化人员结构、多主体信息互通和多机构协同评估运行质量的实施策略,保证了“放学后计划”为儿童提供优质的课后教育,体现了“放学后计划”凭借立法引领发展、强调协作提供资源、重视评估改进质量的特征。美国“放学后计划”协同育人的理念和措施在提升学生学业水平、改善学生学习行为、保持儿童身体健康等方面已经取得积极成效,同时也在持续性发展中面临需求量大、资金不足、师资水平参差等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8.
《中学教育》2021,18(4):103-112
北欧地区课后服务的发展与欧洲提升就业率,促进经济发展,维护两性平等,协调家庭与工作,促进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的背景密切相关。北欧地区具有较为完善的课后服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供需平衡。课后服务以政府提供为主;课后服务设置了内容丰富的课程,旨在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配备了充足且优质的师资;服务费用由国家大力补贴;形成了政府主导,第三方参与的课后服务监管体系。北欧地区课后服务的活动内容、师资配备、收费制度和监管情况虽略有差异,但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灵活且可负担的服务项目;健全的质量监督体制等共通的特征。为此,可以将北欧四国的课后服务作为反思平台,思考我国课后服务的走向。我国可加强政府为主导,多方共建的服务体制;注意服务对象向弱势群体倾斜;服务内容以学生全人发展为导向;打造专业化的课后服务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9.
福利治理理论是分析社会福利政策的有效手段。福利治理理论关注福利递送主体、福利递送资源、福利递送模式和福利递送效果,对于厘清福利服务的本质有重要意义,能够提出更好的政策建议以提高福利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日本在地方创生战略下推动实施了“公营塾”课后服务政策。“公营塾”课后服务政策根据福利治理主体参与的形式划分为政府主导型、合同外包型和社会企业型,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福利治理模式。日本“公营塾”政策对于教育创生、教育福祉提升具有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目标设定单一、师资力量无法保证、政府监管困难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对我国乡村教育振兴提出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福利平等化,提升本地竞争力;协调多元主体参与,实现教育福利效应,增强本地凝聚力;创新福利治理模式,实现本地内生性发展,激活本地主体能动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开展中小学课后服务,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学生困难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来,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短板与不足。“双减”格局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课后服务,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成为了新的目标导向。课后服务与其他环节相联动,教育信息化2.0也给我国课后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特提出制定和完善课后服务实施细则、建立健全课后服务体制机制、加强课后服务师资队伍建设、因地制宜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推动课后服务均衡发展、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安大略省0-3岁儿童早期教育以该省教育厅《学习是怎么发生的》为指导性纲领,将发展婴幼儿归属感、幸福感、参与性和表达性列为教育目标,通过教育者与儿童及其家庭间回应式的关系、儿童的探究式学习、师生合作学习、教育者的教学记录、反思性教学和合作探究等途径实现教育目标。多伦多市儿童早期教育在线评估系统为教育目标的具体实施提供了评估细则,为确保儿童早期教育质量提供保障。安大略省的儿童早期教育目标、教育者的培养理念、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为我国促进"幼有所育",建设高质量的托育服务系统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课后服务是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主体参与协同完成的教育活动,协同体系的构建是课后服务落实的关键。文章从多理论维度审视课后服务主体协同: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观念上明确家校社的职责;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在制度上明确政府质量评估、配套制度和服务收费制度建设;基于三螺旋理论在机制上探索分别以家校社为主导构建协同育人路径。  相似文献   

13.
科学评估课后服务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有助于为完善课后服务政策提供证据支持。对国外31项实验与准实验的元分析显示,课后服务对学生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主效应集中在学生情感与态度发展方面,合并效应量为0.273。具体来看,学段效应差异方面,小学开展课后服务相对于中学对学生情感与态度发展的效应更明显;开展频次方面,每周4次以上的课后服务对学生认知与行为发展的效应更大;项目质量方面,具有SAFE特征的高质量课后服务更能促进学生发展。据此,应充分发挥课后服务全面育人功能,激发课后服务长期育人活力,并通过动态评估精准反馈课后服务全程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在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促进教育公平和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从进一步充分发挥课后服务的作用和功能来看,在质量保障、师资保障、经费保障及校外教育服务机构参与机制等方面还存在问题。破解这些问题,需要加快出台国家课后服务质量标准和建立完善监督评估机制,加强课后服务师资数量、结构和质量建设,推动建立完善课后服务成本分担制度,加快建立完善购买课后服务公开招标制度。  相似文献   

15.
课后服务是为学生课后活动提供的服务,由政府经费补贴、学校酌情收费、教师获取适当劳酬的课后服务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课后服务不仅具有解决小学“三点半难题”的本体价值,还具有预防校园欺凌、践行素质教育、保证教育公平的育人价值和增加人民幸福感、缓解社会矛盾的发展价值。我国已形成了学校、学校家委会、青少年校外教育场所和社区主导的四种课后服务基本方式,也存在部分地区未开展课后服务、服务性质定位不明确、服务主体权责不明、服务的教育功能彰显不够、课后服务配套缺失等问题。改进课后服务还需明确定性收费、建立公正合理的课后服务成本分担机制,重视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遵循自愿原则的同时对亟需服务群体给予优先保障,严格教育目标取向不断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与形式,加强课后服务过程管理与课后服务质量评估,健全课后服务统筹配套管理制度、整体联动化解课后服务难题。  相似文献   

16.
对教育部办公厅推广的部分地方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内容分析发现,中小学校课后服务的基本价值表现为对象的差异取向、主体的多元取向、内容的素质取向、模式的“普惠+个性”取向和保障的公益取向等。对照新时代课后服务的价值追寻,中小学校实践仍存在学校徘徊在事实价值和终极价值之间、教师挣扎在政策制约与个体能动之间、家长困惑于责任让渡与协同育人之间等价值悖论。建议处理好“托”与“育”的关系,凸显课后服务的民生旨归;处理好刚与柔的关系,激发课后服务的内生动力;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发挥协同育人的整合功能,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实践。  相似文献   

17.
近几十年来,工业化及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家庭结构小型化、女性就业意愿强烈、离婚率增加及祖孙隔代家庭增多等家庭变迁,对我国传统家庭功能造成了冲击。一方面,父母无力承担儿童课后教育、照顾与保护的重任;另一方面,当前的儿童课后服务供给主体又存在多重隐患,协助与支持家庭的教育服务需求日益迫切。各级政府需承担起儿童课后照顾与教育的公共责任,科学制定儿童课后照顾与教育服务制度,合理规范儿童课后照顾与教育服务市场,优化与恢复家庭及学校在儿童课后照顾与教育服务的功能,保障儿童获得公共照顾及教育服务资源的权益。  相似文献   

18.
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是稳健推动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是构建教育良好生态的重要举措,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然而,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仍面临课后服务制度规范亟待完善,课后服务人员权责有待厘清,课后服务保障体系有待健全等现实难题。面向未来,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应优化完善制度规范,夯实稳固政策根基;明确多元主体权责,形成教育治理格局;建立健全服务体制机制,提升支撑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9.
“双减”意见是对基础教育改革所设的重大战略布局,课后服务作为这项伟大工程的重要基石,承担着促进教育公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艰巨任务。文中从宏微观分析国家、社会、学校与学生、教师、家长在课后服务中所面临的困境。基于数字教育视角,探讨数字教育带给课后服务在促进教育公平、整合教育资源、改革教学评价机制与提高服务质量的新机遇。提出以构建课后数字教育服务体系、协同共建课后数字教育服务机制、协同发展数字教育服务资源、积极引进社会资源四个方面,探索高质量课后服务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0.
赋能课后服务可以让中小学课后服务创造更多价值,促成学生更多的发展可能。中小学课后服务主要是指一定环境条件下由多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服务,对中小学课后服务的赋能除了要从硬件方面来改善,更要从制度、文化、技术、组织等方面着手,具体措施是:完善制度规范,解决中小学课后服务实践问题;发挥文化的积极推动作用,提升中小学课后服务软实力;融入先进技术,全面升级中小学课后服务关联要素;改进组织要素,优化中小学课后服务管理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