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森林脑炎病毒不同感染途径对小鼠模型的致病性、病毒分布及增殖动态。方法将适应原代地鼠肾(primary hamster kidney,PHK)细胞的森林脑炎病毒进行10倍系列稀释,取4个连续稀释度的病毒液,分别通过脑腔注射、灌胃、滴鼻、肌肉注射、腹腔注射的感染方式,对昆明小鼠进行攻毒,逐日连续观察14 d,计算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并分别取攻毒后第3、5、7天发病典型的腹腔感染组小鼠脑、肺、肾脏、肝脏、心脏、小肠、血液7种组织器官,采用蚀斑法检测病毒滴度。结果脑腔、灌胃、滴鼻、肌肉注射和腹腔注射攻毒方式的LD50分别为10、105.1、105、101.2和102PFU/mL。所有攻毒途径小鼠的脑腔中病毒滴度最高,达109PFU/mL,肺组织为106.5PFU/mL,肾脏为105PFU/mL,心脏和肝脏中病毒滴度较低,分别为102和101.5PFU/mL,肠道中出现一过性病毒感染,而血液中病毒滴度最高为105.5PFU/mL。结论森林脑炎病毒可通过多种途径感染小鼠模型,除具有较强易感性的脑组织外,对肺组织细胞同样具有较强的感染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检测狂犬病病毒PM株病毒滴度的改良蚀斑法,并验证其精密度。方法于细胞接种病毒后第6天,分别加入不同浓度(0、50、75、100、200、400 mmol/L)HEPES溶液,以及分别于细胞接种病毒后第2、4、6、8天,加入最适浓度的HEPES溶液,确定HEPES最适加入浓度及蚀斑最适判定时间,建立改良的蚀斑法,检测48批狂犬病病毒毒力,并与小鼠脑内滴定法进行相关性比较;重复检测3次10批狂犬病病毒收获液毒力,计算变异系数(CV)。结果接种病毒后第6天后加入200 mmol/L HEPES溶液,形成的蚀斑清晰,易于计数。建立的蚀斑法与小鼠脑内滴定法具有高度相关性,3次检测结果的CV在0. 4%~3. 38%之间,重复性良好。结论加入HEPES溶液改良后的蚀斑法,操作便捷,是较为理想的滴定狂犬病病毒PM株毒力的方法,可替代小鼠脑内滴定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以乙脑疫苗株SA14-14-2为基因骨架的乙脑/登革2型嵌合病毒,并进行初步检定,分析其作为疫苗候选株的可行性。方法用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减毒株PDK53 prME基因替换乙脑病毒疫苗株SA14-14-2的相应区域,构建乙脑/登革2型嵌合病毒全长克隆质粒,通过体外转录、转染原代地鼠肾(PHK)细胞,拯救出乙脑/登革2型嵌合病毒,并分析该嵌合病毒的蚀斑特征、增殖特征、神经毒力和神经侵袭力、免疫原性及免疫攻击保护作用。结果构建的嵌合病毒比乙脑疫苗株SA14-14-2具有更小的蚀斑,在PHK细胞上具有更低的增殖能力;对成鼠无神经毒力和神经侵袭力;可诱导小鼠产生较高的中和抗体效价,且免疫8周后,中和抗体滴度无明显下降(P 0. 05);能保护小鼠免受致死剂量DENV的脑内攻击。结论本实验制备的嵌合病毒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免疫原性及免疫保护作用,有望作为登革疫苗候选株。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乙型脑炎病毒(JEV)SA14-14-2减毒疫苗株传代过程中的生物学和基因稳定性,为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提供依据。方法将JEVSA14-14-2减毒疫苗株PHKC7代病毒在原代地鼠肾细胞(PHKC)上连续传代,检测各代次病毒的培养特性以及第8、12、17和22代病毒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对起止代次病毒(PHKC8和22代)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对中间代次病毒(PHKC12和17代)的结构蛋白基因进行测序,并与基因库乙脑病毒SA14-14-2株(D90195)比较。结果各代次病毒产生的细胞病变基本一致,病毒滴度在17代前较稳定;在BHK21细胞上形成的蚀斑形态一致;小鼠脑内的致病力未发生变化,乳鼠传代返祖试验高代次病毒毒力有升高趋势。8、12、17和22代病毒免疫小鼠后,对P3强毒攻击均具有保护作用。E蛋白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PHKC8代与D90195完全一致;而PHKC12、17和22代出现单个碱基(第2142或2143位)突变,导致E389氨基酸改变(D→N或D→A),但并非回复突变。4个代次病毒的PrM-C区结构蛋白基因均未发生变化。PHKC8、22代病毒的其他核苷酸突变发生在基因组非结构蛋白区和3′端非编码区;全序列PHKC8和22代与D90195比较,发现7~8个核苷酸不同,导致3~4个氨基酸的差异,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大于99.93%和99.88%,且以上突变不存在于明确的相关减毒位点上。结论JEVSA14-14-2减毒疫苗株在PHKC上连续传15代,仍保持高度的生物学和基因稳定性,疫苗生产用病毒控制在10代以内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纯化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SA14-14-2株)的方法。方法应用超滤浓缩和分子筛凝胶柱层析纯化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SA14-14-2病毒液,检测其病毒滴度、原代地鼠肾细胞残留蛋白含量、牛血清白蛋白残留量、庆大霉素残留量,并进行小鼠脑内致病力试验、乳鼠传代返祖试验、异常毒性试验,制备纯化冻干疫苗,进行热稳定性试验。结果纯化后的JEV病毒滴度高于7.0 lg PFU/ml,平均回收率为23%;牛血清白蛋白残留量、庆大霉素残留量及安全性试验均符合《中国药典》三部(2010版)相关规定,去除了约95%的原代地鼠肾细胞残留蛋白;制备的冻干疫苗及热稳定性试验中的病毒滴度均高于5.7 lg PFU/ml,且热稳定性试验中病毒滴度下降未超过1.0 lg,符合《中国药典》三部(2010版)规定。结论建立了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SA14-14-2株)纯化工艺,但病毒回收率较低,不适宜规模化生产,对乙型脑炎病毒减毒活疫苗质量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弱毒株经原代地鼠肾细胞连续传至17代后,毒株蚀斑形态与低代次毒株相似,均为一致的小斑,直径为1mm士,边缘整齐;高代次毒株对成龄小鼠的神经内和神经外毒力未发现增高现象;乳鼠脑内返传一代和返祖试验均未发现高代次较低代次毒力明显升高;不同抗原性的单克隆抗体在与低代和高代次弱毒株的免疫荧光反应中未发现抗原位点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黄热疫苗病毒17D株的Vero细胞适应株。方法将2批鸡胚黄热疫苗病毒在Vero细胞上进行2次蚀斑筛选,并连续传代培养,然后对获得的4株Vero细胞适应株病毒YFV-Vero(5)-A1、YFV-Vero(5)-A2、YFV-Vero(5)-B1和YFV-Vero(5)-B2进行稳定性和免疫原性检测。结果4株Vero细胞适应株病毒可被黄热病毒(17D)猴免疫血清中和。在传代过程中,不同代次的病毒滴度稳定在6·90LgPFU/ml以上,高峰病变出现时间为5~7d。家兔和小鼠的免疫血清中和抗体效价分别为1∶640~1∶5120和1∶640~1∶2560。结论4株Vero细胞适应株病毒生物学性状稳定,免疫原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乙脑减毒活疫苗SA14 14 2株生产毒种及其疫苗病毒滴度、脑内毒力和E区核苷酸序列进行回顾性测定。方法 应用乳金黄地鼠肾传代细胞 (BHK 2 1)结晶紫蚀斑法进行病毒滴度的测定 ,小鼠脑内法检测疫苗脑内毒力。应用RT PCR方法扩增SA14 14 2生产毒种和疫苗E区的核苷酸 ,经凝胶层析纯化的PCR产物直接用于测序或克隆到pGEM T载体中 ,经酶切和PCR鉴定后进行测序。结果 疫苗在 - 2 0℃保存长达 10多年 ,疫苗病毒滴度下降不超过 0 5lg;脑内毒力未见毒力回升。病毒蚀斑形态仍保持较SA14野毒株形态小的特性 ;以不同批次疫苗和生产毒种提取的病毒RNA作为模板进行RT PCR扩增 ,扩增的基因片段与预期大小一致 ;E区基因序列与野毒株差异的 8个氨基酸没有一个发生回复突变。结论 SA14 14 2生产毒种及其不同年度不同批次疫苗的生物表型和E区核苷酸的特性是十分稳定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乙型脑炎病毒减毒株at222生物学特性,并与亲代野生强毒株AT21进行比较。方法 at222株和 AT31株在伊蚊细胞C6/36上繁殖,培养上清用作病毒液,在Vero细胞上以病毒蚀斑法测定病毒滴度,以 小鼠脑内感染法测定其神经毒力。结果at222株在蚊细胞上生长缀慢,但仍可达到与其亲代强毒株相似的滴度, 即l08PFU/ml。在Vero细胞上形成蚀斑比其亲代野生强毒株AT31明显小,脑内感染小鼠不致死,而ADI株却表现 出了极强的神经毒力。结论 对乙型脑炎病毒减毒株出at222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全面分析,为研究和开发乙型脑炎 疫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轮状病毒P[2]G3株在Vero细胞上的传代适应性,以确定其在Vero细胞上培养的最适条件。方法将P[2]G3株轮状病毒分别以0.01、0.05和0.1MOI接种于Vero细胞,观察细胞病变(CPE)情况,并检测病毒的感染性滴度,确定在Vero细胞上接种病毒的最适MOI。同时观察连续传15代后,各代次病毒的滴度及其基因核酸带型的变化。结果MOI为0.05时,接种病毒后出现CPE及收获时间均较早,病毒的感染性滴度最高,确定接种病毒的最适MOI为0.05。连续传15代,病毒滴度随传代次数的增加而上升,各代次病毒的基因组核酸带型基本一致,且与原代病毒相符。结论轮状病毒P[2]G3株经适应性培养后,可在Vero细胞上稳定传代15代。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甲肝病毒YN5D株在人二倍体细胞Walvax-2(W2)上的传代适应性,并确定其在W2细胞上培养的最适条件。方法将甲肝病毒YN5株P23代采用混合吸附的方式接种于T225细胞培养瓶,连续传至30代,检测各代次YN5D株病毒的抗原滴度及感染性滴度;将甲肝病毒YN5D株P29代以不同的MOI接种W2细胞,以最佳MOI接种细胞,确定最佳收毒时间;建立甲肝病毒YN5D株三级种子库,并进行检定。结果甲肝病毒YN5株连续传至30代,抗原滴度及感染性滴度均保持在10 240 EU/mL和7.00 lgCCID_(50)/mL以上;当接毒比例为0.5 MOI时,抗原滴度及感染性滴度均达到最高;当培养至24~28 d时,抗原滴度及感染性滴度均达到最高,分别为2 560 EU/mL和7.24 lgCCID_(50)/mL。三级毒种库各项检定结果均符合《中国药典》三部(2015版)要求。结论确定了甲肝病毒YN5D株在人二倍体细胞系W2上的传代适应性,并优化了细胞工厂的培养条件,为人二倍体甲肝疫苗临床申报样品的制备工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麻腮风水痘联合减毒活疫苗(measles,mumps,rubella and varicella combined vaccine,live,MMRV)中水痘病毒在人二倍体细胞(MRC-5和2BS)上蚀斑的形成情况,建立不中和法检测MMRV中水痘病毒滴度,并进行验证。方法观察麻疹、腮腺炎和风疹病毒在人二倍体细胞上形成的细胞病变形态,以及风疹病毒对水痘病毒蚀斑形成的影响;通过完全中和、部分中和以及未中和等方法,检测MMRV中水痘病毒的滴度,最终建立不中和法检测水痘病毒滴度,并对方法进行重复性和准确性验证。结果风疹病毒不高于4.0 lg CCID50/孔时,水痘病毒在MRC-5或2BS细胞中产生的蚀斑形态发生微小改变,但蚀斑数量与完全中和风疹病毒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采用完全中和、部分中和以及未中和等方法检测MMRV中水痘病毒的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且不中和法检测水痘疫苗病毒滴度的重复性(RSD为2.3%)和准确性(回收率为97.8%~100%)均较好。结论在人二倍体细胞(2BS或MRC-5)上,不使用抗血清中和直接进行四联疫苗中水痘病毒的滴度检测完全可行,可替代MMRV中经典的使用抗体中和的病毒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基于MDCK细胞的三价流感减毒活疫苗病毒滴度检测方法,并进行验证。方法以抗流感病毒血清中和三价流感减毒活疫苗中两种型别病毒,采用CCID_(50)法检测未中和型别病毒感染性滴度,并对方法的专属性、线性、准确性、精密度、耐用性进行验证。结果样品中的辅料成分、其他型别病毒和异源抗病毒血清均不会对病毒滴度测定结果产生干扰;该方法检测H1N1、H3N2和B型流感病毒滴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3.81~8.48、3.48~7.65和2.45~6.98 log CCID_(50)/0.2 ml,在线性范围内,线性回归系数(R~2)分别为1、0.994 6和0.994 5;该方法检测3种型别流感病毒滴度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均小于15%,平均回收率在85%~115%之间;同一样品不同时间点检出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建立的CCID_(50)法专属性、准确度、线性、精密度、耐用性良好,是一种简便、快速、成本低、检测误差小的方法,可用于三价流感减毒活疫苗病毒滴度的检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乙型脑炎病毒减毒株SA14-14-2在小鼠体内的动态分布。方法将SA14-14-2株分别经脑内和皮下途径接种小鼠,采用BHK21细胞病毒蚀斑法检测接种后不同时间病毒在小鼠不同脏器中的分布。同时以不同稀释度的强毒株SA14为对照。结果SA14-14-2株经脑内感染小鼠后,除在脑组织中短时间检出病毒外,在其他组织中均未检出病毒;经皮下感染小鼠后,在任何组织中均未检出病毒。而强毒株SA14无论经脑内还是皮下途径感染小鼠,在各种脏器中均可检出病毒。结论SA14-14-2株经皮下感染小鼠后,病毒不能在体内复制,证明乙型脑炎病毒减毒活疫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毒力稳定性。方法按照《中国药典》三部(2010版)及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乳鼠返祖传代试验及小鼠脑内致病力试验SOP》,对随机抽取的28批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进行乳鼠返祖传代试验的脑内致病力检测,同时测定发病乳鼠脑组织悬液的病毒滴度,并应用SPSS 13.0软件对28批疫苗病毒滴度、发病乳鼠脑组织上清病毒滴度及发病乳鼠脑内病毒对小鼠的脑内致病力检测结果进行Kendall相关性分析。结果 28批乙脑减毒活疫苗病毒滴度为6.0~7.1 Lg PFU/ml,发病乳鼠脑内病毒对小鼠的脑内致病力(LD50)均低于3.0 Lg LD50/0.03 ml,发病乳鼠脑组织上清病毒滴度为5.8~7.0 Lg PFU/ml。发病乳鼠脑内病毒对小鼠的脑内致病力与疫苗滴度及发病乳鼠脑组织上清病毒滴度间不存在相关性,而疫苗滴度与发病乳鼠脑组织上清病毒滴度间低度相关。结论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毒力稳定,乳鼠传代返祖试验及其判定标准科学严谨,用于疫苗的质量控制是可行的,进一步表明SA14-14-2株遗传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狂犬病街毒株BD06进行了毒株特异性分析,并评价其对犬的攻毒效果。方法将BD06株病毒于比格犬脑内传至第10代,参照《中国兽药典》三部(2010版)进行外源病毒(犬瘟热病毒、细小病毒、冠状病毒、Ⅰ型和Ⅱ型腺病毒)、支原体检测和无菌检验;提取传至第10代的犬脑组织总RNA,进行RT-PCR扩增反应,并进行全基因序列测序;经小鼠脑内传代后,测定小鼠的半数致死量(MICLD50);用2×104、5×104和10×104MICLD50/ml的鼠脑悬液,分别采用后肢肌注法和咬肌注射法进行犬攻毒试验。结果 BD06株病毒在犬脑中传至第10代,无外源病毒、支原体和细菌污染,基因序列未发生变化;经鼠脑传代1次后,MICLD50达105.32/ml;经咬肌注射5×104MICLD50/ml的BD06株病毒悬液可获得最佳犬攻毒效果。结论 BD06株病毒传代简单,对犬致病性强,可作为我国犬攻毒用狂犬病病毒的候选株。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森林脑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TBEV)森"张"株在Vero细胞上的适应株(以下称SZV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与TBEV远东亚型的其他毒株、欧洲亚型毒株进行比较。方法设计TBEV的特异性引物,提取SZV株病毒总RNA,以其为模板,采用RT-PCR方法分段扩增序列并测序,应用Vector NTI 9.0软件进行拼接,并与森"张"株、Gen Bank中报道的TBEV远东亚型Oshima 5-10株、Sofjin-HO株及欧洲亚型263株、Neudoerfl株的全长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SZV株的全基因组由10 782个核苷酸组成,仅编码1个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0 245个核苷酸,共编码3 414个氨基酸。SZV株与TBEV远东亚型的Oshima5-10株和Sofjin-HO株ORF区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5.0%和94.6%,与TBEV欧洲亚型的典型毒株263株和Neudoerfl株ORF区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1.1%和91.0%。结论对TBEV Vero细胞适应株SZV进行了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分析,为研制基于Vero细胞基质的森林脑炎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我国云南登革4型病毒分离株(Ban18)及其减毒株(Ban18 HK20和Ban18 HK30)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测定原株和减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并进行比对,分析与毒力相关的位点。方法将各毒株在Vero细胞传代后进行空斑形态观察、小鼠脑内致病力和免疫原性检测;减毒株经空斑纯化后,挑选单克隆,检测其小鼠脑内致病力;提取减毒株基因组RNA,RT-PCR法分段扩增其全基因组序列并测序,应用DNAStar软件包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 Ban18 HK20和Ban18 HK30毒株在Vero细胞上形成的空斑较其原株稍大,但边界较模糊;两个代次的减毒株对KM小鼠不致病,对2~4日龄乳鼠的脑内致病力也明显低于其原株;Ban18原株和Ban18 HK20毒株免疫的小鼠经3个剂量的国际标准株H241株脑内攻击后,均无死亡,但Ban18 HK30毒株与对照组相比,未显示出保护作用;Ban18 HK20毒株的9个克隆株中,3株对乳鼠的脑内致病力低于其他6株克隆株,Ban18 HK30毒株的5个克隆株对乳鼠的脑内致病力无明显差异;减毒株的两个代次病毒与其原株存在3个氨基酸[A→V(C-111)、I→T(E-155)、I→L(E-369)]和一个核苷酸[G→A(3’UTR-219)]的共同差异。结论通过原代地鼠肾细胞传代的两个代次(HK20和HK30)病毒对小鼠的脑内致病力明显减弱,其中Ban18 HK20免疫原性较好,并从空斑克隆中筛选出3株毒力较Ban18 HK20更低的克隆株;C-111、E-155、E-369和3’UTR-219突变与毒力减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地鼠肾细胞)生产毒种。方法将原代地鼠肾细胞传毒种(北京固定毒7aG)和豚鼠脑传毒种(北京固定毒6aG4)平行接种于10层细胞工厂培养的原代单层地鼠肾细胞,收获病毒液,共收获8次,1、3、5、7、9号细胞工厂接种脑毒,2、4、6、8、10号细胞工厂接种细胞毒。1次收获(简称1收)培养72h,从2次收获(简称2收)开始,培养24h,收获液经超滤浓缩、柱层析纯化、除菌过滤、再浓缩配制成人用狂犬病疫苗半成品,检测各项指标,筛选最佳毒种。结果6aG4株毒种制备的病毒收获液、浓缩液、纯化液、纯化除菌过滤液、狂犬病疫苗半成品的各项检定指标都优于7aG毒种。结论豚鼠脑传毒种(6aG4)明显优于原代地鼠肾细胞传毒种(7aG),选择豚鼠脑传毒种(6aG4)作为人用狂犬病疫苗(地鼠肾细胞)生产毒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滴度的条件进行优化及验证。方法考察直接免疫荧光法中细胞不同接种方式(分步接种法、一步接种法)、病毒不同培养温度(34、37℃)及培养时间(6、12、24、48、72、96 h)对狂犬病病毒滴度的影响;对优化的方法进行试验间精密性和特异性验证,并与小鼠脑内滴定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选择一步接种法作为直接免疫荧光法的细胞接种方式;34℃作为病毒培养温度;病毒培养至96 h时进行染色,判定实验结果;病毒培养至第3天时进行荧光灶计数,计算病毒液中病毒的数量。两名操作人员12次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仅为0.05%;用该方法检测不同病毒,仅狂犬病病毒组出现特异性荧光,而犬瘟热病毒和犬细小病毒组未观察到荧光灶。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和小鼠脑内滴定法检测狂犬病病毒样品的病毒滴度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优化的直接免疫荧光法精密性良好,特异性强,操作简便,检测周期短,可用于狂犬病病毒滴度的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