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土语言是汉语表达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部分.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莫言小说《生死疲劳》在西方的影响力,以便对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出去"提供新的文化参考,以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为视角,来探讨莫言小说《生死疲劳》中乡土语言的翻译.研究结果发现葛浩文在中西文化之间建立起了第三空间,将归化与异化杂合,从而使其译本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对葛浩文翻译策略的探讨对我们提高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潍坊学院学报》2017,(1):13-17
成语作为中国语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莫言作品《丰乳肥臀》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因成语有言简意赅、寓意丰富的特点,使得成语翻译成为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难点。本文通过对葛译本《丰乳肥臀》中的成语翻译进行分析,说明葛浩文在翻译时充分考虑中西方文化差异,立足于西方读者,采用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同时为达到与原文同等的效果,运用了大量的翻译技巧,使得译文流畅通顺,忠实自然,为中国文学"走出去"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结合非洲、美洲及亚洲等地口传文学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就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外译所涉及的翻译类型、翻译目的、翻译策略问题进行阐述,将少数民族文学翻译的目的分为"为舞台再现服务""为文化研究服务"和"为文艺研究服务"三类,并分别讨论相应的翻译策略,以期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文化"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海洋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为海洋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有效途径。以海洋类题材文学作品英译为例,从译介文本的选择、译者模式的建构以及翻译策略的使用等方面试析中国海洋文化“走出去”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从古至今,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但在这种交流过程中,中国总是"引进来"的多,而"走出去"的太少,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对西方帝国主义的文化扩张与霸权,以及文化的民族性与地区化日趋加强,使更多中国文化"走出去"便成为历史所需.中国翻译界应该顺应这一历史需求,调整翻译策略.本文以<围城>的英译本为例,提出了应以"异化"加注释的翻译策略为主,以使中国文化全面有效地"走出去".  相似文献   

6.
张瑜珊 《科技信息》2013,(12):50-50,59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际社会与中国文化进行交流的热情空前高涨,而中国也顺应形势发展要求实施了文化走出去战略并逐步取得了日益显著的成果。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经验表明,翻译不仅是文字转换的能力,更是翻译者跨文化再创作能力的体现。传统的翻译人才培养方式亟需改进,本文通过了解文化产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特点,提出了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策略,加强我国的软实力建设,进一步推动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更好地为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7.
与传统的个案研究不同,运用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对葛浩文的译介活动进行系统的描述性研究。首先介绍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然后逐一考察葛浩文在译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所遵循的翻译规范,并解释其译介过程中出现的删节、省略、增添和调整原文结构等现象的原因,从而说明成功的译作与读者的阅读期待和目标语社会的文化规范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中国翻译》2010年第6期刊登的胡安江教授的《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中有几处错误和几处需要商榷的地方,所有这些错误及需要商榷之处都是因为作者没有认真参考相关文献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传播学理论为中国文学外译之路指明了切实可行的办法.而基于传播学理论下译者模式的研究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关键,它主要由译者本身的文化内涵与翻译实力、译者的翻译理念以及中国文学外译的现状决定.《三体》英译本在海外的成功传播为中国文学外译的译者模式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中国文学外译应该以读者接受为目标,优先选择汉学家或双语作家译者模式;随着中国文学在西方世界的认可度加大,再采用中国译者与汉学家相结合的译者模式,循序渐进,保证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逐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
从古至今,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但在这种交流过程中,中国总是“引进来”的多,而“走出去”的太少,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对西方帝国主义的文化扩张与霸权,以及文化的民族性与地区化日趋加强,使更多中国文化“走出去”便成为历史所需。中国翻译界应该顺应这一历史需求,调整翻译策略。本文以《围城》的英译本为例,提出了应以“异化”加注释的翻译策略为主,以使中国文化全面有效地“走出去”。  相似文献   

11.
蔡韵韵 《科技信息》2011,(8):I0155-I0155
谢天振教授从跨学科的视角介入翻译研究,创立了独到的译介学理论体系,在比较文学的框架中研究译介学、文学翻译、翻译文学及文学翻译史等问题。作为专门从事翻译理论研究的学者,谢天振给"翻译"在文化进程和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做了一个不长不短的概括,同时也影响和改变了中国译学的进程和走向。  相似文献   

12.
《楚辞》是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英译是融合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为一体的跨时空对话活动。在当今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形势下,尤其需要学贯中西、译研并举的中国译者的主动译介。译者应注意保持译文的异域风味与流畅可读性的统一,采用化深为浅、韵律变换、译注兼顾等方法再现原文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情致。《楚辞》英译作为中国典籍英译的缩影,在中学西传的过程中具有进一步推介中国学术、客观诠释中国形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文化软实力在西方世界的提升诉求凸显出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海外译介在提升我国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上的重要性。莫言先生作为新时期文学代表作家获得诺奖是西方文学界对中国文学的充分肯定,同时说明莫氏作品海外译介是我国文学外译的典型的成功案例。在分析比较"熊猫丛书"和"莫氏译介"两次文学外译案例后,本文从译者选择和译介模式角度探索以新时期文学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文学的理想的译者取向。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对中医及张仲景文化在国内外的译介历史和效果做了回顾和梳理,对译介内容和译介途径的不足之处做了分析,以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的5W传播模式为基础,构建了张仲景文化译介模式,包括译介主体的多元化、译介内容的多样化、译介途径的多渠道化、译介受众的合理分类和译介效果的追踪反馈机制等;并以劳伦斯·韦努蒂的翻译理论为基础,结合张仲景文化的特点,提出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并举例分析了直译、音译、补译等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全球化形势的发展,国家间的联系越发频繁,交流日益密切,国家的软实力也显得极为重要。但是,在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中国文化明显处于劣势,中国文学仍不为国外读者广泛知晓或喜爱,"中国文学走出去"面临一些困难。文章分析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困难的原因,探讨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途径,为有关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在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作为一个文化强国把中国的文学作品输出到国外,让更多的外国友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人优秀的品质和精神,这是每一个译者的使命。在这样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中国儿童文学的佳作在这个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开始不断涌现,曹文轩和杨红樱的高水准的原作和译著无疑是海外文化传播最成功的例子,再如中国外文局海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精品书系",是新中国出版史上第一次非常大规模的翻译儿童文学著作的活动,这为国外更多更好地了解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现状和取得的成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以便于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多障碍,中国儿童文学翻译还属于起步阶段,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也有诸多问题,中国儿童文学优秀的英译作品发展速度缓慢,无法像英语儿童文学作品那样在世界普及,要想扩大其国际影响力,要想让更多有实力的作家作品走向世界,高水准的翻译无疑是所有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本文旨在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的要求,在一些翻译学者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上,如目的论,归化翻译策略、接受美学理论和翻译美学理论对儿童翻译特点的反思,从而寻找可以让中国儿童文学外译作品获得更多国际影响力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7.
美国汉学家葛浩文是把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推介到西方的最具影响力的翻译家之一。本文对葛浩文的翻译成就和翻译思想进行了述评,以期寻求一条中国文学在海外有效传播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葛浩文与蓝诗玲的翻译观,包括对文本的选择、对原文和译文的忠实、翻译与文化的关系等,发现二人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兼顾忠实与叛逆,重视跨文化交流活动,采用相似的翻译策略。二人也有各自的独特之处:文本选择标准不同,翻译模式不同。还分析了葛浩文与蓝诗玲翻译观存在相似之处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研究》是国内第一部以新制度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以及跨国经营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系统分析中国出版业"走出去"进程的研究著作。作者借助相关理论工具,系统分析了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动因、风险及"走出去"的模式,并提出了系统的发展策略,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纪80年代,人们从跨文化的角度来审视翻译,这为人们重新认识翻译中不完全的忠实的现象提供了较为科学的阐释。通过美国学者葛浩文翻译的贾平凹所著《浮躁》的英译本中部分文化误读例子,分析文学翻译中的误读与误译现象,讨论文化误读产生的原因。在今后的文学翻译实践中更有效的实现文化交流,让译者尽量避免文化误读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