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采用256层螺旋CT定量评价左心耳解剖结构与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研究纳入83例首次进行射频消融术的房颤患者,平均年龄(60.36±10.11)岁,男性49例(59.04%)。所有患者术前均行256层螺旋CT检查,测量左心房体积、左心耳体积、左心耳开口周长、短径、长径、深径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83例房颤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后中位随访时间19(4~24)个月,27例(32.53%)患者复发。根据有无复发分为复发组(n=27例)和未复发组(n=56例)。结果:对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复发组持续性房颤患者及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较未复发组比例更高,CHA2DS2-VASc评分更高(P均<0.05);对左心耳解剖结构分析,左心房体积、左心耳体积、左心耳开口周长、短径、长径、深径,复发组均大于未复发组(P均<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较大的左心耳体积是房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HR=1.160,95%CI:1.095~1.229,P<0.001);左心耳体积>9.25 ml对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具有一定预测价值,敏感度85.2%、特异度67.9%、AUC 0.82,房颤复发率较高(P<0.00l)。结论:房颤会造成心脏结构重构,左心耳各解剖径线明显增大可能是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原因,并且发现左心耳体积增大是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ARTO-3三维重建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耳解剖形态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8月至2015年9月89例接受射频消融术的房颤患者,所有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应用CARTO-3对左心房、左心耳、肺静脉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左心耳口横径、左心耳深度以及左心耳口至左上肺静脉的距离等参数,对左心耳解剖形态进行相关分型。结果:运用CARTO-3三维重建技术,患者左心耳口形态分型:椭圆形76例(85.4%),足形6例(6.7%),类圆形4例(4.5%),水滴形3例(3.4%);左心耳形态分型:鸡翅型37例(41.6%),菜花型32例(36.0%),仙人掌型10例(11.2%),风向标型10例(11.2%);左心耳口平均最大横径为(30.1±6.7)mm,左心耳平均深度为(38.3±9.3)mm,左心耳口至左上肺静脉的平均距离仅为(5.9±3.9)mm。结论:CARTO-3三维重建可对左心耳及其相邻结构提供直观的解剖参考,并可定量评价左心耳解剖参数,对左心耳封堵术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耳形态与其机械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非瓣膜病房颤患者81例,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获得图像,行三维重建获得左心耳形态,根据形态分为鸡翅型和非鸡翅型。同时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耳流速,分析左心耳形态与左心耳流速的关系。结果非鸡翅型左心耳流速低于鸡翅型(36.2±15.0)cm/s vs.(49.1±22.0)cm/s,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左心耳形态(β=-0.318,P0.001)、左心耳孔面积(β=-0.205,P=0.039)、房颤类型(阵发性vs.持续性)(β=-0.249,P=0.008)、左心房前后径(β=-0.230,P=0.021)是左心耳流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左心耳形态同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左心耳机械功能密切相关,非鸡翅型和较大左心耳孔是左心耳机械功能降低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是否影响心房颤动(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术的预后。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多导睡眠监测并接受经导管射频消融术的房颤患者498例,SAHS组252例,非SAHS组246例。记录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房颤类型及睡眠呼吸异常类型,随访术后房颤复发情况。结果:24个月的中位随访期内,术后总房颤复发率为33.0%。SAHS组和非SAHS组患者术后房颤复发率分别为30.1%和3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HS组和非SAHS组中,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患者术后房颤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AHS组中低通气型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与非SAHS组患者的房颤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AHS组和非SAHS组中,房颤复发患者和房颤未复发患者的左心房前后径、体重指数(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SAHS不影响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2011年4月至2017年10月期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房颤导管消融的持续性房颤患者100例。术前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检验结果及超声指标,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术后3个月后是否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对两组各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明确影响术后复发的临床因素。结果:100例房颤术后患者47例复发,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水平、左心耳自发显影、左心房直径是持续性房颤患者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小板计数水平、左心耳自发显影、左心房直径为预测持续性房颤患者消融术后复发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及其相关机制。 方法 连续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中心行射频消融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收集其基线资料并随访其术后复发情况。按照复发与否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统计分析两组间基线资料、实验室检验指标和超声心动图测定值间的差异, Logistic回归分析差异指标对消融术后复发率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105人纳入研究,随访(8±4)个月,共计复发36例。统计数据表明:两组间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实验室检测指标和超声心动图测定值中仅RDW在复发组显著高于未复发组(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是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OR=2.847,P<0.05)。将RDW采用中值分组后比较示:Q2组较Q1组复发率明显增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显示:当RDW(%)取最佳截断值13.25%时,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术后复发的预测灵敏度达64%,特异度为67%。结论 RDW是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一项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预测价值的比较。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首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554例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阵发性房颤394例,持续性房颤160例。根据血常规结果计算NLR值。阵发性房颤行环肺静脉电隔离(CPVI),持续性房颤在CPVI基础上加行线性消融。房颤复发定义为消融3个月空白期后,发生的任何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且持续时间≥30 s。结果平均随访(13.2±3.6)月,阵发性房颤87例(22.1%)复发,持续性房颤51例(31.9%)复发。在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中,复发组NLR均显著高于非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Cox回归和ROC曲线分析显示,NLR对持续性房颤患者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HR=2.421(95%CI:1.688~3.472),P0.05 vs. HR=2.071(95%CI:1.682~2.551), P0.05;AUC=0.721(95%CI:0.633~0.809),P0.05 vs. AUC=0.688(95%CI:0.625~0.751),P0.05]。在阵发性房颤中,NLR预测的最佳临界点为2.07。在持续性房颤中,NLR预测的最佳临界点为2.11。结论 NLR是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并且在持续性房颤中的预测价值优于阵发性房颤。当NLR≥2.07时阵发性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概率明显增加;当NLR≥2.11时持续性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概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术后复发与左心耳体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患者70例,依据术后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未复发组两组。复发组20例,未复发组50例。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将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基础心脏疾病、左心房CT检查、心脏彩超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采集下来,分析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复发组患者的糖尿病发生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P0.05),pro-BNP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组(P0.05),左房前后径显著长于未复发组(P0.05),LAV、LAAV、LAV+LAAV均显著大于未复发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首发房颤时间、术前房颤持续时间、心房颤动类型、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发生率、既往史、HDL-C、LDL-C、T-CHO、TG水平、LVEF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包括糖尿病、pro-BNP、左房前后径、LAV、LAAV、LAV+LAAV(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包括pro-BNP、LAAV(P0.05),不包括糖尿病、左房前后径、LAV(P0.05)。结论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术后复发与左心耳体积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的疗效,探索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9月首次行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的63例患者,收集临床资料,分析术后长期有效性、探讨影响远期复发的因素。结果 63例房颤患者中,单次消融后第一年随访时23.8%的房颤患者复发,其中阵发性房颤20.8%复发,持续性房颤40%复发。平均随访46.7个月时40.7%的房颤患者复发,其中阵发性房颤38%复发,持续性房颤55.6%复发。年龄为房颤单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3.8,95%CI:1.264~11.426,P=0.017)。结论射频消融治疗房颤远期观察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且年龄大的患者存在更高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左心耳电压分布规律及其与心房颤动(房颤)的关系。方法纳入2016年6月-2018年1月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行三维电解剖标测的病例,分为非房颤组(n=43)、阵发性房颤组(n=44)和持续性房颤组(n=39),在三维电解剖系统指导下(CARTO 3),使用标测导管(PentaRay)采集左心耳各位点电压,进行三组左心耳电压分布分析。结果三组人群符合正态分布的例数分别为非房颤组6(14.0%)、阵发性房颤组0(0.0%)、持续性房颤组0(0.0%);三组间左心耳电压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三组左心耳均值电压分别为非房颤3.51 mV、阵发性房颤2.57 mV、持续性房颤2.22 mV(P<0. 001)。结论左心耳电压分布形态具有个体间稳定性;房颤的发生与进展并不影响左心耳电压的分布形态,但会下调心耳电压值的平均水平与高位水平。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与心房纤维化的关系,研究心房纤维化在房颤维持和心房重构中的作用.方法 心外科手术病人53例,其中窦性心律者26例,房颤患者27例(房颤少于10年患者为房颤Ⅰ组,房颤超过10年患者为房颤Ⅱ组).术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手术中取右心房组织,Masson染色测定胶原容积分数(CVF),分别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印迹的方法测量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血管转化酶(ACE)mRNA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蛋白的表达量,用放射免疫的方法测定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水平.结果 同窦性心律组相比,房颤组心房扩大、CVF增高;房颤Ⅰ组心房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和2的mR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E mRNA升高,AngⅡ升高;房颤Ⅱ组心房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和2的mRNA有下降的趋势,未达统计学意义,ACE mRNA、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蛋白表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管紧张素系统在房颤患者的心房纤维化早期发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Eight patients with atrial flutter (AF) and rapid atrial tachycardia (AT) (5 common AF, 1 uncommon AF and 2 AT) were treated with transesophageal atrial pacing (TEAP). In 5 patients no antiarrhythmic agent was used during this study, and in 3 patients procainamide was administrated intravenously. Conversion to sinus rhythm was successfully achieved in 7 patients (5 common AF and 2 AT). Two patients were converted to sinus rhythm immediately after pacing, and transient atrial fibrillation was induced before conversion to sinus rhythm in 5 patients. TEAP failed to terminate the arrhythmia in 1 patient with uncommon AF. Administration of procainamide reduced the atrial rate in 2 common AF and 1 AT, which were successfully converted to sinus rhythm by TEAP, but induced a rapid ventricular response in 2 patients, one of whom also developed hypotension before conversion. No significant complication due to TEAP was observed in this study. In conclusion, TEAP is a noninvasive method with fewer complications and has nearly the same high efficacy for converting AF and rapid AT to sinus rhythm as DC cardioversion or transvenous atrial pacing.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总是"引发"心房颤动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心房重构和AF"引发"AF概念的提出是对AF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的重大进展,但临床上有关AF的诸多问题并不能都用AF"引发"AF和单纯的心房电重构来解释,本文就AF"引发"AF这一问题结合有关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18.
Left atrial impulse formation in atrial flutter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