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中低温选择性脑灌注的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 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手术患者154例,男性110例,女性44例,根据脑保护方法的不同分为:深低温停循环组、深低温选择性脑灌注组、中低温选择性脑灌注组。术前各临床资料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统计分析各组病例住院期间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 各组病例住院病死率、一过性和永久性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中低温选择性脑灌注组体外循环时间(184.56±24.01)min低于其他两组[深低温停循环组(216.94±25.22)min,深低温选择性脑灌注组(200.09±23.80)min,P<0.05],再次开胸率降低(P=0.029)。术后呼吸功能不全、肾衰竭、感染、腹部并发症和截瘫的发生率各组相似(P>0.05)。结论 中低温选择性脑灌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脑保护方法,住院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缩短了体外循环时间,降低了术后再次开胸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主动脉瘤手术中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方法体外循环下完成主动脉瘤手术75例。Bentall手术采用升主动脉—右房插管,中低温体外循环;升主及半弓置换手术、全主动脉弓置换(象鼻术)+带膜支架植入手术采用右侧锁骨下动脉—右房插管,深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心肌保护均采用4∶1含血冷停搏液顺行+逆行方法灌注以及HTK心脏停搏液重力滴入。结果顺利完成手术。体外循环时间115~389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3~243.5 min;深低温停循环46例,停循环时间25~70 min,停循环最低鼻咽温13.2~16.2℃;灌注中尿量100~2 800 ml。超滤1 100~4 000 ml。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8~217 h;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490~1 850 ml。46例深低温停循环患者中除去1例脑血管发育异常,术后发生认知障碍,其余患者脑保护良好,另有1例术后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Bentall手术应采用升主动脉—右房插管,中低温体外循环;升主及半弓置换手术、全主动脉弓置换(象鼻术)+带膜支架植入手术应采用右侧锁骨下动脉—右房插管、深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心肌保护应采用4∶1含血冷停搏液顺行+逆行方法灌注以及HTK心脏停搏液重力滴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低温选择性脑灌注在主动脉手术应用的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6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手术的108例患者[根据脑保护方法的不同分为深低温停循环组(32例)、深低温选择性脑灌注组(35例)、中低温选择性脑灌注组(41例)]的临床资料、体外循环方法和时间、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中低温选择性脑灌注组体外循环时间低于深低温停循环组和深低温选择性脑灌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4.56±24.01)min vs.(216.94±25.22)min vs.(200.09±23.80)min,P<0.05];再次开胸率也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2/41) vs.14.3%(5/35) vs.25.0%(8/32),P<0.05]。术后呼吸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感染、腹部并发症和截瘫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住院病死率、一过性和永久性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低温选择性脑灌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脑保护方法,缩短了体外循环时间,降低了术后再次开胸率。  相似文献   

4.
徐银祥  徐平 《山东医药》2004,44(9):9-10
目的 对胸主动脉瘤术中脑损伤的预防进行临床研究。方法 对72例主动脉弓部和近弓部主动脉瘤患者采取选择性锁骨下动脉脑灌注、深低温停循环(DHCA)、DHCA 上腔静脉逆行灌注等方法实施脑保护。结果 术后7例出现暂时性脑功能障碍,神志分别于术后4~7天恢复。3例并发脑损伤死亡。随访3个月至11年,术后短暂性脑功能障碍患者神经功能正常。结论 ①选择性锁骨下动脉脑灌注符合解剖、生理。手术野清晰,可有效实施脑保护,避免脑损伤,是主动脉弓部和近弓部主动脉瘤手术首选脑保护措施。②提高手术技术,缩短手术时间,尤其缩短非生理性灌注时间是减少术后脑损伤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胸腔镜辅助下微创左房室瓣置换术的护理配合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左房室瓣机械瓣膜置换术的患者8例,术前巡回护士做好包括患者及各项仪器、器械物品的准备;术中注意体位摆放,仪器的安全使用、手术间的环境管理。器械护士熟悉微创手术过程及胸腔镜手术的配合,做好周围循环插管的配合,正确使用和保养精密的胸腔镜器械和心脏专用的微创器械等。结果手术护理配合顺利,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恢复快、效果好,顺利出院。结论熟悉胸腔镜心脏手术配合的特点,做好手术全过程的护理,创造一个良好的手术环境,使手术顺利完成,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体质量低于5 kg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施行主动脉弓重建术的护理配合经验。方法 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共为36例体质量5 kg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施行主动脉弓重建手术,其中男23例,女13例,患儿2 d~5个月龄,体质量(3.83±0.77)kg。术前护士参与病例讨论,了解手术对象特点,做好充分的准备,加强术中各环节的细致掌控,熟练配合外科医生,术后安全、及时转运患儿是此手术的护理配合要点。结果术后死亡6例,随访期间无死亡,患儿主动脉弓发育良好。结论术前参与手术患儿讨论,了解患儿的特殊性,正确准备手术器械及用物,护士的专业技能、配合技巧及应对能力是外科医生顺利完成低体质量复杂手术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中度低温停循环(moderate hypothermia circulatory arrest,MHCA)结合选择性顺行脑灌注(sective antegrade cerebral perfusion,SACP)技术在婴儿主动脉弓重建手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儿童医院心胸外科于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完成的主动脉弓病变合并心内畸形矫正的患儿50例.依据中心温度将患儿分为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a circulatory arrest,DHCA)组及MHCA组,每组25例.所有患儿均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行一期手术治疗.主动脉弓重建过程中采用低温停循环技术,通过无名动脉SACP(25~40 ml·kg^-1·min^-1)的CPB管理方法.心肌保护采用康斯特器官保护液(HTK液).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术中、术后指标.结果 两组均无与CPB相关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两组患儿年龄、体重、病种、术前肝肾功能及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PB时间MHCA组较DHCA组明显缩短[(120.00±22.60)min比(137.40±22.88)min,P=0.019];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及正性肌力药物评分MHCA组较DHCA组明显减少,分别为[(49.84±20.66)ml比(78.20±52.31)ml,P=0.03;(9.72±2.47)分比(12.24±3.07)分,P=0.004].结论 在婴儿主动脉弓重建手术中,采用DHCA或MHCA结合SACP的技术均能均减少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不增加术后其他并发症.MHCA可减少CPB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及术后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深低温停循环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植入治疗老年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16例老年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平均(64.25±4.49)〕岁;男性12例,女性4例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先进行近心端操作,降温至20℃时,停体外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术中直视植入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重建主动脉弓,主干支架血管近端与替换近端升主动脉的人造血管端吻合。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所有患者术中都顺利植入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本组体外循环时间(181.88±26.51)min,心肌阻断时间(81.69±14.58)min,停循环时间(8.75±7.04)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35.19±5.89)min。术后胸腔及心包积液引流量(812.19±357.29)ml。住院期间死亡1例,死因为术后急性肾衰竭。15例患者定期门诊随访,无死亡和需要再次手术病例,无与覆膜支架相关的并发症发生。复查主动脉增强血管CT(CTA)提示:主干支架血管及分支血管通畅,无扭曲,主动脉弓和胸降主动脉假腔部分血栓形成。结论老年主动脉夹层病情凶险,深低温停循环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植入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可简化主动脉弓部手术,降低手术风险,适合老年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治疗,效果满意。但手术例数尚少,长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并讨论我科15例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替换手术的临床体会。方法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应用带瓣人工管道行升主动脉根部替换手术10例。用人工血管和人工瓣自行缝制带瓣管道3例,预制带瓣人工管道6例。1例行主动脉瓣替换加升主动脉补片术,1例行腔内人工血管移植术。冠状动脉移植应用纽扣法6例,直接移植3例,Cabrol法1例。在深低温停循环脑顺行灌注下行人造主动脉弓(用Medox24mm和8mm人工血管自行缝制)替换3例。其中1例DeBakeyⅢ型术后6年的患者复发,DeBakeyI同时行升主动脉根部替换。结果行主动脉根部替换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130min。行主动脉弓替换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12~240min(平均170min),停循环30~65min(平均46min),脑选择顺行灌注63~92min(平均80min)。无脑及脊髓并发症。声音嘶哑1例。术后早期死亡1例。随访2~8年,病情稳定,术后心脏功能NYHAⅠ级11例,Ⅱ级3例。结论升主动脉根部手术,特别是联合主动脉弓替换,手术复杂,风险大。为确保手术成功,各吻合口要精确吻合,无张力,无扭转,对头臂干的吻合宜采取分支吻合的方法。应用深低温停循环联合选择性脑顺行灌注进行脑保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各种大血管手术中的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方法及管理经验.方法:体外循环下完成各种大血管手术21例,升主动脉人造血管置换、Bentall手术、全主动脉弓置换(象鼻术)+带膜支架植入手术,21例患者采用改良心肌保护液灌注,均用深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方法或逆行灌...  相似文献   

11.
主动脉弓手术中脑保护方法众多,各有特点。深低温停循环脑保持可靠、方法简单、无血视野、便于手术操作,但有停循环时间受限之嫌。逆行性脑灌注颇有争议,脑保护效果不肯定。选择性脑灌注脑保护效果最好,但有手术操作复杂、脑栓塞发生率高之弊。其他一些防止脑栓塞的措施行之有效,临床上根据病情以上方法可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主动脉弓手术中脑保护方法众多,各有特点。深低温停循环脑保护可靠、方法简单、无血视野、便于手术操作,但有停循环时间受限之嫌。逆行性脑灌注颇有争议,脑保护效果不肯定。选择性脑灌注脑保护效果最好,但有手术操作复杂、脑栓塞发生率高之弊。其他一些防止脑栓塞的措施行之有效,临床上根据病情以上方法可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主动脉缩窄(CoA)或主动脉弓中断(IAA)合并其他心内畸形的一期矫治手术的手术配合。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手术治疗主动脉弓缩窄或中断合并其他心内畸形患儿57例,其中主动脉缩窄42例,主动脉弓中断15例。年龄57.6 d(3 d~2岁),体质量3.8(2.1~13.0)kg。患儿均经胸骨正中切口在深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一期矫治手术。术前手术室做好充分评估与充足的物品、药品、设施等准备,患儿人室后配合麻醉做好各项术前准备;手术中做好台上配合、温度管理、体位摆放、皮肤管理等;手术后再次核对检查,做好交接。结果 56例患儿顺利完成手术,脱离体外循环,治愈出院,1例死亡。结论主动脉缩窄或中断合并其他心内畸形一期矫治手术,手术室护士完善的手术配合对手术成功提供了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停循环的应用扩大了心血管外科手术范围 ,使在此以前不能治疗的病人得到了救治 ,但临床中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较高 ,尤其是神经系统并发症和由此引起的死亡较多。目前停循环中的脑保护主要有三种重要措施 ,既深低温、逆行脑灌注及脑选择性顺灌。深低温停循环在血流停止的情况下大大减少了氧的需求 ;脑选择性顺灌和逆行脑灌注在低温降低脑代谢率的同时提供了代谢底物 ,并带走了代谢产物。1 深低温停循环 (deep hypothermic and circulatoryarrest,DHCA)HCA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低温停循环 )提供了一个无血宁静的术野 ,并且没…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主动脉弓发育不良的外科治疗二例孙立忠计乐群常谦⒇经胸前正中切口,采用右锁骨下动脉、左髂外动脉、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技术行先天性主动脉弓发育不良矫治术2例获得成功,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例1男性,5岁。发现心脏杂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不同程度中低温停循环联合顺行性脑灌注技术用于超重(BMI≥24kg/m~2)成人主动脉弓部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北京安贞医院,在中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下行主动脉弓手术超重患者997例,按停循环开始时鼻咽温不同,分低温组(LM组,20.1~24.0℃,n=662)和高温组(HM组,24.1~28.0℃,n=335)。比较其临床预后,并分析相关风险因素。结果:62例(6.2%)住院死亡,42例(4.3%)严重神经系统损伤。与低温组患者相比较,高温组患者行半弓置换术比率较高(23.0%vs.11.0%),而行孙氏手术操作比率较低(75.2%vs.87.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1∶1匹配后,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可比性较好。两组患者住院病死率(4.3%vs.7.6%,P=0.19)、术后永久性神经系统并发症(6.5%vs.5.5%,P=0.67)及术后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结果未见高温是住院死亡及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因素。结论:中低温停循环联合选择性脑灌注用于主动脉弓部手术时,较高的鼻咽温能够安全用于超重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上腔静脉逆行脑灌注在主动脉弓部手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主动脉瘤及De 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45例,男性35例,女性10例,年龄23~81(46.7±13.1)岁。采用深低温停循环(DHCA)上腔静脉逆行脑灌注的手术方式治疗。结果体外循环时间为127~314(168.1±53.7)min、心肌血运阻断时间为66~201(122.4±31.8)min、深低温停(DHCA)时间为15~53(24.4±11.5)min、经上腔静脉逆行脑灌注时间为13~47(28.7±13.2)min、停循环时最低鼻咽温度14.1~22.3(17.5±3.0)℃、最低肛温18.5~25.8(20.9±2.5)℃。主动脉开放后,心脏自动复跳39例,电击除颤复跳6例;所有患者在术后1~48 h内神志完全清醒。术后死亡2例,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与上腔静脉逆行脑灌注无关。患者术后并发症包括:肾脏衰竭1例,再次开胸止血1例,术后中期脑卒中1例,一过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4例,余患者经治疗后均顺利痊愈出院。结论在主动脉弓部手术中采用上腔静脉逆行脑灌注脑保护的方式,可以简化手术操作,同时给大脑提供充分的血液灌注,明显延长手术的安全时限。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研究高龄(≥70岁)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行改良主动脉弓置换手术的优势并总结其经验。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中心共收治≥70岁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27例,经充分术前准备,均行急诊手术,手术均在全麻、中度深低温停循环加选择性脑灌注下完成。术式为升主动脉置换术、改良主动脉弓部置换术、支架象鼻术,其中合并有瓣膜病变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行瓣膜置换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围术期死亡2例,1例因肾功能不全、感染死亡,1例因多脏器衰竭死亡。肾功能不全5例,低氧血症2例,手术切口感染3例,一过性脑神经功能障碍3例。结论对70岁以上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病人行改良主动脉弓置换手术,能大大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停循环时间、手术时间,并降低高龄患者术后并发症,使手术存活率明显高于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升主动脉及右半弓置换术的外科治疗经验,探讨不同体外循环(CPB)方式在术中的应用。方法:28例升主动脉瘤伴右半弓受累的患者行升主动脉及右半弓置换术,其中8例单纯经股动脉与右心房插管建立CPB,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下开放吻合主动脉弓和人工血管远端;15例经右腋动脉或无名动脉及股动脉与右心房插管建立CPB,在中深低温选择性脑灌注(ACP)加全身停循环下开放吻合主动脉弓和人工血管远端;5例经股动脉右心房插管的同时,经腋动脉或无名动脉插管浅低温全流量下行ACP加下半身股动脉逆行灌注,在无名动脉和左颈总动脉之间阻断主动脉弓后吻合主动脉弓和人工血管远端。结果:术后突发大面积心肌梗死造成心源性休克死亡1例。术后偏瘫经CT确诊为脑梗死2例。呼吸功能不全需2次气管插管1例,机械通气辅助24h病情改善后脱离呼吸机。术后出现严重高钠血症需进行血滤1例。2次开胸止血1例。结论:在主动脉右半弓置换术CPB方法的选择上,外科医生和灌注师需根据患者病情、手术熟练程度正确掌握DHCA和ACP技术,选择最佳的灌注方式。  相似文献   

20.
肖立琼  陈鑫  张扬波  杨婷 《山东医药》2010,50(45):69-70
目的探讨主动脉弓部手术中深低温体外循环的温度管理策略。方法 15例动脉瘤患者在深低温体外循环选择性脑血流灌注下行主动脉弓部手术。体外循环过程中采用匀速变温和冷复灌的方法进行温度管理,注意检测动脉血气指标、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鼻咽温度、直肠温度等。结果术中动脉血气指标及SvO2均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全组无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无明显体温降低。结论主动脉弓部手术中采用匀速变温、冷复灌技术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