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影响脑动静脉畸形显微手术疗效的临床因素. 方法 收集自2003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张家界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111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后7d、术后6月改良的Rankin量表神经功能状态评分为术后近期及远期疗效标准,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患者的性别、年龄、颅内出血、畸形血管团位置、畸形血管团大小、深静脉引流、Spetzler-Martin分级及动脉瘤等因素对患者术后近期和远期疗效的影响. 结果 术后近期有29例(26.1%)患者出现了新的神经功能障碍.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表明,无颅内出血、有深静脉引流、畸形血管团大、畸形血管团位于功能区、Spetzler-Martin分级高及伴发动脉瘤与术后近期患者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损呈显著相关性(P<0.05),性别、年龄与术后近期患者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损无显著相关性(P>0.05).Spetzler-Martin分级Ⅰ级、Ⅱ级、Ⅲ级患者术后7d与术后6月的神经功能状态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有深静脉引流、病灶位于功能区、畸形血管团大、无颅内出血及伴发动脉瘤的患者,术后近期容易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损.术前对患者Spetzler-Martin分级程度的确定可对进一步的治疗方案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源CT脑血管成像在脑动静脉畸形(CAVM)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7例行双源CT脑血管成像检查的CAVM患者的资料,采用MPR(多平面重建)、VR(容积再现)等技术进行血管重建,对CAVM位置、大小、血管构筑进行分析。结果 27例CAVM患者中,病变累及枕叶6例,颞叶5例,额叶3例,顶叶4例,基底节区2例,颞、枕叶4例,额、顶叶3例,均清楚显示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其中2例合并血管畸形内动脉瘤,1例合并血管畸形外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脑出血6例。结论双源CT脑血管成像能清楚显示CAVM畸形血管团的位置、大小及血管构筑细节,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复合手术在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采用复合手术治疗的复杂脑AVM病例资料,病例均在DSA辅助下定位畸形血管团,切除畸形血管团病灶后再次行DSA,即刻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术后即刻DSA显示畸形血管团完全不显影5例,畸形血管团较术前明显减小1例(左侧丘脑与基底核区AVM,因畸形供血动脉过多)。术后随访10~14个月,恢复良好4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0分,轻度神经功能障碍1例(mRS 2分),中度残障1例(mRS 3分)。结论复合手术能够降低AVM病人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畸形血管团切除率,为实现脑AVM疗效最优化提供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从病灶检出及血管构筑显示方面探讨320排CT四维CT血管造影(4D-CTA)在脑动静脉畸形(CAVM)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可疑CAVM患者行4D-CTA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两种成像方法所示畸形血管团位置、数目、大小及供血动脉来源、引流静脉深浅、数目方面的差异.结果 20例患者经4D-CTA诊断为CAVM,其中1例经DSA证实为脑动静脉瘘(CAVF);4D-CTA对畸形血管团位置、数目、大小,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显示与DSA所示一致性良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D-CTA能实现颅内血流状态的无创性动态显示,在CAVM的诊断及治疗策略制定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人脑动静脉畸形(CAVM)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表型转变。方法:以骨桥蛋白作为合成型VSMC表型的标志,对26例CAVM病理标本及对照组10名正常脑组织的血管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26例CAVM畸形血管中22例有骨桥蛋白不同程度的表达,主要见于CAVM的静脉部分,尤多见于管壁不规则增厚的静脉。在类似粥样硬化样病变的动脉处也有表达。正常脑组织的血管中未见骨桥蛋白表达。按有无出血史及畸形血管团大小分组进行比较,未发现骨桥蛋白的表达在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CAVM血管壁中部分VSMC转变为合成表型,这是CAVM的血管适应血流动力学状态发生的进行性血管重塑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两种治疗方法在颅内动-静脉畸形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共53例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分别接受显微外科手术治疗(27例)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26例),术后复查DSA确认畸形血管团切除和栓塞情况,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1个月采用Glasgow预后分级(GOS)评价临床预后。结果27例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中26例畸形血管团消失,治愈率达96.30%(26/27);术后遗留肢体运动障碍2例(7.41%)、神经功能障碍1例(3.70%)、癫持续状态1例(3.70%),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4.81%(4/27);术后1个月GOS评分5分15例(55.56%)、4分10例(37.03%)、3分2例(7.41%),预后良好率为92.59%(25/27)。26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中8例首次栓塞后畸形血管团消失,治愈率为30.77%(8/26);术后遗留肢体运动障碍2例(7.69%)、神经功能障碍2例(7.69%),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5.38%(4/26);术后1个月GOS评分5分17例(65.38%)、4分7例(26.92%)、3分2例(7.69%),预后良好率为92.31%(24/26)。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是颅内动-静脉畸形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Puerto Rico评分≤3分的患者,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疗效;对于复杂颅内动-静脉畸形,采取多次、分期介入栓塞或介入栓塞+放射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脑血管病并发颅内出血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后发生颅内出血的原因。结果3例脑动静脉畸形栓塞后发生出血,其中2例为灌注压突破,1例为畸形团内动脉瘤破裂;4例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8例动脉溶栓后发生颅内出血,其中3例为症状性,5例为非症状性。结论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发生出血性并发症的机制较为明确:掌握其产生机制可以更好地控制诱发因素,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复杂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治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2021年1月通过单纯显微手术切除及复合手术治疗的38例复杂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Spetzler-Martin分级,Ⅲ级24例,Ⅳ级9例,Ⅴ级5例。畸形血管团平均大小为5.9 cm(3.5~12.3 cm),位于功能区27例,非功能区11例,术前行CTA、DSA及MRI检查,术后行CT、CTA或DSA检查,定期随访,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神经功能障碍。结果 所有患者中,28例接受介入加手术综合治疗,10例接受单纯显微手术切除。术后影像学示,35例(92.1%)全切,3例(7.9%)较术前明显缩小。术后随访6~79个月,其中恢复良好34例(GOS=4~5分),中度残障2例(GOS=3分),重度残障1例(GOS=2分),死亡1例(GOS=1分)。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复杂脑动静脉畸形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和血管内介入栓塞紧密结合,加之术前精准影像学评估,术中导航、荧光血流监测技术的应用及术中科学的显微操作,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非高血压性自发性颅内出血的病因,并对其治疗进行探讨.方法 对60例非高血压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和42例脑实质内出血患者进行分析,均行DSA检查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结果 60例SAH的患者中,动脉瘤52例(86.67%),脑动静脉畸形(CAVM)1例(1.67%),动脉瘤合并CAVM 1例(1.67%),血液病1例(1.67%),造影阴性5例(83.33%);在42例脑实质出血(包括脑室出血)的患者中,动脉瘤15例(35.71%),CAVM 9例(21.43%),moyamoya病3例(7.14%),右侧椎动脉变细1例,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1例,13例(30.95%)造影未发现异常.结论非高血压性SAH的主要原因为动脉瘤破裂,自发性脑实质出血的主要原因为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破裂,临床DSA检查是确诊其病因的重要手段之一,自发性颅内出血病因的早期诊断和对因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未破裂动静脉畸形(CAVM)并发癫痫发作的患者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癫痫发作、头痛症状缓解情况及生活质量状况。方法收集62例合并癫痫发作、未发生破裂出血的CAVM患者临床资料,应用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OLIE-31)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对CAVM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经过8~74个月(中位数为28.5个月)的随访,与血管内栓塞治疗前相比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发作担忧、综合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评定、情绪/情感、精力/疲乏、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方面有改善(P0.05或P0.01),药物影响方面与术前比较(P0.05)。Spetzler-Martin分级低级别动静脉畸形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好于高级别组(P0.05),且达到完全栓塞或次全栓塞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部分栓塞组(P0.01)。术后癫痫发作控制满意的患者生活质量总评分高于癫痫发作控制不满意组(P0.01)。术后慢性头痛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生活质量总评分高于栓塞治疗前(P0.05)。结论未破裂脑CAVM并发癫痫发作的患者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生活质量较术前有改善,患者可能通过癫痫发作、头痛症状的良好控制以及对出血风险下降的认知能力而获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07—2016-07郑州大学附属南阳医院颅内动脉瘤患者98例,依照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予以开颅夹闭术,观察组采取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比较2组术前、术后4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与血清MMP-9、sICAM-1水平,并观察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1a预后情况。结果术前2组NIHSS与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NIHSS评分降低,BI评分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血清MMP-9、sICAM-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MMP-9、sICAM-1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12%(3/49),低于对照组的22.45%(1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a观察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予以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血清MMP-9、sICAM-1水平,减少并发症,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ASA-610V导航系统在微侵袭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ASA-610V导航系统在微侵袭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应用ASA-610V神经外科导航系统施行各类显微神经外科手术89例,其中颅内肿瘤70例,炎性病灶12例,血管畸形7例。10例运动功能区肿瘤患者施行功能性磁共振引导下肿瘤切除导航手术。结果 系统注册误差为2.5mm左右。病灶全切除者59例(66.29%),次全及大部切除者18例(20.22%),部分切除者12例(13.48%)。80例患者预后良好,9例术后出现轻微并发症。10例运动功能区肿瘤患者均行全切除手术,术后无一例神经功能障碍加重。结论 ASA-610V导航系统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定位准确,尤其对于位于颅底和功能区附近的病变,有助于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脑血管畸形患者发生出血的影响因素,为防治出血的发生提供诊治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26例脑血管畸形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其是否发生出血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结合畸形血管团大小、位置,引流静脉方向、数目,供血动脉位置,合并动脉瘤数目、与畸形血管团位置关系,有无合并瘤样变等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并比较各影响因素的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影响因素对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的预测价值.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畸形血管团大小、引流静脉方向、供血动脉位置、合并动脉瘤数目、合并瘤样变、与畸形血管团位置关系在出血组和未出血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分析显示畸形血管团(OR=0.218,P=0.012)、引流静脉方向(OR=8.023,P=0.004)、合并动脉瘤(OR=6.539,P=0.029)是脑血管畸形患者发生出血的影响因素,AUC值分别为0.674、0.897、0.729.结论畸形血管团大是患者发生出血的保护因素,深部静脉引流、合并动脉瘤是患者发生出血的危险因素;引流静脉方向对患者发生出血的预测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探讨磁共振成像(MRI)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图像融合技术在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2015年4月诊断明确为AVM的6例患者,术前均行MRI与3D-DSA检查,并行MRI与3DDSA影像融合。根据MRI与3D-DSA融合图像进一步制定手术方案行显微直视手术切除。结果所有患者MRI与3D-DSA融合图像不仅可清楚的显示AVM与周围神经结构之间的空间关系,同时对部分合并微小动脉瘤或小血管畸形的患者可清晰的显示病变在血肿或脑组织之间的位置。所有患者行显微直视手术切除术后均恢复良好,复查脑血管造影未见明显畸形血管团残留。术后6例患者均行MRI随访,AVM均无复发,同时未有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及再出血。结论 MRI与3D-DSA融合图像可为显微外科手术切除AVM提供更多重要信息,有效的辅助AVM手术的术前规划。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总结72例脑动静脉畸形(CAVM)的治疗经验,探讨术前部分栓塞病灶在显微手术切除Ⅲ-Ⅴ级CAVM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72例CAVM分为24例栓塞加手术组(Ⅲ-Ⅴ级17例)和48例单纯手术组(Ⅲ-Ⅴ级6例)。对术前资料包括:性别、年龄、Spetzler-Martin分级(S-M分级),术后资料GO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两组病例的治疗效果。结果 24例行26次栓塞,平均每次栓塞2支,共52支供血动脉被栓塞,无栓塞相关并发症。全切69例,残留3例。恢复良好61例,轻残6例,重残3例,植物状态1例,术后死亡1例。术后无新增神经功能障碍,癫痫7例6例消失,1例改善。两组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Ⅰ-Ⅱ级CAVM显微手术切除是主要手段,Ⅲ-Ⅴ级者术前栓塞能降低或改善S-M分级,减少手术风险。显微手术切除联合术前栓塞是对Ⅲ-Ⅴ级CAVM最直接,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的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的特点与血管内治疗的方法.方法 经CT或MRI确认脑出血的病例,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为脑动静脉畸形(AVM)合并动脉瘤为36例患者,根据AVM病灶和动脉瘤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栓塞策略,经血管内超选择应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ONYX胶或弹簧圈栓塞畸形团和动脉瘤.结果 栓塞后35例动脉瘤完全栓塞,AVM病灶完全消除26例;1例残留AVM因引流静脉狭窄术后1年发生出血,行血肿清除并AVM病灶切除术治愈;另1例因残余病灶接受伽玛刀治疗3个月时发生出血,保守治疗后行2次栓塞治愈.结论 AVM病灶内或病灶旁存在动脉瘤是引起脑出血的重要原因,在栓塞前制定栓塞策略,优先处理动脉瘤样病变对防止脑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颅内动静脉畸形(AVMs)是一种先天性的血管畸形.在动、静脉之间形成盘杂的血管团而缺乏正常的毛细血管床,由于病灶内畸形的血管壁发育缺陷及丰富血供造成较高的压力,使病灶血管易于破裂出血而造成严重后果.在静止期,病灶对周围组织产生压迫、盗血及刺激作用,临床上可引发头痛、癫痫及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伴发颅内血肿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颅内动脉瘤破裂伴发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5例患者进行了DSA检查,3例患者进行了CT血管造影检查,5例进行了头部CT检查(4例经术中证实为动脉瘤,1例术后经DSA证实为动脉瘤)。其中大脑中动脉动脉瘤5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4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3例,骈周动脉动脉瘤1例。结果 13例患者中有12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及血肿清除术;1例仅行血肿清除术,术后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根据GOS分级,Ⅰ级3例,Ⅱ级4例,Ⅲ级3例,Ⅳ级1例,Ⅴ级2例。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伴颅内血肿需尽早行DSA或CT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方式应首选开颅动脉瘤夹闭+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选Wada试验在脑功能区动静脉畸形栓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36例脑功能区动静脉畸形的临床资料,术前进行超选造影并用丙泊酚在超选的动脉完成Wada试验,再选择Onyx胶栓塞畸形血管团。结果 Wada试验中,3例出现抽搐、颤抖或不随意运动而放弃栓塞,7例出现运动障碍、4例语言障碍、2例记忆障碍而放弃栓塞治疗;其余20例共栓塞24次,每例栓塞l~3次,平均1.2次,完全栓塞8例。栓塞的20例中,发生缺血性并发症1例,无出血性并发症;术后随访2~23个月,无死亡病例,轻度神经功能障碍1例。结论动脉超选行Wada试验进后,行脑功能区动静脉畸形的栓塞,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脑动静脉畸形(CAVM)栓塞治疗后的组织病理变化。方法分析11例栓塞治疗后再行手术切除CAVM的病例资料,应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骨桥蛋白(OP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抗体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栓塞后,CAVM血管腔内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管炎性反应,部分被栓塞的血管腔内可见再通。栓塞治疗后的新生内膜中OPN及α-SMA呈阳性染色;畸形血管团周围组织中发现异常微血管,其内皮细胞PCNA阳性染色率高,且VEGF呈阳性染色。畸形血管周围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指数(19.6%±8.4%)高于对照组(10.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栓塞材料引起血管呈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适度的血管反应有助于管腔闭塞;栓塞治疗后畸形血管周边有微血管增生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