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 应用关联规则分析强直性脊柱炎采用健脾类中药改善患者的免疫指标,为优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整理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52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资料,采用SPSS 17.0、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和Aprior模块分析健脾类药物与免疫炎症指标变化的关系。研究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Ig G)、免疫球蛋白M、补体C3(C3)、补体C4(C4)五项指标和健脾类药物常用的五味:茯苓、薏苡仁、山药、陈皮、泽泻。结果 (1)健脾化湿类中药使用率均高于50%;设关联规则置信度为70%,支持度为20%并提取值与指标关联较高的前五味中药,即茯苓、薏苡仁、山药、陈皮、泽泻;(2)这五味中药与免疫指标置信度均高于70%,支持度均高于20%,且与Ig G、C3、C4置信度、支持度较高。结论 采用的健脾化湿类中药能较好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免疫指标。  相似文献   

2.
多个炎症指标在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性评价中的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多个炎症指标在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性评价中的价值。方法:根据Bath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性指标(BASDAI)对78例患者进行分组,比较活动期组与静止期组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并与BASDA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活动期组血小板、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和IgA异常率高于静止期患者(P〈0.05)。活动期患者C反应蛋白和IgA高于静止期患者(P〈0.05)。对所有患者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C反应蛋白和IgA与BASDAI相关,C反应蛋白与IgA相关。其他指标与BASDAI不相关。结论:在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多个炎症指标如血小板、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与IgA均出现改变。C反应蛋白和IgA与疾病活动性相关,可以作为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性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清热健脾通络法合新风胶囊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RA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清热健脾通络方合新风胶囊,对照组服用雷公藤多苷片,通过中医证候量表观察80例活动期RA患者治疗前后关节、全身症状症状体征积分变化,并检测其炎症指标改善情况。结果:①2组均能显著改善患者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痛和晨僵时间,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关节重着、大便稀溏、食欲减退、食后腹胀、皮下硬结以及局部发热的积分值显著降低(P<0.05或P<0.01)。③炎症指标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热健脾通络法合新风胶囊不仅能显著改善活动期RA关节症状、体征,而且可降低活动期RA的炎症指标。因此,清热健脾通络法合新风胶囊具有免疫抗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整体调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关联规则挖掘分析中医健脾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与免疫炎症指标下降的关联度,进一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提取并整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住院RA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Aprior模块分析药物与实验室指标下降的关联分析,最小支持度设为20%,最小置信度设为50%。结果 (1)中医健脾药以茯苓、薏苡仁、山药最常用,使用频率分别为94.3%、84.8%、79.2%,以归脾肾经为主,味甘性平;(2)茯苓与血沉(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下降支持度均约为95%,置信度均高于60%,茯苓与ESR、hs-CRP下降有关联;薏苡仁与a1-酸性糖蛋白(a1-AGP)、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AB)、补体C3(C3)、免疫球蛋白G(Ig G)下降的支持度均高于75%,置信度均高于50%,薏苡仁与a1-AGP、RF、CCP-AB、C3、Ig G下降有关联;山药与补体C4(C4)、免疫球蛋白A(Ig A)、血小板计数(PLT)下降支持度均约为78%,置信度均高于50%,山药与C4、Ig A、PLT下降有关联;(3)健脾药联合祛风湿药、健脾药联合清热利湿药、健脾药联合活血通络药均对ESR、hs-CRP、RF、CCP-AB、a1-AGP下降有关联;健脾药联合祛风湿药对C3、C4、PLT、Ig A、Ig G下降有关联,健脾药联合清热利湿药组合对C3、C4下降有关联;健脾药联合活血通络药对PLT、Ig A、Ig G下降有关联。结论 中医健脾药与免疫炎症指标下降有关联,健脾药分别与祛风湿药、清热利湿药、活血通络药组合均能提高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研究发现在炎症因子的刺激下内皮细胞和活化的T细胞表面表达CD146显著增加,故推测CD146可能参与了组织的炎症反应.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可溶性CD146的表达水平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住院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62例,分为两组.活动期组46例,非活动组16例.同时选择同期医院健康职工和大学生20名为对照组.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初诊时评估BASDAI、BASFI、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总体评分(PGA)、夜间痛、总体背痛评分、晨僵时间并测定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水平.应用ELISA法检测6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与20例正常人外周血可溶性CD146的表达水平、魏氏法测定血沉及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可溶性CD146与各项检测指标相关分析.结果与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外周血清可溶性CD146的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可溶性CD146的表达水平较非活动期和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清可溶性CD146的表达水平与BASDAI呈正相关(P<0.05);累及外周关节型者血清可溶性CD146较单独中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和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果表明,外周可溶性CD146表达水平的增加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疾病的活动性有关,其可能参与了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临床数据挖掘技术及关联规则分析芙蓉膏外敷联合中药治疗活动期痛风性关节炎对患者免疫、炎症及氧化指标的影响,为优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搜集并整理安徽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例采集系统所录入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型患者的资料。采用SPSS22.0、SPSS Modeler 14.2软件和Aprior模块分析中药配伍、芙蓉膏治疗效果与实验室指标变化的关系。结果 (1)芙蓉膏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小于中药组患者。(2)治疗后内治组患者的免疫指标补体C3(C3);炎症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α1酸性糖蛋白(α1-AGP);尿酸(UA)UA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外合治组患者免疫指标补体C3、补体C4(C4)、免疫球蛋白A(Ig A);炎症指标血沉(ESR)、hs-CRP、α1-AGP;UA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内治组与内外合治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的差值t检验分析,内外合治组患者ESR、hs-CRP、α1-AGP、UA相对于内治组患者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所用中药多集中在健脾利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风除湿四类,提取每类使用频次前五位的中药共20味;(4)在关联规则设定最小置信度为70%,最小支持度为20%。经Aprior模块分析,发现芙蓉膏与健脾利湿药配伍UA、C3、C4、Ig G、免疫球蛋白M(Ig M)下降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上升关联,与活血药配伍与Ig A下降关联,与祛风除湿药配伍与α1-AGP下降关联,与清热解毒药配伍与ESR、CRP下降相关联。结论芙蓉膏外敷联合中药可改善活动期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和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随访类风湿关节炎出院患者健脾化湿通络方药的应用情况,分析中医药治疗与终点事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队列研究设计。电话随访安徽省中医院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类风湿关节炎住院患者,记录出院后口服中成药、中药汤剂的种类和应用时间,以及全因死亡、手术治疗、再发入院、关节外病变的发生情况,终点事件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中医药(刘健教授常用健脾代表药茯苓、薏苡仁、陈皮,祛风湿代表药威灵仙、川芎、桑寄生,活血通络代表药丹参、桃仁、红花以及院内制剂新风胶囊、黄芩清热除痹胶囊、颈椎活血胶囊)治疗与终点事件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完成随访患者1468例,失访率18.98%。暴露组(出院后应用中成药和中药汤剂≥28 d)1292例,应用频次较多的口服中成药依次为新风胶囊、黄芩清热除痹胶囊、新癀片、雷公藤多苷片等;中药汤剂依次为四妙散、身痛逐瘀汤、宣痹汤、独活寄生汤等。各暴露组终点事件总发生80例,其中非暴露组37例(21.02%),低暴露组21例(12.96%),中暴露组14例(7.49%),高暴露组8例(0.85%),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终点事件的发生与中医药应用时间存在相关性,新风胶囊、茯苓、川芎等为代表的健脾化湿通络方药可降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终点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8.
强直性脊柱炎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血液自动化仪器的进展 ,对血小板参数的测定逐渐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近年来 ,国内外已有关于血液病、肿瘤和类风湿关节炎血小板参数变化的研究 ,但尚未见有关强直性脊柱炎 (AS)血小板参数变化的报道。对 AS患者血小板参数进行检测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我院门诊及住院新确诊且未用过慢作用抗风湿药的 AS患者 36例 ,男 32例 ,女 4例 ,年龄 16~ 41岁。均符合1984年美国风湿病协会 (ARA)修订纽约标准[1 ] 。根据 Bath活动指标判断均为活动期患者 2 ] ,排除血液病、恶性肿瘤、感染等其他器质性病变。1.2…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随机行走模型评价中医健脾单元疗法对痛风(Gout)患者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利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病历数据处理系统采集患者信息,研究其代谢指标: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尿酸(UA)。收集并整理该院风湿免疫科2012年6月至2018年12月Gout住院患者。依据是否使用黄芩清热除痹胶囊分为单元疗法组和单纯中药组,利用随机行走模型和关联规则评价中医健脾单元疗法对Gout患者Hcy和UA影响。结果①共纳入274例Gout患者符合研究要求,单纯中药组为106例(38. 69%),单元疗法组168例(61. 31%)。基于四性和五味的中医理论,其中寒性草药(出现110次,37. 7%),温性(出现89次,30. 5%)和凉性的(出现18次,6. 2%)是使用频率排名前三的草药。②经关联规则分析:在同样使用黄芩清热除痹胶囊情况下,Hcy降低与蒲公英、泽兰、泽泻、黄柏、威灵仙、车前草升高呈关联,UA降低与山慈菇、川牛膝、泽泻、黄柏、车前草、桃仁、红花、丹参升高呈关联。③随机行走模型显示:单元疗法组UA临床意义在于UA每改善一步,需要行走7. 53步;而单纯中药组UA临床意义在于UA每改善一步,需要行走2. 06步。单元疗法组临床意义在于Hcy每改善一步,需要行走3. 39步。④聚类分析共聚为3类,聚1类有桃仁、红花、丹参、茯苓、陈皮、甘草、蒲公英;聚2类山药、白术、薏苡仁、垂盆草、泽兰、山慈菇、黄柏、车前草、泽泻、土茯苓、川牛膝、威灵仙;聚3类郁金。结论中医健脾单元疗法对患者炎性指标的改善效果优于单纯中药内服。中医健脾单元疗法治疗痛风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 ondyiltis,AS)患者的铁蛋白的变化及其与病情活动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检测40例活动期AS患者铁蛋白、各活动性指标(ESR、CRP)及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另设正常对照组30例并检测上述指标;分析40例活动期AS患者铁蛋白与活动性指标的相关性。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活动期AS患者铁蛋白、ESR、CRP、IgG、IgA明显增高(P〈0.05或P〈0.01),而IgM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铁蛋白与ESR、CRP明显正相关(P〈0.05或P〈0.01),与IgA、IgG、IgM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活动期AS患者出现了铁蛋白、IgA、IgG的升高,且铁蛋白的升高与ESR、CRP具有相关性,IgA、IgG的升高提示活动期AS患者存在免疫紊乱,提示铁蛋白可以作为反应AS疾病活动性的一项客观指标,其升高机制可能是由于炎症因子的释放导致的免疫紊乱。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临床护士心理压力源与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玉芬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0):921-922,924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面临的主要心理压力源,为护理管理者有效地帮助护士减轻和消除心理压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评式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内江市2所三级乙等医院287名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临床护士的心理压力源依次来源于工作强度、职业需求、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家庭经济收入等方面。其中来源于工作强度、人际关系及家庭方面的压力源,不同年龄组护理人员在其压力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存在着多种心理压力源,这些压力源是导致护士工作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也是护理的安全隐患之一,护理管理者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定期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统,及时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减轻和消除压力,从而提高护士对本职工作的满意度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16.
17.
精神疾病患者家属教育的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精神疾病患者家属教育的调查,探讨家属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采用自拟问卷对参加系列教育的家属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患者和家属接受教育次数越多,对疾病知识了解越多;在患者的亲属中患者的父母参加教育比率较大。结论:家属教育对治疗疾病起着积极的作用,应更具有针对性,同时还应该注意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