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是一种少见的心电图异常改变,由于左束支传导阻滞常提示心肌弥漫性病变。因此,文献报告常提示预后不良。 我院自1983年以来所见到的25例左束支传导阻滞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心肌核素(SPECT)显像结果和左室功能测定分析,探讨其对诊断左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方法405例患者为心电图诊断孤立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的患者(为孤立性LBBB组),行心肌SPECT显像进行数据采集。随访平均(32.92±12.55)个月后,再行心肌SPECT显像进行数据采集观察。结果①孤立性LBBB组完全可逆性灌注缺损281例;部分可逆灌注缺损123例;不可逆性灌注缺损1例。合并LBBB组完全可逆性灌注缺损94例;部分可逆灌注缺损187例;不可逆性灌注缺损122例。②两组左室功能测定:两组LVEF差异有显著性,LVEDV.LVESV差异均有显著。结论孤立性LBBB和合并LBBB患者显示间壁的区域出现放射性稀疏、缺损和左室功能参数,说明心肌SPECT显像在LBBB诊断处理危险度分层预后判断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束支传导阻滞(BBB)被认为与预后差有关。这种观点在血管成形术时代是否正确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评估采用直接血管成形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伴BBB患者的预后。评估了急性心肌梗死直接血管成形术试验中3053例接受急诊导管术的患者。将入院心电图存在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LBBB,n=48,1.6%)与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RBBB,n=95,3.1%)或无BBB患者(n=2910,95.3%)进行比较。具有BBB的患者年龄较大,更多见糖尿病、外周血管疾病和曾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射血分数较低,多支血管病变多见。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2552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研究,患者资料来自N R M I-2、3、4(1994~2002年)。目的在于确定那些早期心电图ST段压低的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期间死亡率。ST段压低的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期间死亡率(15.8%)与ST段抬高或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死亡率相似(15.5%)。对观察到的差异进行校正后,与ST段抬高或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死亡率相比,ST段压低患者的死亡率略有降低(O R0.9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心电图ST段压低的预测意义及其对短期死亡率的影响:来自全国心肌梗死患者登记(NRMI-2、3、4)的报道@Pitta S. R. @Grzybows…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Sgarbossa方案在诊断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心肌梗死的实用性。方法 收集可疑有急性心肌梗死的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64例,以心肌酶学指标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确诊的客观标准,比较Sgarbossa方案和传统心电图诊断方案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等。结果 Sgarbossa方案在诊断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分别为55.2%、94.2%、88.1%、71.1%;传统方案为62.6%、80.6%、72.0%、71.1%。两者相比在特异性、阳性预测率方面,Sgarbossa方案优于传统方案,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临床上在Sgarbossa方案的基础上结合传统心电图鉴别诊断指标综合判断可能会提高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特点。方法:对明确诊断的213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及159例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各种心律失常的性质、特点行对比分析。结果: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生窦性心动过缓与室性心动过速的比例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P=0.001,P=0.001),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生房性早搏与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比例明显高于ST段抬高心肌梗死(P=0.002,P=0.001);其余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未见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其可能的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时ST段改变[ST段一致抬高和(或)心前区V1~V3导联ST段压低]的预后预测价值。背景:上述这类患者常被认为高危,但其预后尚不清楚。方法:水蛭肽与早期再灌注或阻塞(H ERO)-2试验在因ST段抬高或可能的新发LBBB接受链激酶治疗的患者中比较了比伐卢定与肝素的作用。每例LBBB患者均配对1例年龄、性别、脉率、收缩压、Killip分级、部位匹配的对照者(心室内传导正常)。结果:共有300例患者有LBBB(92例有ST段改变,208例无ST段改变),15340例患者为正常传导。80.7%的LBBB患…  相似文献   

8.
5所医疗中心近2年的临床资料所作的回颐分析显示,每8名来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1名其心电图的高危性质会被急诊医生漏掉。高危异常心,电图表现包括T波倒置、ST段改变等,不包括左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Sgarbossa方案在诊断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心肌梗死的实用性。方法:收集可疑有急性心肌梗死的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64例,以心肌酶学指标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确诊的客观标准,比较Sgarbossa方案和传统心电图诊断方案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等。结果:Sgarbossa方案在诊断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分别为55.2%,94.2%,88.1%,71.1%;传统方案为62.6%,80.6%,72.0%,71.1%。两者相比在特异性阳性预测率方面,Sgarbossa方案优于传统方案,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在Sgarbossa方案的基础上结合传统心电图鉴别诊断指标综合判断可能会提高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发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临床并不少见,愈后凶险,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我院自2000~2006年收治了5例Ami患者伴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心肌梗死所致梗死样ST段抬高的临床及心电学特征。方法:分析23例非心肌梗死所致梗死样ST段抬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ST段抬高时是否伴心肌损害或坏死分为2组:①伴心肌损害或坏死的梗死样ST段抬高。②不伴心肌损害或坏死的梗死样ST段抬高。结果:梗死样ST段抬高有以下临床及心电学特征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不同。(1)伴心肌损害或坏死的梗死样ST段抬高:①心电图(ECG)呈坏死、损伤性改变显著而胸痛相对较轻,心肌酶升高相对不显著。②除心脏或纵隔肿瘤直接浸润心肌外,病理性Q波常呈一过性可逆性改变,经适当治疗一般在短期(3—7d)内消失。③病理性Q波与ST段抬高发生的导联“不吻合”,且不能用某支冠脉阻塞来解释麟改变。(2)不伴心肌损害或坏死的梗死样ST段抬高:①心肌酶谱及其同功酶、心肌肌钙蛋白均正常。②Blugada综合征有特征性EGG改变,即V1~V3导联ST段呈尖峰样抬高伴右束支传导阻滞。③早期复极综合征常伴左胸导联ST段凹面向上抬高及T波高尖。④脑血管疾病、心脏外压性肿瘤及各种原因所致短时间休克亦有各自的临床、ECG及影像学特征。结论:非心肌梗死所致梗死样ST段抬高存在不同的临床和心电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左右心室间运动的非同步性。方法对20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和20例正常人解剖M型在心室波群区观察室间隔与左室后壁运动;运用频谱多普勒成像技术测量左、右心室射血前期时间(LVPET、RVPET),计算两者之差PETd;采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W)测量右室侧壁基底段和左室各壁基底段达收缩期峰值速度时限(TS)和达舒张早期峰值速度的时限(TE)。结果LBBB患者室间隔运动异常,PET、PETd较正常对照明显延长(P〈0.01),左室各壁基底段TS、TE均值较对照明显延长(P〈0.01)。结论LBBB患者左室激动异常时电机械延迟,心室间运动存在明显的不同步。  相似文献   

13.
频率依赖型束支传导阻滞,可分为加速依赖型和减速依赖型,即三相性和四相性传导阻滞,后者较少见。在双侧束支传导阻滞中(下称BBBB),可以有各种组合型的传导阻滞,而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下称RBBB)和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下称LBBB)交替出现者较少见。能直接观察到由四相性束支传导阻滞转变为交替性BBBB更为少见,现报道一例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各种心电图表现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观察2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临床心电图表现。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表现多样。结论胸痛患者如果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时,要高度警惕AMI,详细询问病史,观查ECG动态演变,监测心肌坏死标志物CTnI,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不典型心电图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32例心电图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资料。结果 AMI不典型心电图常见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0例)、心肌梗死早期(4例)、同部位多次心肌梗死(2例)、心肌梗死合并束支阻滞(6例)、合并后壁心肌梗死(2例)、小面积心肌梗死(6例)、记录导联不正确及U波倒置之患者(2例)。不典型心电图改变包括:显著而持续性ST段压低及T波倒置、T波高耸、R波递增不良或逆递增、束支传导阻滞掩盖心梗图形、及U波倒置等。结论对心电图不典型的心肌梗死患者应不断动态观察心电图及心肌酶改变,及时明确诊断,避免误诊及漏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部分指标即PTFV1数值异常,病理性Q波多少,ST段弓背抬高程度,是否有心电图交替现象,是否伴有房室传导阻滞现象,借以探讨患者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取本院内科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符合WHO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分别描记入院时心电图,出院后随访2年的完整资料作为分析对象,观察其在急性心肌梗死1周的PTFV1值,ST段弓背抬高程度,病理性Q波多少,是否有心电图交替现象,是否伴有房室传导阻滞的情况。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中PTFV1≤-0.03mm.s,ST段弓背异常抬高,病理性Q波出现于多导联,有电交替现象,伴有束支传导阻滞或房室传导阻滞的近期病死率较高。结论:心肌梗死患者部分心电图指标对其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伴随急性心肌梗死出现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方法 :比较有新出现持续性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 2 5例 (观察组 )与无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 5 0例 (对照组 )的CK峰值、killip分级、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新出现的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为一恶性预兆 ,提示临床病情危险 ,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秦俭 《中国乡村医生》2006,22(22):18-19
院前溶栓诊断和病情评估 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诊断传统的心肌梗死诊断依赖心肌缺血的临床症状、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和心肌酶学或标记物的变化,如果三者之中有两项支持,一般就可以诊断心肌梗死。对于再灌注治疗,尤其是溶栓治疗,争取时间是首要的,而心肌酶学或标记物变化一般要在起病4小时以后才显示。因此,现今溶栓治疗的心肌梗死诊断入选标准仅要求心肌缺血症状和心电图改变。通常认为,缺血性胸痛持续达到20分钟,含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心电图2个以上肢导联ST段抬高≥1mm或相邻2个以上胸导联ST段抬高≥2mm或有新出现的束支传导阻滞即应初步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我院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与心肌坏死标记物证实为急性心肌梗死159例患者的心电图资料,探讨心电图做为常见与无创检查对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资料,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分析房性早搏、室性早博、房室传导阻滞在两组中出现的比率,对照组160例健康体检人群.结果 ST段抬高型:房性早博28例(47.5%),室性早博46例(57.5%),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0例,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0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房性早博42例(53.2%),室性早搏45例(56.9%),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比例21例(26.6%),第三度房室传导比例22例(25.3%).对照组房性早搏8例(5%),室性早搏5例(3%),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1.2%),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0例.结论 ST段抬高型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比例高于正常普通人群,非ST段抬高型房室传导比例高于ST段抬高型与正常普通人群.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新发不同类型束支传导阻滞(BBB)的临床意义。方法145例住院的STEMI患者,根据入院时有无伴新发BBB分为不伴发BBB组(A组),伴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组(B组)及伴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组(C组)。观察比较各组临床资料及住院期间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1)STEMI患者年龄越大越易发生BBB,C组多见于前壁心肌梗死,B组多为更大范围的梗死。(2)B、C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1.6%(8/37),与A组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8.3%(9/10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发生率为25.0%(5/20),B组为17.6%(3/1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B、C组患者QRS波宽度与住院期间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有关。(4)在随访期间各组STEMI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EMI伴发BBB患者住院期间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而伴新发RBBB患者可能比伴新发LBBB院内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