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生儿脐部感染是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多发病之一。为减少脐部感染的发生及对感染者进行有效的护理,现将我院产科自1994年1月~2004年12月,院内获得性新生儿脐炎142例进行分析。1资料与方法本组资料取自本院产科出生后新生儿院内获得性脐炎患儿。其中,单纯脐周红肿者14例;脐窝潮湿有少量分泌物者72例;脐窝潮湿伴有脓性、血性分泌物者56例。诊断依据按全国医院感染采用的统一诊断标准。2结果2·1脐部感染与出生天数的关系本组142例患儿中出生后2~3天发生感染27例(19%)、4~5天发生感染83例(58·5%)、6~7天发生感染32例(22·5%),以出生后4~5天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二次剪脐法在产科中预防新生儿脐炎、脐部出血和缩短脐部干燥所需时间的作用。方法:对2009年1月~12月出生的新生儿行二次断脐后疗效的观察。结果:新生儿全部脐部干燥无渗血渗液,脐部呈自然脱落状出院。结论:二次剪脐法在产科中应用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脐炎是指与脐带相连组织的感染。严重感染时,局部肿胀、红斑、触痛,甚至脐部发黑,细菌可侵入血液,引起败血症和腹膜炎,亦可导致门静脉炎,并导致肝外性门静脉高压[1]。脐炎还是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最常见原因[2]。严重病例可以导致新生儿死亡或神经系统损害,可见脐炎是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的疾病之一。我院选用莫匹罗星软膏治疗脐炎104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于1998年1月~2005年8月选用莫匹罗星软膏治疗新生儿脐炎104例。全部病例符合新生儿脐炎诊断标准[3]。其中男78例、女26例;发病日龄<3天者17例、3~7天者…  相似文献   

4.
脐炎是因娩出时断脐或出生后脐部护理不当 ,细菌污染引起的炎症 ,是新生儿特有的常见疾病。生后不久脐血管尚未闭合 ,脐炎时细菌可循此侵入血液循环 ,发展成腹膜炎或败血症。从我科近几年新生儿败血症的原因分析 ,4 0 %的感染途径为脐部。脐炎的防治主要在于局部的清洁消毒与护理 ,可见脐部的护理是十分重要的。1 方法与结果1.1 全身治疗 如有发热、脐部红肿 ,应给予青霉素或头孢类药物治疗。1.2 脐部治疗、护理 ,应保持患儿脐部清洁、干燥 ,以免感染及再次被污染。1.3 患儿脐带脱落后 ,如发现潮湿 ,应用双氧水将脐部清洗干净 ,用 75 %…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脐炎是新生儿期特有的感染性疾病,病情严重者甚至可导致新生儿败血症和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为此,我们对我院收住的患新生儿脐炎的35例患者进行脐分泌物培养病原菌及药敏试验,探讨其病原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的现状,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35例均为我院近3年来收住的新生儿患者,分别患“新生儿脐炎”或合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或“新生儿肺炎”或“新生儿脓疱疮”等。1.2方法1.2.1标本采集所有病例标本均为在患儿脐部未消毒前用无菌棉拭子拭取的脐部分泌物。1.2.2细菌培养将标本立即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和巧克力琼脂平板,35℃培养24~48h,对分离菌株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鉴定。1.2.3药敏试验采用的抗菌药物纸片购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2结果2.1病原菌分布35例新生儿脐炎患者脐部分泌物共培养出31株病原菌,阳性率为88.57%。病原菌种类有8种,其中革兰氏阳性菌16株,占51.61%;革兰氏阴性菌15株,占48.39%。(表1)。2.2药敏试验结果将以上病原菌常用抗生素随机做药敏试验,以上所有菌株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舒普深)均为敏感,耐药率为0;10株细菌做头孢噻污钠药敏试验,无耐...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75%乙醇、碘酊、康脐宝3种消毒方法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的效果,以降低脐部感染率。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3月在医院正常分娩330例新生儿,采取随机分组法,分为1、2、3组,每组各110例,分别使用75%乙醇、碘酊、康脐宝对新生儿脐窝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比较3种消毒方法对脐带脱落时间、出血以及脐部感染率。结果第3组新生儿与1、2组新生儿比较,脐带的脱落时间最短、出血量最少、脐炎发生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组与第2组相比,脐带脱落时间、脐部出血量以及脐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新生儿脐部消毒中,康脐宝可有效降低脐部感染发生率,缩短脐带脱落时间,安全有效,适合作为脐部消毒常规用药。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出生 3~ 4天 ,脐带自行脱落者 ,可见脐周红肿 ,甚至有脓性分泌物。为此我就新生儿脐带自行脱落与出生 2 4h剪脐对比观察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将 1999年 12月间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 381例 ,随机分为 2组 ,奇数组为研究组 ,共 191例 ;偶数组为对照组 ,共 190例。1.2 方法 对照组中新生儿出生后按常规消毒断脐 ,即距脐轮 0 .5 cm处剪断 ,气门芯结扎 ,2 .5 %碘酊烧灼 ,用无菌纱布包扎 ,每日沐浴后按常规脐部护理 ,待其自行脱落。研究组与之不同的是新生儿出生时距脐轮 1cm处断脐 ,结扎、碘酊烧灼、包扎相同 ,出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新生儿脐炎患儿护理过程中应用不同脐部护理,观察其应用效果.方法:收集44例在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新生儿脐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并依据计算机表法将所有患儿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儿例数是22例.在护理对照组患儿时应用常规护理干预,在护理观察组患儿时应用不同脐部护理,将两组患儿行不同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对应性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新生儿脐部感染率、出血率、脐带脱落时间、脐部愈合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且P值均小于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在新生儿脐炎患儿护理过程中应用不同脐部护理可以显著提升患儿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脐炎是一种急性脐蜂窝组织炎,常引起新生儿败血症、肺炎、硬肿症等。所以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2010年3月-2011年3月我科将护创液体敷料用于脐部消毒,效果满意。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本组新生儿50例(脐部均有炎症表现),足月儿21例、早产儿29例,日龄1~20d。脐炎17例,脐周潮红25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一起新生儿脐部感染暴发进行调查、分析,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防止与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对2009年7月19-23日,产科发生的3例新生儿脐部感染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该次医院感染暴发造成3例患儿发病,罹患率为11.5%,脐分泌物培养、患儿使用的沐浴液中均检出铜绿假单胞菌。结论该次脐部感染暴发是由于沐浴液受污染所致,通过改变沐浴液稀释方法、改良脐部包扎方式、规范脐部护理流程等措施,未再出现新的感染病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脐部护理干预对预防新生儿脐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新生儿共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方法上给予脐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新生儿脐炎的发生情况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新生儿脐炎发生率为0.0%,对照组发生率为24.0%,两组脐炎发生率对比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新生儿脐部愈合时间、脐带脱落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给予新生儿脐部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脐炎的发生,有助于缩短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和愈合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减少脐炎的发生,缩短脐带干燥时间,防止皮肤过敏反应的发生,2011年1-6月采用康脐宝用于新生儿脐部消毒,获良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在我科2011年1-6月出生的新生儿175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早产儿32例,过期产儿49例,脐部护理采用康脐宝喷洒消毒.将2010年1-6月出生的新生儿14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早产儿26例,过期产儿34例,脐部护理采用传统脐部消毒方法.两组新生儿在出生时的性别、Apgar评分、体重、分娩羊水量及性状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新生儿的各个系统发育未成熟,免疫系统不完善,机体抵抗力差,易发生各种感染。医院感染爆发流行是一种危及医院临床工作的一件重要而且棘手的事情,新生儿医院感染不仅增加患儿的痛苦、家庭经济负担,延长患儿的住院时间,严重者可危及生命。预防新生儿医院感染意义十分重大。2012年10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发生6名新生儿在入院后第2、第3天出现脐轮红肿、脐部脓性分泌物等情况。分泌物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确诊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脐炎,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脐炎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可引起新生儿黄疽,败血症、肺炎等疾病,我们对102例新生儿脐炎进行了细菌学分析,现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材料1992年元月~1998年3月间我院共收治新生儿脐部感染息者102例,其中男76例,女26例。年龄1天~28天,其中1~7...  相似文献   

15.
产妇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经历了漫长的孕期、分娩期后进入产褥期。其机体的生理及内分泌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由于受手术或分娩的打击,产妇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院内感染。本文对我院产科2003年1月~2005年6月61例产科院内感染病例进行分析,以了解产科病房感染的特点,从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有效控制产科院内感染。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3年1月~2005年6月我科住院分娩共4 257例,其中剖宫产1 703例,阴道分娩2 554例,其中61例发生院内感染,年龄20~39岁,平均年龄25·7岁。1·2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医院感染管理》中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根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采用不同的脐部护理方法对于预防新生儿脐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4月期间正常分娩的新生儿3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C组三组,每组100例,分别采用脐带卷包扎脐部护理法、常规脐部护理法及二次断脐护理法,观察三组新生儿的脐部护理效果,其中包括脐带的脱落时间、脐部的出血情况以及脐炎的发生率等。结果:C组脐带的脱落时间最短、出血情况最少,并且脐炎发生的例数也最低,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脐带脱落时间、脐部出血情况以及脐炎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新生儿的脐部护理,包扎法预防脐炎的效果一般,在进行脐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给予新生儿二次断脐护理,护理效果较为显著,有效的降低了脐部感染发生的几率,可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生儿脐部护理的理想方法.方法随机选择2005年1月~12月622例新生儿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脐带护理.对照组采用护脐帖包扎法,实验组不用护脐帖包扎法.结果实验组住院脐带自然脱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脐炎感染率低于对照组,用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5).结论不用护脐帖包扎进行脐带护理可明显缩短脐带自然脱落的时间并降低脐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窒息是产科临床中最常见的新生儿危象及围产儿死亡和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的主要原因,如抢救不及时,患儿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我院自1999年8月~2001年8月应用脐静脉插管术抢救新生儿窒息96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1999年8月~2001年8月分娩总数为3246例,发生新生儿窒息276例,窒息发生率为8.50%,其中对96例新生儿进行脐静脉插管或联合插管术(行气管插管),173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产科分娩的足月新生儿共2848例中的45例(1.58%)新生儿脐部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脐部感染与脐粗大、脐带结扎位置太高、剪脐不净、脐断端处理及护理不当有关,又加之新生儿抵抗力低,缺乏抗细菌定植能力,个别护理人员对脐部处理重视不够,使细菌经脐部残端侵入繁殖而引起脐炎。结论:正确掌握断脐的方法和技巧,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加强脐部的观察、护理和宣教,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并针对脐端不同临床表现采用不同护理方法,这是避免脐部感染、预防新生儿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脐部感染的细菌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为查明当前新生儿脐部感染的临床微生物学状况,给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1993~1995年3年中收治的75例新生儿脐部感染,所获得的84株致病细菌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社会获得性感染,其主要致病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67.2%)。而在医院感染的病例中,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要致病菌(56.8%)。所分离的细菌均具有多重耐药性,葡萄球菌对常用的一些抗生素,均有很高耐药率。大肠埃希氏菌、克雷伯氏菌除了对丁胺卡那、头孢噻肟、氟嗪酸敏感外,对其他种类抗生素均有很大程度耐药。30例疑因脐炎所致败血症新生儿血培养,结果10例为阳性,8例血培养的结果与脐部分泌物培养结果一致,另外两例所属菌种不同。结论揭示混合感染在新生儿脐炎中占有一定比例,值得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