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了解2000—2019年宁夏7~18岁汉族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变化趋势,为预防控制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2000—2019年5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中宁夏地区数据,选取7~18岁汉族中小学生体重、身高等数据进行趋势分析。  结果  2019年宁夏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34%(1 181/8 855),9.19%(814/8 855),男生2000—2019年超重增长率为11.68%,肥胖增长率为10.07%(χ2=27.60,P<0.01)。女生2000—2019年超重增长率为6.95%,肥胖增长率为5.77%(χ2=33.82,P<0.01)。城市男生的超重和肥胖总体增长率均最高,为11.38%和10.45%。农村男生的超重和肥胖增长率在2010年之后均高于城市男生(χ2值分别为13.90,17.09,P值均<0.05),女生肥胖增长率在2014年之后农村均高于城市(χ2值分别为9.94,33.39,P值均<0.05)。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经济发展片区由好到差时,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由高到低(χ2值分别为35.19,35.35,P值均<0.01)。  结论  2000—2019年宁夏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及体质量指数趋于持续性增长趋势,且农村超重和肥胖增长率逐渐超过城市。预防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具体措施应尽快制定,降低因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所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2.
秦宇  尹星  郑亚捷  李雪  梁刚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2):1860-1863
  目的  了解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中小学生视力与屈光不正现状,为当地开展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2021年9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76所中小学38 534名学生开展调查,对纳入对象开展远视力、非睫状肌麻痹下电脑验光检查。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年级、民族及城乡之间屈光不正患病率的差异。  结果  中小学生近视率为40.0%,远视率为17.7%,散光率为21.2%,视力不良率为50.7%,戴镜率为17.2%。女生近视率(45.7%)高于男生(34.5%)(χ2=520.68),城区学生近视率(50.1%)高于农村地区(28.4%)(χ2=1 882.13),一至九年级学生近视率随年级升高而升高(χ趋势2=7 151.41),不同民族间近视、远视及散光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 299.26,164.13,1 091.37,P值均 < 0.01)。  结论  开远市中小学生近视及散光率随年级升高呈上升趋势,各民族之间近视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近视防控要重视城乡、性别差异,科学有效地开展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江苏省学生常见病监测、队列及干预研究探索生长参数与近视发生发展的关系,为城市化进程较快地区儿童屈光档案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以学校为单位的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共选取江苏省仪征市学生1 187名,并对2019—2020年追踪人群近视及其相关参数进行差异性比较,采用Cox回归多元统计模型探索儿童青少年生长参数与近视发生发展的关系。  结果  2019年一年级至三年级学生近视率分别为5.4%,21.5%,37.3%,2020年各学段近视率分别增长至25.3%,43.3%,58.1%(χ2值分别为53.59,49.63,32.52,P值均<0.01)。2019年右眼/左眼散瞳后屈光度均值分别为(0.30±1.24/0.39±1.26)D,2020年右眼/左眼散瞳后屈光度均值分别为(-0.33±1.54/-0.19±1.55)D。基于Cox多元回归结果显示,年龄(HR=1.21,95%CI=1.09~1.34)、裸眼视力(HR=0.08,95%CI=0.07~0.11)、身高(HR=0.98,95%CI=0.97~0.99)与近视发生发展呈现相关性(P值均 < 0.05)。  结论  江苏省中部地区近视增长速度快,建议屈光度、眼轴长度、裸眼视力、年龄、身高等指标纳入地区儿童青少年屈光档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2019年钟楼区儿童青少年近视现状,为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使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钟楼区9所学校共2 511名儿童青少年,开展远视力检查和屈光检测。结果 检出近视学生1 559人,总体近视率达62.09%,女生近视率(66.75%)高于男生近视率(57.50%)(χ2=22.782,P<0.01);不同学段之间近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3.8,P<0.01);随着年级升高,近视率呈升高趋势(χ2趋势=31.82,P=0.007);轻度近视构成比随着年级增高而降低,中重度近视构成比随着年级增高而增高;近视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13岁之后趋于平稳。结论 钟楼区近视率处于较高水平,应根据发病特点,关注近视重点对象和关键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土家族聚居区土家族和汉族儿童青少年视力不良状况,为少数民族地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对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2所小学的土家族和汉族共3 437名7~12岁小学生进行整群抽样,检测视力状况,并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土家族与汉族学生视力不良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  土家族聚居区儿童青少年总体视力不良检出率为44.9%,个体的左右眼视力不良程度存在差异,且不同民族、性别、年级和体质量指数(BMI)的学生筛查性视力不良检出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左眼:χ2值分别为22.10,18.43,19.06,17.97,右眼:χ2值分别为17.52,20.44,21.49,18.61,P值均<0.05)。民族、性别、年级和BMI是影响土家族聚居区儿童青少年视力不良的因素,其中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与视力不良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81,1.70,95%CI分别为1.76~1.92,1.66~1.82,P值均 < 0.01)。  结论  土家族聚居区土家族儿童青少年视力不良问题严峻,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国11~14岁儿童视屏时间与近视的关系, 为儿童近视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利用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0~18岁儿童营养与健康系统调查与应用"数据,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 在中国七大区域14个省、28个区/县调查点, 对12 397名11~14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并收集每日视屏时间和视力信息。  结果  中国11~14岁儿童自我报告近视率为45.0%, 其中女童高于男童、城市高于农村, 且随年龄增加而增长(χ2值分别为178.82, 79.25, 495.96, P值均<0.01);12 397名儿童的平均每日视屏时间为40.0(30.0, 60.0)min, 男童长于女童, 城市儿童长于农村儿童(χ2值分别为20.86, 102.68, P值均<0.01)。每日视屏时间≥60 min男童自我报告近视率(42.5%)高于视屏时间<60 min的男童(36.4%), 每日视屏时间≥60 min女童自我报告近视率(55.6%)高于视屏时间<60 min的女童(48.0%)(χ2值分别为23.62, 34.15, P值均<0.01)。经调整年龄、性别、地区、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含糖食品、含糖饮料摄入量和平均每日睡眠时长后, 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 与每日视屏时间<60 min比, ≥60 min(OR=1.14, 95%CI=1.03~1.27)的女童近视风险较高(P=0.01)。调整混杂因素后, 每日视屏时间和男童或女童的近视程度均无相关性(P值均>0.05)。  结论  每天≥60 min视屏时间可能是11~14岁青春期女童近视的正性相关因素之一。鉴于影响视力的因素复杂, 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7~18岁儿童青少年电子设备使用时长与体重过度感知之间的关联,为儿童青少年体重过度感知的合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利用2012年卫生行业公益性科研专项资料,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择中国的7个省(市)中信息完整的40 073名儿童青少年,使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电子设备使用时长与儿童青少年体重过度感知的关联。  结果  儿童青少年体重过度感知的报告率为11.8%;体重过度感知组每天使用电子设备超过300 min的比例(5.12%)高于非过度感知组(3.84%)(χ2=19.14,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电子设备使用时长>300 min的儿童青少年出现体重过度感知的风险更大(OR=1.36,95%CI=1.18~1.57,P<0.01);多因素调整后,该关联仍有统计学意义(OR=1.28,95%CI=1.10~1.48,P<0.05)。分层分析后,电子设备使用时长与体重过度感知之间的关联仅在女生、11~18岁年龄组和非独生子女组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  结论  电子设备使用时长与儿童青少年体重过度感知相关,减少电子设备使用时长可能有助于改善该人群中体重过度感知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上海市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变化趋势,为青少年网络成瘾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004—2019年上海市92 171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评价中学生网络成瘾、孤独感、学习压力感和抑郁情绪。  结果  2004—2019年上海市中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4.3%,呈稳定状态(t=1.8,P>0.05)。网络成瘾检出率男生(5.3%)高于女生(3.4%)(χ2=186.8,P < 0.01),中职校(7.7%)>普通高中(4.6%)>初中学生(2.8%)(χ2=746.5,P < 0.01)。女生、普通高中生、中职校学生、16~20岁学生、有孤独感和有学习压力感的学生网络成瘾率呈增长趋势,年均百分比变化率(APC)分别为6.62%,5.45%,2.13%,3.36%,4.09%,3.60%(P值均 < 0.05)。  结论  2004—2019年上海市青少年网络成瘾检出率总体呈稳定状态,部分群体中呈增长趋势。应重点关注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但仍需综合有效的防控方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构建中国7~18岁学生身体活动核心信息,为提高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提供依据。  方法  以《加拿大儿童青少年24小时活动指南》为基础框架,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中国7~18岁学生身体活动核心信息,涵盖身体活动、久坐行为和睡眠3个维度。身体活动包括频度、强度、时间和类型4个主题内容,久坐行为和睡眠包括时间1个主题内容。采用德尔菲法进行3轮咨询。第2轮咨询中,将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分析结果呈现给专家参考。第3轮咨询中,专家通过层次分析法分年龄段对身体活动类型主题下的7项身体素质重要性进行排序。  结果  3轮德尔菲法分别咨询专家25,25和18名;专家问卷回收率分别为100.0%,100.0%,94.4%;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2,0.93,0.91;Kendall协调系数W值分别为0.63(χ2=237.10,P < 0.01)、0.63(χ2=242.60,P < 0.01)和0.76(χ2=97.05,P < 0.01)。推荐中国7~18岁学生每天进行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累计至少达到60 min,以有氧运动为主。其中,每周至少3 d进行高强度身体活动、增强肌肉力量和骨骼健康的身体活动。小学生每天日间户外活动至少2 h,中学生每天日间户外活动至少1 h,推荐2 h。7~12岁学生应多进行增强柔韧素质、协调素质和灵敏素质的身体活动,13~18岁学生应多进行增强力量素质、耐力素质和速度素质的身体活动。久坐行为包括时间1个主题内容,学生应减少久坐行为,尽可能打断长时间久坐行为,控制娱乐性视屏时间和线上学习时间。睡眠包括时间1个主题内容,学生每晚应保证时间适量、不间断的睡眠。  结论  建立中国7~18岁学生身体活动核心信息可以为提高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健康提供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中国9个省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及变化趋势,为改善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2000,2006,2011,2015和2018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7~17岁5 746名有完整数据的儿童青少年为调查对象。应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对不同特征儿童青少年的体质量指数(BMI)和营养不良进行分析。应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儿童青少年BMI、消瘦和生长迟缓率、超重和肥胖率的时间变化趋势。  结果  2000—2018年中国9个省7~17岁儿童青少年BMI从17.66 kg/m2增加到19.08 kg/m2(F=22.88,P < 0.05),男、女生超重肥胖率均呈上升趋势(t值分别为16.65,11.01,P值均 < 0.05)。2000、2006、2011、2015、2018年9个省7~17岁儿童青少年的消瘦和生长迟缓率及超重肥胖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消瘦和生长迟缓2值分别为85.46,29.55,41.09,29.86,45.29;χ超重肥胖2值分别为109.12,52.21,98.23,68.27,52.49,P值均 < 0.05)。  结论  中国9个省7~17岁儿童青少年消瘦和生长迟缓明显改善,超重肥胖呈上升趋势。消瘦和生长迟缓、超重肥胖存在地区性差异。应采取积极的干预策略和措施,在改善消瘦和生长迟缓问题同时,着重预防中国儿童青少年的肥胖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青海省学生肺结核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学生结核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6—2019年青海省学生肺结核资料,分析流行特征,使用ArcMap 10.8绘制疾病空间分布图。  结果  青海省2016—2019年学生肺结核报告病例累计2 691例,各年报告发病率为46.10/10万、68.59/10万、73.49/10万、85.96/10万,呈逐年上升趋势(χ2=116.45,P < 0.01)。每年3—9月高发;患者以18岁及以上学生人群为主,女生多于男生,其中藏族学生报告病例最多;青海南部地区学生肺结核疫情最为严重,以玉树、果洛两地居多,但西宁市2018—2019年肺结核疫情上升迅速。  结论  青海省学生肺结核疫情较为严重,学校应该加强结核病预防宣传教育,重点关注青海南部地区与西宁地区。  相似文献   

12.
陈鸿雁  廖娅  董磊  王威  王小娟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0):1571-1574
  目的  比较新冠肺炎疫情前后宿迁市小学生筛查性近视率, 为近视防控及科普宣教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9与2020年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宿迁市39所小学的学生进行眼健康体检, 包括测量裸眼视力、非睫状肌麻痹电脑验光, 分别对76 823, 76 039名6~12岁小学生进行统计分析, 比较2年筛查性近视率在不同人口学特征下的差异。  结果  疫情前后筛查性近视率分别为30.2%, 36.9%, 2次检查均得出筛查性近视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女生近视率(32.3%, 40.0%)高于男生(28.3%, 34.2%), 城市学生近视率(34.3%, 41.5%)高于农村(26.5%, 32.2%)。各年龄阶段近视率增加均明显, 其中以9~11岁增加最多(增加量为8.6~10.7百分点), 不同性别、城乡小学生近视率增加均明显, 女生、城市小学生增加最多(分别增加7.7, 7.2百分点)。  结论  疫情后宿迁市小学生筛查性近视率是2019年的1.2倍, 在不同人口学特征下均增加, 疫情后近视现状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郑州市中学生近视相关因素并探寻超重肥胖与近视之间的关联,为预防中学生近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1年通过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郑州市二七区、中牟县、荥阳县抽取8所中学3 297名中学生参加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差异性检验采用χ2检验,关联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郑州市中学生近视检出率为80.5%,超重检出率为14.7%,肥胖检出率为10.1%。不同学段间、父母近视情况组间比较,男生、女生及全人群间近视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34,23.55;8.98,26.53;27.46,47.28,P值均<0.01);放学后不同作业时长间比较,男生以及全人群间近视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40,15.25,P值均<0.01);体质量指数(BMI)分类仅在男生人群中近视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2,P<0.05)。不同性别间的近视程度比较仅初中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BMI分类的近视程度比较仅高中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上海市6~8岁儿童近视前期的分布现状及进展规律, 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为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选取上海市8个区8所小学一、二年级2 037名学生开展2年随访调查研究, 基线及每年随访时进行视力、睫状肌麻痹电脑验光和眼轴长度等眼科检查, 收集相关因素问卷信息, 分析近视前期流行病学特征, 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近视前期和远视儿童发生近视的影响因素。  结果  基线、第1年和第2年随访的总体近视前期检出率分别为26.2%, 37.3%, 41.3%, 其中基线时6, 7, 8岁儿童近视前期检出率分别为20.7%, 37.0%, 42.6%, 2年随访时8, 9, 10岁儿童为31.5%, 38.3%, 41.4%, 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2.66, P值均>0.05)。基线近视前期儿童随访1年后近视发病率为31.5%, 随访2年后累计近视发病率为62.0%, 远高于远视儿童(0.6%和9.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基线近视前期、女生、父母均近视、基线AL与随访2年新发近视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近视前期低龄儿童2年内近视发生风险大, 是开展监测与近视预防干预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现留守中学生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发生与留守特征(父母外出情况)的关联,为制定留守中学生抑郁与焦虑症状干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于2019年4—6月对江西上饶市鄱阳、广丰等6个县2 160名儿童进行调查,最终筛选出13~18岁留守中学生776名。运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和患者健康问卷(PHQ-9)对抑郁、焦虑症状进行评价,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掌握留守中学生家庭特征及其行为生活方式。  结果  在性别方面,无论抑郁症状还是焦虑症状,女生检出率均高于男生;在年龄方面,高中学段(16~18岁)留守儿童抑郁症状(43.2%)和焦虑症状(39.9%)的检出率均高于初中学段(13~15岁)(27.3%,33.0%)。在抑郁症状检出率方面,留守儿童不同性别、学段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48,21.08,P值均 < 0.05);在焦虑症状检出率方面,不同性别、母亲职业类型、父亲学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66,5.30,8.35,P值均 < 0.05)。  结论  亲子分离时期会影响留守儿童抑郁症状的发生。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预防控制留守儿童抑郁、焦虑症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河南省中小学生龋齿患病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防控学生龋齿提供参考。  方法  利用2019年河南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分析7,9,12,14岁学生龋齿相关指标,利用χ2检验比较男女、城乡学生龋齿检出率和有无龋齿组贫血检出率,利用方差分析比较有无患龋学生的身高情况,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龋齿的相关因素。  结果  中小学生龋齿患病率为56.6%,男生(53.4%)低于女生(59.7%),城市学生(53.4%)低于乡村学生(59.8%)(χ2值分别为52.31,54.00,P值均 < 0.01)。无龋齿组的身高高于有龋齿组,身高差值为0.5~1.6 cm; 随年龄增加,龋齿患病率呈下降趋势(χ趋势2=992.01,P < 0.01);有龋齿组的贫血检出率(16.7%)高于无龋齿组(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8, 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82)、性别(OR=1.27)、城乡(OR=1.26)、超重(OR=0.67)、肥胖(OR=0.67)均与龋齿存在相关性(P值均 < 0.01)。  结论  河南中小学生龋齿患病率较高,龋齿影响学生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应加强对中小学生龋齿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苏州市7~16岁中小学生腺样体肥大发病情况及并发分泌性中耳炎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方法  整群分层抽取苏州市2015年1月—2019年12月2 986名7~16岁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分层抽样调查腺样体肥大疑似病例、磁共振检查确诊的方法,分析7~16岁中小学生腺样体肥大流行病学及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中小学生发生腺样体肥大327例,检出率10.95%。2015—2019年中小学生腺样体肥大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9年检出率10.95%高于2015年9.20%、2016年9.95%。男生腺样体肥大检出率(12.29%)高于女生(9.48%)(χ2=6.04, P < 0.05)。7~10岁腺样体肥大检出率(15.08%)高于11~16岁中小学生(6.36%)(χ2=57.93, P < 0.05)。327例腺样体肥大中小学生中,合并分泌性中耳炎20例,合并率为6.12%。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组年龄低于未合并组,腺样体肥大严重程度高于未合并组,血清IL-4、TNF-α、IgA、IgG、IgM高于未合并组(P值均 < 0.05)。腺样体肥大并发分泌性中耳炎与年龄、严重程度、IL-4、IgG、IgM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苏州市7~16岁中小学生腺样体肥大发病率较高,与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及季节有关,且易并发分泌性中耳炎,应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江西省儿童青少年血脂水平现状,为制定血脂异常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9年在江西省抽取6~17岁儿童青少年14 535名作为研究对象,测量身高、体重等,并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采用“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共识”判定血脂异常。  结果  江西省6~17岁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检出率为14.9%,其中高TC、高TG、高LDL-C和低HDL-C检出率分别为5.9%,7.4%,2.9%,3.4%。女生血脂异常检出率(15.7%)高于男生(14.1%)(χ2=8.01,P=0.01),小学、初中、高中学生血脂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3.8%,15.5%,17.3%(χ2=21.14,P < 0.01),体重正常、超重、肥胖者血脂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2.8%,21.9%,30.0%(χ2=297.20,P < 0.01)。  结论  江西省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检出率虽低于全国水平,但现况不容忽视,超重肥胖学生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