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对绝经后糖尿病患者血脂、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3月杭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绝经后糖尿病患者100例,采用随机单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格列美脲,观察组予以二甲双胍。2组均服用24周后评估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及股骨颈、左髋、腰椎的骨密度。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24周后观察组FPG、TG、LDL-C水平及对照组FPG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且观察组TG、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24周后观察组股骨颈、左髋及L1、L2、L3、L4、L1~4骨密度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二甲双胍不仅可以调控绝经后糖尿病患者的血脂,还可提高患者骨密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内镜治疗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该院行结肠镜检查的8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性别、年龄、经济收入、职业、幽门螺杆菌感染、吸烟史、饮酒史、体质指数(BMI)、息肉数量、息肉位置、腺瘤类型、直径大小、腺瘤基底部、不典型增生、治疗方式、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血脂异常(高三酰甘油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分析这些可疑危险因素与复发的关系,筛选复发相关因素。结果年龄、经济收入、职业、吸烟、饮酒、幽门螺杆菌感染、息肉数目、腺瘤类型、直径大小、腺瘤基底部、不典型增生、治疗方式、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内镜治疗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患者具有越多上述因素,复发的可能性就越大,对高危人群应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9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西格列汀,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和二甲双胍单独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BMI)、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的FPG、2hFPG、HbA1C、BMI、TG、TC均下降,但观察组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结论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李国华 《河北医药》2010,32(15):1995-1997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并评价联合用药的安全性。方法 18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罗格列酮组、二甲双胍组和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组,每组60例,分别给予罗格列酮、二甲双胍和罗格列酮+二甲双胍,共治疗24周。观察3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胰岛素(B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IAI)、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并观察3组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3组治疗后FBG、2hBG、FINS、HbA1c、TC及TG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0.01);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组FBG、2hBG、BMI较单用罗格列酮及二甲双胍显著下降(P〈0.05),FINS较二甲双胍组显著下降(P〈0.05);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组HOMA-IAI升高程度较其他2组更明显(P〈0.05)。结论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较二者单用疗效好,可作为理想的用药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或优降糖对单一磺酰脲类药物治疗失效的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采用胰岛素治疗,一组加服二甲双胍,一组加服优降糖,观察治疗12周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BMI)、血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变化。结果两组FPG、2hPG、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优降糖组BMI增高明显,二甲双胍组TG、TC、LDL-C降低有统计学差异。结论2组均能很好控制血糖,但联合二甲双胍在纠正血脂紊乱,避免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方面较联合优降糖更佳。  相似文献   

6.
二甲双胍对女性肥胖型糖尿病患者血脂与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女性肥胖型糖尿病患者血脂与体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女性肥胖型糖尿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二甲双胍,对照组给予吡格列酮。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均检测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TC、TG、HDL-C、LDL-C)及体重指数(BMI)。结果二甲双胍及吡格列酮组患者血清FBG、HBAlc、TG、LDL-C、FINS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1),二甲双胍实验组BMI与治疗前比较亦显著降低(P〈0.01)。二甲双胍组与吡格列酮对照组比较,患者血清FBG、HBAlc、TG、LDL—C水平和BMI均明显降低(P〈0.01),而FINS、TC、HDL-C含量则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二甲双胍能明显改善女性肥胖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和体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病灶组织内Toll样受体4(TLR4)、高迁移率族蛋白B2(HMGB2)在结直肠息肉和结直肠癌中的差异性并探究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2月某院10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与50例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息肉患者中增生性息肉58例,腺瘤性息肉42例。对结直肠息肉与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全结肠检查,记录息肉样病变部位、形态、大小与肿瘤位置;肠镜检查后1周内对其实施胃镜检查,取其胃黏膜组织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Hp感染情况;取研究对象病灶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TLR4、HMGB2表达;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结果 直肠息肉直径<1 cm患者Hp感染率低于直径≥1 cm患者(P <0.05),单发息肉感染率低于多发息肉患者(P <0.05)。结直肠癌患者左半结肠+直肠与右半结肠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直肠癌组织中TLR4、HMGB2阳性表达率高于结直肠息肉组织(P <0.05),且息肉组织中腺瘤性息肉TLR4、HMGB2阳性表达率高于增生性息肉(P <0.05)...  相似文献   

8.
研究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对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78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给予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FBG、2hBG、HbA1c、BMI、TC 和TG 水平。结果:(1)代谢指标:治疗后两组患者FBG、2hBG、HbA1c 和BMI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 TC、TG水平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BG、2hBG、HbA1c、BMI、TC 和 TG 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胰岛功能: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C肽水平均有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 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应用于肥胖型2型糖尿病具有很好的疗效,在控制血糖、体重、血脂水平的同时还可以改善胰岛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王晶璞 《河北医药》2016,(5):739-740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选择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二甲双胍、观察组给予甘精胰岛素+二甲双胍进行治疗,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夜间低血糖发生率(5.0%)明显低于对照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56,P <0.05)。观察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TG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能够提高患者血糖控制的有效性,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在初诊成人2型糖尿病( T2DM)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北京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2013年11月—2015年6月诊治的78例 T2DM 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将78例分为二甲双胍单药组和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组,每组39例。二甲双胍单药组在饮食控制及运动锻炼的同时给予盐酸二甲双胍0.5 g 口服、3/ d;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组在二甲双胍单药组的基础上加用艾塞那肽注射液5μg 皮下注射、2/ d,1周后调整为10μg 皮下注射、2/ d。疗程为12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体重指数(BMI)、体重、空腹血糖( FBG)、餐后2h 血糖(2 hBG)、糖化血红蛋白( HbAlc)、血脂、血压、空腹胰岛素(FINS)的变化。结果两组体重、BMI 及 FBG、2 hBG、HbA1c 与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组甘油三酯( TG)、收缩压较治疗前显著下降,FINS 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组比较,治疗后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组体重、BMI、FBG、2 hBG、HbA1c、TG、收缩压显著下降,FINS 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可有效改善初诊成人 T2DM 患者的体重和糖代谢状态,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和心脏超声指标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12月在巴彦淖尔市医院接受检查和治疗的180例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1年, 30例患者出现心脑血管事件, 180例T2DM患者分为事件组(30例)、无事件组(150例)。收集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血糖、血脂、血压、吸烟、饮酒、药物使用情况], 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同型半胱氨酸(Hcy)和N端前脑钠肽(NT-proBNP)。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T2DM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事件组吸烟比例86.7%(26/30)、BMI(27.1±3.8)kg/m2、收缩压(SBP)(149.7±15.3)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DBP)(95.1±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高比(WHtR)与超重2型糖尿病(T2DM)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方法:招募2019年11月至2020年8月在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符合条件的620例超重T2DM者,进行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根据是否合并DR分为单纯超重T2DM组和超重T2DM合并DR组,并收集其一般资料及临床指标等,组间...  相似文献   

13.
张筱杉  刘明  张玉冬  季博 《天津医药》2022,50(8):844-848
目的 探讨心功能不全患者发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危险因素,构建及验证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心功能不全患者319例,依据下肢动脉彩超结果是否存在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分为ASO阳性组(161例)和ASO阴性组(158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  相似文献   

14.
李英  张洁  余红艳  杨玲  邸阜生 《天津医药》2022,50(12):1320-1323
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T2DM)合并脂肪肝患者的心肺耐力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T2DM合并脂肪肝患者114例进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以所有患者的峰值摄氧量中位数为基准将其分为较低组和较高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2DM合并脂肪肝患者峰值摄氧量降低的影响因素。结果 114例患者峰值摄氧量的中位数为20.95(18.38,23.72)mL·kg-1·min-1,占预计值百分比为69%(62%,81%)。与较高组相比,较低组患者的年龄、腰围、腰臀比均较大,男性占比、患者身高、握力/体质量比值均较低,有吸烟史者占比高,静坐时间较长,平均日活动量较少,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和三酰甘油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握力/体质量、吸烟史、平均日活动量是T2DM合并脂肪肝患者峰值摄氧量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T2DM合并脂肪肝患者的峰值摄氧量明显降低,女性、有吸烟史会增加峰值摄氧量降低的风险,提高握力/体质量比值、增加日活动量可以减少出现峰值摄氧量降低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田志霞  李恒  韦丽  于雪芳  贾俊亚  闫铁昆  李栋 《天津医药》2022,50(12):1292-129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对原发性膜性肾病(PMN)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肾脏穿刺活检术确诊PMN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既往病史及入院血糖水平分为PMN合并T2DM组和PMN组。比较2组患者基线资料及病理特征。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2组患者的累积完全缓解率和累积肾功能恶化率。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PMN合并T2DM组未完全缓解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246例纳入研究中,PMN合并T2DM组(61例)的血糖、血尿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PMN组(185例)升高(均P<0.05),24 h尿蛋白定量较PMN组降低(P<0.05)。病理资料显示,PMN合并T2DM组的Ⅲ+Ⅳ期比例较高(P<0.05)。Kaplan-Meier曲线显示PMN合并T2DM组累积完全缓解率较低(Log-rank χ2=4.391,P<0.05);肾功能恶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0.899,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T2DM(HR=1.792,95%CI:1.166~2...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评估不同抗凝药物与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血管性痴呆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66例(病例组)。对照组为未患血管性痴呆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32例。比较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教育水平、吸烟等一般情况以及糖尿病、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水平与初诊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ic mellitus,T2DM)患者肝脏脂肪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住院的初诊T2DM患者195例,均通过FibroScan测量肝脏受控衰减参数(controlled attenuation pa...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D-二聚体(D-D)与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相关性。方法 对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符合条件的937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根据有无DPN分为DPN组和无DPN组,并收集其一般资料及临床指标等,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通过统计学分析D-D与DPN相关性。结果 无DPN组男367例,女253例,年龄(53.49±12.40)岁;DPN组男194例,女123例,年龄(58.02±10.88)岁。与无DPN组相比,DPN组更高龄(P=0.001),病程更长(P<0.001),更高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P=0.012)、肌酐(Cr)(P<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0.024)、D-二聚体(D-D)(P<0.001),以及更高比例的高血压(P=0.013)。将单因素中有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模型中,结果发现:DPN与年龄[比值比(OR):1.021,95%置信区间(CI):1.006~1.035,P=0.004]、DM病程(OR:1.029,95%CI:1.006~1.053,P=0.013)、HbA1c(OR:1.155,95%CI:1.063~1.256,P=0.001)、Cr(OR:1.009,95%CI:1.001~1.016,P=0.025)、LDL-C(OR:1.221,95%CI:1.049~1.422,P=0.010)、D-D(OR:1.001,95%CI:1.000~1.002,P=0.004)有关。结论 D-D可能是DPN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早发冠心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脉病变特点及危险因素, 为预防早发STEMI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1月至2021年6月来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就诊的4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冠脉造影结果, 对早发STEMI(男性<55岁, 女性<65岁, 124例, 男94例、女30例)和晚发STEMI患者(278例, 男214例、女64例)传统及非传统危险因素、冠脉病变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非参数检验。结果早发STEMI组体质量指数、肥胖、冠心病家族史比例高于晚发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17、χ2=3.987、11.355, 均P<0.05), 高血压病史比例低于晚发组(χ2=7.277, P<0.05);早发STEMI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载脂蛋白B(apoB)、血尿酸(UA)高于晚发STEMI组(t=4.796、4.170、5.210、4.900、3.239, 均P<0.05), HDL-C、Hcy低于晚发STEMI组(t=3...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黄河三角洲地区儿童慢性胃炎(CG)、消化性溃疡(PU)的致病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542例CG患儿、92例PU患儿作为试验组,26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对所有危险因素进行筛选,将在单因素分析中P<0.2的因素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各个因素危险度,并按危险度由高到低进行排名。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CG组男283例,女259例,年龄(8.506±3.482)岁;PU组男42例,女50例,年龄(8.728±3.803)岁;对照组男147例,女113例,年龄(8.004±3.458)岁。32项单因素中,CG、PU分别筛选可疑单因素26项和25项。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儿童CG有13项致病危险因素,按危险度由高到低依次是“精神压力大”“饮食后剧烈活动”“父母焦虑”“单亲家庭”“爱吃零食”“爱吃肉”“暴饮暴食”“学习困难”“居住在农村”“狼吞虎咽”“有家族史”“幽门螺杆菌(Hp)感染(强毒力型)”“吃外卖/小饭桌”(均OR>1,P<0.05);另有5项保护性因素,依次是“爱吃水果”“有独立卧室”“有单独餐具”“爱吃蔬菜”“4~6个月添加辅食”(均OR<1,P<0.05)。儿童PU有8项危险因素,按危险度由高到低依次是“Hp感染(强毒力型)”“有家族史”“吃夜宵”“爱吃零食”“居住在农村”“吃外卖/小饭桌”“爱吃肉”“Hp感染(弱毒力型)”(均OR>1,P<0.05),另外2项“有单独餐具”“爱吃水果”为保护性因素(均OR<1,P<0.05)。结论 儿童CG、PU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精神心理因素、饮食相关因素是CG主要致病危险因素,而Hp感染、家族史、饮食相关因素是PU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