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王天顺  王浩 《钻采工艺》1992,15(3):38-42
本文阐述了非自喷井钻柱测试(DST)资料解释的新方法。从DST测试实际特点出发给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组新型典型曲线,同时还给出了半对数直线方法和非自喷井DST测试压力恢复分析方法。分析方法简单,并提高了解释精度。通过实际油田资料应用表明,本文给出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对应用Duhamel原理得出的卷积积分提出了显式解.把传统的用产量表征的方程演变成用累计回收量表征的方程.满足了非自喷井的测试情况.因而可直接用于非自喷井DST测试资料的解释。用该解解释非自喷井测试数据.能较好消除续流影响.校正压力恢复速度达到缩短测试时间的目的。同时.还解决了其他早期段分析方法不能求地层压力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非自喷井解释方法一直是困扰试井界的难题之一。自1995年底应用DKS2.0软件中DST压恢分析法先后处理了大港油田200多层实测资料以来,发现一部分井与常规分析法的处理结果完全不同。这些井多出现在均质无限大油藏,且其压力及压力导数曲线开口小、导数曲线驼峰较小。通过对DST压恢分析法在大港油田应用情况的分析,认为此方法适用于均质非自喷井,尤其是处理低渗且地层受污染井的结果比较符合地层的实际地质情况,其成果的应用对地层改造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段塞流具有不同于一般压降试井的特点。根据低渗透油藏非达西渗流变渗透率理论,建立了DST段塞流及压力恢复试井数学模型,采用数值方法迭代求解井底压力,研制了DST流动期及关井期压力恢复典型曲线图版,表明非达西效应使压力曲线末端上翘,非达西效应越严重曲线末端上翘幅度越大。存在边界时,封闭边界表现为压力曲线末端进一步上翘,供给边界表现为曲线末端下掉。对比分析了井筒附近地层压力下降剖面,表明非达西效应使近井地带压力变大,泄流范围变小。本研究改进和完善了DST非自喷井试井解释模型。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文[1]和文[2]给出了DST非自喷井续流数据的分析方法。该方法不用测取产量,即可求得地层系数Kh、表皮系数S。这样使非自喷井的解释更加精确,缩短了关井时间,节约了测试费用。同时编制了可供现场使用的分析软件。通过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分析非自喷井的续流数据。  相似文献   

6.
随着非自喷井所占比例愈来愈大及DST试井工艺的普遍采用,使得如何从段塞流资料的分析中求得合适、可靠的地层参数,成为日益重要的问题.文中以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先后提出的几种段塞流特征曲线分析方法,通过DCW软件,对大量的非自喷产液井的DST试井资料及一些常规试井的段塞流资料进行分析、对比、检验,力图阐明几种方法分析结果的异同性与压恢分析结果的一致性及利用段塞流资料求取参数的优越性;指出了其中较适合于段塞流资料的分析方法,并提出对于一般的非自喷生产井的DST试井,应改变常规的二开二关工作制度,以缩短测试周期,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油藏工程师们常常以DST(Drilling Stem Testing)为手段对新井进行测试,并用所得压力一时间数据分析计算储层参数、评估该井生产能力。由于物理过程的差异,非自喷井D S T所获得的资料与常规测试的结果在分析方法上是有差异的,虞绍永曾撰文阐述过这一观点。在钻井、完井、油田开发和增产措施过程中,井内液柱压力往往超过地层压力而引起外来液浸入地层,导致近井地层渗透性的恶化即地层损害,影响油井的生产能力。倘能正确分析这种情形下的地层损害程度及其对产能估评的影响,那么对该井是否可以投产、采取何种增产措施最佳等皆有着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所给出的复合油藏非自喷井DST压力史分析模型及应用方法即以此为动机。首先给出了线源解,然后通过Duhamel原理考虑DST时特殊的内边界,并由此加入井筒存储和表皮效应影响。所用的这种处理问题方法对试井分析数学模型求解来说比较简捷,且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相似文献   

8.
自喷井流压上升的测试资料解释方法与软件在国内外是空白,针对这一情况,建立了变表皮系数、变形双孔介质、高速非达西渗流的数学模型与数值模型,并研制了解释评价软件,它可解释其它试井分析软件不能解释的自喷井流动期井底压力上升的测试资料,且能得到随时间变化的表皮系数及气井的真实绝对无阻流量。应用表明,所介绍的方法不仅具有可行性,且解释结果也比较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9.
抽汲求产是一个很复杂的间歇生产过程,对应的压力恢复曲线试井解释方法有别于自喷井定产量模型,尤其当抽汲周期产量波动较大时,解释结果往往将产生较大误差.经研究分析发现,如果开井期间根据抽汲周期实测产量变化情况划分多个流动段,即采用自喷井变产量迭加方法对压力恢复曲线进行拟合分析,则可以近似模拟抽汲求产情况,降低解释误差.经两口井资料处理,均获得较好效果,解决了以往采用自喷井单流量模型解释明显不合理的问题,达到了准确评价储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抽汲井井底压力变化复杂,若采用以往根据自喷井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解释,难以准确描述整个地层压力变化过程。建立的圆形封闭地层中心一口抽汲井的定产量试井模型,在考虑井筒储集效应和表皮系数的情况下,用块中心网格隐式差分格式对数学模型进行离散后求出数值解。用该模型对SX12井进行解释,其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井底压力复杂的变化过程,能较准确地解释双孔油藏抽汲井生产的非自喷井流动期或恢复期的测试资料。  相似文献   

11.
早期试井分析的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规试井和现代试井分析方法只成功地处理了中期试井资料,对早期试井资料的分析往往是失败的.本文提出一种新方法,将最优化和灰色系统方法成功地用于均质、非均质油气藏和DST中,所解释的Kh、S值和中期试井结果一致.从而使大量抛弃的早期资料重新变为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一种简便易行的非自喷井DST流动期或段塞流压力历史分析新方法(?)FMRH法(Flow Period Maximum Rate Horner Method,流动期最大产量Horner分析方法)。方法基于Jones等人推出的常产量压降试井分析的理论结论,结合DST不同于常产量压降试井的生产特点,将DST流动期视为压力恢复的续流期,以流动期的初始产量为常产量进行分析。对实际资料的处理表明,新方法的应用不仅能提高分析效率,而且将提高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考虑关井后井筒存储效应的DST压力卡片的解释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虞绍永 《石油学报》1991,12(2):80-88
一般的钻杆测试(DST)是打开地层生产一段短时间后,就进行关井测压力恢复.本文将完全依据DST的生产测试特点,把流动期和压力恢复期视为受不同井筒存储效应影响下的连续的地层不稳定渗流过程:从而引入一个井筒存储比例因子Fd,建立整个渗流过程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有限差分法求解;研制出了用于分析整个DST压力历史的新型典型曲线.新型曲线的应用避免了常用方法中的多解性问题,提高了解释精度.最后,本文用实例分析说明了新型曲线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4.
常规油藏多层合采层间干扰系数确定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层合采层间干扰系数是确定多层合采组合界限以及评价产能一项重要的参数,然而在实际油田编制开发方案过程中,很难获得求取层间干扰系数所需各项参数,从而很难获得较准确的层间干扰系数,取而代之的是采用经验值,这给多层合采界限的确定与产能评价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提出利用单层DST测试数据、油田生产动态数据、生产井压力恢复试井解释结果、实验室原油高压物性及岩心分析结果等资料,对多层合采层间干扰系数进行计算,并介绍了计算方法。经实际资料验证,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且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5.
大排量电缆地层测试器在较薄储层测试时,压力波动很快传到储层上下边界,流动形态由球形流动过渡到平面径向流动,可以借鉴常规试井或钻柱地层测试(DST)产能评价理论进行产能评价,但其不同于DST测试。DST测试的井底流压为储层厚度上的平面径向流压力,而电缆地层测试获得的探头处压力为球形流压力。因此,如果想利用常规试井方法获得储层产能,就必须将探头的压力转换成等效的平面径向流压力。针对该问题,利用渗流力学方法推导了球形流-径向流压力转换模型,可将电缆地层测试探头处的球形流压力转换成等效的径向流井底流压,进而通过不同稳定测试流量下的压差-流量数据进行产能评价,为大排量电缆地层测试实现产能评价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从而拓展了电缆地层测试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多级变流量的试井资料难于解释,在有关变流量的试井分析方法中,应用基于Tiab思想的直接综合试井分析方法就比较简便。以常用的完整变流量史的叠加等效时间形式的压力函数为基础,利用叠加原理,提出了一种新的多级变流量直接综合试井分析方法,并开发了相应的试井分析软件。以1口典型的生产井多级变流量测试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其分析结果与常规的图版拟合方法所得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7.
从煤层气井解吸机理出发,对DST和注入/压降两种测试方法在解释曲线和解释结果上的差异进行分析对比,从取得完善可靠的资料角度得出两种不同方法所适应的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阶段不同  相似文献   

18.
鉴于气井钻杆测试流体流动期压力变化小这一事实,建立了定压生产条件下关井的压力恢复试井分析数学模型,应用标准化拟压力和拟时间将油井DST资料解释方法应用于同类条件下的气压试井资料解释问题,给出了分析气井DST压力恢复资料的直线方程,应用这种方法对气井DST资料进行解释,可以获得原始地层压力、地层渗透率和表皮系数。  相似文献   

19.
钻柱测试“压衰”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上分析了钻柱测试中产生“压衰”的原因:不渗透边界,远处物性变差,双重介质储层,物性存在很大差异的多层合试都可引起“压衰”现象,只要恢复时间足够长,上述原因导致的“压衰”可消除;对于非自喷井测试资料,若用Horner法分析,且Horner生产时间采用实际生产时间时,通常会产生“压衰”,通过采用非自喷井解释方法。其“压衰”现象会自动消失;压力系统不同的多层合试可产生“压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