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庭性偏头痛"是早已被认识但最近方被国际头痛协会和国际Bárány学会认可的诊断概念。明确诊断前庭性偏头痛,首先需要熟悉诊断标准,其次需要掌握临床表现(如前庭症状性质、发作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最后需要与前庭性偏头痛具有相似表现的疾病(如特殊类型偏头痛、良性发作性眩晕、良性复发性眩晕和梅尼埃病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2.
1940年Jefferson提出了侵袭性垂体腺瘤这一概念,认为它是介于恶性和良性腺瘤之间的肿瘤,它有低治愈率(17%)和高复发  相似文献   

3.
颈源性头痛是种常见的慢性继发性头痛,但临床上容易误诊。通过回顾近年有关颈源性头痛的国内外文献,归纳分析了国际头痛诊断分类(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ICHD)中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的进展,并对颈源性头痛的诊断标准进行了分析综述;由于颈源性头痛的发病原因复杂,现从颈源性头痛相关辅助检查、诊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力图为临床颈源性头痛的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偏头痛性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头痛性神经痛一词是由Harris等(1926)首先提出的,以后有组织胺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群发性头痛)、偏头痛性颅神经痛、偏头痛性三叉神经痛、睫状神经痛、蝶腭神经痛、翼管神经痛、岩部神经痛、Hor-ton氏症候群和红斑性头痛等名称的描述。由于其头痛多固定在头颅一侧的某一部位,疼痛性质极似神经痛,目前认为仍以偏头痛性神经痛为妥。一、病因和发病机理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因为过去把本病看作是偏头痛的一个类型,所以与偏头痛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相提并论。例如有人认为与遗传有关(常有家族史),是  相似文献   

5.
簇集性头痛(cluster headache)是典型血管性头痛,频繁发作(活动期)与间歇期(缓解期)交替出现,其病理生理尚未阐明。近年已证实脑血管感觉分布主要来自感受伤害的无鞘三叉神经并有多种神经肽,包括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P物质。 选择30例门诊男性病人,均符合国际头痛学会提出的簇集性头痛诊断标准。18例在活动期38±2岁;12例为缓解期,35±3岁。活动期病人在8小时内无头痛发作,在18小时以内未用任何药物。仰卧位休息15分钟,在头痛同侧颈外静脉置管取血标本,并注生理盐水0.5ml/min,然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9mg。一般是40min为硝酸甘油诱发头痛的平  相似文献   

6.
鸦片剂在镇痛和调解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面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本文研究了原发性非器质性头痛即普通偏头痛(CM);有阵发性头痛的偏头痛(MIH);丛集性头痛(CH)时血清和脑脊液中B-脂肪酸动员激素(B-LPH),B-内啡肽(B-EP)和ACTH的变化。并与器质性疾病的症状性头痛即慢性创伤后头痛(CPTH)、脑血管缺血性头痛(ICVH)进行了比较,提出以这些物质在脑脊液中的水平作为中枢神经系统鸦片活性的一项  相似文献   

7.
颈性眩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颈性眩晕(cervicalvertigo)只有在患者主诉以眩晕为主并伴有颈部不适,同时排除与前庭和中枢相关的一些疾病,如中枢性和周围性前庭功能障碍、耳蜗迷路震荡等多种疾病后方可予以诊断。一、诊断1.诊断标准通常可遵循以下原则进行诊断。(1)与头颈活动相关的发作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诸如头痛、头晕、视觉障碍、耳鸣,转颈试验阳性。(2)颈部症状:颈部肌肉痉挛、僵硬疼痛、活动受限、压痛,有时出现上肢麻痛,牵拉试验阳性征。(3)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恶心、呕吐、出汗、胸闷、心悸。(4)严重者可出现发作性猝倒,一般在头后仰、侧屈或旋…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抗体芯片分析丛集性头痛患者在头痛急性发作期及发作间期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探索炎性细胞因子在丛集性头痛发病中可能的作用。方法收集6例丛集性头痛患者急性发作期及发作间期的全血标本离心取血清藏于-80℃冰箱。将生物素做标记的上述12份血清标本,与预先备好的40个主要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特异抗体芯片行膜反应,目标蛋白与红外荧光剂标记的抗链霉生物素抗体结合并曝光,采用红外荧光扫描仪扫描为图像文件后进行分析。结果与发作间期相比,丛集性头痛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清中多种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其中炎性因子IL-1β(44.18 vs.68.46)、IL-6(23.08 vs.36.40)、IL-8(151.87vs.328.12)、IL-13(23.93 vs.38.87)、MCP-1(454.80 vs.725.75)及MIP-1β(265.08 vs.515.74)在两组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在丛集性头痛的发病过程中有升高,提示可能有炎症参与丛集性头痛的发病,但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9例偏头痛伴眩晕/头晕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探讨头痛与眩晕/头晕的关系,以利正确诊治。方法作者医院收治的偏头痛伴眩晕/头晕患者9例,对所有患者均详细收集病史,并进行神经系统查体以及前庭功能、听力检查和头颅CT/MRI等实验室检查,以除外中枢性和耳源性眩晕。结果 9例偏头痛伴眩晕/头晕患者中,基底型偏头痛2例,无先兆偏头痛3例,偏头痛性眩晕(migrainous vertigo,MV)6例(其中2例为无先兆偏头痛发作数年后和50岁后转变为MV)。本组6例MV患者中,眩晕/头晕在头痛发作前数秒钟~1h内发生3例,在头痛发作后发生1例,与头痛同时发生1例,另1例偏头痛患者其头痛与眩晕从未同时发作过,为偏头痛等位征。结论 MV是不同于基底型偏头痛的头痛伴眩晕综合征,二者易与梅尼埃病、良性复发性位置性眩晕、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等周围性和中枢性眩晕混淆或并存,临床应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10.
作者根据临床特点将丛集性头痛分为:(1)发作性丛集性头痛,发作间歇数月或数年;(2)慢性丛集性头痛,无明显间歇期。慢性型又可分为原发及继发。继发型由发作性丛集性头痛转变而来。慢性丛集性头痛的特点是:无头痛缓解期,头痛发作较频及对麦角胺、甲基麦角酸丁醇酰胺或类固醇等  相似文献   

11.
正骨化性肌炎(myositis ossification,MO)是一种异位性骨化~[1]。在外伤等多种诱因下,于骨骼系统以外的组织、骨骼肌、韧带、肌腱、关节旁、腹膜腔内发生的异常异位骨化,常表现为局部肿块、肿胀疼痛、受累关节活动受限,是一种自限性良性的局限性骨化性软组织肿块~[2]。而神经源性骨化性肌炎(neurogenic ossifying fibromyopathy)指患者持续遭受严重  相似文献   

12.
<正>丛集性头痛(cluster headache,CH)是三叉神经自主神经性头痛(Trigeminal autonomic cephalalgias,TAC)中最常见的一种,表现为单侧眶周、颞部的重度疼痛,伴随同侧结膜充血、流泪、鼻塞、流涕、前额和面部出汗、瞳孔缩小、上睑下垂、眼睑水肿、烦躁不安或躁动。根据其发病特点又分为发作性丛集性头痛(Episodic cluster headache,ECH)和慢性丛集性头痛(chronic cluser headache,CCH)[1]。常规治疗方法包括  相似文献   

13.
簇性头痛的治疗簇性头痛疼痛发作十分剧烈,为时短暂,如果在疼痛已开始时临时服用任何非成瘾性止痛药都不会收到效果。Symonds(1956)首先描述了在簇性头痛发作时给予定期的麦角胺注射,根据Jammes(1975)用双盲对照试验评价,口服强的松即使只用单次30mg的剂量也有效果。Russell 于1979年认为用扑尔敏和甲睛眯胺联合治疗无效,而Carin-  相似文献   

14.
体位性头痛最常发生于腰椎穿刺之后,即腰椎穿刺后头痛(PLPH),然而极少为自发性,即自发性颅内低压性头痛(SIHH)。  相似文献   

15.
了解多发性硬化(MS)的病情活动性是正确处理MS的重要基础。通过检测特定的共刺激分子、细胞因子和尿酸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MS患者免疫反应的活动性。了解这些指标的水平与MS活动性的关系有助于了解MS的活动性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1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者进行BAEP检查,并以47名正常健康受试者作对照。结果 (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BAEP异常率为49.02%;(2)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右侧Ⅰ-Ⅴ峰间潜伏期延长,有统计学差异(P<0.05);(3)病例组左右两侧相比,右侧Ⅰ、Ⅲ、Ⅴ波潜伏期延长,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BAEP对于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伴颅周肌筋膜触痛点(MTrPs)的头痛患者神经心理和肌电生理的临床特点。方法对伴有MTrPs的发作性头痛患者17例和慢性头痛患者16例,正常对照15例,采用MMSE、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项(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评估受试者神经心理学状态;并对MTrPs所在颅周肌行针电极肌腹插入检查(EMG),记录和分析其肌电活动。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发作性头痛组及慢性头痛组PSQI、HAMA、HAMD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慢性头痛组和发作性头痛组MMSE、PSQI、HAMA和HAMD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作性头痛组EMG异常率为94.1%,慢性头痛组EMG异常率为75.0%,正常对照EMG均为正常;EMG异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自发性电活动。结论头痛患者常伴有一定程度的睡眠障碍和焦虑抑郁。伴MTrPs的发作性和慢性头痛患者均存在相当比率的肌电改变,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自发性电活动。MTrPs的出现提示头痛出现新的诱因和机制,如能及时发现和诊断,可以帮助正确处理头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膜瘤组织病理学的异型性改变与其侵袭行为的关系。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03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半定量的方法评估每例肿瘤病理标本的组织病理异型性特征和侵袭性特征;并根据异型性特征和WHO脑膜瘤分类标准(2007)对脑膜瘤进行分类;分析脑膜瘤异型性特征和侵袭性特征的相关性及不同类型脑膜瘤侵袭性特征的差异。结果脑膜瘤的组织病理的异型性与侵袭性呈非线性正相关(r=0.548,P<0.01)。本组103例脑膜瘤,49例完全良性脑膜瘤,42例为临界良性脑膜瘤,12例为非良性脑膜瘤。临界性良性和非良性脑膜瘤的总侵袭率均明显高于完全良性脑膜瘤(P<0.01)。结论脑膜瘤的侵袭性随着组织异型性程度增加而增强,少数良性脑膜瘤也具有高侵袭性。  相似文献   

19.
良性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benign recurrent aseptic meningitis)系指:发作次数≥2次的脑膜炎,患者发作期有头痛、脑膜刺激征阳性等临床表现,发病间期无临床症状,脑脊液、脑电图、头部MRI等检查均无异常,并且不遗留神经系统功能损害[1].本病发病率低,国内报道较少,现将我科临床确诊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病例摘要患者,男,20岁,农民。2年来反复发作性头痛、伴发烧、恶心、呕吐,每次持续3~5天,不治可缓解。发作时除微热及脑膜刺激征外无其它体征。曾多次按“结脑”治疗,但一周内症状及脑脊液皆恢复正常(发作时脑脊液细胞数达100,中性70%,淋巴30%,蛋白( ),糖及氯化物正常)。且可照常劳动,每年发作2~3次不等。近一年来诊断为“良性复发性脑膜炎(Mallaref's脑膜炎)未予特殊治疗。半年来头痛加重,入院前1周头痛、呕吐不缓解,双眼视力减退,渐见意识障碍,但无抽搐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