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泥质潮坪磁组构特征及其意义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在1988年-1993年期间,对河北歧口及上海南汇海岸带泥质潮坪现行滩面积浦西曹杨新村近代亚潮坪沉积剖面进行了沉积动力环境与沉积动力环境与沉积磁组构特征测量分析。现行开敞海岸同物源潮坪沉积磁且构参量量值特征显示出,其K值高滩为高值,低潮滩次之,中潮滩为低。亚近开敞海岸泥质潮坪沉积剖面磁组构测量结果;K值是区分潮坪沉积动力活动带的高分辨率标志;P、L、F、q是分析潮坪沉积结构的分辨率标志;q是分析潮  相似文献   

2.
粤东海域海洋动力作用较强,平均波高0.9—1.3m,最大碎波水深5.9—10.0m,海流流速10—60cm.s-1。粤东岬湾海岸剖面中段处于侵蚀演变态势。文章基于海陆相互作用下的界面理论,阐述了在大浪或强浪情况下,碎波带波浪水动力强度最大值和底剪应力的分布及其对海底沉积物搬运和造成地形侵蚀的机理;另外,在海流作用下,海洋水团底层流速所形成的底剪应力亦可引起海底基岩侵蚀和沉积物的搬运堆积,改变地貌形态。文章最后得出岬湾海岸剖面变化的2种基本模式,即基岩海岸岬角剖面形态发育模式和湾内沉积性海岸剖面形态发育模式。前者剖面上部为陡壁,下部呈缓凹型;后者剖面为凹型,滨线有一定进退演变。  相似文献   

3.
黄河三角洲海岸剖面类型与演变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76-2002年黄河三角洲滨海区36个断面的地形实测资料以及利津水文站的水沙资料,运用动力地貌学的方法,对黄河三角洲海岸剖面形态及冲淤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海岸剖面可分为建设型、破坏型和稳定型三种基本类型。建设型海岸分布于行水河口,等深线向海推进的距离取决于入海泥沙的堆积过程与海洋动力对泥沙的侵蚀过程两者之间的对比;破坏型海岸主要分布于停止行河不久的废弃河口附近,剖面侵蚀深度与海洋动力条件尤其是潮流流速大小密切相关;而稳定型海岸主要分布于长时间不行河的湾湾沟口附近和广利河以南岸段,前者受河海动力因素影响较小,而后者主要与莱州湾潮流流场有关。  相似文献   

4.
崔家潞海湾是典型的圆形海湾,海湾西侧的连续沉积了泥质潮坪和沙滩,形成独特的海岸地貌。为进一步了解这类地貌剖面特征、沉积特征、沉积速率及导致海岸变化的因素,对海滩/潮滩剖面进行测量、取样;对比了历年来的历史地图,以了解海湾湾口、入海河流、低潮线等的变化。地貌上,由陆向海的剖面揭示了小型河流、沙坝、砂质海滩和低潮带的泥质沉积。这段海岸后滨向岸有小型河流,河流输沙形成沙坝,坝后形成小型滨海湿地。光释光年代和14C显示沙坝形成于6.1ka。利用210 Pb和137 Cs测年分析了泥质潮坪的沉积速率及沉积对口门变化的响应。海滩上部为中粗砂海滩,显示为低能的反射型海滩;下部则为低平的宽阔潮坪,有厚达1m的泥质沉积,而且潮坪上没有潮沟发育,坡度小。泥质沉积在近岸处和低潮处较薄,而在中间位最厚。潮平泥质在平面上的分布也不均匀。测年和历史地图都显示,泥质沉积主要出现在1950年之后。根据137 Cs,1954年至2009年,沉积了厚达1m的泥质,平均沉积速率在15mm/a。测试结果还显示上部70cm为沉积速率19.7mm/a,大于下部20cm沉积速率的9.0mm/a。湾口大坝的修建可能导致淤积加快。  相似文献   

5.
黄河三角洲区域的波流相互作用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三维水动力-生态模式COHERENS与第三代波浪模式SWAN结合起来,采用该耦合模式数值计算了黄河三角洲的波浪特征波高与特征周期情况,从而探讨水流和波动水位对波浪特征波高和特征周期计算结果的影响。总的说来特征波高、特征周期、流速的计算结果与观测值吻合得较好,说明了COHERENS模式和SWAN模式相结合而成的波流耦合模式能够较好地计算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流场与浪场情况。研究这些动力因素的机制和时空变化规律,对于研究海岸、河口的泥沙运动,海岸侵蚀的机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止海洋灾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沙坝海岸沿岸流速度剖面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彦  邹志利 《海洋学报》2014,36(11):120-130
通过对两个坡度沙坝地形沿岸流实验测量和基于能量方程的沿岸流数值模拟,研究了沙坝海岸平均沿岸流速度剖面的双峰剖面特征,重点分析了第二个峰值的特征和两峰值的比值。综合考虑入射波高、入射波类型和坡度对波生沿岸流垂直岸线速度剖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沿岸流速度剖面出现双峰剖面特征:第一峰值发生在沙坝向岸侧面的中部,第二个峰值发生在靠近岸线处;同一坡度情况两个峰值的位置和比值,不受入射波类型、入射波高的影响。数值模型中包括了侧混、底摩擦和水滚等因素,其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验值拟合较好,并讨论了有无侧混和水滚对速度剖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黄河三角洲综合治理与开发这一重大经济战略任务中,解决好黄河河海联运问题是其重要课题之一。黄河三角洲海岸是世界著名的泥质海岸,沿岸无良港,黄河口又无航运之利。笔者提出:首先开挖麻(湾)—羊(角沟)运河,开发整治小清河口及淄脉沟口,建设羊角沟—淄脉沟港群,以实现黄河与小清河、淄脉沟联通。其次,尚可开挖滨县圈里王运河,实现黄河与徒骇河联通,开发整治套儿河口,扩建东风港,以扩大黄河河海联运能力。  相似文献   

8.
黄河三角洲孤东及新滩海岸侵蚀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河三角洲孤东及新滩地区是黄河1976年以来清水沟流路河口新淤积的滩涂地带。根据孤东及新滩海域1997—2003年16个海岸剖面的实测地形资料以及利津水文站的水沙资料,阐述了黄河口尾闻改道清8出汉后,孤东及新潍海岸剖面的冲淤演变过程,并从动力地貌的角度对其冲淤过程和机制做了重点研究.结果表明,1998年以后,除新口门附近轻微淤积,其它岸段均遭到不同程度的侵蚀.清水沟老河口附近剖面表现为上冲下淤的侵蚀类型;其余侵蚀剖面形态则表现为均衡侵蚀型.近年来黄河入海水沙量的减少以及1996年河口流路的改变,调整了入海水沙、海洋动力和海岸地形之间的动态平衡,海洋动力相对增强,从而导致海岸侵蚀后退。  相似文献   

9.
黄河三角洲北部海岸地下岸坡蚀退过程及主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三角洲海岸以其独特的成因,演化有别于其它海岸,本文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北部海岸水下岸坡不同时期地形变化对比,展示了在侵蚀阶段潮间带蚀退变化的特征、潮下带斜坡准平衡带的形成及演化,并就其成因和发展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三角洲北部海岸水下岸坡蚀退过程及主要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黄河三角洲海岸以其独特的成因、演化有别于其它海岸,本文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北部海岸水下岸坡不同时期地形变化对比,展示了在侵蚀阶段潮间带蚀退变化的特征、潮下带斜坡准平衡带的形成及演化,并就其成因和发展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