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婷婷  温大翠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8):2840-2842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的腔内治疗术后护理方法,观察治疗护理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该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84例(127支血管)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采用球囊扩张加经皮肾动脉支架植入术(PTRS)治疗并进行护理以及术后定期复查,了解术后治疗护理后血管通畅情况。结果 84例(127支血管)经球囊扩张加PTRS后,血管再通81例(123支血管),再通率为96.85%(123/127)。该81例(123支血管)再通患者术后复查0.5、1、2年血管开通率分别为95.12%、79.67%、68.29%。结论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通过球囊扩张加PTRS治疗后,可使患者血管实现再通,改善下肢动脉血流且近、中期疗效满意,故术前加强患肢护理、术后加强并发症观察护理及健康指导是促进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李琴  徐亚香 《哈尔滨医药》2012,32(3):187-188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闭塞症行腔内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48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行血管腔内治疗的患者,手术前、后实施规范化护理,术前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血管腔内治疗的方法、监测血压血糖、完善术前准备,术后给予体位、环境的护理、并发症监测、落实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等。结果 42例实现了闭塞血管的再通,成功率达87.5%。患者疼痛明显缓解,皮温较前升高。结论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行腔内治疗相对安全有效,但应重视围手术期的护理,并采取正确的预防与处理措施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闭塞症行腔内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对48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行血管腔内治疗的患者,手术前、后实施规范化护理,术前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血管腔内治疗的方法、监测血压血糖、完善术前准备,术后给予体位、环境的护理、并发症监测、落实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等.结果 42例实现了闭塞血管的再通,成功率达87.5%.患者疼痛明显缓解,皮温较前升高.结论 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行腔内治疗相对安全有效,但应重视围手术期的护理,并采取正确的预防与处理措施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糖痛方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影响。方法:2007年1月~2010年2月本院住院部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遵照随机、盲法、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120例,对照组80例,对糖痛方的疗效进行观察,结果:通过本次观察可以看出,治疗组在改善症状及下肢血管血流量等疗效上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痛方有改善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训平  谭光君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3):1922-1923
目的:探讨老年下肢动脉闭塞症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对自体血管搭桥、人造血管搭桥以及动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与单纯动脉球囊扩张术治疗老年下肢动脉闭塞症的25例患者,术前给予心理疏导,术后有针对性地加强患肢护理,观察提供有益的治疗调整信息以及注重基础疾病相关护理指导等系列护理措施。结果:手术结合适当的护理措施使患者下肢缺血显著改善13例,好转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8%。结论:老年下肢动脉闭塞症除采用恰当外科治疗手段治疗之外,采用适时、有效的护理措施是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总结共25例患者,采用经皮穿刺股动脉,造影明确病变动脉部位后,行血管腔内扩张成形和血管内支架置入。制定术前术后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25例手术患者术后穿刺点均未出现血肿,其中5例出现皮下淤血,1例患者发生急性血栓形成,经导管溶栓后再通。术后患肢皮肤温度增高,足背动脉搏动增强,患肢血液循环明显改,患足疼痛明显减轻,取得良好效果。结论血管腔内成形术作为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治疗的一种手段,具有微创及良好的安全性,其近期临床疗效确切。术前术后给予合理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疗效。方法确诊严重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经骨髓干细胞动员后,第二天进行骨髓干细胞采集,将干细胞混悬液肌肉注射进行双下肢移植,观察5个月,进行各项指标综合评估。结果脐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疼痛、肢体冷感、间歇性跛行,溃疡均明显好转。移植5个月后,数字减影下肢动脉造影结果显示,血管形成明显增加,未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老年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杨学丽  张晓辉 《中国药业》2012,(20):105-106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祛湿化瘀方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2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祛湿化瘀方口服,均治疗30 d,并观察肢体循环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拟中药祛湿化瘀方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旁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行人工血管旁路术和自体大隐静脉旁路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12例患者,总结术前、术后的观察和护理。结果手术结合适当的护理措施,12例患者治疗均获成功,患肢血供明显改善,术后ABI(踝肱指数)0.78~1.01、平均0.85。所有患者足背动脉及(或)胫后动脉搏动恢复,静息痛完全消失,足趾间溃疡逐渐愈合。结论血管旁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术前全面准备和术后精心护理对于保证手术成功,降低致残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人造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两院2004年12月~2007年6月97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行人造血管旁路移植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术式为:单纯人造血管股-腘动脉膝上旁路术72例,股-腘动脉膝下旁路术12例,股-胫后动脉旁路术3例,股-胫前动脉旁路术1例;股-胫前、胫后动脉人造血管、自体静脉复合转流术9例。结果97例患者术后2周死亡3例(3/97),围手术期死亡率3%,其余术后下肢缺血改善良好,踝/肱指数(ABI)有不同程度改善,升高幅度为0.19~0.45,平均升高0.33,术后随访9个月~33个月,平均18个月,移植血管阻塞16例(16/94),总通畅率为83%。结论采用人造血管旁路移植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小腿动脉球囊导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经临床诊断CT血管造影提示有2条以上小腿主要动脉狭窄或闭塞,3例伴有股、腘动脉闭塞;所有患者经下肢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明确病变血管的部位和长度后.利用“路途”技术将再通导线穿过动脉狭窄或闭塞段,沿导丝送入专用的高顺应性小球囊导管进行扩张成形,对伴有股动脉病变处同时行扩张成形或投放支架.结果 10例患者共10次介入治疗,其中9例肢体血流恢复,症状改善.5个月内有效率90%.1例无效(10%),因并发足背动脉急性血栓形成,并在3个月后因足背动脉复发性闭塞行截肢.本组患者保肢率90%,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小腿动脉球囊导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保肢率高.  相似文献   

1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下肢动脉壁因粥样硬化导致血管闭塞,引起缺血性周围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患者,好发于大、中型动脉。动脉闭塞的治疗关键是使闭塞血管再通,球囊扩张支架成形,动脉导管溶栓是治疗合并血栓形成的下肢动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坏疽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根据其下肢动脉闭塞的程度选择介入治疗的适应证。方法对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90例,102条肢体行下肢动脉内介入治疗,根据术中、术后1、3、6个月动脉血管的再通情况,回顾性分析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的程度、部位、分级、临床症状对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及预后的关系。结果90例102条患肢术中下肢动脉通畅率达90.2%(92/102);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测定的下肢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超声、踝/肱指数(AB I)、下肢皮肤温度以及肢体凉、麻、痛、皮肤苍白或发绀的缺血状况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足伤口愈合时间缩短。结论糖尿病足坏疽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行介入治疗时,合理的选择适应证,对能否再通动脉血管、维持时间的长短以及糖尿病足的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60例行血管腔内治疗ASO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与护理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护理组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66.67%,护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行血管腔内治疗ASO患者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可提升临床疗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血管吻合口内膜增生性再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链  张小明 《河北医药》2010,32(12):1614-1617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累及大中动脉的全身性病变,发生在中老年人下肢的动脉硬化性闭塞是血管外科的常见多发病之一。通过自体大隐静脉或人工血管旁路移植跨越闭塞段,重建血液流入道是目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的主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对于长段闭塞无法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林美  聂丽霞  李国英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10):1335-1335
对我院1999~2002年收治的22例因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而行截肢术患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行截肢术22例 ,男19例 ,女3例 ,共23条肢体 ,年龄60~81岁 ,平均70岁。其中截趾术1次 ,膝下截肢术8次 ,膝上截肢术14次。主要并存病为 :高血压16例 (72.7% ) ,糖尿病14例 (63.6% ),冠心病10例(45.4% ) ,1例有脑卒中病史。术后并发症 :心肌梗死1例 ,创面感染4例 ,患肢痛3例。本组全部治愈出院 ,住院时间10~21天。2护理体会2.1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术前加强心理护理 ,多与患者接触、交谈、多关心患者 ,消除他们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T和MR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动脉狭窄的显示能力和诊断价值.方法 38例下肢动脉硬化患者均行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CTA)和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检查,其中22例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不同影像方法 对血管狭窄的显示情况.结果 以DSA为标准,对于动脉完全闭塞,CTA、MRA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97.3%,99.1%;100.0%,100.0%.对于管腔达中度狭窄以上的动脉,CTA、MRA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99.3%,97.6%;97.9%,96.4%.在管腔达中度狭窄以上的动脉MRA显示狭窄程度比CTA严重(χ2=5.80,P<0.05).结论 CTA和3D CE-MRA是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可靠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8.
张丽芳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628-630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闭塞支架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患者支架植入术治疗之后,对患者行周密的心理护理、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出院指导、康复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结果本组72例下肢动脉闭塞症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过程顺利,经过精心的综合护理,术后所有患者动脉血流状况明显改善,治疗总有效率达100%。术后患者恢复快,卧床明显时间缩短,且均痊愈出院,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给予下肢动脉闭塞症实施支架介入治疗的患者有效、完善的护理,对于患者临床获益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涂宏 《中国医药指南》2014,(19):286-287
目的探讨髂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2年4月我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髂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和手术并发症,对比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的差异性。结果术后患者达到显效22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24%。术后发生感染2例,术肢肿胀5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经对症处理后均痊愈。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ABI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髂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型糖尿病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6例行超声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 36例患者治疗后肢动脉、腘动脉及足背动脉管径和血流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临床症状及体征也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治疗中无不良反应,亦无出血倾向。结论超声波具有明显消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溶解血栓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