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报告2例以小脑海绵状血管瘤引起症状而就诊的脑多发海绵状血管瘤合并颈内动脉动脉瘤病例,文献中未见脑多发海绵状血管瘤合并颅内动脉瘤的报道。1病例报告病例1:患者,男,49岁,以头晕半月入院。神  相似文献   

2.
正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约占颅内血管畸形的5%~10%,而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约占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9%~35%~([1,2])。海绵状血管瘤体积并不影响海绵状血管瘤出血,而既往的出血病史是海绵状血管瘤再次出血的风险因素,女性患者出血风险高于男性患者,怀孕可能是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恶性行为的危险因素之一~([3])。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一例鞍区海绵状血管瘤误诊分析和相关文献复习,以降低鞍区海绵状血管瘤的误诊、误治率。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在对鞍区海绵状血管瘤的特点进行系统复习的基础上,对1例鞍区海绵状血管瘤的误诊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其与侵袭性垂体瘤进行鉴别。结果术中发现肿瘤颜色暗红,光滑质韧,切开后瘤体回缩、不能被刮出,出血明显,仅取小块组织行病理检查为海绵状血管瘤。结论鞍区海绵状血管瘤有其独特的临床特征,术前明确诊断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4.
显微手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切除腩十海绵状血管瘤的时机、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切除及病理证实的10例脑干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CT及MRI检查.海绵状血管瘤位丁中脑1例、桥脑7例、延髓2例.采用颞下入路切除中脑海绵状血管瘤1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桥腑海绵状血管瘤3例;枕下中线经第四脑室入路切除延髓海绵状血管瘤2例、桥脑海绵状血管瘤4例.采用GOS分级对于术结果进行评估.结果 显微镜下将肿瘤全切,无手术死亡.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48个月(平均18.5个月).术后3个月GOS分级:Ⅴ级5例,Ⅳ级5例;术后1年GOS分级:Ⅴ级8例,Ⅳ级2例.无再出血者.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脑干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远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是导致脑干出血,尤其是不伴发昏迷的脑干出血的重要原因。1928年,Dandy首先采用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近数十年来,随着MRI、神经电生理监护以及神经导航的应用,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报道越来越多,而且取得了较显著的疗效[1,2]。目前,手术已成为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首选。1概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SWI序列并与常规MRI扫描序列进行对照,对5例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扫描,分析MR不同扫描序列对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图像的区别。结果:5例患者中T1WI发现海绵状血管瘤病灶15个,T2WI发现病灶37个,T2 FLAIR发现病灶53个,SWI发现病灶179个。结论:MR SWI序列在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显示方面具有较高敏感性,尤其对于小病灶的检出,应将其列入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病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桥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指征和手术入路。方法显微手术切除桥脑海绵状血管瘤12例。11例位于桥脑背侧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枕下正中经菱形窝入路切除;1例位于桥脑腹外侧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结果均镜下全切除病灶,术后病理证实为脑海绵状血管瘤。术后临床表现改善者6例,3例无变化;1例术后面瘫加重;1例术后出现外展神经瘫痪;死亡1例。术后3个月,9例MRI复查,均未见病灶,脑干组织影像学修复良好。结论正确选择手术指征和手术入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桥脑CM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附1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手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显微手术切除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11例。病变位于中脑2例,脑桥8例,延髓1例。结果病灶镜下均全切除,病理证实均为海绵状血管瘤。随访1—36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5例,无明显变化3例,遗留吞咽困难1例,面瘫及肢体活动障碍加重2例;病灶均无复发。结论选择正确的显微外科手术方法,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可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沿脑沟显微切除运动区海绵状血管瘤对癫痫的治疗作用。方法运用立体定向技术辅助的神经外科手术,沿脑沟显微切除6例运动区海绵状血管瘤。结果6例海绵状血管瘤均全切除,5例无功能障碍,1例有轻度的左手无力。术后随访0.5~3年无癫痫发作,复查脑电图无棘慢波。结论海绵状血管瘤行立体定向辅助,沿脑沟显微切除,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癫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显微手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10例,病灶位于桥脑8例,延髓2例。6例桥脑、延髓背侧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枕下正中经四脑室底入路切除; 4例桥脑外侧和腹外侧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结果病灶均镜下全切除,病理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4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并发症,在1周至3个月内恢复,1例患者术后因肺内感染死亡。患者术后随访3-58个月,复查MRI均未发现病灶复发,无其他并发症出现。结论在正确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附3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31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显微外科治疗分析,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显微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总结31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及显微治疗方法。结果全切除27例(87.1%),大部分切除3例(9.7%),部分切除1例(3.2%)。30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显微手术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方法,未完全切除者术后放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正海绵状血管瘤是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性病变,手术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关于小脑脚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治疗报道少见。现对我院自2007年3月至2015年10月手术治疗的1 0例小脑脚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一般资料1.1临床资料自2007年3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出血机制。方法根据Maraire等提出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出血的诊断标准,回顾性分析颅内出血性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结果 MRI是术前诊断颅内出血性海绵状血管瘤的最佳方法,肿瘤出血多为病灶反复多次少量出血。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出血原因与患者的性别无关,与肿瘤的部位明确相关,出血年龄常见于10-50岁,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效果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延髓海绵状血管瘤显微手术指征、手术方式及预后。方法对13例行显微手术治疗的延髓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3例均获得全切。术后早期神经功能障碍改善11例,同术前1例,加重1例。结论对有手术指征的延髓海绵状血管瘤,应积极行显微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理超微结构特征及其血管壁内促血管生成素-1(Ang-1)、CD68、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情况与其反复出血的关系. 方法 选取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标本35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标本35例及正常脑组织血管标本4例,采用光镜及电镜观察其血管超微结构特征,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血管壁内Ang-1、CD68、MMP-9的表达水平. 结果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血管壁薄,仅有单层内皮细胞和较薄的外膜,缺乏肌层和弹力层,细胞间可见明显的间隙连接,基底膜模糊显示不清,血管周边有大量电子密度高的沉积物.CD68及MMP-9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中表达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68与MMP-9表达之间秩和相关分析示两者呈高度正相关(r=0.870,P=0.000).Ang-1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中表达较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血管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缺陷和不稳定是其出血的前提条件,CD68、MMP-9的高表达与其出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脑海绵状血管瘤(CCM)是先天性脑血管畸形的一种,从遗传学角度可分为散发性和家族遗传性两种类型。目前脑海绵状血管瘤分子遗传学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有3个致病基因被克隆,包括CCM1/KRIT1、CCM2/MGC4607和CCM3/PDCD10。由于病灶组织内体细胞基因突变的发现认为"二次打击"机制学说参与了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其导致表达于病灶毛细血管腔内皮细胞的致病基因所编码的蛋白完全失去功能。上述研究为阐明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7.
正鞍内海绵状血管瘤非常罕见,临床上常常误诊为垂体腺瘤。鞍内海绵状血管瘤在影像学的表现上与垂体腺瘤及海绵状血管瘤鞍内生长情况较难鉴别。目前文献报道类似病例多为个案报道,国外共5例~([1]),国内共7例(其中5例为天坛医院病例)~([2])。这些病例术前均诊断为垂体腺瘤,而术后病理均诊断为鞍内海绵状血管瘤。现将我院所诊治的2例鞍内海绵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家族性颅内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通过对我院伽玛刀治疗中心治疗的42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检查和MRI图像的观察。结果有5例患者被诊断为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其中2例为家族性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结论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可以有家族遗传性;伽玛刀治疗可以作为选择的方法而且有一定疗效,治疗的目的是控制或减少出血和癫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儿童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并发癫痫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我院从2010年2月至2014年5月经手术治疗27例儿童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并发癫痫患儿的病例资料。分析儿童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随访患者手术后癫痫缓解情况。手术后癫痫治疗情况用Engle’s分级进行评估,并对手术效果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术后1例基底节区病变切除后出现对侧肢体偏瘫,经治疗后到随访时神经功能已恢复至术前状态。1例术后出现颅内感染,经治疗后好转出院。手术后癫痫缓解良好,Engle’s分级1级25例,2级1例,3级1例。患者中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患者。结论儿童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并发癫痫手术治疗可有效治疗癫痫,并可避免海绵状血管瘤再次出血而改善患者预后。对多发病变及长期癫痫患者术前需充分评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显微外科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01~2010-10我院显微外科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手术死亡,完全切除25例,占83.33%;大部分切除4例,占13.33%;部分切除1例,占3.33%.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是当前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