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8 毫秒
1.
利用电子探针研究甘肃陇南赵家庄金矿载金矿物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偏光显微镜与电子探针相结合的手段是研究载金矿物的主要方法。本文采用镜下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技术,对赵家庄金矿中载金矿物含量、形态特征及其与其他矿物的空间关系开展研究,并对载金矿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探寻具有找矿意义的载金矿物和总结标志矿物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金矿石中主要载金矿物为黄铁矿,少量为黄铜矿、闪锌矿,这些载金矿物中Au含量依次为:细晶黄铁矿粗晶黄铁矿草莓状黄铁矿黄铜矿。不同时期的黄铁矿(粗晶黄铁矿、细晶黄铁矿、草莓状黄铁矿)中Au的分布均匀,但存在差异性,主要表现为细晶黄铁矿和草莓状黄铁矿中的Au含量较高(平均含量0. 14%~0. 18%),这种现象表明此类矿物为构造热液期形成,金易富集。Au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可见金"包裹于脉石矿物中,或以裂隙金的形式嵌布在矿物晶隙及裂隙中;另一种是"不可见金"以纳米级颗粒金的形式存在于载金矿物中,也是Au的主要存在形式。本研究为后期矿床的成因、成矿过程和成矿机理研究提供了佐证,同时易于根据含金矿物的特征选择合适的选冶方法。  相似文献   

2.
丘岭金矿床是西秦岭地区重要的卡林型金矿之一, 金矿化赋存于上泥盆统南阳山组和下石炭统袁家沟组地层中, 容矿岩石的岩性为钙质粉砂岩、粉砂质页岩和泥质灰岩.金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和毒砂, 非金属矿物则以石英、方解石和绢云母为主.通过对矿石矿物黄铁矿和毒砂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电子探针分析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 对丘岭金矿床金的赋存形式和富集机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 丘岭金矿床中金主要以次显微不可见金的形式存在, 其次为显微可见金.次显微金包括: (1)固溶体金(Au+), 主要存在于环带状细粒黄铁矿的含砷增生边区域和毒砂中, 少量存在于环带状黄铁矿的核部不含砷区域; (2)纳米级自然金颗粒(Au0), 存在于粗晶黄铁矿中.环带状细粒黄铁矿核部的次显微金可能主要以胶体吸附的形式存在, 暗示容矿岩石在沉积成岩过程中有金的初步富集, 而环带状黄铁矿幔部和毒砂中的Au则主要来源于成矿流体, 以S和As的络合物形式搬运.显微可见金主要分布在细粒黄铁矿的晶体边缘和热液蚀变绢云母、石英及方解石中, 粒径通常小于3~5 μm, 其形成可能与成矿流体中金的局部过饱和及成矿流体对细粒黄铁矿和毒砂中次显微金的活化和再次富集有关.   相似文献   

3.
贵州西南部峨眉山玄武岩分布区位于滇黔桂"金三角"北段,区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找矿前景较好.贵州省地矿局一0五地质大队根据黔西南地区金矿找矿建立的成矿模式,理论指导找矿,近年来成功新发现了赋存于峨眉山玄武岩中的架底大型金矿床和大麦地中型金矿床,在贵州西南部峨眉山玄武岩分布区乃至全国玄武岩分布区实现了原生金矿的重大找矿突破,架底、大麦地两个金矿床地质特征基本一致.通过详实的岩相学研究,并结合扫描电镜(SEM)、电子探针(EPMA)、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和金物相分析研究,认为金主要以"不可见金"形式赋存于含砷黄铁矿和毒砂中.架底金矿床赋存于峨眉山玄武岩组中的金矿体(Ⅱ矿体)中的金主要以包裹金形式存在于硫化物中,其平均占有率达73.8%,其次为硅酸盐矿物中的金和游离金,其平均占有率分别为15.4%、8.8%;而赋存于构造蚀变体(SBT)中的金矿体(Ⅰ矿体)中的金主要以游离金形式存在,其平均占有率达90.6%,其次以包裹金形式存在于硫化物、硅酸盐矿物和碳酸盐矿物中,可能与样品受后期风化-氧化作用有关.大麦地金矿床赋存于峨眉山玄武岩组中的金矿体(Ⅱ矿体)中的金与赋存于构造蚀变体(SBT)中的金矿体(Ⅰ矿体)中的金的存在形式基本一致,主要以包裹金形式存在于硅酸盐矿物和硫化物中,其平均占有率分别为41.2%、35.6%,其次为游离金,其平均占有率为16.4%.  相似文献   

4.
位于山东烟台的金斗山金矿与金斗山-安吉村韧性剪切带的活动密切相关,通过对宏观及微观的矿物学表现的精细研究,在确定金斗山-安吉村韧性剪切带存在的同时,讨论了在韧性剪切带活动期间,矿物间的相互转变和元素的迁移变化,如黑云母转化为绢云母和石英,释放Mg,Fe等元素,钠长石,钙长石转化为绢云母和石英,释放Na,Ca等元素,直接(元素)和间接(矿物)地证明了金斗山-安吉村韧性剪切带所卷入地层是金斗山金矿形成的物质提供者。  相似文献   

5.
福建尤溪肖坂金矿金矿体主要受韧性剪切带控制,呈层状、似层状,贮存于中-晚元古代大岭组变质岩中,为典型的绿岩带韧性剪切型金矿床。通过对该矿区矿石的矿相学观察、扫描电镜下的能谱分析以及电子探针的分析,发现该区金的存在主要有两种形式,即以包体金形式包裹于黄铁矿、黄铜矿、石英和闪锌矿中和以粒间金形式分布于黄铁矿、石英等矿物的粒间。Ag与Au出现类质同象,Ag含量最高可达到6.91%,分析结果表明还含有少量的Fe存在。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对金矿"矿源层(岩)"的研究经历了推断假说阶段、地球化学判别阶段和金的赋存状态(可释放性)研究阶段.最新研究表明,地层/岩石中的金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金赋存在硅酸盐或氧化物相晶格中,这部分金在成矿过程中很难被释放出来,故对成矿无贡献或贡献不大;而另一部分则主要赋存于硫化物矿物、造岩矿物颗粒之间及有机质或碳酸岩颗粒中,在后期成矿作用过程中,易于被释放出来,随着成矿介质(流体等)迁移,在有利成矿部位富集成矿.随着研究日渐深入,矿源层理论将与自然界的地质事实越来越接近.  相似文献   

7.
浙西开化石龙头金矿是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金矿化赋存于新元古界地层的构造碎裂蚀变带中。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以及电子探针、扫描电镜等实验测试对石龙头金矿的矿石和主要载金矿物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石龙头金矿床中的主要含金矿物为黄铁矿,毒砂,其次为少量的脉石英。岩屑中的石英、白云石和粘土矿物不含金。主要载金矿物黄铁矿和毒砂的平均含金量分别为181×10-6和207×10-6。金主要以显微可见金的形式存在,其次为次显微不可见金。显微可见金主要以包裹金的形式赋存在黄铁矿晶体中或晶体边缘,次显微不可见金在黄铁矿中以纳米级金颗粒存在,在毒砂中主要以固溶体金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8.
海南乐东抱伦金矿金矿物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X射线衍射和电子探针分析,对海南乐东抱伦金矿金矿物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和磁黄铁矿,其次为黄铜矿、闪锌矿、毒砂、和方铅矿等;而脉石矿物则主要为石英、白云母和绢云母,其次为方解石、绿泥石和伊利石等。矿石中的金主要以自然金矿物形式产出,颗粒大小在1μm~35μm之间,多呈孤岛状及其他不规则形状,充填在石英以及黄铁矿等硫化物矿物颗粒之间,少量以包裹体形式包裹在硫化物、石英矿物晶体之中。金矿物化学组成分析结果表明,金的质量分数均在92%以上,其他元素含量甚微,其成色在942~978之间。根据自然金矿物的高成色特征可以推断,金矿物形成于较深的部位。此外,在与自然金矿物共生的黄铁矿中,含有较高的微量元素Co和Ni,且Co/Ni比值多大于1,说明成矿物质与深部岩浆作用有关。成矿物质与硫化物、二氧化硅等一同向上运移,当流体物理化学条件(如温度、压力)发生变化时而沉积富集,石英的结晶稍早于硫化物矿物,而硫化物矿物与金矿物的结晶基本上是同时的。  相似文献   

9.
已发现的金矿物有60余种。本文将其分为七类。在附表中列有20种较常见的金矿物及其鉴定特征。金在自然界中有三种赋存状态:可见独立矿物形式;呈次显微状于载体矿物中;或以原子状态混入其他矿物。金的工业矿物以第一种赋存状态为主,它们常与黄铁矿、毒砂、黄铜矿、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黝铜矿和石英等连生,或以其作为载体矿物。呈次显微状的金,是以粒径小于0.2um的球粒形质点,呈机械混入物状态于黄铁矿等硫化物中。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应用已知方法分离土壤(金含量由克拉克值水平到够矿石品位)中各种存在形式的金。查明金以自然金粒、矿物残留物和腐黑物的混入物、金富里酸和金胡敏酸络合物以及AuCl~-、Au(ClOH)~-、Au(OH)_2~-类无机络合物等形式存在于土壤中。对隐伏金矿床来说,金在土壤中的各种存在形式呈带状分布,建议在为预测目的而解释弱地球化学异常时予以利用。  相似文献   

11.
陕西略阳铧厂沟金矿床金的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略阳县铧厂沟金矿床为一正在开采的小型金矿床。利用野外观察、显微镜观察、电子探针扫描等综合分析技术对金矿石中金的赋存状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主要以独立矿物相存在,金的载体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其次为石英、白云石、黄铜矿、砷黝铜矿。金矿物均为自然金(成色为945~982),未发现含银自然金及银金矿等矿物。金的嵌布类型有包裹金、裂隙金、粒间金和连生金4种。矿石中自然金的粒度主要以显微微粒金(0.010~0.005 mm)为主(约占44%),其次是显微细粒金(0.020~0.010 mm)(约占22%)和显微极微粒金(0.005~0.001 mm)(约占19%)。显微中粒金—巨粒金数量较少(约占14%),但其面积含量较高(约占57%),对于矿石品位和储量来说非常重要。还讨论了铧厂沟金矿床自然金嵌布特征的地质意义以及金成色较高的成因。  相似文献   

12.
金在土壤中的存在形式及其预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应用已知方法分离土壤(金含量由克拉克值水平到够矿石品位)中各种存在形式的金。查明金以自然金粒、矿物残留物和腐黑物的混入物、金富里酸和金胡敏酸络合物以及AuCI^-、Au(CIOH)^-、Au(OH)2^-类无机络合物等形式存在于土壤中,对隐伏金矿床来说,金在土壤中的各种存在形式呈带状分布,建议在为预测目的而解释弱地球化学异常时予以利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金矿矿石中不同成矿阶段载金矿物,有利于金矿的开发利用。采用电子探针对陕西后林沟金的赋存状态研究,确定褐铁矿、石英和黄铁矿是该地区金矿主要的载金矿物,金矿物多赋存于褐铁矿和石英中,以粒间金、裂隙金和少量包体金形式存在。可以得出硅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共存是该地区找矿的直接标志。  相似文献   

14.
秦岭卡林型金矿床金、砷地球化学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讨论了秦岭卡林型金矿床中Au 、As 的元素地球化学、矿物学特征。在含矿岩系中获得的Au、As 等成矿元素初始含量较高,且主要集中在成岩黄铁矿中。在矿石样品中对含砷硫化物矿物的研究表明,Au 、As 在矿物显微结构中具有强的正相关性。在大量金进入到硫化物结构之前,就已有[AsS]3 - 的存在。在含砷硫化物矿物中,金多半以一种带电类型(Au3 +) 存在, 它很可能替代铁位置上的过剩砷, 以固溶体方式沉淀于硫化物矿物中。此时, 黄铁矿构成(Au3 + ,Fe2 +)([AsS]3 - [S2]2 - ),毒砂构成(Au3 + ,Fe2 +)([AsS]3 - [AsS]3 -) 。通过电子探针(EMP) 和透射电镜(TEM) 对秦岭卡林型金矿含砷硫化物矿物中金的赋存状态的研究表明,在金的成矿作用早期阶段, 金主要以固溶体形式优先富集于含砷黄铁矿和毒砂及砷黝铜矿之中,并且认为是以金的氧化和砷的还原的共沉淀方式发生的。在此之后的金成矿作用晚期阶段,由于热液蚀变和结晶作用程度的增高,寄主矿物耐熔性质相对降低,加之金本身的聚集能力,和因过量砷加入而造成的含砷硫化物矿物的晶格缺陷,致使已形成的固溶体金以“出溶”形式发生再分布,赋存于硫化物矿物晶粒  相似文献   

15.
金龙山金矿床位于南秦岭印支褶皱带镇安—旬阳盆地内,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现的一个超大型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矿床赋存于上泥盆统南阳山组和下石炭统袁家沟组,为一套由钙质粉砂岩、粉砂质页岩、粉砂质灰岩、泥质灰岩互层组成的浊积岩建造。矿体受断裂控制明显。笔者采用显微镜观察、电子探针、扫描电镜等分析技术,对原生矿石中黄铁矿、毒砂等热液矿物中的Fe、As、S等元素含量及其分布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低含量的砷在黄铁矿中易富集,且砷在黄铁矿中可以稳定存在。但当砷含量大于6%时,以黄铁矿和毒砂两相混合为稳定相。赋矿围岩中含Fe碳酸盐矿物溶解释放Fe以及溶解Fe的大量硫化物化,部分亚稳定相含金的含砷黄铁矿的出溶,可能是金龙山金矿中次显微金以小圆球状和链状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硫化物中“不可见金”的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增胜  朱笑青  韩涛 《矿物学报》2011,(Z1):209-210
金是我国短缺的矿产资源之一,硫化物中的"不可见金"是金的重要来源。按金矿物的粒度,一般分为明金(>0.2mm)、显微金(0.2μm—0.2mm)和次显微金(<0.2μm)。Cook等(1990)将<0.1μm一般扫描电镜不能检出的次显微金又称为"不可见金"(invisible gold)。关于不可见金在硫化物中的赋存状态,基本上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金是以次显微的包裹金颗粒存在  相似文献   

17.
利用光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主要化学成分分析、物相分析、扫描电镜背散射和载金矿物能谱分析等方法,对滇西北衙金多金属矿床万硐山矿段原生矿石中金等主要元素的赋存状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金的赋存形式主要有裂隙金、粒间金、包裹金,少量连生金。载金矿物以磁铁矿、菱铁矿为主,所占比例达到84.23%,其次是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辉银矿、斑铜矿、磁黄铁矿、闪锌矿、斜方辉铅铋矿、石英和黑云母等。自然金的粒度按金矿物面积统计主要以显微极微粒金(0.2~5μm)、显微微粒金(5~10μm)、显微细粒金(10~20μm)及显微中粒金(20~50μm)为主,分别占17.87%、28.16%、28.19%和25.78%。按颗粒数量统计,以显微极微粒金(0.2~5μm)为主,占89.94%,其他3个粒级分别占6.51%、2.31%和1.18%,显微极微粒金粒数量多但极细,质量占比非常小,而显微微粒金—显微中粒金数量少颗粒相对大,质量占比大。电子探针和物相分析显示,矿石中金主要以独立矿物存在,包括大量的自然金和少量的银金矿,金的平均成色为890,金矿物的成色和特征反映金矿形成条件为高—中温和中等形成深度以及成矿流体主要属岩浆热液。  相似文献   

18.
为合理制定提金工艺及高效回收金,采用光学显微镜下鉴定,结合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EPMA)等手段,研究了贵州某卡林型金矿的载金矿物特征及金赋存状态。结果表明,矿石含金4.30 g/t,w(S)、w(As)分别为2.97%和0.35%。S、As主要以-1价态存在,说明矿石为原生金矿。矿石主要为粒状、草莓状、生物假象、交代和条带状结构,矿石中主要硫化物为含砷黄铁矿和毒砂,主要脉石矿物为石英、碳酸盐矿物和绢云母等。含砷黄铁矿多与石英和碳酸盐矿物连生,少数被隐晶质石英和炭泥质包裹,部分呈环带或弯曲状生物遗迹特征。94.88%的金以包裹金形式存在,含砷黄铁矿为主要载金矿物,其中金分布率为75.81%。不同形态的含砷黄铁矿中Au含量高低为:细粒状>生物碎屑状>草莓状>粗粒状,Au-S、Au-As之间均无正相关性。含砷黄铁矿中均赋存有晶格金和纳米金颗粒,金整体呈不均匀稀疏浸染状分布。研究结果可为贵州及其它地区卡林型金矿预处理-浸金工艺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有效氧化或破坏载金含砷黄铁矿和石英包裹体及防止预处理过程中金的二次包...  相似文献   

19.
甘肃阳山金矿田载金矿物特征及金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毛世东  杨荣生  秦艳  郭俊华 《岩石学报》2009,25(11):2776-2790
采用电子探针分析,详细研究了甘肃阳山类卡林型金矿田原生矿石中不同成矿阶段载金矿物的Au、As、S、Fe等元素含量及其分布规律,确定含砷黄铁矿和毒砂是最重要的载金矿物,发现不同成矿阶段的黄铁矿具有不同的成分特点;沉积成岩期黄铁矿为草莓状、胶状,砷和金含量最低,分别为0.10%和0.08%;热液成矿期早阶段黄铁矿粒度较粗(0.40~1.00mm),是较高温度(270~300℃)下缓慢结晶的产物,其砷和金含量较低,分别为0.27%和0.09%;热液成矿期主阶段(包括M1,M2和M3亚阶段)黄铁矿粒度微细(0.05~0.20mm),是210~270℃条件下快速结晶的产物,砷和金含量最高,M1亚阶段分别为3.45%As和0.11%Au,M2亚阶段分别为3.88%As和0.14%Au.在含砷黄铁矿中,金可能有自然金和离子金两种存在方式.沉积成岩期和热液成矿期早阶段低砷黄铁矿中金主要以纳米级自然金(Au~0)颗粒形式分布,而在热液成矿期主阶段含砷黄铁矿中金主要以Au+的形式存在.当热液中As活度高时,含砷黄铁矿在快速生长条件下,其生长面的空穴和缺陷较多,有利于热液中Au(HS)~0络合物通过吸附反应直接进入含砷黄铁矿生长表面.此外,主阶段流体的硫化和沸腾作用均可导致H_2S的减少,有利于形成砷黄铁矿和Au沉淀富集.  相似文献   

20.
舒斌  陈柏林  吴淦国 《新疆地质》2006,24(1):30-32,T0002
金窝子金矿属于岩浆热液型金矿床,金矿化类型有石英脉型和蚀变糜棱岩型.金多呈独立金矿物形式出现,少许呈分散状,以银金矿为主,次为自然金,平均成色782.金矿物以粒间金、裂隙金、连生金和包体金等形式嵌布于黄铁矿、石英、方铅矿及闪锌矿等主要载金矿物中,且黄铁矿、石英较金属硫化物中占优势,黄铜矿中未见金矿物.金矿物形态各样,粒度以中细粒为主.金矿物特征反映出本区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变质岩,成矿作用与华力西、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有关.这与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所获得的矿床成因认识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