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4年1月1日,我国对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有条件的可兑换,人民币汇率由过去官方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并存合并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单一汇率制;1996年底,我国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实现了经常项目下完全可兑换。为了保证可兑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当前我国人民币汇率机制存在的某些问题,提出了完善现行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具体措施;放宽国内外贸企业出口所得外汇必须到银行结汇的规定;放宽或取消各外汇指定银行的外汇头寸限制;改革央行对汇率的管理模式,实行汇率目标区管理.  相似文献   

3.
1994年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经历了如下几个历程:汇率并轨实行单一汇率、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和参考一篮子货币。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获得了巨大的收益,突出表现为保持了经济稳定和增长、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公信力,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如游资冲击、货币错配和货币政策独立性受损等成本。  相似文献   

4.
一、人民币汇事及其历史演变人民币是我国流通中唯一合法的货币.作为纸币的人民币,本身既无价值,国家法律又没有赋予它的法定含金量,因而它是不可自由兑换的货币.人民币的汇率由国家外汇管理部门制订、调整,并定期公布外汇牌价。一切外汇买卖和对外结算,除另有规定(如调剂外汇买卖)外,都必须按照国家外汇管理部门公布的外汇价折算。建国以来,人民币汇率的演变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1、1949年1月19日至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人民币汇率的初始阶段,其主要内容有:第一,提出人民币汇率的方针:“推动出口,积累汇源,保…  相似文献   

5.
人民币悬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帆 《科技智囊》2003,(4):38-39
中国实行的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1994年汇率并轨开始,到现在人民币的汇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汇率增值了18%,对欧元增长了34%。我们将继续探索、完善汇率形成的机制,人民币的强劲和稳定不仅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2003年3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答中外记者问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阐述了其内涵以及对我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双重影响。在此基础,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外汇体制的改革,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7.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7月21日,我国正式启动的“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为核心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综合改革(以下简称人民币汇制改革)是深化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机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资产负债配置及业务发展等方面带来了挑战和机遇。系统、准确地把握人民币汇制改革的路径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对商业银行积极应对汇率风险并提高综合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体制的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离外资银行全面进入我国市场的时间越来越近。但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似乎显得更为重要,这一方面使得我国汇率制度的改革滞后;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被动地吸收外汇,造成我国外汇储备过度快速增长。本文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分析,认为我国应该回归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9.
郭凤兰 《甘肃科技》2013,29(12):95-96
从人民币升值与物价上涨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经济现象出发,利用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月度统计数据,使用回归分析方法,得出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每下降1%,我国国内的物价就上涨3.72%。由于我国的汇率形成机制不灵活和资本流出受到管制,使压抑的对外升值趋势成为导致对内贬值的直接原因,外汇政策性因素导致了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升值与物价上涨并存,并提出了改善此现状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由于外汇供求状况被扭曲地表达,价格信号失灵,使得从汇率市场的运行与决定机制中预测人民币走势发生偏离,从而只能在考虑国际政治经济因素的前提下,以是否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为准绳选择短期内是否升值,另一方面尽快形成有效率的真实的汇率形成和决定机制,促进人民币汇率的长期稳定和外汇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固定汇率政策长期内的非持续性是亚洲金融危机的重要教训之一,而我国货币当局也正是通过资本管制来维持固定汇率安排,这种方法的经济与社会成本随着对外开放程度提高而加速增加,在国际资金流动管制放宽的条件下,实行固定汇率管制政策的经济成本会超过其收益.笔者认为:采取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放宽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加快实现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改变由央行承担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供求差额的做法,用外汇平准基金这一国际惯例来稳定汇率水平.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对外汇汇率和外汇市场的分析出发,阐述了目前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所处的阶段和特点,说明实现人民币成为可自由兑换货币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逐步深入的汇率市场化和市场汇率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加入WTO后的开放环境下,我国外汇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对国内汽车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从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国内汽车行业进口、出口和海外并购等3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相应地提出面对人民币汇率变化国内汽车行业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外汇结构性存款产品是将固定利率变为浮动利率的创新产品,其收益与某一标的挂钩。与人民币汇率挂钩的结构性存款即收益率与人民币汇率相关联的外币存款,它同时也是国内金融市场中发行交易的一种人民币衍生产品。利率市场化及汇制改革以来,我国金融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本文着重研究这一变化下,与人民币汇率挂钩的结构性存款产品的定价问题。通过数值计算、蒙特卡洛、Matlab仿真等方法验证现有的与人民币汇率挂钩结构性存款的定价是否合理并给出定价建议。对此类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认识相关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总结产品设计、定价和营销等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该产品在金融市场上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从银行资本金充足率、资金账户和交易账户、外汇资产和负债错配、不良贷款上升和信誉损失,以及外汇理财业务等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产生影响。为了更好地应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一方面,要完善我国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加强商业银行汇率风险外部监管,培育和完善外汇衍生品市场;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自身要增强汇率风险管理意识,大力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建立完善的汇率风险管理体系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增强汇率风险识别、计量和监控能力,提高金融衍生品的定价能力和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16.
财经剪贴     
<正>1央行下发通知外汇风险准备金率由20%调整为零央行近日下发了《关于调整境外人民币业务参加行在境内代理行存放存款准备金政策的通知》,取消境外人民币业务参加行在境内代理行存放存款准备金。另外,央行还下发了《关于调整外汇风险准备金的通知》,从9月11日起,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也将从20%调整为零。2015年8月,央行下发《关于加强远期售汇宏观审慎管理的通知》,开展代客远期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含财务公司)  相似文献   

17.
郭燕霏 《甘肃科技纵横》2013,42(8):11-12,10
在国民经济中,汇率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消费、投资、政府和进出口这四个方面。因此,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阶段,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问题。本论述重点研究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首先从三个方面解释了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原因,其次从四个方面重点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应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外汇管理制度改革日益深化,不断增强的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基于改进的VAR模型构建了我国资本市场间的溢出效应指数,实证分析了汇率波动对资本市场溢出效应的冲击影响,进一步对比分析了不同的汇率波动区间对资本市场溢出效应冲击影响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波动率水平样本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对资本市场溢出效应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低波动率样本下汇率波动对资本溢出效应的冲击影响最显著;实证结果也证实了汇率的剧烈波动容易导致资本市场间溢出效应具有双边性.  相似文献   

19.
考察了汇率改革相关事件对上市公司所产生的影响及其作用形式,对一系列外贸型企业的外汇风险敞口进行识别、度量、分析,并对可能影响外汇风险敞口的若干因素,包括所属行业和外汇收入占比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中国股票市场对人民币汇率问题比较敏感,在人民币升值预期阶段,市场就随着外界压力和公开事件产生了一系列反应:在人民币汇率实质升值时期,也体现了显著的外汇风险敞口.机械、设备、仪表行业和纺织、服装、皮毛行业是受外汇风险影响最强烈的行业.同时,外汇收入占主营收入从55%到85%的企业,外汇风险敞口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20.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萧灼基新近在杭州“面对21世纪,海峡两岸迎接全球经济挑战”研讨会上表示,几年来的实践表明,目前人民币汇率水平是适当的合理的,人民币汇率稳定具有坚实的基础。萧灼基指出,人民币在中国国内币值稳定,社会商品零售价格稳中又降,这是汇率稳定的重要基础。中国外汇储备充裕,从94年汇制改革以来,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逆差。从94年到98年,外汇储备平均每年增加240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