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本文对HBV与BCG、BAPV同时接种的免疫应答性和接种反应作了研究,对出生3天内的360名新生婴儿,随机分为I组单独接种三针10μgHBV,Ⅱ组分别接种BCGs及50μg MAPV,Ⅲ组HBV分别与BCGs、MAPV同时接种,Ⅳ组分别接种BCGi和MAPV,Ⅴ组HBV分别与BCGi、MAPV同时接种,三针间隔为0、1、5个月。均作免疫前后抗体测定或OT,同时接种组的抗-HBs及MAPV之BA抗体及OT的阳转率分别为100%、92.59%及81.82%-90.0%与单独接种组的96.49%、90.24%和79.25%-87.50%,无显著差异,未见异常反应,一般反应轻微,二组无显著性差异,表明HBV可与BCG、MAPV同时接种。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HB疫苗与DPT、TOPV疫苗同时接种的免疫应答性作了研究。对0~5月龄的229名婴儿随机分为Ⅰ组单独接种HB疫苗,Ⅱ组接种DPT、TOPV疫苗,Ⅲ组HB疫苗与DPT、TOPV同时接种。三针间隔为0、1、5个月,均作免前和第三针后一个月的血清抗体测定,同时接种组的抗-HBs、白喉、破伤风、百日咳及Ⅰ、Ⅱ、Ⅲ型OPV抗体的阳转率、GMT与单独接种组无差别。未见异常反应,一般反应均很轻微,二组间无差别。表明上述几种疫苗同时接种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程序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乙型肝炎疫苗(HBV)纳入计划免疫的儿童免疫程序进行了研究,探索了HBV与现行程序中的其他疫苗的免疫应答性。在顺德县三个乡镇进行了现场试验,对180名新生儿分为三组,按三种免疫程序进行接种,并检测免前、免后血清学抗体。结果各组不同程序的抗-HBs、白喉、破伤风、百日咳、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TOPV)和卡介苗(BCG)抗体的阳转率、几何平均滴度(GMT)均无显著的差别;HBV纳入计划免疫程序后,第3针与麻疹疫苗(MV)同时接种免疫应答良好。表明HBV纳入计划免疫程序是可行的,血清学能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87例HBsAg阳性无症状携带者母亲所生之新生儿应用HBIG和?或乙肝疫苗阻断.在1~5岁期间,每年随访一次.当这些儿童的抗-HBs下降到S/N值(RIA)<10时,随即给予乙肝疫苗加强接种,这样共有166例次接受了加强注射.经加强接种后1年复查共有65例次(36.2%)的儿童重新获得有效水平保护性抗-HBs,平均滴度达30.8.本文还观察到初免的应答效果对加强接种的免疫应答有显著相关性,大多数初免反应良好者,加强接种后抗-HBs滴度高;所需接受的加强接种次数少;有效水平保护性抗-HBs维持时间长.结果显示机体的免疫机制状态不仅决定了初免反应的强弱,也决定了加强接种后的免疫应答状况.初免方法及加强接种的剂量与加强接种的免疫应答强弱间在本组未见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甲肝减毒活疫苗(H2株)和乙肝血源疫苗同时接种的免疫效果观察。通过血清学检测筛检出298名对HAV、HBV易感的健康儿童,分为3组观察,即单独接种甲肝疫苗的Ⅰ组、单独接种乙肝疫苗的Ⅱ组和同时接种甲、乙肝疫苗的Ⅲ组。甲肝疫苗接种后1个月,Ⅰ组和Ⅲ组血清抗体阳转率分别为87.39%和90.14%;7个月后分别为98.31%和100%,抗-HAV滴度在1:1~1:32之间,GMT分别为4.54和5.09。经统计学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1个月,Ⅱ组和Ⅲ组的抗—HBs阳转率分别为97.09%和97.14%,抗—HBs水平GMT分别62.92和63.39,经统计学检验亦无显著性差异。本文研究证明甲、乙肝疫苗可以同时接种,为将来甲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提供了有益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腮腺炎疫苗分别与甲肝、白破、风疹疫苗同时接种的临床反应和免疫效果。方法:设两种疫苗同时接种组和单苗接种组,比较其副反应和血清抗体水平。结果:各接种组临床反应都轻微,两苗同时接种组与相应的单苗接种组免前免后同种抗体阳性率或保护率和GMT,以及免后抗体阳转率,其差异均无显著意义(均P>0.05)。结论:腮腺炎疫苗与甲肝、白破、风疹减毒活疫苗之一同时接种未发现加重反应和相互干扰免疫应答,可以同时接种。  相似文献   

7.
儿童对乙型肝炎疫苗加强接种的免疫应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观察了经乙型肝炎疫苗初免的38名儿童对乙型肝炎疫苗加强接种的免疫效果。疫苗加强接种后97.4%(37/38)儿童产生了免疫应答,接种后3周、3月及6月的抗-HBs水平由接种前的33.6IU/L,分别增至824.1、407.7及193.6IU/L,平均增高24.5、12.1和5.8倍,加强接种后3周抗-HBs水平达到高峰,3月及6月时抗-HBs水平比3周时分别下降50.5%和76.5%。加强免疫的应答效果主要由初免的免疫应答状态所决定。本文显示,儿童用10μg乙型肝炎疫苗加强接种能获得良好的免疫应答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国产风疹和腮腺炎疫苗同时接种是否会相互干扰免疫应答,对幼儿园儿童同时或分别接种此两苗。按免前抗体阴性者统计,单苗接种组免后的负疹或腮腺炎HI抗体阳转率和GMRT为98.72%和272.43或57.14%和4.08,两苗同时接种组为96.1%和210.01或57.89%和3.65。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8月龄以下婴儿麻疹母传抗体水平及6~8月龄婴儿接种麻疹疫苗的免疫效果和安全性,探讨控制小月龄婴儿麻疹的免疫策略。[方法]在南昌市的12个县(区)随机抽取0~8月龄婴儿各70余名,监测麻疹母传抗体;对6~8月婴儿初免麻疹疫苗后免疫效果及安全性观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免前和免后1个月的麻疹IgG抗体滴度。[结果]8月龄以下婴儿母传抗体几何平均滴度为1︰209,各月龄组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均未达保护水平;6月龄、7月龄、8月龄初免后GMT分别为1︰1407、1︰1897、1︰2410,初免前后G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免后3组的阳性率均≥90%,免疫成功率﹥85%,接种MV未出现异常反应,提示6月龄的MV初免程序是可行的;但6、7、8月龄3组间免疫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前母传抗体阴性和阳性的免疫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婴儿母传抗体的存在对MV的免疫成功率有干扰作用。[结论]婴儿麻疹母传抗体滴度均较低,无有效保护作用;6足月后接种麻疹疫苗安全有效。建议进行育龄妇女孕前接种MV和提前婴儿MV初免时间的成本效益研究,制定安全有效的免疫策略,减少小月龄婴儿麻疹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抗体反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多批次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不同免疫程序免疫儿童的抗体反应。方法  1994~ 1999年 ,按 0 ,1,6月和 0 ,1,2月免疫程序 ,分别应用 10批和 3批国产酵母乙肝疫苗 ,免疫 12 10和 3 54名 6~ 12岁儿童 ,观察免后 1年抗体反应 ,并分别进行 2~ 5年的随访观察。结果 酵母乙肝疫苗的安全性好。按 2种免疫程序、应用 10批疫苗免疫的 17组儿童在完成全程免疫后 1个月 (T7)时 ,抗体阳转率均高于 90 % ,抗体滴度范围在 96 0 4~ 619 0 1U /L之间 ,0 ,1,6和 0 ,1,2组抗 -HBs阳转率均值分别为 97 3 4 %和 99 13 % ,无、低应答率为 2 66%和 0 87%。免后抗体阳转率下降速率慢 ,抗体滴度下降快 ,但均在首针免后 3~ 5年保持一个稳定水平。 0 ,1,6组抗体峰值几何均值(GMT)显著高于 0 ,1,2组 (3 0 5 2 7;115 0 5U/L ,P <0 0 1) ,但免后 3~ 4年的随访观察未发现 0 ,1,6组抗体持久性优于 0 ,1,2组 (P >0 0 5)。结论 国产酵母乙肝疫苗生产稳定 ,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1.
乙肝疫苗接种无免疫应答儿童复种后抗-HBs检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无免疫应答儿童复种不同剂量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为乙型肝炎免疫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严格筛选无应答儿童46名,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人。两组用不同剂量(每剂分别为20ug,5ug)乙肝疫苗,按0、1、6免疫程序进行肌肉接种。完成7个月随访观察。结果无应答儿童复种20ug组21人产生抗体应答;复种5ug组16人产生抗体应答。无应答儿童复种20ug组抗-HBs阳性率和抗体阳性水平(GMT)均明显高于复种5ug组(P<0.01)。结论无应答儿童复种能起到改善免疫应答。大剂量(20ug)接种好于小剂量(5ug)接种。  相似文献   

12.
邹城市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邹城市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的免疫效果。方法自1990年起每年随机抽查50~60名儿童检测接种后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率,并调查人群乙肝发病率。1999年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进行了调查。结果乙肝疫苗免疫后,儿童保护性抗-HBs的阳性率为90.63%,0~15岁儿童的乙肝发病率明显下降。HBsAg携带率呈下降趋势,儿童尤为明显,从接种前4年平均阳性率13.14%下降到最近4年的0.39%,下降了97.03%。加强免疫和未加强免疫儿童的抗-HBs几何平均滴度(GMT)和保护性抗-HBs的阳性率之间差异均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12.35,t=4.51;P均0.01)。结论新生儿实行乙肝疫苗接种可以取得良好的免疫效果,同时加强免疫对维持较高抗-HBs水平阳性率和GMT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甲乙型肝炎联合疫苗一针加强免疫程序的免疫效果和安全性,为完善甲肝疫苗和乙肝疫苗免疫预防策略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选择210名24~38月龄儿童,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接种1剂次甲乙肝联合疫苗,对照组接种1剂次甲肝灭活疫苗。免后1个月,采用定量微粒子酶联免疫法检测甲肝抗体,采用抗-HBs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抗体,评价免疫前后甲、乙肝抗体水平(GMC)和阳性率。并对受试者进行连续3d体温及可能发生的任何临床症状观察和随访,以评价其安全性。[结果]对照组(甲肝疫苗组)加强免疫1个月后甲肝抗体阳性率由免前的95.20%上升到100.00%,GMC增长倍数达55.74倍。实验组(甲乙联苗组)甲肝抗体阳性率由免前的88.80%上升到98.90%,GMC增长58.35倍。乙肝抗体阳性率由免前的的72.90%上升到97.80%,增长24.90%;GMC由免前的22.20mIU/ml上升到1226.10mIU/ml,增长54.50倍。观察到12例不良反应,均为发热,发生率为5.74%,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甲乙型肝炎联合疫苗进行加强免疫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建议增加1剂次甲乙联苗加强免疫程序,帮助接种者获得长期的甲肝、乙肝抗体保护。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甲型肝炎(甲肝)灭活疫苗(Hepatitis A Vaccine,Inactivated;HepA—I)和甲乙型肝炎联合灭活疫苗(Hepatitis A and B Combined Vaccine,Inactivated;HepAB—I)一剂再免疫的血清学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开放式临床研究设计,选择210名已经完成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全程免疫、且接种甲肝减毒活疫苗(Hepatitis A Attenuated Live Vaccine,HepA-L)≥6个月的24-38月龄儿童,分为2个试验组,分别接种1剂HepA—J和HepAB—I,并在免疫前和免疫后1个月,对受试者采血检测抗甲肝病毒抗体(Antibodyto Hepatitis A Virus,Anti—HAV)与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体(Antibodvto Hepatitis B Virtus Surface Antigen,Anti-HBs),并对受试者连续3d测体温,并观察可能发生的任何临床症状和随访,以评价两种疫苗的安全性。结果HepA—I组受试者再免疫1个月后,Anti—HAV阳性[≥20毫国际单位(mIU)/毫升(ml)]率由免疫前的95.1%上升到100.0%,几何平均浓度(Geometric Mean Concentration,GMC)由免疫前的124.41mIU/ml上升到7269.31mIU/ml,增长55.74倍。HepAB—I组,Anti—HAV阳性率由免疫前的88.8%上升到98.9%,GMC由免疫前的98.03mIU/ml上升到5174.76mlU/ml,增长58.35倍。HepAB—I组Anti—HBs阳性[≥10mIU/m1]率由免疫前的72.9%上升到97.8%;GMC由免疫前的22.20mlU/ml上升到1226.14mIU/ml,增长54.49倍。此次试验共观察到12例不良反应,均为发热,发生率为5.7%;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在健康幼儿再免疫1剂HepA—I、HepAB—I后,血清学效果和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两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基础免疫的血清抗体观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考察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 )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和安全性 ,在新沂市和邳州市分别对 14 1名和 99名无乙脑疫苗接种史的 12~ 2 4月龄儿童 ,分别用乙脑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进行基础免疫 ,在免疫前和免疫后 1个月采血用反向被动凝集抑制试验检测血清抗体。结果 :14 1名经减毒活疫苗免疫的儿童 ,抗体阳性率由免疫前的 2 2 70 %上升至免疫后的 87 2 3 % ,GMT由 1∶12 60上升为 1∶46 13 ;99名用灭活疫苗初免 2针的儿童 ,抗体阳性率由 13 13 %上升至 67 68% ,GMT由 1∶11 83上升至 1∶2 2 5 3。对免疫前抗体阴性的儿童 ,分别注射乙脑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后 ,抗体阳转率分别为 83 49%和 62 79%。两种疫苗的安全性均好 ,接种后仅 17人 ( 0 0 7% )有轻度发热 ,11人 ( 0 0 4% )出现局部红肿。而减毒活疫苗出现反应的人数又少于灭活疫苗。本次观察表明 ,乙脑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明显高于灭活疫苗 ,安全性好 ,接种次数少 ,适宜于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山东省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1999年9月,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分层多阶段按容量比例概率随机抽样方法(PPS),在山东省城乡105个县(市、区)抽取840名199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出生的儿童,对其进行乙肝疫苗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840名儿童中,707名在1岁内完成3针乙肝疫苗的全程接种,接种率为84.17%.经单因素卡方分析发现,平原、经济收入低的农村地区,父母为农民、母亲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儿童自费医疗保健、未参加计划免疫保偿、家长缺乏乙肝预防知识、在家出生、看护人认为乙肝疫苗价格高、乙肝疫苗一次性收费、第1针乙肝疫苗不在医院接种等因素,均影响乙肝疫苗接种率的提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童、自费医疗保健儿童、乙肝疫苗接种卡证登记不全、看护人缺乏乙肝疫苗接种知识、家长对儿童接种乙肝疫苗自觉性低、接种乙肝疫苗一次性收费及没有在医院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等因素,影响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的提高.[结论]影响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的主要因素是对乙肝预防知识了解不够.因此,加大乙肝疫苗接种的宣传力度,使群众了解预防乙肝的重要性,是提高乙肝疫苗接种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