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血吸虫病的删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临床资科完整的脑血吸虫病的加RI表现。结果:6例脑血吸虫病中,3例脑皮层下大片状长T1,长T2信号,形如“佛手”样,增强后呈团块状、斑点族状强化;2例呈单发或多发囊状,脑组织水冲程度较轻;1例为单发圆形肿决,呈长T1、短T2信号,占位效应不明显。结论:MRI诊断脑血吸虫病较CT更具有优势,结合病人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对脑血吸虫病可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我院地处血吸虫病疫区,脑血吸虫病是血吸虫病异位病变最常见者之一,现就我院CT诊断脑血吸虫病9例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脑血吸虫病的CT诊断与分期(附48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报告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48例脑血吸虫病,重点分析了CT征象与病理学的关系,讨论了CT鉴别诊断及分期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脑血吸虫病的MRI与病理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目的 探讨脑血吸虫病MRI表现与临床理的关系,评价MRI诊断该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帝的18例脑血吸虫病。采用1.5TMRI扫描机,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幕下7例,幕上11例,局灶性脑炎及脑膜炎型5例,肉芽肿型12例,脑萎缩型1例。绝大部分病变T1WI不低、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有结节状、斑点状或环状强化,并明显灶周水肿。结论 脑血吸虫病MRI表现有较高的特异性,对早期诊断及追踪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发结节型脑血吸虫病的MRI表现特征.方法 45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多发结节型脑血吸虫病患者,常规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对病变的部位、数目、信号改变、灶周水肿等几个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多发结节型脑血吸虫病45例,增强扫描均呈多发大小不等均匀结节状强化.所有病例均可见结节融合和"局限分布"征象.多处病灶者16例,均可见"主体病灶",结论 多发结节的融合和"局限分布"征象、多处病灶的"主体病灶"表现是多发结节型脑血吸虫病的特征性MRI表现.  相似文献   

6.
脑血吸虫病的MRI诊断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通过脑血吸虫病的MRI表现和手术后病理材料进行分析,探讨脑血吸虫病的MRI特征及其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脑血吸虫病的MRI表现,并结合6例手术后病理材料进行比较。结果 11例(11/16)单发,5例(5/16)多发,共23个病灶。右侧大脑半球15个病灶(15/23),其中额叶2个,额顶叶5个,枕顶叶8个;左侧大脑半球8个病灶(8/23),其中额叶1个,额顶叶3个,枕顶叶4个。病灶与大脑灰质信号一致,周围为水肿环绕,呈岛状。其中12例(12/16)水肿形成“佛手征”。增强后15例(15/16)呈多个小结节状强化(直径1-3mm),呈簇状聚集成团。结论 脑血吸虫病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MRI 临床诊断脑血吸虫病的最有价值的无创伤性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结肠血吸虫病是血吸虫虫卵在结肠、直肠壁沉着所引起的急、慢性特异性炎性反应。目前,由于我国长期开展预防工作,急性血吸虫感染多为散发病例,而结肠血吸虫病在临床已较少见,大多数医师对此病较为陌生,并且其临床及内镜下表现缺乏特异性,易导致漏诊和误诊。我院内镜室于2004—10至2010—10,通过结肠镜检查并组织活检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结肠血吸虫病4例,现将其内镜下表现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旨在引起对结肠血吸虫病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脑血吸虫病的CT与MRI诊断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脑血吸虫病的CT、MRI表现,并探讨两种检查方法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组28例患者均同时行CT、MRI检查(平扫 增强),分析该病的影像学征象并结合9例手术病理资料进行对比。结果:27例有不同程度的水肿;22例呈水肿伴不规则结节,增强后呈结节状、斑片状及融合成簇状强化;CT发现54个病灶.MRI发现75个病灶。结论:脑血吸虫病在CT及MRI增强扫描中都具有特异性表现,MRI信号更接近其病理改变;两种检查方法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MRI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9.
脑脂肪栓塞的MRI及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总结脑脂肪栓塞(CFE)的临床及MRI及CT的影像特点。方法 分析3例急性CFE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结果 (1)3例均为长骨骨折,在外伤后或骨折固定、复位数小时后突发精神状态改变。(2)醒状昏迷是主要临床表现。(3)3例患者MRI能明确显示病灶,1例CT显示了病灶。(4)MRI、CT显示脑内病灶均呈基本对称性分布,为边缘模糊的点、片状长T1、长T2信号,CT呈低密度。病灶均累及脑干、分水岭区脑白质、基底节区、胼胝体压部。2例病灶累及小脑。(5)1例患者发病康复治疗3个月后MRI复查示脑内病灶完全消失。结论 急性脑脂肪栓塞的临床及MRI、CT影像改变具有特征性,MRI在病灶显示上优于CT。  相似文献   

10.
脑血吸虫病的CT诊断与分型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本文对24例脑型血吸虫病的CT扫描进行了回顾性研究,19例(79%)CT 扫描显示脑血吸虫病变,另5例正常。CT 上脑部病变包括脑炎2例,脑梗塞2例,肉芽肿7例和脑萎缩8例,并对脑血吸虫病的CT 特征和定性诊断及分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脑血吸虫病系血吸虫卵在脑组织中沉积所致的异位性损害(虫卵性肉芽肿和炎性反应),发病率低,在非血吸虫病流行区病例更少见,常易误诊为颅内肿瘤等其他脑部病变。我科收治脑血吸虫肉芽肿患者2例,初诊均误诊为脑胶质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技术在脑囊虫病中的诊断、鉴别价值。方法将2009年4月~2013年4月就诊的60例疑为脑囊虫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头颅CT扫描,其中46例行增强扫描,并将CT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经CT检查,60例患者中,共诊断出41例脑囊虫病,与病理诊断结果(脑囊虫病41例:实质型33例、脑室型3例、脑膜型1例、混合型4例)相比,CT诊断准确率为100%。其中,实质型33例(80.5%)、脑室型3例(7.3%)、脑膜型1例(2.4%)、混合型4例(9.8%)。结论在脑囊虫病的临床诊断中,CT检查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典型病例,行常规平扫即可确诊,是临床诊断脑囊虫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龚才桂  王小宜  刘慧   《放射学实践》2010,25(7):737-739
目的:探讨脑血吸虫病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脑血吸虫病患者的MRI表现。结果:30例中脑内单发病灶18例(18/30)、多发12例(12/30),不对称病灶共44个,位于顶叶14个,枕叶11个,颞叶9个,额叶5个,小脑半球5个。病灶MRI表现为T1WI呈稍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或等信号,病灶周围脑实质可见大片状水肿。增强扫描30例,病灶均有强化,主要呈结节样强化(26例),4例呈泥沙样、斑片样和环形强化。结论:脑血吸虫病的脑部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增强扫描至关重要,MRI是诊断脑血吸虫病最有价值的无创性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出儿童鼻腔及鼻咽脑膨出的特征性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搜集并分析近年4例表现鼻腔或鼻咽肿块的儿童先天性脑膨出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总结其具有特征性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结果:额筛脑膨出3例,患侧流清涕及鼻塞、鼻腔肿块是其重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为筛板部分缺如,颅内容物通过该骨缺损向鼻腔延伸。经蝶窦脑膜脑膨出1例,垂体下丘脑功能紊乱及鼻咽部后鼻孔肿块是其重要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蝶骨部分缺如,颅内容物通过该缺损向鼻咽部延伸。结论:表现为鼻腔和鼻咽部肿块的脑膨出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MRI在显示疝囊内容物与颅内结构的关系优于CT。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血吸虫病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22例经临床治疗和实验室相关检查确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血吸虫病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2例中单发4例,多发18例。病变位于幕上20例,其中额叶6例,颞叶4例,枕、顶叶10例,病灶分布于皮层或皮层下区,呈等或稍高密度,大多数强化显著,呈多发小结节状、斑片状或簇状聚集成团,灶周有明显水肿区。幕下小脑半球2例,表现为片状水肿区内多个强化小结节或团块。结论:脑血吸虫病CT表现有一定特征,结合疫水接触史、免疫学检查及诊断性治疗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脑转移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随着CT的推广和普及,其发现率明显增加,CT对脑转移瘤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挑选了经临床证实的脑转移瘤病例25例,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脑型血吸虫病的扩散加权成像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脑型血吸虫病的扩散加权成像表现。方法:8例脑型血吸虫病患者,在常规MRI检查基础上行DWI扫描。分析DWI图像,测量血吸虫病灶、灶周水肿及对侧正常脑组织的ADC和eADC值。结果:DWI图上,血吸虫病灶和灶周水肿均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脑血吸虫病灶、灶周水肿和对侧正常脑组织的ADC值分别为(14.78±0.98)×10^-4mm^2/s、(15.41±1.87)×10^-4mm^2/s和(8.48±0.92)×10^-4mm^2/s,eADC值分别为0.23±0.02、0.20±0.04和0.43±0.04。结论:磁共振DWI和ADC、eADC值测量可为脑型血吸虫病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脑血吸虫病CT分型探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通过脑血吸虫病的CT表现和术后病理材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脑血吸虫病的CT分型及其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1990 ̄1998年我院脑血吸虫病26例,其中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4例CT结合患者疫水接触史和实验室检查证实,对CT表现进行分析,结合病理讨论CT分型。结果:25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多发病灶(40.7%),其中额叶4个,额顶叶2个,枕顶叶5个,病灶呈炎性水肿样改变2例,梗塞样改变3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发脑转移瘤CT误诊的原因。方法:单发脑转移瘤CT误诊29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29例单发脑转移瘤误诊为胶质瘤14例,脑膜瘤7例,其它8例,术前无明确颅外肿瘤病史24例。误诊主要原因:临床无特异征象,术前无明确颅外肿瘤病史,病灶部位的影像无典型表现。结论:结合病史,仔细分析影像特征,颅外原发肿瘤的检测,特别是肺部CT检查,可提高单发脑转移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慢性脑血吸虫病的MR影像表现(附1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脑血吸虫病的MR影像特点,提高MRI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对12例慢性脑血吸虫病患者进行脑部MR检查,分析其MR影像表现.结果病灶主要位于额叶(3例)、顶叶(2例)、颞叶(3例)、顶枕交界区(4例),形态为结节状肉芽肿,聚集成簇,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和显著的增强效应,周围有明显水肿.结论慢性脑血吸虫病MR影像特点是脑实质内多个结节状肉芽肿聚集成簇,颅脑MR检查尤其是增强扫描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